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子路为什么被砍成肉酱?

优享轻生活

孔子号称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还有“孔门十哲”一说,从范围上来说,自然是越小越好,这就好比是评奖学金,数量越少,奖金越多。

子路就是“孔门十哲”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三千弟子中特殊的一个。作为当世大圣人的徒弟,不说个个口吐莲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总是要的,但是子路同学的专长却是:武斗!

作为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子路从小就有极强的自尊心,别人越是认为不能干的事情他越是要干,别人越是认为好的事情他就越认为不好,没有拜师以前,还曾经打过孔子,拜入师门以后也不老实,经常和老师抬杠,认为老师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指出,丝毫不给老师留情面,当年“孔子见南子”,就让子路受不了,当着大家伙的面对老师发飙,认为孔子不应该和这种女人有来往。而孔子也不生气,还对身边人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正因为勇,所以子路在孔子身边不但要端茶倒水,还必须扮演了保镖的角色,一徒多用,孔子喜欢子路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子路的命运却并不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子路任季孙氏的宰相,后来又出任大夫孔俚的宰相,卫国内乱,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国君,胁迫孔俚弑君篡位,子路听说以后,逆流而上,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哪管子路是谁的徒弟,命人把子路的帽子打掉,子路十分气愤,大喊到:“君子死,而冠不免”,头可断,血可流,帽子不能掉。

子路十分从容的在乱军之中找到帽子戴好,最后被人砍成肉酱。

在日慕君看来,子路和孔子的关系就像是李逵与宋江一般,名为师徒,实则是个小弟。小弟与弟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弟子是种传承,师傅怎样,他就是怎样,而小弟是一种补充,大哥不能做的,要交给小弟去做。孔子再厉害,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需要有子路这样一个人在身边。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这就是子路同学带给师傅最真切的感受。

子路的死,可以看做他性格的悲剧,如果师傅像他这个臭脾气,七十二个门徒还没有凑足就的死好几回,但这也正是子路可爱的地方,真性情,不虚伪!



日慕乡关

向死而生的子路!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是个异类。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出身贫寒。樊迟以种地为生,子张以在骡马市场上帮人“侃价”为生,颜涿聚在拜在孔子门下之前,是个大盗,以烧杀抢掠为生。这些同学的职业虽然不怎么样,除了颜涿聚,好歹有个正经工作。但子路是“卞之野人”,和现在意义的野人不同,子路不是“神农架”的野人,而是居住在“卞”这个地方城外的人,用现代的话说,子路是“卞”地城乡结合部的农民。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卞”,大概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此地有个叫卞庄子的勇士,一个人杀了两只虎,比清河县的武松还猛一倍。子路和卞庄子是老乡,其勇猛不在卞庄子之下。

子路没有正经职业,勇猛而有蛮力,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样。《史记》说,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强。头戴公鸡羽毛做的帽子,腰间挎着用猪皮装饰的长剑。这显然就是“左青龙,右白虎,中间纹了个米老鼠”的街头小混混。估计一身“杀马特”装扮的子路,大街上是横着走,别人只好躲着走。一天,年轻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轻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气扬,二人相见,感觉连大街都变窄了。

二人相遇的后果,在《史记》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尽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结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顿。但孔子不生气,而是“设礼稍诱子路”,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才动手又动口。孔子给子路讲了一大箩筐道理,用礼仪去引导他。就像《天龙八部》中的“南海鳄神”岳老三,对段誉心服口服一样,子路最后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说情,正式拜在孔子门下。从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为孔子最为依赖的弟子。

子路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选择了捍卫道义,孤身和敌人对抗,最终死于敌手,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卫国还是不安定,卫出公的老爸蒯聩一直想把儿子的国君之位抢回来。蒯聩是孔悝母亲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对于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亲立场相反。母亲支持弟弟蒯聩,孔悝支持表弟卫出公。但孔悝是卫国的执政官,蒯聩要想做国君,必须获得孔悝的协助。

蒯聩潜入卫国,躲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老妈亲自出手,把儿子抓了起来,强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国君,把表弟赶下台。因为要“歃(shà)血为盟”,菜园里找不到牛,只好临时杀了一头猪,以猪血冒充牛血。他们胁迫孔悝登上立盟约的土台,让孔悝宣布蒯聩做国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里,听到政变的消息,急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了从城里逃出来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大势已去,赶紧逃吧。子路说,我吃人家的饭,却在人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为。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他用尽全身力气,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静地等待死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临终时应该保持心灵的平和”,而子路比苏格拉底还平静,他以一种君子的优雅姿态,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庄严而悲壮地死去。

纵然子路被敌人剁成肉酱,但子路“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永存!

