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

優享輕生活

孔子號稱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還有“孔門十哲”一說,從範圍上來說,自然是越小越好,這就好比是評獎學金,數量越少,獎金越多。

子路就是“孔門十哲”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三千弟子中特殊的一個。作為當世大聖人的徒弟,不說個個口吐蓮花,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總是要的,但是子路同學的專長卻是:武鬥!

作為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子路從小就有極強的自尊心,別人越是認為不能幹的事情他越是要幹,別人越是認為好的事情他就越認為不好,沒有拜師以前,還曾經打過孔子,拜入師門以後也不老實,經常和老師抬槓,認為老師做的不對的地方馬上指出,絲毫不給老師留情面,當年“孔子見南子”,就讓子路受不了,當著大傢伙的面對老師發飆,認為孔子不應該和這種女人有來往。而孔子也不生氣,還對身邊人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

正因為勇,所以子路在孔子身邊不但要端茶倒水,還必須扮演了保鏢的角色,一徒多用,孔子喜歡子路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子路的命運卻並不好,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子路任季孫氏的宰相,後來又出任大夫孔俚的宰相,衛國內亂,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國君,脅迫孔俚弒君篡位,子路聽說以後,逆流而上,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哪管子路是誰的徒弟,命人把子路的帽子打掉,子路十分氣憤,大喊到:“君子死,而冠不免”,頭可斷,血可流,帽子不能掉。

子路十分從容的在亂軍之中找到帽子戴好,最後被人砍成肉醬。

在日慕君看來,子路和孔子的關係就像是李逵與宋江一般,名為師徒,實則是個小弟。小弟與弟子最大的區別在於,弟子是種傳承,師傅怎樣,他就是怎樣,而小弟是一種補充,大哥不能做的,要交給小弟去做。孔子再厲害,不過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需要有子路這樣一個人在身邊。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這就是子路同學帶給師傅最真切的感受。

子路的死,可以看做他性格的悲劇,如果師傅像他這個臭脾氣,七十二個門徒還沒有湊足就的死好幾回,但這也正是子路可愛的地方,真性情,不虛偽!



日慕鄉關

向死而生的子路!

子路在孔門弟子中是個異類。他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出身貧寒。樊遲以種地為生,子張以在騾馬市場上幫人“侃價”為生,顏涿聚在拜在孔子門下之前,是個大盜,以燒殺搶掠為生。這些同學的職業雖然不怎麼樣,除了顏涿聚,好歹有個正經工作。但子路是“卞之野人”,和現在意義的野人不同,子路不是“神農架”的野人,而是居住在“卞”這個地方城外的人,用現代的話說,子路是“卞”地城鄉結合部的農民。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卞”,大概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此地有個叫卞莊子的勇士,一個人殺了兩隻虎,比清河縣的武松還猛一倍。子路和卞莊子是老鄉,其勇猛不在卞莊子之下。

子路沒有正經職業,勇猛而有蠻力,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樣。《史記》說,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強。頭戴公雞羽毛做的帽子,腰間挎著用豬皮裝飾的長劍。這顯然就是“左青龍,右白虎,中間紋了個米老鼠”的街頭小混混。估計一身“殺馬特”裝扮的子路,大街上是橫著走,別人只好躲著走。一天,年輕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輕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氣揚,二人相見,感覺連大街都變窄了。

二人相遇的後果,在《史記》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儘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結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頓。但孔子不生氣,而是“設禮稍誘子路”,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才動手又動口。孔子給子路講了一大籮筐道理,用禮儀去引導他。就像《天龍八部》中的“南海鱷神”嶽老三,對段譽心服口服一樣,子路最後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說情,正式拜在孔子門下。從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為孔子最為依賴的弟子。

子路的死,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捍衛道義,孤身和敵人對抗,最終死於敵手,被剁成肉醬。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權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衛國還是不安定,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對於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母親支持弟弟蒯聵,孔悝支持表弟衛出公。但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蒯聵潛入衛國,躲在孔悝的菜園裡。孔悝的老媽親自出手,把兒子抓了起來,強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國君,把表弟趕下臺。因為要“歃(shà)血為盟”,菜園裡找不到牛,只好臨時殺了一頭豬,以豬血冒充牛血。他們脅迫孔悝登上立盟約的土臺,讓孔悝宣佈蒯聵做國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裡,聽到政變的消息,急忙往城裡趕。路上遇到了從城裡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子路說,我吃人家的飯,卻在人家遇到危險的時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為。於是單槍匹馬進城,準備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子路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他用盡全身力氣,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靜地等待死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臨終時應該保持心靈的平和”,而子路比蘇格拉底還平靜,他以一種君子的優雅姿態,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莊嚴而悲壯地死去。

縱然子路被敵人剁成肉醬,但子路“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永存!

