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改革的正確方向是什麼?

雄鷹展翅遨遊蒼穹

近幾年,教師的職稱評比一直受到社會熱議。

確實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基礎教育狀況的不斷變化,教師職稱制度雖不斷改革和完善,但制度本身和職稱評定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造成不良現象頻發,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以至於社會上取消教師職稱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

那麼教師職稱評比的改革方向在哪裡呢?

首先和大家介紹一下溫州的新做法!

日前,溫州市印發了《關於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自主評聘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從今年起全面開展教師崗位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自主評聘試點工作。《通知》指出,各校自行組織中級和初級的教師職稱評審,評聘結果公示後,由各學校(單位)自主頒發任期專業技術職務聘書。人力社保部門不再對試點學校教師頒發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這種做法從表面上看給了學校的更大的自主權,能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但是並沒有根本上改變現在教師職稱評審所存在的名額分配不合理、評審標準不切實際、評比過程不公正、排資論輩促使教師產生職業懈怠等種種弊端,所以效果怎樣,可想而知。對溫州的新做法,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什麼樣的職稱評比制度才是好的?

通過職稱評審將教師分層,改變無區分度的教師專業結構;以完善績效考核,為教師提供額外的補償、制定職業發展計劃,激勵教師高效地教學來改革教育;用職業階梯制度的實行提高了中小學教師質量, 增強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防止了優秀教師的流失。只有達到這樣效果的職稱評審制度才是好的制度。

怎麼改?

一、建議採用考評結合方式。通過考評結合,將以評價為主的職稱制度和以考試為主的職業資格制度有機結合、互利互補,充分發揮兩者各自的優勢。考試能夠破除排資論輩的影響,全方位的考察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掌控好基本資格上的“門檻”關;評審能夠增強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感與刻苦鑽研精神,促使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學習最新的技能,不斷進步與發展。所以說,考評結合將是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以考試形式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從而為職稱評定優中選優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改造流程實現“陽光評審”。追求高效率與高效益的統一,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也必須緊隨時代潮流,進一步精簡中小學教師職稱申報、評審的程序,以信息化手段優化整個職稱評定環節,既能大大縮減對申報者材料方面的要求,又能提高評審者的審核效率。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審的公示制度與監督機制,確保評審的每一環節都能在公平、公正、公開環境下開展。

三、完善評價體系。逐漸打破對學歷、資歷、職稱、身份等的追求,弱化對教師成績和論文方面的要求,全面考察中小學教師的品德素養、教學方法、工作業績等內容,並將其作為職稱評定的決定性參考標準,制定量化標準,完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總之,我們要以好的職稱評審制度促進整個教師隊伍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還教育本來之真。

  


歷史趣趣吧

一直以來,在教師職稱評定中,唯資歷、唯論文、唯學歷等職稱評定中的弊端一直受到一線教師詬病。自從2018年1月8日發佈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後,現行的教師職稱制度終於有望得到改觀。

《意見》提出如下改革方向:

1.設置正高級。

《意見》提出職稱系列可根據專業領域設置相應專業類別。目前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系列均設置到正高級。

2.注重品德。

《意見》要求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員的品德。


3.適度放寬基層條件

《意見》提出,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側重考察其實際工作業績,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

4.從外語、計算機考試上“鬆綁”

《意見》裡還說到,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對外語和計算機水平要求不高的職稱系列和崗位,不作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筆者覺的,教師職稱制度的改革不管咋改,只要有利於教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於保障教師的切身利益就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唱歌的小青蛙

職稱自1987年實施以來,已經有30多年,一直在不斷完善。職稱之所以被人詬病,並不是它制度的不合理,而是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正如高考被人詬病,但高考還是目前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模式,沒有之一。

你會認同一位師德敗壞的老師晉升職稱嗎?師德師風有問題,這在職稱評審上是一票否決的。你會認同一位碌碌無為、混日子的老師30年後評上高級嗎?

