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劉邦早年貪財又好色,蕭何、張良等人為什麼還願意追隨他?

李依舅

傳說劉邦不僅貪財好色,而且遊手好閒,典型的一個地痞流氓加無賴,但問題是,你真覺得歷史上真正的劉邦會是這種貨色?在那種群雄爭霸的年代,你真覺得這樣的一個人可以讓蕭何、張良等英雄豪傑甘心臣服,並最終站在時代的巔峰?

但問題是,即便是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個人和媒體都不能隨便對某些重要政治人物進行評價,更不用說官方的主流媒體機構,他們對那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那都必須按照官方內定後的統一標準發佈。換句話說,假如官方給某個人的蓋棺定論是七分功三分過,恐怕沒有人敢在主流媒體上說他是七分過三分功吧。

所以說,劉邦的這種形象,更多的應該是漢武帝故意讓司馬遷這樣寫的。至於原因,不外乎四個字:君權神授。大家知道,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觀念正在得到大力推崇。劉邦作為一介平民卻當上皇帝,如果把他刻畫成英明神武、牛氣沖天的形象,那不就是告訴大家只要你能力強,就可以當皇帝麼?這樣下來,皇權還有什麼聖神可言!

相反,如果把劉邦刻畫成一個小流氓形象,不僅貪財好色,還能力平平、要啥沒啥,結果天下大亂之際,蕭何、張良、曹參、韓信、英布等英雄豪傑都心甘情願當他小弟,至於英雄無敵的西楚霸王卻被逼得烏江自刎,這難道不就是傳說中的帝王命嗎?再加上《史記》中還記載劉邦的老媽被龍玷汙後生下的劉邦,這不就更說明劉邦那就是真龍天子下凡,是老天讓他出來當皇帝的,至於其他人,本事再大,人氣再高,沒有老天的許可,是萬萬不能坐上皇位的,否則就是項羽的下場。

經過這一系列的包裝,一個勵志奮鬥的故事就變成了一個受命於天的宿命。總而言之,天下就是我們劉家的,我們劉氏命中註定要世世代代當皇帝。在明白這點後,我們就應該知道,能夠讓張良、蕭何等人心甘情願追隨,還能夠擊敗項羽等眾多牛逼對手,這樣的劉邦,那覺得也是霸氣沖天、牛逼哄哄的英雄人物。換句話說,劉邦的人格魅力,和項羽、曹操、劉備、李世明、趙匡胤等人,絲毫不會遜色。


太史龔


“食、色,性也。”劉邦確實“好酒及色”,可是他也“寬仁愛人,意豁如也”。蕭何、張良等人願意追隨他,說明他是又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的,還有他的說話藝術也很棒。

劉邦曾經去咸陽服徭役,然後遠遠地看到了無雙雄主秦始皇,羨慕得直流口水,嘆著氣說:“大丈夫當如此!”許多人將這幕說成是劉邦看到秦始皇后,便生出要取代秦始皇的想法,這是很牽強的,這句話只是劉邦對於位高者的羨慕和嚮往罷了。


蕭何:刀筆吏,應時勢隨劉邦,沛縣起事。

劉邦的發家要從呂公說起,呂公為躲仇家跑到了沛縣,縣令為呂公設了酒宴。劉邦聽說了以後,便想去蹭酒喝蹭肉吃,到了那以後,呂公見到劉邦,“大驚”,可把呂老頭給嚇壞了,趕緊起身去迎劉邦。劉邦痞氣瞬間上來了,更不客氣了,哼哼著坐到了上座。這場酒宴的負責人是蕭何,沒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蕭何,看到呂公吹捧劉邦,心裡可能有點小嫉妒,便說:“劉邦這人喜歡吹牛皮,做不成事的。”這是蕭何關於劉邦最早的評價,當然也可能是玩笑話,畢竟劉邦和蕭何是朋友。在陳吳起事後,劉邦說服沛縣百姓殺了縣令,然後當了沛縣的領導人,蕭何便順勢跟了劉邦。