孔子曾經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這樣,我恐怕他以後不得好死吧”。聽起來有點像詛咒子路的意思,其實這正反映了孔子對子路深沉的愛。因為孔子深知子路勇猛的性格,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越是勇猛的人,可能死得越慘,這真的是一語成讖(chèn)。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擔憂地說,子路怕是回不來了。果然,消息傳來,子路被人砍成肉泥,以一種悲壯的方式犧牲了。孔子聽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哭起來。許久,悲傷中的孔子,趕緊讓人把廚房裡的肉醬倒掉,他怕睹物思人心裡難受。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個追求道義、從容赴死的君子,這就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偉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中國知識分子“求仁得仁”無悔的堅強。


好玩的國學

還是那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所謂子路的故事就不多講了,畢竟是閒人,晚輩不敢忘語評判。所謂“天知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世間萬物,如果太強必將受損。不說子路,倒是可以看看其他幾位“名人”的事蹟來做對比,看看是不是與先賢有異曲同工之意。

前兩天看見悟空問答有一個題目,“許文強是怎麼死的?”其實回答幾個字就夠了,就是被亂槍打死。許文強年紀輕輕混跡上海灘,從不名一文的碼頭挑夫,靠好勇鬥狠替老大馮敬堯看場子做起。無論徒手肉搏還是刀槍相向,大小陣仗無數,從未失手。很快成長為上海灘勢力最大的“馬仔”,併成功獲得老闆女兒馮程程的芳心。最後在跟前老闆的火併中取得勝利,逆襲上位做了上海灘的老大。但是,這時候馮程程是二當家丁力的老婆。一山不容二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於是在百樂門前門口的大街上,許文強被亂槍打死,暴屍街頭。

再了看看三國東吳孫策。孫策號稱“小霸王”,即西楚霸王項羽重生之意。孫策十七歲喪父,二十六歲遇刺而亡。孫堅死後,孫策先依附於袁術。其後在短短十年間,依靠父親留下的千餘人起家,從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夥變成了在打出江東基業“小霸王”孫討逆。而且還娶得國色天香的大喬為妻。連曹操都不禁感嘆:“猘兒,謂難與爭鋒?”。這時候,郭嘉回答了曹操的問題:“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孫策在江東得罪了不少當地土著,有名的事件有攻伐陸康(陸遜叔祖父)、殺于吉、許貢、高岱。最終如郭嘉所言,孫策最終被許貢的門客伏擊,重傷不治身亡。孫策處事只有一條鐵律,就是誰擋我,我就殺誰!最終不能以匹夫之勇打遍天下,卻死於匹夫之手。

還有老將黃忠,他本是劉表手下,晚年才歸降劉備,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關羽曾與黃忠一連三番戰不分勝負,第三戰黃忠用箭射中關羽盔纓,若要取關羽性命絕非難事。黃忠可堪稱三國演義中箭法第一。而這位神箭手在公元222年跟隨劉備征討孫吳,因劉備言老將無用,黃忠不服老,在與吳將潘璋交戰中了馬忠的埋伏,被射中肩窩,箭瘡痛裂而逝,時年75歲。黃忠可能是三國戰死沙場年齡最大的戰將,而他恰恰死於自己最擅長的射箭術上,不得不說造物弄人。

前面說的都是反面教材,我們來看一個正面的,三國“毒士”賈詡。賈詡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夠壞的)。李傕等人失敗後,又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賈詡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連曹操最鍾愛的大將典韋還有大兒子曹昂都折在了張繡手上。通常人們都歸咎於曹操貪戀張繡嬸孃鄒夫人美色誤事,那只是演義招黑曹操的人設手法,實際上是賈詡的手段高明。官渡之戰前,賈詡又勸張繡歸降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取關中時又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特別是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助曹丕(即魏文帝)成為世子。

賈詡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審時度勢,該投降的時候就投降,該投降誰就投降誰,該力挺誰就力挺誰——就是要跟對人!與時俱進,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相時而動,擇機而發!這才是人生練達的最高境界。

現在教科書裡有《子路背米》的故事。說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借了一小袋米揹回來。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我們在誇子路孝順的同時,是不是應該轉換思路,教育孩子要掌握生存技能,多多
創造財富,而不要像子路一樣總是要去“借米”?