如果取消職稱,滿20年都上中級,滿30年都上高級,對能力強、工作出色的老師是不公平的。如果論資排輩,只會養一大群不思進取的懶漢,如果幹好乾壞一個樣,那麼,好教師將會越來越少,打消教師上進心和工作熱情,不利於教師發展。

看到這裡,立馬有人會說了,評職稱的都要走後門啦,評上高級的都是酒囊飯袋啦,評上職稱的都是領導啦,評上高級的老師不上課啦,辛苦教書30年還是初級啦,等等等等,這些現象有,但不是普遍現象。

要承認,沒有兩把刷子是評不上高級的,當然,評不上職稱的老師,一樣有水平不錯的老師,這都是事實。

這是職稱沒有真正做到公開、公正,以及職稱條件的不合理等等原因造成的。想想,如果大家都能像評委一樣看到所有人的職稱材料,還會有這麼多人大呼不公平嗎?還會大家擔心弄虛作假嗎?

這就是我下面要聊的職稱改革方向:

1、職稱評審要公平、公開、公正。

讓擬晉升職稱的老師,把評審材料上傳在公眾平臺,全市老師每人都有一個實名帳號,可以登錄看材料,除了極少數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如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信息等,全部公開一年,直到第二年評職稱時才關閉。

我所在的城市就是這麼操作的,已經實施好多年了,反晌很好。評職稱有沒有弄虛作假一目瞭然,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評上的大家都會心服口服,評不上的也能知道自己哪裡不足,來年再戰。這樣公開,也避免了一些暗箱操作、人情關係等。

2、取消崗位設置,或增加職稱崗位。

崗位設置是國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但學校雖然是事業單位,有其特殊性,除極少數偏遠薄弱學校外,現在極大多數學校師資緊張、崗位緊張,一個學校只有幾個高級崗位,老師再怎麼努力,由於崗位限制,沒有名額,就不能晉升職稱,直接影響了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沒了指望,就不會努力工作。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崗位設置阻礙了職稱晉升的通道,年輕老師上不來,老年教師退休還早,一潭死水,崗位設置不利於老師的發展,不利於學校發展。

3、完善職稱制度,讓制度更科學、合理。

職稱制度不僅要聽專家的建議,更要多聽一線老師的意見,不斷完善職稱評審條件中的不合理處。

評審職稱中有一項教科研的要求,老師必須做課題、寫論文才能晉升職稱,沒有課題、論文就不能評職稱。課題、論文代表了老師的科研能力,科研型教師是我們要提倡的,但在中小學,很多優秀教師是在課堂裡做出來的,而不是寫論文寫出來的。

我們看到, 有些會做課題、會寫論文的老師教書也一般,而認認真真教書的老師,常常因為沒時間做課題、寫論文不能晉升,這是不公平的。

我不反對做課題,教科研範圍可以放大,課題、論文可以作為條件之一,而不能作為唯一條件。應該把重心回到課堂、回到教育教學上,高級教師首先要會教書,我們需要一個更會教書的高級教師,還是一個更會做課題、寫論文的高級教師?敦輕敦重一目瞭然。

每年的課題多如牛毛,真正價值的有幾何?十年前做的那些課題,現在還有多少能體現其價值?如果只是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籌碼,又有何意義?


大俠145002436

我認為應該有兩個方向:

一是改為與會計師、經濟師、工程師等相同的全國統一的專業技術職稱考試,二是改為與公務員相同的職級自然晉升制度。

目前的教師職稱評審體系,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已不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而且,這個評價體系有先天缺陷,自制訂之初至今,一直飽受詬病。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評審指標中主觀權重過大,評審結果易被操控,行政人員比一線教學人員更有優勢。

2.高級職稱指標少,絕大多數教師退休仍是中級,限制了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

3.弄虛作假成風,各種獲獎證書論文毫無含金量,教學實績反而不被用來作參考。一些從不上講臺的行政、後勤人員,竟然也能評上高級職稱。

4.職稱與崗位脫節。評上某學科專業技術高級職稱的教師,卻不從事該崗位教學工作。

還有其它方面的不足,不贅述。

期待職稱改革的呼聲,多年來從未停歇。為平息廣大教師的不滿情緒,各地相關部門隔三差五也會對這套評審體系進行有限的修修補補,剔除一些無存在意義的內容,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但因未觸及問題的核心本質,收效甚微。