事實上,在劉邦發家以前,蕭何給過劉邦許多幫助,在劉邦起事時也推選劉邦做領導。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讓劉邦如虎添翼。劉邦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張良:張良下邳遇劉邦,士為知己者死。

陳吳起義以後,張良想去留縣投靠楚假王景駒,沒想到在途中遇到了攻下下邳以西的劉邦,張良想了想,跟誰混不是混?於是投靠了劉邦,劉邦讓他負責後勤工作。張良研究過兵法,所以經常給劉邦獻計獻策,這時痞子和知識分子的差距便出來了,劉邦聽了張良的計謀,哎呀,小夥子可以啊,你這謀略很好,我喜歡。張良曾經也給人做過謀劃,可是他們都覺張良的策略不好,沒有聽從。這邊劉邦卻用了,張良瞬間在心中感嘆,老劉,還是你懂我啊,這可能是天意吧。這便是所謂的“士為知己者”。

張良在跟了劉邦以後,劉邦有時行事不經大腦,不過倒也聽得進張良的勸說,張良具備良好的大局觀,這點恰恰是劉邦所欠缺的。劉邦自己也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劉邦何以能得蕭何、張良等良臣好將的追隨?他具備領導應有的基本素質。

劉邦可謂深諳心理學,同時具備良好的說話藝術,簡稱會忽悠。劉邦在泗水亭當公務員的時候,負責押送服役的犯人去驪山,可是在途中很多人跑了。劉邦心想,這麼下去怎麼得了,恐怕還沒到驪山,這幫混球怕不是要跑完了,然後劉邦停下來喝酒,喝了幾杯,假裝喝醉了,便解開犯人,對他們說:“兄弟們,你們走吧,這事我老劉給你們扛了!”那幫人聽了很感動啊,你老劉這麼仗義,把我們當兄弟,咱也不能不講義氣,從今天起,咱跟你混了!然後沒過多久發生了斬白蛇事件,這件事經過加工後,被傳得神乎其神。

劉邦“裝模作樣”的功夫很到家,表面工作做得很好,樹立了光輝的社會形象。聽到楚義帝死了的消息,劉邦的表現更誇張,脫了衣服哭,而且哭得黑天黑地。在眾人勸他當皇帝時,劉邦這老小子心裡很高興,可還是要說:“哎呀呀,皇帝應該讓賢者當,這皇帝讓我當怕是不合適吧?”眾臣只好奶聲奶氣地誇他:“老劉你這人品我們還不知道?你是草根發家的,為了誅殺無道的秦朝付出了多少努力與汗水,你是正義的化身啊,你還論功行賞,等等,你不當皇帝怎麼兌現給我們的封賞?老劉你很適合當皇帝!”老劉這才笑呵呵地答應了。

劉邦具有出色的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雖然經常犯渾,常生疑心,可是卻也容得下人,即使容不下也不會盲目下手,也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劉邦看著痞裡痞氣的,表面看著很容易相與,可是他的疑心還是很重的。蕭何跟他夠熟吧?在劉邦在外打戰的時候,蕭何留守關中,可是劉邦不放心,經常藉著詢問工作動態的名義試探蕭何。當韓信說劉邦領兵能力不過十萬而自己多多益善的時候,劉邦心裡非常不爽,但還是能笑著問他為什麼,也仍然敢讓他帶兵打戰。

劉邦敢於並善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具有發掘人才的敏水眼光,並敢用和善用人才。老劉後來問眾人,為什麼他可以得天下而項羽卻不行?他們回答說,你老劉很傲慢,總是輕慢侮辱人,老項仁善,可是老項好大喜功容不下他人,也不能論功行賞,這點你做得很好,我們服你!老劉笑著搖頭說,這只是原因之一,我有“三不如”,這點不如張良,這點不如蕭何,這點不如韓信,我得這三傑,還敢用和善用他們,怎麼能不得天下?你們看看項羽,有范增卻不能善用,這下被我懟翻了吧?!