社會主義小書童

 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子路被砍成肉醬,實際上是深受孔子影響,孔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原因和事情的經過如下:

子路的死亡是很戲劇性的。這件事被記載於《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他有個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不肯,怕得罪國君,蒯聵竟然直接挾持了他。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得知情況後,要去找蒯聵理論。別人都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他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並且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宣稱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是怕了,但是他採取的方式,不是釋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當時的場景是:子路在被攻擊之時,帽子的簪纓斷了。他謹守禮法,想整冠之後再走,然而敵人並沒有等他,瞬間即被敵人剁為肉醬了。

這簡直比唐吉訶德還唐吉訶德。由此可見,夫子的禮法之害人。“君子死而冠不免”,當非夫子教導的本意,但子路有這樣的拘執,又確實是夫子教導的結果。人不能不對自己的影響負責,但人又必然無法對自己的影響負責。極親近的弟子這樣死去,夫子沉痛之中,只怕不免還有這樣的感嘆。 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孔子曾經罵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為啥要罵這麼狠的話呢?這要從子路的性格說起。

子路是個“野人”,當然不是神農架野人那種。當時把居住在城外的人,都叫野人,也就是鄉下人。子路五大三粗,好勇鬥狠,《史記》中說他喜歡戴雞冠一樣的帽子,腰上掛著野豬獠牙的配飾,整天揹著一把劍,吊兒郎當,一副古惑仔的樣子。不知道有沒有紋個身啥的,左青龍,右白虎,中間一個米老鼠,反正樣子很嚇人。孔子收了他之後,“惡言不聞於耳”,別人見了他,估計都害怕。

除了勇,子路還特別忠義,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他在政事上,很有一套,能力很強。在衛國找了份工作,給孔悝做邑宰。當時,衛國比較亂,老爹在外流亡,兒子在內做國君,逃亡在外的蒯聵是衛出公的老爹,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蒯聵的姐姐,也是孔悝的老母逼著他發動政變,驅逐出公,迎接舅舅蒯聵。很快,孔悝和蒯聵就達成了協議。

但這一切,子路都不清楚,只是知道他的僱主被人家劫持了,他隻身一人殺回去救主。這時候,子路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雖然很能打,但是畢竟體力不行了。最後,他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就對蒯聵的人說,你們先等等,孔老師告訴我“君子死,冠不免”,我也不抵抗了,讓我正正帽子。最終,他被砍為肉醬,史稱“結纓遇難”。

當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的時候,孔子就感慨,子路恐怕活不成了,他太瞭解這位徒弟了。過了幾天,死訊傳來,孔子哭訴“天祝予”,意為老天你這是要我命啊。他問子路是怎麼死的,來人告訴他“醢矣”,也就是被剁成了肉醬,孔子幹緊叫人把家裡的肉醬全部倒掉,此後,再也沒有吃過肉醬。

在某種意義上,子路之於孔子,有點類似李逵之於宋江,絕對的忠誠,子路之死對於孔子打擊巨大,一年之後,73歲的孔子也駕鶴西去了。


飲水君

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回答這個問題的先了解子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子路叫仲由,字字路。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見稱,性伉直,好勇力,孔子周遊列國時的保鏢,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靠各種勞作維持生計,甚至常吃野菜充飢。子路非常孝順,從小曾翻山越嶺負米養親。子路喜歡頭戴雞冠帽耍威風,佩帶著公豬裝飾的寶劍,彰顯無敵。