明知目前的職評體系有問題,相關部門卻始終沒有予以大刀闊斧的改革。可能基於這幾個原因:

一是基層既得利益群體阻撓,二是上層主管部門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三是仍未設計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如前所述的以考代評和全面取消,都需要考慮全面的配套方案才能施行。

以考代評的優勢是:客觀公平,杜絕了暗箱操作和弄虛作假;能激勵教師不斷學習自我提升;全國統一考試,執行通用標準,能給教師的水平層次作出權威的認證。

劣勢是,可能導致教師將絕大部分精心專注於職稱考試,從而懈怠了課堂教學。

全面取消職稱的優勢是:參考公務員的職級自然晉升制度,可以提升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讓教師將全部精力放在教育教學上,不必為職稱晉升費心傷神。能鼓勵教師終身從教。

劣勢是,這種按部就班、論資排輩的制度,可能不利於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雖然這兩種改革方式仍存不足,但只要配套完善的績效分配製度和教師退出機制,相比目前的職稱評審制度,其巨大優勢相當明顯。

希望相關部門能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銳意改革的決心,開拓創新,設計出一套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完善的教師職稱改革方案來。


毫米

我認為,該從以下方面改革。

一,教師工資只與職稱掛鉤!

現在實行的工資制度分幾大版塊,其中與職稱工資掛鉤的佔一個版塊。

建議今後教師工資只與職稱等級掛鉤,三十年都評不上的,你永遠別想提升工資。

二,崗位設置再繼續縮小。

現在的崗位設置,根據在校學生師生比來設置,並且形成一個梯度,越高級,名額越少,越難評。



你沒有這個崗位的話,連被評的資格都沒有。

建議,繼續縮小崗位設置,把高級的職稱設置成一千五百萬分之一,全國之一一個能評上,直接封神。

三,lingdao優先,課題研究優先,城市優先。

老師們一直是謙讓,淡薄名利的,不計較收入的,和其他人有點差距是忍受得起的。

因此,職稱評審,應該優先lingdao,優先有課題研究的,優先那些真城裡的真白領。



至於,那些兢兢業業一直奮戰一線的,沒有建樹,沒有論文,沒有因為參加課題研究而抄襲論文的,中考高考成績靠前的那些教師,算了吧,他們覺悟高,等得起。

這樣改革,簡直堪比開國功臣!

然後,置之死地而後生!


教書匠也操琴

改革的目標必須是:讓所有教師願意評,讓優秀的教師不埋沒。

職稱是一名教師能力和資歷的體現。中國教師職稱評定的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高級、特級職稱的要求非常非常高。因此,雖然水平高的教師未必職稱高,但職稱高的教師大多水平高。奇怪的是,現在很多教師對評職稱的熱情都不高,而且越是能力強水平高的教師越不想評。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

評上高級每月工資只漲兩百元,評上中級更少,但教師為了評職稱而付出的經理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卻不可計數。

以魔都為例,2016-2017年上海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條件中規定評高級教師必須以下條件:

  1.根據所教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想實際,能有效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比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教書育人成果比較突出;
  2.具有所教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業績顯著,形成一定的教學特色;
  3.具有指導與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在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果在素質教育創新實踐中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
  4.勝任教育教學帶頭人工作,在指導、培養二級、三級教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
  5.具備博士學位
,並在一級教師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備碩士學位、學士學位、大學本科畢業學歷,並在一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或者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學歷,並在小學、初中一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城鎮中小學教師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支教經歷

簡而言之,一名中級職稱的教師要參評高級,必須同時具備六大條件:班主任工作成果突出+教學業績顯著+科研成果顯著+帶教成效顯著+本科以上學歷+支教一年以上。其中科研成果必須是五年以內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或者出版的與業務有關的專著。

能具備這六大條件,夠資格參評高級教師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各校乃至各區縣的業務骨幹或學科帶頭人,他們在繁重的工作之餘為職稱花費了大量時間、經歷和金錢,結果評上後在收入上僅僅增加了兩百元。這種制度是否會打消很多好老師參評的積極性?