劉邦在打江山時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是總體來說算是面面俱到,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和物盡其用,蕭何和張良在他手下做事比較舒服,最重要的是,利益能有保證。反觀項羽,性格孤傲,自信膨脹到自負,在他看來,天下英雄惟羽而已,無人能入他眼,傲視天下。在項羽這種老闆手下做事是很累的,經常擔心被扣工資和炒魷魚。無論劉邦最後是不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至少在過程中蕭何張良他們是有基本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證的,而且還能發揮自己才能,韓信正是因為得不到項羽賞識重用才投靠劉邦的,再加上當時劉邦經過斬白蛇事件的神化,他的個人威信是越來越強大的,奪取江山的機會也非常大,所以張良蕭何他們願意給劉邦打工。


吾與吾國

這個貪財好色與蕭何、張良追隨不追隨他沒有直接關係。

舉個例子:你現在公司的老闆貪財,好色。但是該給你發的工資一分不少,甚至比其他企業工資還高,事情就放手讓你去做,這樣的老闆你願意不願意追隨上班?

貪財不等於吝嗇,好色跟你張良、蕭何有什麼關係。你們兩個大老爺們還怕什麼色。

張良、蕭何為什麼追隨劉邦,其實《史記》中有寫

張良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張良跟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懂得,能用其計。其他人都不能。張良就知道劉邦是天授,於是只跟他了。

再看蕭何: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起義時一度大家推蕭何(縣衙秘書)和曹參(監獄獄長)領頭。蕭、曹怕被滅族,不肯,推劉邦。父老也承認劉邦遇到過許多怪事(斬蛇、七十二黑痣之類),然後占卜吉利、然後迷信,就推他了。

從他們二人自己的回答來說,劉邦不僅是天授之人,更膽識過人,這不正是領導人該具備的功能之一麼?

再來看出的價碼,一路封王封侯,後期劉邦也確實這麼做了,各種王,至於再怎麼收拾是另外一碼事情。

最後一點說到用人,張良評價劉邦一句話說的很正確:說有自尊的君子多歸項羽,愛利益的小人多歸劉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劉邦能爭取到更多數。

而在劉邦用他們之前,他們是幹什麼的?

張良是一個刺謀劃家兼通緝犯、蕭何是縣吏。如果劉邦不是知人善用,哪還有他們什麼事。

按張良、蕭何心裡的話來說:劉邦是天授。天授者,天才也。


笑嘗歷史百態

貪財好色,是人的本性,關鍵在於是否合法合理。劉邦貪財,可是不偷不搶;擔任沛縣泗水亭長期間,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可沒人說他貪汙,也沒人告他偷搶。呂公請吃飯,劉邦沒帶一個錢,吹牛說出賀錢一萬!可他也沒有貪錢來送禮——所以,他比眼下的很多亭長都不貪錢。至於好色,他先娶呂雉,之前還有個相好的曹大家,後來又納娶了戚夫人等等,但也就如此而已,難道你指望古代中國的皇帝一夫一妻嗎?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邦這人早期名聲不好,第一是不愛勞動,也就是懶惰。見證人就是他爹,常說他不如哥哥會經營,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二哥)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

第二是與秦國當時的主流意識不太合拍,法家是此時的主流,可劉邦卻不學法,反而仰慕信陵君,早年還曾想投入信陵君門下做個門客,結果西行至大梁,信陵君已死,正好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召納門客,於是投到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等到魏國滅亡,張耳被秦通緝,門客皆散去,劉邦便只能回到家鄉沛縣。

但,劉邦最後能成大事,因為他擁有更多優點,最重要的,是寬厚大度。譬如說他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其他人在這個時候,或許就會暴怒、打人甚至殺人、激起事變,或是害怕、畏懼乃至自殺。可是劉邦的反應卻與眾不同,他停下來飲酒,喝完酒就把所有役徒都放了,為什麼?因為他覺得,反正人數不夠,到咸陽也是一死,不如各自逃命——正因為這份豁達,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這夥人便是劉邦起義的第一批擁躉。而在沛縣起義之後,身為文吏的蕭何、曹參,因為深恐舉事不成、被秦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劉邦卻不想那麼多,一口答應,為此才成了這支起義軍的頭頭。後來西征關中,大家都看好沛公做西征軍統帥,為什麼?無非也就是劉邦這人做人還不錯,比較寬厚,可以減少秦軍的抵抗而已。