在師從孔子之前,常常欺負孔子,孔子是常常加以引導,後來子路被教化,穿著儒服,帶著禮品,通過孔子的學生要拜孔子為師。子路成了孔子的弟子後,常常批評孔子,但也勇於認錯。子路性子魯莽,守信諾,為人勇武,自從跟了孔子,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鬥狠之徒有所區別,他一般不像之前欺負孔子一樣欺負弱小,他的勇有了一種伸張正義,為民請命的意蘊。為此常遭孔子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才,不得其死等等。但子路很尊敬孔子,在對待事物對錯時,也會持不同觀點提出來。如孔子見南子,子路就不高興,因南子美而好淫,當孔子談正名時,子路就說孔子太迂腐,他甚至認為讀書人並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

孔子常與弟子談志向,每次子路都搶著發言。多數是談他如何如何勇敢,還教別人如何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孔子問他你喜歡什麼,子路對孔子說,喜歡長劍。一次子路到邵的地方做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手裡,季家命百姓在五個月內開鑿一條運河,季家這個命令對百姓而言非常苛刻,子路正好管到這件事,為了鼓勵大家做工,經費不夠,子路就自己掏腰包,貼薪水,從家裡弄來糧食供大家吃,孔子知道後,派子貢去了把子路給工人做的飯也倒掉了,把鍋也砸爛了。子路火了跑去跟孔子理論,對孔子說,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你就嫉妒反對我,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說,子路你不要糊塗,你這是侵犯了別人的權威。

子路在衛國當孔俚的宰時,孔俚的母親與人謀,立孔俚的舅“蒯聵”為君,並脅迫孔俚殺了“衛出公”。衛出公聞訊而逃,子路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君子就是死也要衣冠整齊,子路在繫好帽纓過程中被人砍成了肉泥。這也是孔子教導的好,孔子平常都教導子路注意衣裝打扮,才能夠符合“士族”的地位。子路在打鬥中可能想起孔子的話了,不能掉了士族身份,所以正衣冠被砍。問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泥,是因他想擋“蒯聵”成為國君的路,所以被蒯聵屬下砍成了肉泥。


夏有涼風61

孔子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孔子到底會不會武術?按理說應該會一些。《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換算一下,大概相當於現在一米九多的大高個,

什麼一米八三俱樂部,弱爆了。《呂氏春秋》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身大,力又不虧,練武的天縱奇才。

孔子開的規模3000多人的民辦學校裡都學些什麼?六藝。哪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術和騎術就屬於武術基本功的範疇。

問題來了,作為學校校長,儒家祖師,江湖門派眾多,恩怨情仇紛擾,來學校砸場子的肯定也不會少。

就像現代的太極拳宗師,不定什麼時候就出來個徐曉冬這樣的愣頭青來約架,自己上陣,萬一失手,令人恥笑是一方面,還有更嚴重的後果,誰還來提著方肉繳學費?

孔子很幸運,遇到了18歲的江湖遊俠子路,子路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戴著雞冠帽,揣著野豬牙,要在孔子身上捅幾個透明窟窿。

孔子一看,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貼身護衛嗎?天降奇緣,不可錯過呢。於是孔子設禮相誘,別的學生交學費,你不交不說,還白拿一份獎金,千方百計說服子路做了他的弟子。職稱也定的很高——“孔門七十二賢”,不同於其他學生,子路老是跟孔子提反對意見,那就乾脆再高一點——“孔門十哲”,學生裡跟孔子相處時間最久的,就是子路。

自從得了子路,孔子膽氣橫生,不怕走夜路了,而且“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耳朵旁邊再也聽不到壞話了,誰說可不就得捱揍嘛。打衝鋒,扒城牆,只要孔子交代的,子路都會全力以赴,無怪乎孔子也曰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實在無路可走,我就跑路海外,到時候只要有子路跟著我就行。

子路耿直男一個,說話老不給孔子面子,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孔子的見南子那一場疑似“豔遇門”,正是子路挺身而出,質問孔子,才逼的孔子賭咒發誓。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跳著腳發誓:“我要是跟她有一腿,天打五雷轟!天打五雷轟!”

子路死於衛國的一次內亂,公元前480年子路入城救主孔悝,身被蒯聵手下刺傷數處,冠纓也掉在地上,死前卻說:“君子死,冠不免。”乃整結其纓而死。

由於新即位的衛後莊公蒯聵差點當時沒被子路燒死,恨極之下將子路的屍首製成肉醢,送給孔子,孔子一收到這肉醬,心裡就全明白了,一番痛哭之後,將其厚葬。


歷來現實

君子死,冠不免。



子路任衛國執政上卿孔俚的宰(官名)。不過呢?後來衛靈公逝世,廢太子蒯聵之子姬輒繼位,是為衛出公,可是有人想讓廢太子蒯聵繼位。此時衛國內亂!

