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孔子,孟子,朱熹四人中哪個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最大?為什麼?

大石頭要瘦身


孔、孟、朱、王四人處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因此所攜帶的歷史任務不同,歷史意義也不同。但毫無疑問,四位都稱得上儒學開宗立派的傳奇人物,古今擁泵者無數。

01.孔子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輝煌時代。

孔子思想的出現為儒學奠定了基本框架。

孔子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幼年在貧困中長大。十五志於學,開始獨立謀生。三十而立,開始廣納弟子。之後周遊列國,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最後返回魯國,整理文獻。

孔子推崇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禮”,也就是“克己復禮”。此時的“禮”還並不是後世普遍認為的禮儀、禮貌,而是周朝的“禮樂制度”。

這時候,禮、樂的核心是為社會倫理道德正名,即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樂的本質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階級制度。

孔子推崇的另一思想是“仁”,何為“仁”呢?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

也就是說“仁”是“禮”的內在支撐,“禮”是“仁”的最終目標,二者相輔相成。

此時儒學的基本框架已經構建起來了,孔子又陸續往裡面添加了其他的哲學思想:中庸、天命、君子與聖人等。至此,儒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但尚且不完善。

孔子在儒學文化體系中起到了開宗明義的作用,是儒學的創始人。通俗來說就是開山祖師。

02.孟子

孟子戰國時期活躍的儒學宗師,有“亞聖”之稱。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之上,進一步提出了“仁政”、“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思想即使是放在當今社會,也是十分適用的。

孟子還有另外一個被人千古爭論的思想:“性本善論”,也就是說孟子認為人一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孟子之後的一位儒學大家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由此,儒學出現了一個千古之爭。

其實,孟子是從理想的角度闡釋人性,而荀子是從現實的角度闡釋人性。孟子性本善論的核心思想是要用教化保持人性中的善意,而荀子性本惡論的核心思想是要用教化來引導人們向善。二者是出發點不同,但是卻殊途同歸,根本目的都是在推崇儒家學派的教化之道。

孟子的傳世著作《孟子》與孔子的《論語》同列“四書”,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讀書目,也可稱為後世科舉的官方指定教科書。不得不說孟子也是足以開宗立派的厲害人物。

03.朱熹

其實在朱熹之前,儒家學派還有一位厲害人物,他使儒學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官方學問。這位奇人就是西漢董仲舒。後世奉行千年的“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觀念就是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之後,至宋代以前儒學再沒有出現過宗師級人物。直到南宋朱熹的出現,儒學又一次迎來輝煌。

漢朝以後中華大地不斷地經歷分裂割據與混戰統一。東漢末年,張陵和張角受《道德經》、《太平經》等早期道學經典的影響,創立了民間教派:五斗米教與太平教。至此道教正式產生,並有了長足發展。

同時,兩漢之際,佛教也開始傳入中原大地,佛教修行來世的思想為漢末至魏晉時期飽受戰亂的困苦百姓帶來了精神安慰,因此佛教得以在戰亂中蓬勃發展。

佛、道、儒三足鼎立,開始不斷地思想鬥法,以爭取學說統治地位

儒學逐漸式微,儒學門人一度頹靡。此時朱熹註解儒家經典,從儒家經典中領悟出更適合統治者統治思想的“理學”。

史稱“程朱理學”,二程在前,但朱熹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儒家經典的基礎上另釋新意,逐漸完善理學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論。

朱熹的“理氣論”主張“理在氣先”,“心性論”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在現代看來,朱熹在中國古代首先開闢了客觀唯心主義的認知論。

朱熹不僅在思想哲學領域成就突出,還在文學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的詩句中充滿了哲理與思辨,令後人仰視。

04.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代儒學的集大成者,他在朱熹的基礎上發展理學,最終,演化出一脈新的枝系:心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對於“格物”的理解在於“為善棄惡”。

王陽明同時主張“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主張以心為導向,在現代稱之為主觀唯心主義。

有人評價王陽明:

佛教的瓶子,儒家的酒。

也就是說王陽明的心學受到了佛教主觀唯心主義認知論的影響,但實際上輸出的還是儒家的思想觀念。

在明代八股取士的僵硬制度之下,王陽明仍然創新了儒學,為儒學注入了新鮮活力,為儒學的長久傳承做出了極大貢獻。

05.儒學的衰敗

有人因為新文化運動中號召“打倒孔家店”就認為儒學是糟粕的學問,這顯然是不對的。

儒學的根本內涵是獻身精神,講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許多儒學觀念在今天仍然極為適用。就如同《論語》,與其說它是道德,不如說它是智慧,處事的智慧,入世的智慧。