孔子曾经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这样,我恐怕他以后不得好死吧”。听起来有点像诅咒子路的意思,其实这正反映了孔子对子路深沉的爱。因为孔子深知子路勇猛的性格,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越是勇猛的人,可能死得越惨,这真的是一语成谶(chèn)。孔子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担忧地说,子路怕是回不来了。果然,消息传来,子路被人砍成肉泥,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牺牲了。孔子听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哭起来。许久,悲伤中的孔子,赶紧让人把厨房里的肉酱倒掉,他怕睹物思人心里难受。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个追求道义、从容赴死的君子,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知识分子“求仁得仁”无悔的坚强。


好玩的国学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所谓子路的故事就不多讲了,毕竟是闲人,晚辈不敢忘语评判。所谓“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世间万物,如果太强必将受损。不说子路,倒是可以看看其他几位“名人”的事迹来做对比,看看是不是与先贤有异曲同工之意。

前两天看见悟空问答有一个题目,“许文强是怎么死的?”其实回答几个字就够了,就是被乱枪打死。许文强年纪轻轻混迹上海滩,从不名一文的码头挑夫,靠好勇斗狠替老大冯敬尧看场子做起。无论徒手肉搏还是刀枪相向,大小阵仗无数,从未失手。很快成长为上海滩势力最大的“马仔”,并成功获得老板女儿冯程程的芳心。最后在跟前老板的火并中取得胜利,逆袭上位做了上海滩的老大。但是,这时候冯程程是二当家丁力的老婆。一山不容二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于是在百乐门前门口的大街上,许文强被乱枪打死,暴尸街头。

再了看看三国东吴孙策。孙策号称“小霸王”,即西楚霸王项羽重生之意。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岁遇刺而亡。孙坚死后,孙策先依附于袁术。其后在短短十年间,依靠父亲留下的千余人起家,从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变成了在打出江东基业“小霸王”孙讨逆。而且还娶得国色天香的大乔为妻。连曹操都不禁感叹:“猘儿,谓难与争锋?”。这时候,郭嘉回答了曹操的问题:“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孙策在江东得罪了不少当地土著,有名的事件有攻伐陆康(陆逊叔祖父)、杀于吉、许贡、高岱。最终如郭嘉所言,孙策最终被许贡的门客伏击,重伤不治身亡。孙策处事只有一条铁律,就是谁挡我,我就杀谁!最终不能以匹夫之勇打遍天下,却死于匹夫之手。

还有老将黄忠,他本是刘表手下,晚年才归降刘备,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关羽曾与黄忠一连三番战不分胜负,第三战黄忠用箭射中关羽盔缨,若要取关羽性命绝非难事。黄忠可堪称三国演义中箭法第一。而这位神箭手在公元222年跟随刘备征讨孙吴,因刘备言老将无用,黄忠不服老,在与吴将潘璋交战中了马忠的埋伏,被射中肩窝,箭疮痛裂而逝,时年75岁。黄忠可能是三国战死沙场年龄最大的战将,而他恰恰死于自己最擅长的射箭术上,不得不说造物弄人。

前面说的都是反面教材,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三国“毒士”贾诩。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够坏的)。李傕等人失败后,又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贾诩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连曹操最钟爱的大将典韦还有大儿子曹昂都折在了张绣手上。通常人们都归咎于曹操贪恋张绣婶娘邹夫人美色误事,那只是演义招黑曹操的人设手法,实际上是贾诩的手段高明。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取关中时又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特别是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助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贾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该投降的时候就投降,该投降谁就投降谁,该力挺谁就力挺谁——就是要跟对人!与时俱进,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相时而动,择机而发!这才是人生练达的最高境界。

现在教科书里有《子路背米》的故事。说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借了一小袋米背回来。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在夸子路孝顺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转换思路,教育孩子要掌握生存技能,多多
创造财富,而不要像子路一样总是要去“借米”?