孔俚的老母親,也就是蒯聵的姐姐,和人謀劃立自己的弟弟蒯聵為衛君,讓兒子孔俚誅殺出公,新君出公聽到消息後,連忙出逃。

在這樣的背景下,子路聽說了這個消息。出逃中有人建議他:“你啊,不要回去,那是一個活生生的火坑。”但字路義無反顧回去了。



剛到城裡,子路就跑著去見蒯聵,還當面指責他。

堂堂衛君,豈能受你子路的指責。

於是蒯聵讓人打子路,此時的子路早已六十三歲,已經不再是當年勇猛地年輕小夥子了,在打鬥的過程中,無意間便把子路的帽子擊飛在地。

如果此時的子路選擇屈服,那還有一條活路,可是他眼神堅定,正色撿起地上的帽子,拍了拍,費力地戴上,正色而道:“君子死,冠不免。”



最後,被人揮刀砍成肉醬。

孔子聽後,嗟然長嘆,扔掉家中的肉醬,再也沒吃。

有人說子路很傻,傻得很天真,出逃人建議你出逃,你倒是跑啊!就算不跑,你也不能去當面指責蒯聵啊!就算帽子擊飛在地,你也選擇屈服啊!

但是我很贊同子路。

我不是贊同他的做法,而是不欺心,不欺騙自己,對自己的道的一種堅守!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的追求,我們還沒有資格指責別人!

莫欺心!


非常茴香豆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如果沒有孔子,子路說不定還是一個鄉間小夥。

子路小時候家裡窮,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大概也是因為家貧的原因,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因此,光榮的成為了鄉里的一個混子。子路年輕時是標準的殺馬特,頭戴公雞帽,腰別大寶劍,要多拉風有多拉風,直到他遇到改變自己一生的男人,孔子。

孔子,大聖人,知禮樂,儒家創始人。子路本來瞧不起弱弱的孔子,但孔子畢竟是聖賢,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子路,由此,子路給孔子當起了小弟,不過子路這個小弟和其他小弟不一樣,子路要是覺得孔子不對就直接當面講出來了,孔子也因此喜歡他。跟大哥時間長了,子路明白了一些盜亦有道的道理,成為一名俠士,在老大威望的影響下走上仕途。

這是子路發家的開始,也是子路悲劇的開端。子路當官的地方叫作衛,商鞅的老家。畢竟是出變法家的地方,這地方時不時就有人鬧革命。蒯聵想當皇帝,找了個合適的時機準備乾死衛出公,不過出公機靈,提前跑路了。皇上可以忍,子路不能忍啊,傻呵呵就要去找蒯聵評理。蒯聵自知理虧,準備一不做二不休,連子路也殺了。蒯聵路上派了殺手去殺子路,子路畢竟是練過的,堅持了好一會,不過終究雙拳難敵四手,帽子也被砍掉了。子路當時講了一句話,現在想來還挺有男子氣概的,大概是老子就是死,造型也不能亂。帶好了帽子,從容赴死,被砍成了肉醬。孔老大聽說之後,或許是留下陰影了,至死不食肉醬。

子路的一生,可以說是成也孔子,敗也孔子。


乘鯤行

很不喜歡這個問題,問題的措辭對生命毫無敬意。

這裡糾正幾點:

1.子路不是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孔子最看重的學生是顏淵。對子路,我覺得是一種近乎父子的比較自在的關係,所以論語中常看到他罵子路,子路也會去質疑他。孔子對子路很信任,他曾說自己如果“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時候,能追隨他的也許只有子路。



2.子路的結纓而死是一種尊嚴。當時的情況下,死亡已經不可避免。子路為自己正衣冠,坦然面對死亡,這是精神所面對的自我終結,至於肉體,他已不可主宰。



3.“肉醬”之說不知道出自哪裡?《左傳》《史記》好像都是沒有的。重申一遍,非常討厭這個說法,太無敬意,無論是對這樣的子路,還是對生命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