劉邦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容人用人,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就願意認錯改正。當時的劉邦,力量並不是最強。可是張良與他一交談,就有相見恨晚之意,為什麼?就是因為覺得劉邦能用人。酈食其說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還是願意追隨他,兩人相見一席交談,劉邦覺得這人不一般,便起身道歉,以禮相待。進入咸陽之後他也曾貪圖享受,樊噲勸他還不聽,可張良來勸,他就覺悟了,這就率軍退到了灞上,與秦人約法三章。

離楚歸漢的韓信,一開始只是做個小官,夏侯嬰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向劉邦推薦,劉邦也沒太大反響。後來蕭何也十分賞識韓信,多次向劉邦推薦,劉邦照樣不理。直至“月下追韓信”事件發生,劉邦才真正引起重視,終於任命韓信做大將。在拜將之後,劉邦詢問韓信有何良策,韓信為其分析三秦形勢,準確到位,劉邦這才大喜,以為得信晚。而最終劉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韓信。

所以不妨這麼說,有用人的氣度、方法,能容人不足,這便是劉邦的最大亮點。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少能遇到劉邦這樣的人,相反更多的是嫉賢妒能的人、營私舞弊的人、虛情假意的人,這些人在管理的位置上太多,正是現實的悲哀。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個問題也可以轉化成這樣的提問方式:劉邦這個人無才無德,為何能夠駕馭蕭何張良這個天才人物?換言之,像劉邦這樣的領導,怎麼會攏得住蕭何張良這樣的大才呢?

答主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為何劉邦能夠讓蕭何張良韓信死心塌地地追隨他”,鏈接如右: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91851705666240782/。簡述如下: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劉邦願意讓他們充分去施展自己的才華,而不去阻撓。出身農民的劉邦懂得自己的不足,因而十分願意、真心願意讓手下人放手去做,大膽去做。高明的政治領導不一定是全能的領導,但一定是能夠讓下屬全力施展才華的領導。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草莽此起彼伏,彼此各恃才力,相互攻伐。這樣的環境下,最有能力的領導往往不會最後勝出,因為他要承受來自各方的攻擊。反倒是那些能夠聚攏豪傑、並且能夠放任他們大膽對外廝殺的領導,能夠坐收最後的勝利。因此,劉邦比之項羽,在個人英雄才能方面,一如地下之於天上;而在領導能力方面,則恰恰相反。劉邦作為政治/戰略領導之高明,不知道要比項羽“高到哪裡去了”。

第二個原因,是結構性的。蕭何張良這些人,實際上也不是自始至終都死心塌地跟著劉邦乾的。張良是劉邦在戰爭過程中從項羽那裡挖過來的,但是戰爭甫一結束,這位大功臣便急流勇退。韓信投奔劉邦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犯法還差點被殺,機緣巧合當上搜粟都尉之後呢,還是不怎麼被重用,為此又跑了一次,惹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典故事。唯有蕭何,是從一開始就與劉邦一起幹的。然而蕭何和劉邦,實際上在劉邦平定天下之前,很難說主臣之分有多麼明顯。劉邦當初被選為頭頭,不是因為他有天子之氣象,實乃是作為秦故吏出身的蕭何等人認為需要有一個領頭的,劉邦是諸多人中比較適合當頭兒的一個。直到成功之前,劉邦與蕭何誰領導誰?這個恐怕沒有根本性區別。實際上,跟著劉邦乾的這些人,某種程度上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幹事業的,他們能夠預期在劉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獲得比較大的收益,而劉邦也確實讓這些人充分施展,大膽發揮,爭取他們自己的收益。這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農民出身的、沒有絕世才能和英雄氣魄的、甚至頗有幾分無賴氣息的劉邦的成功之道。

所以,大道易簡。被司馬遷視為英雄的楚霸王,最終敗給了市井無賴沛公。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霸王太能幹,太想自己幹,沛公知道自己不能幹,所以放手並支持能幹的人去幹。最後果然成敗殊途。劉邦為啥能夠贏得那些有才人的歸附?如此而已!


