“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文丨雲飛

流淌在美國流行文化血液裡的《星球大戰》,再一次在內地撲街了。

5月25日,迪士尼旗下最有分量的IP新作《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以下簡稱《遊俠索羅》)中美同步公映,兩大影市的表現均乏善可陳。在北美本土,《遊俠索羅》以3563萬美元單日票房力壓《死侍2》,無懸念登頂票房冠軍,但與其他《星球大戰》系列作品差距不小;《遊俠索羅》的內地表現更是出人意料地糟糕,首日票房僅2000.1萬,隨即就被已上映多日的《超時空同居》《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反超。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按照目前走勢,《遊俠索羅》在全球第二大票倉的票房落腳點,將在1億上下,如此慘烈的表現,將刷新2015年《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以來的新下限。如此低迷的《星球大戰》新作,還是那個世界第一IP嗎?

票房劃出跳水線,《星戰》三次敗給國產愛情片

作為彪炳影史的經典系列,《星球大戰》不僅開啟了電影工業的全新時代,也讓科幻類型片走進千家萬戶。1977年,喬治·盧卡斯與他的《星球大戰》橫空出世,從此在電影史、尤其是電影特效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可以說,以一部電影的身份來貫穿電影特效發展的編年史,在電影史上絕無僅有。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星球大戰》推出三部曲;千禧年前後,《星球大戰》推出了三部前傳;而自迪士尼入主盧卡斯影業後,《星球大戰》在2015年迎來系列重啟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並連續推出《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2016)、《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2018)與《遊俠索羅》(2018)等新作。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弔詭的是,在北美呼風喚雨、動輒創造最佳票房紀錄的《星球大戰》,在內地卻一直不溫不火。除了用上洪荒之力來宣發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尚有8.24億票房之外,其他三部《星球大戰》作品在市場端逐年走低,不僅在進口片中排名靠後,甚至不敵同檔期的中小體量國產愛情片。

出片方迪士尼,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嚐到重啟甜頭的迪士尼,為了增加世界第二票倉的市場產出,在2016年聖誕檔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加入了甄子丹、姜文兩位華語演員,然而該片最終報收4.78億,不敵同檔期的“黑馬”《情聖》6.58億;

今年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票房報收2.67億,較之《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更遭“腰斬”,也不敵同檔期的“黑馬”愛情片《前任攻略3:再見前任》;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此次《遊俠索羅》同樣被國產愛情片《超時空同居》碾壓,前者最終票房恐將為1.27億,而《超時空同居》已然拿下了5.26億票房。

至此,重啟後的《星球大戰》系列,在內地影市走出一條極為慘烈的票房跳水線,實在讓人唏噓。

粉絲電影卻無情懷打底,中美差異讓成長陪伴缺席

40多年來,《星球大戰》系列與電視劇《星際迷航》雙峰並峙,共同代表著美國科幻影視的巔峰,甚至因為驚人的流行程度而成為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虛幻之美,是《星球大戰》系列最為突出的美學特徵。電影發生地被設定在遙遠的,遍佈各種神秘星球的太空,喬治·盧卡斯為首的主創們能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瑰麗的想象,描摹出處在人類認知邊界的奇妙世界。觀眾沉浸在與現實截然不同的宇宙觀裡,既能代入到具有責任感和超能力的主人公身上,有能夠意識到自己置身於宏闊的戰爭場景之外。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橫跨兩個百年、近半個世紀的積澱,讓《星球大戰》系列擁有鮮明的粉絲電影屬性。然而在中國,《星球大戰》系列並非是“成長陪伴型”電影。以電影問世時間軸來計算,中美影市的錯位成長,讓《星球大戰》系列錯失了比肩《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與漫威超級英雄片的機遇。

1977年,《星球大戰4:新希望》問世,獲得《紐約時報》“這是至今為止最繁複、最昂貴,也是最精彩的一部電影”評價,而中國人還在特殊年代的尾聲,恢復高考才是當時年輕人的主旋律;

1980年,《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讓北美萬人空巷,一舉成為年度文化事件,但中國卻還在改革開放初期蹣跚前行,兩年後風靡全中國的電影,還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

1983年《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在北美上映時依然反響不俗,而如今內地影市消費的主力軍90後與95後尚未出生;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1999年、2002年、2005年,《星球大戰》分別推出了三部前傳作品,北美早已坐穩多年全球第一市場的寶座,但彼時中國影市尚處在最低迷的困難時期,多廳影院是稀罕物、DVD租碟盛行、年度票房甚至不足10個億……

直到2015年,重啟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才讓中國的年輕人熟悉了“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其“成長陪伴”實際要從2015年算起。

對世界觀複雜、人物繁多、支線主線交織的《星球大戰》系列來說,中美影市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讓其在兩個市場的遭遇有天壤之別。

《星戰》融入北美流行文化,IP鏈開發在內地水土不服

被譽為世界第一IP的《星球大戰》,在美國並不侷限於電影領域。與《星球大戰》背後的衍生品收益相比,電影票房本身只佔“小頭”。《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在內地上映時,其系列周邊產品的累計收益已經超過了270億美元。歷史數據還顯示,《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與《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在北美聖誕檔上映後,無論是零售商沃爾瑪、Target、玩具反斗城還是玩具製造商美泰、孩之寶或者樂高,都成為星戰系列的受益者。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事實上,誕生於1977年的星戰,本身就是電影衍生品開發的絕佳案例。在喬治·盧卡斯的設定下,在長達2萬年的故事中,有大大小小1.7萬個分佈在數千顆不同星球上的角色人物。這些人物有自己的服裝、配飾、飛行載具、戰鬥武器等等,它們都是衍生品開發的巨大寶庫。

《星球大戰》衍生品極其豐富,有玩具/手辦,如備受觀眾喜愛的機器人BB-8;有電子遊戲,如《星球大戰:舊共和國》等;有《星球大戰》小說畫冊、設定集,如視覺圖典系列、幕後製作系列、原畫美術集系列等;有衣服、腕錶等,如優衣庫《星球大戰》系列T恤;有家居日用品,如創意馬克杯、膳魔師的R2-D2造型保溫杯等;還有床品用具、衛浴用品等等。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通過跨媒介方式的傳播,《星球大戰》已經成為了美國流行文化不可繞開的標籤,不計其數的電影、小說、電視劇或直接取材於《星球大戰》,或使用《星球大戰》的重要劇情。如1994年首播的《老友記》,“瑞秋”裝扮成“莉亞”公主;2002年,《火龍帝國》演繹在文明被毀後,大人拿著木棍當做“光劍”向小孩傳授星戰臺詞;2009年,更有身為《星球大戰》迷的導演專為粉絲拍攝《星戰迷友》……

不同媒介方式的互相影響與交叉傳播,讓《星球大戰》沉澱在美國流行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以國民熟悉度來衡量,北美人盡皆知的《星球大戰》堪比中國人對《西遊記》的路人好感度。然而,與北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地電影市場對衍生品的開發與售賣,還停留在起步階段,缺乏粉絲經濟土壤的《星球大戰》衍生品自然無法掀起浪花;而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讓《星球大戰》也與內地觀眾有天然的隔膜。

“星戰”再度不敵國產愛情片,世界第一IP緣何屢次折戟?

因此,《遊俠索羅》以及未來的《星球大戰》系列新作,都應該被視作普普通通的好萊塢科幻視效大片,而不是背上全球第一IP的沉重包袱。要想在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擁有與北美一般的號召力?看看與內地影市一同起飛成長的漫威電影宇宙,花了足足10年才有所起色,2015年才剛剛重啟的《星球大戰》系列還遠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