二、工作強度大,缺乏準備的時間精力。

評高級不是想評就能評的,而且最好是準備充分“一槍頭”評上。因為根據魔都人社局2009年的文件精神,對去年未通過今年再次申請的教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有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獲獎,或者科研項目立項及完成,或者獨立撰寫並出版專著。

而要“一槍頭”評上高級必然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在這期間很難兼顧到日常工作。如果一個教師連年帶高三,那麼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準備。因此就需要學校給予理解和支持,適當調整參評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強度。

三、求全思維阻礙了專才教師的晉升。

上文我總結了在魔都評高級需要具備六大條件,他們分別屬於德育、教學、科研、帶教、支教五大領域。要求在所有領域都取得顯著成績,反映出評審制度要求教師往全能方向發展的理念。但事實上能做到全能嗎?有必要全能嗎?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但其他領域成績平平的教師就不優秀了嗎?

一個人的手指尚且有長短,個人能力有長短更是正常不過了。有些教師喜歡課堂教學,有些教師擅長班級管理,有些教師適合做科研。一個人只要能揚長避短,在工作職能範圍內取得突出成績就應該被認可。要求全能的結果必然埋沒很多優秀的專才,並滋生個別假冒的全才。


綜上,我認為教師職稱評審改革需要往以下幾方面發展:

一、大幅提高並拉開收入差距,提高教師評職稱的熱情。

二、學校將教師職業發展納入學校建設,給予評審年教師一定的照顧。

三、革新評審理念,中級職稱考核合格直接獲得,開拓專才教師晉升的道路。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個人在高校從事人事人才工作多年,參與過多次職稱政策制定和評審工作,對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有一定發言權。我個人認為,高校職稱評審的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評價體系,另一個是聘用方式。

評什麼、怎麼評的問題

評價體系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它幾乎決定了教師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同時,它也預示了教師們會放棄什麼,會弱化什麼。而職稱評審,只不過是人才評價的一個外延、一種具體體現。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就在於,不管有沒有職稱評審,有沒有年度考核,有沒有評優評獎,只要高校希望獎優罰劣、激發隊伍活力,那評價就必不可少。評價體系就是一個指揮棒,方向指對了,事自然就成了,方向指錯了,事可能越辦越遠。

目前,國內的人才評價體系就存在一定問題,比如重業績輕道德,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數量輕質量,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這樣的評價體系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論文大國,但也讓教師越來越不想上課,越來越不想做基礎研究,也讓一些老師誤人子弟,甚至道德敗壞。

這樣的評價導向是社會發展階段決定的,也不能全盤否定,但它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目前,這個評價體系的問題大家都有目共睹了,但怎麼改還沒有方向。比如,教學質量到底應該怎麼評價,科研工作除了看論文成果還能怎麼評價,若干年都不出成果的基礎研究應該怎麼評價?這些問題不光是在中國,在歐美髮達國家同樣存在。這些問題不搞清,職稱評審怎麼改都沒用。

評價結果怎麼使用的問題

職稱是評價結果的一種使用形式,除了職稱外,年度績效考核、聘期考核、人才支持計劃等等都是一種使用形式。目前,一個人評上職稱後,相關的身份證明就進入了個人的檔案裡,不管到哪所高校,只要是在體制內,這個職稱都會被認可,在套工資的時候,也會按職稱去兌現。更重要的是,目前職稱是終身制的,也就是說一旦評上了,除非是受行政處分,否則不能取消。

一些人認為應該取消職稱的終身制,認為取消終身制有利於激勵教師繼續工作。但我個人認為,對副教授、教授實行終身制並不是壞事,而且,終身制也並不是職稱問題的癥結所在。

真正的癥結在於終身制的適用範圍。目前,職稱的適用範圍是整個體制內,但職稱評定卻不是整個體制內統一評定的,也就是說,評價的範圍是局部的,但結果使用卻是全局的。一些高校,比如普通省屬院校的職稱評審標準明顯低於雙一流高校,但如果一位省屬院校的教授調入雙一流高校,後者還必須認可他的教授職稱。這種源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制度阻礙了人才的流動,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