稷離

貪財好色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缺點,但是對於政治人物,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人不會只因為私德好去跟隨一個政治人物。

或者換個比方,假設你的上司愛錢又好色,是個油膩的中年人,但他有擔當能攬事情,管理能力強,業務能力出色,每年能帶領你們獲得極好的業績,導致最後你們的團隊獎金拿的是全公司最多,你還要不要跟他?我想你多半還是會為自己的利益而跟著他,而不會有什麼道德潔癖。

把這個領導換成劉邦,問題的答案就顯而易見了,當初劉邦在鄉里就是做亭長,說明他本人本來就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押送犯人路上不忍犯人喪命跟著犯人落草說明他很講義氣。沛縣有人起義殺了縣令,蕭何、曹參等人都不敢做主,眾人請劉邦做主,劉邦當仁不讓,說明他很能負責任,做老大。

就這樣當上老大,領著兄弟們把腦袋別在腰上起義反秦,再和項羽對著幹,此等氣魄歷史上也沒幾個人。

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很懂政治,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每當團隊遇到危難時,能做出正確抉擇,挽救整個團隊的命運。為了團隊的生存,他不惜當著項羽的面說,你既然抓了我的父親,把他煮了,就請賞我一碗。等到韓信在齊國打算申請自立為代理齊王,劉邦雖然生氣,但在張良勸說下還能封韓信為齊王,可以說是能屈能伸了。

他就這樣奪取了天下,可以說是帶領了最成功的創業團隊了。看看現在千分之一的創業成功率,你就知道劉邦當時有多麼不容易。除了他貪財好色的缺點之外他的人格魅力還是很強大的,而且等到攻破咸陽,能剋制自己的缺點,封存寶庫,不接近婦女,自制力也很強。

說他濫殺功臣,其實他的老班底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都沒死,混的也都好,張良也得到善終。你跟這樣的老大有前途,為什麼不跟著他呢?


地球知識局

劉邦確實在私生活方面不是個楷模,如同傳說的那樣,劉邦是個好色之徒,但是劉邦不是一個貪財之人,關於這一點史書上有記載: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出自《資治通鑑》

由此可見,一、劉邦是個美男子,二,劉邦脾氣很好,喜歡結交朋友,出手大方。(但不一定有錢),三、劉邦好酒,好色。

劉邦終其一生有皇后一個,呂雉。美人(後宮官職)三個,分別為管夫人、趙子兒、石美人,后妃(沒有正式冊封)兩個,分別為戚夫人、薄姬。沒有名分的兩個,分別是曹夫人和趙姬。

為什麼說劉邦好色呢?分析一下這八個女人大家就能瞭解了。

呂雉不用介紹了,為劉邦正妻,明媒正娶,沒有可說的。石美人是劉邦屬下石奮的姐姐,被劉邦召入宮中為美人,沒怎麼寵幸過,也不多介紹了。

管夫人、趙子兒、薄姬三人是魏王豹的妃子,韓信打敗魏國後,劉邦將魏王豹的妃子全部都納入自己宮中,這算是一個汙點。

重點說說下面三個,戚夫人是劉邦在定陶期間看上的美女,當時呂雉被關羽關押在彭城,劉邦尋得新歡,把呂雉忘於腦後。這算是一個汙點。

趙姬算是劉邦最大的汙點,趙姬本來是趙王張敖的妃子,而張敖娶了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因此張敖其實比劉邦低一輩,但是劉邦卻和張敖的妃子發生了關係,最滑稽的是趙姬是張敖主動送過去的,你說可笑不可笑。這也算是一個汙點。

最後說曹夫人,曹夫人比呂雉的資歷更老,在劉邦早年未發跡時候就和劉邦廝混到一起,用今天的話說叫姘頭,後來劉邦迎娶呂雉,劉邦始終也沒有給曹夫人一個名分。曹夫人生下的兒子劉肥算是劉邦的大兒子,但也只能算是庶子,你說冤不冤。這也算是一個汙點。

通過以上分析,劉邦好色之名算是坐牢了,但劉邦不貪財,這是前提。那麼劉邦這樣一個浪蕩、好色之徒,蕭何、張良 為什麼還會追隨他呢?