儒學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就是兼收幷蓄。這一優點使得儒學在任何時代都可以自我調整,順應時代。

話歸正題,儒學的衰敗主要是因為迷信、荒誕和繁瑣。

在野儒中盛行讖緯之學。這種學說將經學神化,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與荒誕性。這也是儒學被廣為詬病的原因之一。

孔、孟、朱、王四人身處時代不同,儒學發展面臨的問題也不同,但四人都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至於哪一位宗師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最大,就見仁見智了。


胡椒王


王陽明,朱熹乃拍馬文化愚人哲學,孔孟之道更是旁門左道,愚弄民眾的荒唐邪教偽學思想?

幾千年來在其思想的愚昧下,嚴重禁錮了國家的發展,鉗制了民族思想進步,節度了民眾的思想發明和創造力?

王,朱,孔,孟他們的貢獻都是做了統治階級服務的犬儒,奴化民眾的幫兇,更是導致中華民族貧窮落後的主要根源?


鑫挺83563181


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他們四位都是文化偉人,他們都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自己時代的偉大貢獻。但是,孔子是文化聖人,孟子為文化亞聖,朱熹和王陽明先生都是文化偉人,而無法稱為文化聖人,這是根據他們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貢獻而做出的準確評判。由此可見,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老子《道德經》的一段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這裡,老子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有層次的,大至可以分為五大層次:最高層為道,次高層為一,第三層為二,第四層為三,第五層為萬物。如果就這四位文化偉人按對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貢獻來劃分的話,孔子在最高層,孟子在次高層,朱熹和王陽明在第三層。

老子的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這個世界(包括文明及文化)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可循,是有先後順序的,是如同水的運動規律一樣由高到低的。

由於眾所周知的文化斷層的原因,當代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包括高級知識分子,都不知道孔子對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貢獻,很多人對孔子的認識甚至還停留在文革批林批孔的時代,知道一點皮毛的人認為孔子只有一部《論語》,更多一點的知道孔子還有一部《春秋》,再多一點知道孔子有弟子(學生)三千,其中優秀的人才只有七二個(七十二賢人)。

說實話,如果僅憑上述文化貢獻,孔子是稱不了文化聖人的,最多隻能稱為一個偉大的文人和教育家。這也是當今很多人認同孔子為偉大的教育家和文人,而不認同稱孔子為文化聖人的原因!因為近100多年的文化斷層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一時的政治需要對文化的扭曲,再加上西方反華勢力的精心佈局,讓我們不知道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了,更不知道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最根本的文化特質了!

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傳承發展最根本的區別是傳承層次的不同。我們是智慧傳承,而西方文化只是思想傳承或知識傳承。

講到這裡,不得不講一講人類認識的三大層次:智慧、思想、知識。

我們都知道,掌握了比較多知識的人被稱為知識分子,掌握了某個方面或領域大量專業知識的人被稱為高級知識分子,掌握了多個方面多領域大量專業知識的人被稱為大知識分子。但是,大知識分子往往比不上思想家,因為知識分子只能應用知識,而思想家可以把知識提煉成為思想,並可以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創造出新的思想,新思想的應用又可以創造出某個領域或多個領域的知識。因此,大知識分子常有,而思想家不常有,一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往往成為了曲高和寡的偉人!大智者則是可以在思想的基礎上提煉出智慧的人,並在不同的領域應用智慧產生出推動時代發展的新思想。由此可見,智慧的應用產生新思想,新思想產生新知識,新知識的應用就可以解決很多新問題和老問題,因而推動世界的前進與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智慧傳承,創新應用”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斷髮展進步並領先於世界的源頭活水。而“智慧傳承,創新應用”的源頭又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智慧傳承,創新應用”的源頭就是易經。但是,在2500年前左右的春秋時期,當時的易經一個是很難看到,主要為王室所掌控,第二個是就算看到了,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孔子的弟子)及思想家(七二賢人)都讀不懂,只有老子和孔子兩位大智者讀得懂,而且孔子還是50歲經歷“韋編三絕”的刻苦攻讀後,才完全讀懂了周易。從孔子完全讀懂了周易後,也知道了自己的天命:不是當官,不是做政治家,而是要做易經的解讀和應用推廣教育,為那個時代培養一大批“智慧傳承”及“創新應用”的人才。孔子不僅想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他本人率先垂範,為易經的解釋和教育嘔心瀝血,為讓後人能夠讀懂易經做了大量的註解和論述!直到今天,絕大多數想要學懂易經的人,也必須要通過孔子的註解和論述才能瞭解和理解易經,否則,直接去讀易經真的是如同觀看天書一般[捂臉]不但如此,孔子喜人文,把易經的智慧應用到了人文領域,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後經孟子亞聖的完善和推廣,使儒家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近2000多年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後來,學到了易經智慧的眾多儒家弟子,“一(易)以貫之”,把易經智慧應用到了多個領域,也開創出了多家門派,創造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大爆發的年代。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因為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和大爆發,才有了後面2000多年中華民族在農耕經濟時期持續引領世界的輝煌時代。