社会主义小书童

 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子路被砍成肉酱,实际上是深受孔子影响,孔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原因和事情的经过如下:

子路的死亡是很戏剧性的。这件事被记载于《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之乱,太子蒯聩出亡后又回到卫国时发生的。他有个外甥名叫孔悝,统领一座城,蒯聩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想寻求他外甥的协助,但对方不肯,怕得罪国君,蒯聩竟然直接挟持了他。当时子路是孔悝的朝臣,得知情况后,要去找蒯聩理论。别人都警告子路:卫国情况很危险,不能再进去了,子路却觉得自己当人家的家臣,没有怕死的道理,所以他还是回返卫国。

  当然他就遇到了蒯聩。子路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还威胁蒯聩,如果蒯聩敢杀了他的主人,他会马上找人继承孔悝,并且不会和蒯聩结盟。除此之外,子路还宣称蒯聩是个胆小鬼。蒯聩是怕了,但是他采取的方式,不是释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黡去击杀子路。当时的场景是:子路在被攻击之时,帽子的簪缨断了。他谨守礼法,想整冠之后再走,然而敌人并没有等他,瞬间即被敌人剁为肉酱了。

这简直比唐吉诃德还唐吉诃德。由此可见,夫子的礼法之害人。“君子死而冠不免”,当非夫子教导的本意,但子路有这样的拘执,又确实是夫子教导的结果。人不能不对自己的影响负责,但人又必然无法对自己的影响负责。极亲近的弟子这样死去,夫子沉痛之中,只怕不免还有这样的感叹。 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孔子曾经骂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为啥要骂这么狠的话呢?这要从子路的性格说起。

子路是个“野人”,当然不是神农架野人那种。当时把居住在城外的人,都叫野人,也就是乡下人。子路五大三粗,好勇斗狠,《史记》中说他喜欢戴鸡冠一样的帽子,腰上挂着野猪獠牙的配饰,整天背着一把剑,吊儿郎当,一副古惑仔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纹个身啥的,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一个米老鼠,反正样子很吓人。孔子收了他之后,“恶言不闻于耳”,别人见了他,估计都害怕。

除了勇,子路还特别忠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在政事上,很有一套,能力很强。在卫国找了份工作,给孔悝做邑宰。当时,卫国比较乱,老爹在外流亡,儿子在内做国君,逃亡在外的蒯聩是卫出公的老爹,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蒯聩的姐姐,也是孔悝的老母逼着他发动政变,驱逐出公,迎接舅舅蒯聩。很快,孔悝和蒯聩就达成了协议。

但这一切,子路都不清楚,只是知道他的雇主被人家劫持了,他只身一人杀回去救主。这时候,子路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虽然很能打,但是毕竟体力不行了。最后,他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就对蒯聩的人说,你们先等等,孔老师告诉我“君子死,冠不免”,我也不抵抗了,让我正正帽子。最终,他被砍为肉酱,史称“结缨遇难”。

当孔子听说卫国发生政变的时候,孔子就感慨,子路恐怕活不成了,他太了解这位徒弟了。过了几天,死讯传来,孔子哭诉“天祝予”,意为老天你这是要我命啊。他问子路是怎么死的,来人告诉他“醢矣”,也就是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干紧叫人把家里的肉酱全部倒掉,此后,再也没有吃过肉酱。

在某种意义上,子路之于孔子,有点类似李逵之于宋江,绝对的忠诚,子路之死对于孔子打击巨大,一年之后,73岁的孔子也驾鹤西去了。


饮水君

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子路为什么被砍成肉酱。回答这个问题的先了解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叫仲由,字字路。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性伉直,好勇力,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保镖,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各种劳作维持生计,甚至常吃野菜充饥。子路非常孝顺,从小曾翻山越岭负米养亲。子路喜欢头戴鸡冠帽耍威风,佩带着公猪装饰的宝剑,彰显无敌。

