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被博納榨乾的“IP MAN”

2008年年底,葉問一句“我要打十個”開啟了該系列電影的傳奇之旅,從佛山、香港到美國,打了10年的葉問成為華語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功夫IP,賀歲檔之際,該系列也將迎來最終章。

十年詠春

被榨乾的葉問

16日晚間,一張《葉問4》的電影海報刷屏網絡,海報中打出“辭舊迎新,拳力以赴”的標語,預示著原定於12月20日上映的電影將改檔。隨後中國電影報道等多家媒體也均發文表示,電影將改檔至明年1月1日上映。

《叶问4》被博纳榨干的“IP MAN”

正值網友猜測電影改檔原因之時,今日上午《葉問4》官微發文:“12月20日、12月20日、12月20日!全國上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此舉意在明示原定上映時間不變。

雖然片方對外宣稱未曾見過上述海報,否認了改檔消息,但這一出烏龍賺足了觀眾眼球,方寸之間,一出一入,彷彿一套“詠春拳式改檔”令人瞠目。

作為該系列的最後一部影片,《葉問4》的關注度自然不低,片方在宣發時除了打出葉問系列完結的口號,還強調了該影片為甄子丹最後一部功夫電影。從檔期的調控到對外口號,片方在前期宣發上可謂是不遺餘力。

作為華語電影最具代表性的功夫IP,強如葉問也沒能逃過“續集魔咒”。

2008年甄子丹主演的《葉問》上映,收穫8278萬票房;2010年洪金寶加盟《葉問2:宗師傳奇》,票房上升至2.31億;2016年泰森、張晉助陣下《葉問3》票房達到7.69億。然而在票房節節高升形式下,葉問系列電影口碑卻持續走低,豆瓣數據顯示,前三部評分依次為7.6、7.2、6.4,由此可見,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葉問這一IP的價值正在被逐步消解。

《叶问4》被博纳榨干的“IP MAN”

葉問系列受到的爭議與其十年來的影響力成正比,對於出品方而言有話題度並非壞事,一部接一部的續集也印證了資本對這一IP的青睞。

主旋律商業電影成票房收割機

《葉問4》英譯為《IP MAN》,公開資料顯示,電影主要出品方為上海博納文化傳媒和東方影業,另包括萬達影視、貓眼文化、天馬影視等11家聯合出品方。

其中上海博納文化傳媒為博納影業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作為近年來市場上熾手可熱的影視公司,博納影業爆款頻出。

《叶问4》被博纳榨干的“IP MAN”

2016年《湄公河行動》創造了11.86億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影史第24部破10億的影片;2018《紅海行動》收穫36.48億票房,一舉奪得年度票房冠軍;2019年博納影業更是捷報連連,《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影片分別獲得16.91億、29.94億、28.70億的超高票房,霸屏暑期檔和國慶檔。

縱觀上述影片的類型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主旋律。

從早期的主旋律電影來看,紅色題材佔據了電影類型的絕大篇幅,受眾偏小。但隨著華語電影產業工業化的不斷完善,加上流量明星陣容的入局,主旋律電影所輻射的觀眾群體正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成為這一類型影片的票房主力軍。

在電影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主旋律電影已成為博納保證票房的殺手鐧。

早在2015年賀歲檔,博納便祭出首部主旋律商業電影《智取威虎山》,最終,該作奪得了8.8億票房,成為2015年賀歲檔的冠軍,創主旋律電影票房歷史新高,同時,該影片也實現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

在主旋律商業電影的道路上,近年來博納可謂是走得順風順水,此次押寶《葉問4》無疑是公司在主旋律商業電影領域的又一次嘗試。

據貓眼電影數據顯示,《葉問4》總投資共4億元,其拍攝成本也是葉問系列中最高的一部,若以三倍回本來計算的話,該片保守估計需要至少需要收穫10億元票房,從當前賀歲檔的競爭形勢來看,尚有難度。

因此,對於既是出品方又是發行方的博納而言,必要任務是如何在最終章實現電影效益的最大化,並榨乾IP的最後一滴價值。

資本之路坎坷

博納迴歸A股屢屢受挫

憑藉主旋律商業電影,博納近年來在電影市場票房捷報連連,但其資本之路卻頗為坎坷。

2010年博納影業以“中國內地影視第一股”稱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然而在上市的5年時間裡,博納未能受到美國投資者的青睞,上市5年僅融資9250萬美元。

因股票長期遇冷,2015年博納影業宣佈啟動私有化,並在2016年完成美股退市,退市時市值約為50億元,與同期國內的影視巨頭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相距甚遠

在完成退市後,博納影業為登陸A股做準備再次進行戰略融資。天眼查數據顯示,2016年間博納共進行了5次融資,金額從2000萬到2.6億再到25億不等,資方包括工商銀行、金石投資、阿里影業、騰訊、海爾資本、招銀共贏等十餘家機構。

《叶问4》被博纳榨干的“IP MAN”

在經過一系列融資後,博納估值在2017年回到160億,同年9月博納終於向證監會提交了在深交所上市的申請材料。

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了博納影業的三年業績情況,公司2014-2016年營收分別是12.11億元、14.31億元、19億元,淨利潤為3049萬元、3893萬元、1.02億元。2017年一季度,營收淨利潤兩項數據則分別為4.33億元和4979萬元。

反觀光線傳媒,2014-2016年淨利潤為3.29億元、4.02億元、7.4億元。雖然博納的營收淨利潤數據在逐漸提升,但與同期的光線傳媒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另外2014-2016年期間,博納影業對於政府補貼存在重大依賴,這也成為其IPO道路上一道難跨過的門檻。

除了利潤偏低外,影視行業整體不景氣也是博納上市難的原因之一,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共有438家企業成功登陸A股,其中僅有橫店影視等3家影視公司。2018年全年共有105家企業上市,其中影視公司更是“零通過”,2017年遞交招股書的博納影業成影視行業排隊A股IPO“獨苗”。

美股上市、私有化,再到如今排隊IPO,2010到2019年博納的資本市場之路走得頗為坎坷,但作為老牌的影視公司近兩年憑藉主旋律商業電影博納在市場仍有一席之地,至於何時能上岸成功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