先說蕭何,蕭何完全是自己幹不了造反的事情,於是把劉邦推到前臺作為自己的首領。關於這一點史書上這樣記載: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也就是說,蕭何是個文官,比較愛惜自己的名譽,也怕一旦起義失敗株連到親族,因此就推舉劉邦為首領,這樣的話自己的目標小一點。

這當然是蕭何早期的想法,後來蕭何和張良對於劉邦的評價基本是一致的,什麼評價呢?張良當時偶遇劉邦,於是以太公兵法試探劉邦,劉邦對張良所說的話極為贊同,常常採納張良的計策。於是張良意識到劉邦才是自己可以輔佐之人: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不去。

能夠聽的進去謀士勸諫,這一點極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項羽和劉邦正好相反,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尚且不能善用,最後在離間計下竟然趕走了范增,這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最大的區別。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邦確實是個好色之徒,但是劉邦並不貪財。雖然劉邦人品不算特別的好,但是劉邦有一個極大的優點,那就是聽的進去謀士的勸諫,對身邊的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的優點能夠掩蓋自身好色、浪蕩的缺點,因此蕭何和張良雖然看到劉邦私生活有點不檢點,但亂世之中,這都是小缺點,劉邦虛心納諫、有長者之風、不弒殺,這使得蕭何和張良能忠心的跟著劉邦一起走下去,最後終於平定了天下。


每日趣評

劉邦之所以是封建社會皇帝裡最厲害的一個,就在於他的豁達與堅韌,善於觀察,善於用人,帶領這幫“烏合之眾”克服重重困難,用了九年時間就開創了大漢王朝。

(1)避其鋒芒,另擇良機

劉邦起兵初期,鑽進山溝,低調行事,遠離秦朝統治力量強大的地區,並且在後來的戰鬥中也是處處示弱,特意避開強大的項羽軍事集團和秦軍勢力的關注,首先求得在夾縫中生存。自古在京城起義成功的幾乎沒有,後來的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也是儘量避開最激烈的鬥爭,不引人注目,尤其強者的注目;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雲南陸軍講武堂也是山高皇帝遠;我們黨實行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就是最好的印證。新時代創業也是要儘量避開商業巨頭染指的領域,從紅海中創造藍海,在大家不看好,看不起的邊緣地帶找尋新的契機,然後快速出擊、不斷自我調整完善,逐漸開疆拓土。

(2)強勢不獨斷,立規定人心


劉邦芒碭山起兵的時候,幾百人一起在大山中躲藏,深山缺糧,糧食自然就是一個大問題。劉邦讓大家把自帶的糧食統一交給盧綰,由他來統一安排調節,結果引起雍齒等人不滿。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在當時糧食是最大家最倚重的物資,大家都是為了有口飯吃,不餓肚子才起兵的,缺衣少食,人心不穩,很容易引起內亂。然後劉邦當斷則斷,絕不含糊,非常嚴厲的訓斥雍齒。此後劉邦立下了很嚴格的規矩,嚴格的組織紀律,權責分明,賞罰分明,平衡集體和個人利益。後來攻打沛縣、援救項軍等無數次戰鬥中,劉邦都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討論中大家可以針鋒相對,但劉邦拿定主意後,所有人務必全力執行。對於隊伍中出現的“異類”劉邦會讓他“立馬下山”,精煉下來的隊伍才是能打勝仗的隊伍。