在师从孔子之前,常常欺负孔子,孔子是常常加以引导,后来子路被教化,穿着儒服,带着礼品,通过孔子的学生要拜孔子为师。子路成了孔子的弟子后,常常批评孔子,但也勇于认错。子路性子鲁莽,守信诺,为人勇武,自从跟了孔子,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斗狠之徒有所区别,他一般不像之前欺负孔子一样欺负弱小,他的勇有了一种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意蕴。为此常遭孔子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才,不得其死等等。但子路很尊敬孔子,在对待事物对错时,也会持不同观点提出来。如孔子见南子,子路就不高兴,因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子路就说孔子太迂腐,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子路都抢着发言。多数是谈他如何如何勇敢,还教别人如何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孔子问他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一次子路到邵的地方做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手里,季家命百姓在五个月内开凿一条运河,季家这个命令对百姓而言非常苛刻,子路正好管到这件事,为了鼓励大家做工,经费不够,子路就自己掏腰包,贴薪水,从家里弄来粮食供大家吃,孔子知道后,派子贡去了把子路给工人做的饭也倒掉了,把锅也砸烂了。子路火了跑去跟孔子理论,对孔子说,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就嫉妒反对我,还教子贡来捣乱。孔子说,子路你不要糊涂,你这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

子路在卫国当孔俚的宰时,孔俚的母亲与人谋,立孔俚的舅“蒯聩”为君,并胁迫孔俚杀了“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子路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君子就是死也要衣冠整齐,子路在系好帽缨过程中被人砍成了肉泥。这也是孔子教导的好,孔子平常都教导子路注意衣装打扮,才能够符合“士族”的地位。子路在打斗中可能想起孔子的话了,不能掉了士族身份,所以正衣冠被砍。问子路为什么被砍成肉泥,是因他想挡“蒯聩”成为国君的路,所以被蒯聩属下砍成了肉泥。


夏有凉风61

孔子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孔子到底会不会武术?按理说应该会一些。《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换算一下,大概相当于现在一米九多的大高个,

什么一米八三俱乐部,弱爆了。《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身大,力又不亏,练武的天纵奇才。

孔子开的规模3000多人的民办学校里都学些什么?六艺。哪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术和骑术就属于武术基本功的范畴。

问题来了,作为学校校长,儒家祖师,江湖门派众多,恩怨情仇纷扰,来学校砸场子的肯定也不会少。

就像现代的太极拳宗师,不定什么时候就出来个徐晓冬这样的愣头青来约架,自己上阵,万一失手,令人耻笑是一方面,还有更严重的后果,谁还来提着方肉缴学费?

孔子很幸运,遇到了18岁的江湖游侠子路,子路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戴着鸡冠帽,揣着野猪牙,要在孔子身上捅几个透明窟窿。

孔子一看,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贴身护卫吗?天降奇缘,不可错过呢。于是孔子设礼相诱,别的学生交学费,你不交不说,还白拿一份奖金,千方百计说服子路做了他的弟子。职称也定的很高——“孔门七十二贤”,不同于其他学生,子路老是跟孔子提反对意见,那就干脆再高一点——“孔门十哲”,学生里跟孔子相处时间最久的,就是子路。

自从得了子路,孔子胆气横生,不怕走夜路了,而且“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耳朵旁边再也听不到坏话了,谁说可不就得挨揍嘛。打冲锋,扒城墙,只要孔子交代的,子路都会全力以赴,无怪乎孔子也曰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实在无路可走,我就跑路海外,到时候只要有子路跟着我就行。

子路耿直男一个,说话老不给孔子面子,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孔子的见南子那一场疑似“艳遇门”,正是子路挺身而出,质问孔子,才逼的孔子赌咒发誓。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跳着脚发誓:“我要是跟她有一腿,天打五雷轰!天打五雷轰!”