由此可見,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傳承、創新應用”做出了後無來者的卓越而又偉大的貢獻,孔子無愧於中華民族文化聖人的偉大稱號。






健康老友


這四個人沒有一個聖人,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來自佛教。如果沒有佛教,王陽明能自己創造出心學?朱熹雜學,畫虎不成反類犬。一部分學孔孟,一部分,學易,但沒有搞懂易理。孔孟儒學,來自周禮。只是捨本逐末的東西。不知,道為何物。沒有得道。孔孟皆有救世思想這一點是存在的事實。不可亂批。只是所學舍本逐末。沒有悟道。或者說悟性不夠。中華民族只有老莊而已。不過二人不肖於名利。這才是真聖人。幾千年歷史,真正修心了性的只有佛教佛陀,中國的老莊,舍此皆謬。有為之心不了,不達無為之境。怎能了心?


1526538


肯定是孔子,孔子不但是對中國的文化貢獻最大,而且是對中國各個方面的貢獻都最大,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等等。由此形成了儒教。

其次是孟子。

至於朱熹,王陽明,他們兩人只侷限於在學術方面,在思想方面有一定的貢獻。根本不能與孔子相提並論。





碼123321


王陽明的心學是人成長的有效方法,儒家思想只是統治階級拿來愚民的手段,只是帝王將項的馭民術,目不識丁是最好的統治手段。心學帶來的是從自身找規律的存在與發展,運用到實際行動中,無心無動,不為五斗米折腰。


茶心漫談


四個人之中應該是孔子對中華民族文化貢獻最大。理由如下:

:首先,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及“仁者愛人”,其儒家思想被漢、唐、宋、明、清封建王朝作為統治階級的利用,同時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孟子是孔子的弟子,雖然完善和發展了儒家思想,但追根目的完全是在孔子的“仁”及“克已復禮”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的的;朱熹雖是宋、明代的理學家,其核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慾”,其“理”也是在孔子的儒家思想本源上發展起來的;王陽明的“心學”雖然結合了道家及哲學家的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有創新,但其根源也參透了儒家思想及文化,充其量也隻影響到了一至兩朝代,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徽乎其微;

再次,就近現代文化發展來看,除了在清末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和西方文化的參透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及文化在普通中國人當中卻還一直佔了主要地位。就其當代文化而言,雖然中西文化混雜,可是在中國的老百姓當中,“禮、義、仁、道德”等文化世俗仍然佔據著相當地位

另外,隨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多數國家還是認可“孔子”的文化作為中國的文化,尤其是孔子學院在世界一些國家的設立,更可以說明孔子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最大。


3555740746007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1080, "file_sign": "43c6206d385bd53ed7a5d95e39b92e73\

王德良


孔孟之道是儒家得代表,朱熹是程朱理學的大師,王陽明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非要說誰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最大來個排名,實屬不智之舉,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中華文明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這幾個重要人物都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不能簡單的做形式上的比較!!!!


孔孟是儒家的奠基人,後世衛道者都是在儒家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學說,朱熹,王陽明,楊雄,陸九淵,程氏兄弟等等莫一列外。中華文明是條大河,就像黃河,長江一樣,如果分開說明將沒有任何意義,從【三江源】開始一直東流大海,正是有了百河匯聚才有了萬里黃河!!因為文化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


畫斷黃河西來水


這″四害"相權,孟子對中華民族的危害相對小一些,他雖然是個滑頭大騙,但是個敢說幾句人話的真小人,不像其他三害,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