(3)成功無捷徑,信任鑄力量

劉邦始終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深信著自己的隊伍,這種信念始終堅定如一。在歷次的戰鬥中歷練他們,信任他們,賦予他們更多權利和機會,寬容他們曾犯下的錯誤。劉邦知人善任,把團隊中每個人的能力才幹發揮到極致,千錘百煉出了樊噲、周勃、夏侯嬰、曹參等卓越的軍事將領和蕭何、盧綰等傑出的政治家。楚漢戰爭初期,劉邦屢屢敗北,實力大大被削弱,在彭城一戰中,劉邦漢軍主力56萬之眾在半日之內被項羽的3萬大軍殲滅,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跌入到了起兵以來的最低谷,軍心不穩,前景黯淡,一片悽風苦雨。然而劉邦的隊伍中的核心成員沒有一位離開,始終堅持著沒有絲毫的放棄。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


現在很多人喜歡走捷徑,把成功都標準化,更是崇拜著“大牛”和“大咖”的傳說,幻想攜“大牛”水到聚成。然而打造團隊凝聚力和信任感,把個人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比其他什麼都要重要,成功沒有彎道讓你超車。劉邦兵敗彭城那會可沒指望誰,最後通過廣進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外來的和尚未必會念經,但袈裟卻一定很漂亮。隊伍中的人態度比能力更重要,能在最初選擇加入你的人,就應該要更加的珍惜。

(4)重實際,忌空談,積跬步

劉邦起兵之初就沒有空談未來、更沒有所謂的宏偉佈局。能面對就是不斷的去解決和發現實際問題,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大家沒吃的,想辦法籌備糧食;大家沒兵器,想辦法打造兵器;大家天天鑽山溝、躲山洞也不是辦法,那就攻下小城池,做地盤;大家想過好日子,那就先拿下沛縣,再攻佔府城,先投誠項羽,後獨立為王,最後積跬步以至千里。解決實際中的一個一個小問題,日積月累,地盤自然就多了,勢力自然也強了。

(5)百姓為本,齊聚人心

起兵就是要讓跟著他的老百姓過得更好,讓他們對未來有個美好的憧憬。劉邦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廣進言路、好結交、好打交道、接地氣。在秦朝末年,劉邦的隊伍是相對比較融洽和具有凝聚力的隊伍,各路英雄好漢不遠萬里前來投奔,甚至英布、季布、韓信、陳平等原來項羽的部下也前來投奔,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均委以重任。劉邦攻入沛縣等城池後,善待當地百姓,把糧食先分給他們吃。後來劉邦攻入咸陽,主動退出,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比起項羽攻入咸陽後,肆無忌憚地搶奪財寶,火燒了阿房宮,“火三月不滅”,這就是當時最好的口碑。

風起雲湧匯聚亂世英雄,潮起潮落捧出帝王之家。劉邦在這世道憑著自己的足智多謀,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與追隨者甘苦共嘗,終以弱勝強建立漢朝,成為了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歷史的味覺

在秦末大亂之際,諸侯逐鹿,英雄輩出。這其中,有沒落的貴族,也有一介平民,甚至江湖草寇,可以說,魚龍混雜,無所不包。

而經過秦末大亂,諸侯紛起,大家以身家性命去比拼,去角逐,最後卻被一個窮漢出身的劉邦奪取了天下,不得不說,是一件讓當時各方都十分意外的事情。

劉邦對於自己能奪取天下,曾經有過一段精彩的總結,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在這段話中,劉邦將自己從草莽到皇帝的華麗轉身,總結為會用人、能用人,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同樣作為秦末英雄,同樣作為能治、能謀、能戰的蕭何、張良、韓信們,為什麼甘願為一個秦末小吏劉邦的驅使和駕馭呢?尤其,劉邦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

確實,劉邦很好色。從《史記》的明文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劉邦的好色。比如,他被呂公相中,娶到了美麗的呂雉後,雖然表面上夫妻恩愛,但他不久遇到一位曹家女後,就為她的溫柔美麗、善解人意所吸引,立即與曹氏好上了,於是,曹氏成了劉邦家外有家的小三。