子路死于卫国的一次内乱,公元前480年子路入城救主孔悝,身被蒯聩手下刺伤数处,冠缨也掉在地上,死前却说:“君子死,冠不免。”乃整结其缨而死。

由于新即位的卫后庄公蒯聩差点当时没被子路烧死,恨极之下将子路的尸首制成肉醢,送给孔子,孔子一收到这肉酱,心里就全明白了,一番痛哭之后,将其厚葬。


历来现实

君子死,冠不免。



子路任卫国执政上卿孔俚的宰(官名)。不过呢?后来卫灵公逝世,废太子蒯聩之子姬辄继位,是为卫出公,可是有人想让废太子蒯聩继位。此时卫国内乱!

孔俚的老母亲,也就是蒯聩的姐姐,和人谋划立自己的弟弟蒯聩为卫君,让儿子孔俚诛杀出公,新君出公听到消息后,连忙出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子路听说了这个消息。出逃中有人建议他:“你啊,不要回去,那是一个活生生的火坑。”但字路义无反顾回去了。



刚到城里,子路就跑着去见蒯聩,还当面指责他。

堂堂卫君,岂能受你子路的指责。

于是蒯聩让人打子路,此时的子路早已六十三岁,已经不再是当年勇猛地年轻小伙子了,在打斗的过程中,无意间便把子路的帽子击飞在地。

如果此时的子路选择屈服,那还有一条活路,可是他眼神坚定,正色捡起地上的帽子,拍了拍,费力地戴上,正色而道:“君子死,冠不免。”



最后,被人挥刀砍成肉酱。

孔子听后,嗟然长叹,扔掉家中的肉酱,再也没吃。

有人说子路很傻,傻得很天真,出逃人建议你出逃,你倒是跑啊!就算不跑,你也不能去当面指责蒯聩啊!就算帽子击飞在地,你也选择屈服啊!

但是我很赞同子路。

我不是赞同他的做法,而是不欺心,不欺骗自己,对自己的道的一种坚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还没有资格指责别人!

莫欺心!


非常茴香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如果没有孔子,子路说不定还是一个乡间小伙。

子路小时候家里穷,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大概也是因为家贫的原因,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光荣的成为了乡里的一个混子。子路年轻时是标准的杀马特,头戴公鸡帽,腰别大宝剑,要多拉风有多拉风,直到他遇到改变自己一生的男人,孔子。

孔子,大圣人,知礼乐,儒家创始人。子路本来瞧不起弱弱的孔子,但孔子毕竟是圣贤,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子路,由此,子路给孔子当起了小弟,不过子路这个小弟和其他小弟不一样,子路要是觉得孔子不对就直接当面讲出来了,孔子也因此喜欢他。跟大哥时间长了,子路明白了一些盗亦有道的道理,成为一名侠士,在老大威望的影响下走上仕途。

这是子路发家的开始,也是子路悲剧的开端。子路当官的地方叫作卫,商鞅的老家。毕竟是出变法家的地方,这地方时不时就有人闹革命。蒯聩想当皇帝,找了个合适的时机准备干死卫出公,不过出公机灵,提前跑路了。皇上可以忍,子路不能忍啊,傻呵呵就要去找蒯聩评理。蒯聩自知理亏,准备一不做二不休,连子路也杀了。蒯聩路上派了杀手去杀子路,子路毕竟是练过的,坚持了好一会,不过终究双拳难敌四手,帽子也被砍掉了。子路当时讲了一句话,现在想来还挺有男子气概的,大概是老子就是死,造型也不能乱。带好了帽子,从容赴死,被砍成了肉酱。孔老大听说之后,或许是留下阴影了,至死不食肉酱。

子路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孔子,败也孔子。


乘鲲行

很不喜欢这个问题,问题的措辞对生命毫无敬意。

这里纠正几点:

1.子路不是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孔子最看重的学生是颜渊。对子路,我觉得是一种近乎父子的比较自在的关系,所以论语中常看到他骂子路,子路也会去质疑他。孔子对子路很信任,他曾说自己如果“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时候,能追随他的也许只有子路。



2.子路的结缨而死是一种尊严。当时的情况下,死亡已经不可避免。子路为自己正衣冠,坦然面对死亡,这是精神所面对的自我终结,至于肉体,他已不可主宰。



3.“肉酱”之说不知道出自哪里?《左传》《史记》好像都是没有的。重申一遍,非常讨厌这个说法,太无敬意,无论是对这样的子路,还是对生命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