所以,職稱改革的一大方向即是,職稱應該只在其所評定的範圍內有效,一旦出了這個範圍,就應該重新評定。這也就引出了崗位聘用改革。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崗位聘用遲早會取代職稱評審。

綜上,高校教師職稱改革勢在必行,大方向也比較明確。但前路漫漫,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集體智慧,還需要社會環境和觀念的轉變。


高校人才真經

教師職稱改革的正確方向是取消職稱,實行基於職務的年薪制,並根據任職年限增長,提高年薪。

目前的職稱制度,目的是為了激勵教師,但是,卻沒有起到激勵作用,一方面,職稱評審和職務脫節,有的教師為評職稱,不得不去發論文、搞課題,以達到評職稱的要求,這導致教師圍著職稱指標教學。另一方面,職稱和待遇、福利保障掛鉤,導致職稱評審中存在“跑要”現象、潛規則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對職稱制度進行改革,包括實行分類評價,要求在評審中擺脫“唯論文論”,評職稱不再要求必須參加職稱英語、計算機考試等。但是,這都沒有觸及職稱制度的內核。從本質上講,職稱制度,就是行政主導的對教師進行評價、管理的制度,必然會導致行政化、功利化的問題,不利於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在美國和加拿大,大、中小學教師,是沒有評職稱一說的。管理、評價教師,有兩項制度,一是年薪制,二是終身教職(教授)制度。與這兩項制度對應,對教師的評價實行專業同行評價,即由專業同行評價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貢獻。這兩項制度和教師同行評價,一方面讓教師有更強的職業榮譽感,並以這種職業榮譽感,去提高教育質量。另一方面,保障教師教育、學術研究的自主性、獨立性,教育和學術研究不受行政因素干擾,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教師有很強的職業倦怠感,近年來,國家也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出要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要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增加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有必要取消評審制度,建立新的管理評價制度。


熊丙奇看教育

教師職稱存在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師工作的激情,進而直接影響了教育的良性發展,職稱評定中出現的"領導優先"的怪圈,讓教師看到了職稱評定的陰暗,這種高職稱,高工資,低工作量產生的教育不公平在教師心中產生了憤怒怨氣,這也是教育產生諸多不良現象的禍根之一。沒有教師的激情就沒有教育的正能量,所以教師職稱評定應該遵循廣大教師的意願,打破比例限制,按教齡時間段,和公務員一樣自然晉升,這樣讓教師心中無雜念,有盼頭,一心一意致力於教育工作,不但對整個教育有良性驅動,更能減少那些腐敗溫床,還教育一個正常的育人環境。


慧眼面面觀

教師職稱改革的正確方向是什麼

教師職稱是為了激勵教師,現在看來激勵作用不大,還遭到教師詬病,教師職稱確實需要改革。那麼,改革的正確方向應該是什麼呢。先看幾個事例

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教師沒有職稱,可教師的工作熱情非常高,恪盡職守,樂於奉獻,教師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

二、一部分教師工作到退休,沒有評上副高級教師,頗有微詞。而那麼多人沒有評上正高級教師,怎麼沒人有怨言,因為正高級教師只有少數人可評。

三、公務員系列,等級分明,工資差別非常明顯,處級領導與科員一個辦公室辦公,科員不僅沒意見,而且領導安排的工作還無條件完成。

由此可見,職稱改革的正確方向應該是:職稱不能取消,也不能濫。取消職稱,論資排輩,不利於優秀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不利於教學名師的引領。而職稱太濫,十個人評上八個,只有兩人沒評上,而八人中有七人與這兩人能力,成績相同,這兩人能沒意見。


小眼看教育認為:減少職稱數,降低職稱工資比例,提高薪級工資比例,是職稱改革的正確方向。

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