隨後,劉邦就與曹氏生下一子,這就是後來被封為齊王的長子劉肥。曹氏生子後,劉邦並沒有把她接回家,而是讓曹氏寄居母家,劉邦給錢贍養,無名無分。此事在外幾乎是個公開事,呂雉當時卻並不知曉。

又比如,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後,在西逃的路上,某晚借宿於一個戚姓農戶家,戚家只有父女二人,結果劉邦在酒足飯飽之後,竟然與戚氏巫雲楚雨起來,在後有追兵、家人失散的情況下,劉邦也真“好心情”。這個戚氏,就是後來與劉邦生下劉如意的戚夫人。

那麼,劉邦這樣一個好色之徒,蕭何、張良們為什麼生死相隨呢?這是因為,劉邦很多時候雖然像一個浪蕩子,但他還是有很多勝過常人的優點的。

比如,在決策上,他從諫如流,只要是好建議,無論對象是誰,劉邦都會大膽採用。張良、陳平也好,陸賈、酈食其也好,哪怕是鄉里一個糟老頭董公攔馬說的話,他都洗耳恭聽,言聽計從。

又比如,在性格上,劉邦豁達大度。雍齒曾經反叛過他,但他稱帝后,卻封仇人雍齒為什邡侯。還比如,在用人上,劉邦堅持五湖四海,他的手下: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劉邦一視同仁,而且按功領賞,各盡所長。

這樣一個好老闆,難怪他們會生死相隨。


帝國的臉譜

劉邦是被後代讀書人嚴重貶損的皇帝,他奠定了強漢的基礎,對歷史有巨大的的貢獻。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評論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

阮籍猖狂,窮途末路,說劉邦成功是:世間沒有英雄,才輪到他。(其實是影射司馬氏政權)。後代讀書人以訛傳訛。

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原本是遊俠,曾追隨張耳。因秦始皇統一六國,對原本六國貴族進行通緝。張耳陳餘跑路,劉邦只好回家。(還有秦禁止老百姓自由遷徙,五戶連坐,十戶聯保)。劉邦才不得不應試當了低級官差。秦刑法繁雜,劉邦作為底層執行者,不可能沒文化,他作【大風歌】,可見多才藝。真正的白手起家,真正的大器晚成。

劉邦為人寬厚,充具優良人格魅力。對專制下的官本位本無好感,所以當地官員幾乎都受過他的調侃,甚至戲弄。

他不可能沉迷酒色,要押送徭役到邊關,千里迢迢,沒有相當體質,根本不行。48歲了,現代人幾個這個歲數還有這種能耐,比如後來楚漢相爭,經常帶頭衝鋒陷陣。

陳平也是被醜化最嚴重的一個。陳平不事農產,依靠哥哥。可又長得高大俊美,別人問他嫂子,你叔叔怎麼養得那樣雄壯,他嫂子很不高興,說“吃秕糠吃的嘛”。因為嫂子不待見,他哥哥把嫂子趕走。

灌嬰周勃始終跟隨劉邦,見陳平從項羽那邊逃過來,劉邦整天和他泡在一起(基佬的節奏),很嫉妒,跟劉邦說,傳言陳平“盜嫂貪金”。

真的嗎?其實,陳平為鄉里分肉,很是公道,為鄉里父老所稱讚,嫂子又被哥哥趕走,怎麼可能盜嫂呢?他離開項羽時,把項羽所贈的金銀財寶以及官帽原封不動留下,怎麼會是貪婪之徒呢?

可是,劉邦問陳平為何貪汙金錢,陳平大大方方說:“是真的,我投奔你來,身無分文,上下左右都要打點,隨時都要花錢,你要覺得我是貪汙,那我把錢還上就走”。劉邦還是挽留他,並任他花度。

陳平是情報專家,需要很多諜報人員,(比如收買對方關鍵人員,分化項羽部下),很多花費上不了檯面。他獻了六大奇策,對劉邦的幫助一點都不遜色張良,蕭何。

輪到他當了宰相,就可以看出他人品了。(可以讀史記【陳丞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