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電影、音樂並沒有實質的作用,為什麼人還是離不開它們?


首先感謝題主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可能生活在如此的困境中,但我同時也相信,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這一困境,更不要說正視它並試圖解決它了。


可是假如事實像你描述的那樣,你不應該對文學電影和音樂失望——藝術不是瑞士軍刀,你不應該指望它既可以開罐頭,又能夠當湯勺。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任何事物是萬能,包括藝術。

當你最信賴的朋友與你最瞧不起的人打成一片,你應該在事實清明的前提下做出抉擇:放棄這段友誼,或者挽救它;當你的理想與父母的期望發生衝突,同樣的,你要去溝通,然後做出選擇;當有人在背後說你壞話,你要像亞里士多德學習,清醒地判斷,然後淡淡地說:“只要我不在現場,他甚至可以打我。”日常生活就是如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這些事情,不應該與藝術的功能糾纏在一起——藝術有可能是心靈的臨時避難所,但絕不是民事調解庭、仲裁所和法院。它既然不是為了這些目的而創造,當然也不會為了這些目的而存在。

如果你覺得心靈雞湯或成功學的書籍更容易幫助你恢復積極的心態,那就喝幾勺雞湯,翻幾頁書籍吧。完全沒問題的,藝術不會因為你的轉移而感到任何情緒。你也明白,就算它看起來虛無縹緲,你還是感到它有特別的意義。

其實我遇見過不少像你這樣的朋友。他們最後的結局分為兩類,一類深切地感受到藝術對於生活沒什麼鳥用——這類人後來都成了幸福的普通人;另一類則在質疑藝術到底有何用處的同時捨不得離開它——這類人有的成了著名的藝術家,有的成了沒什麼名氣的藝術家,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理想主義者”。


西閃

對這個世界進步發展有實質性作用的,那叫科學。

你說的文學、電影、音樂,是歸類到藝術範疇的,藝術的作用,是滿足自我的精神愉悅。

如題目中所說的那些煩惱,解決它們的途徑是從科學的範疇裡去找的。

你的煩惱無人傾訴,應該去研究心理學。

你的朋友社交圈讓你不爽,你應該去研究社會學。

你與父母產生矛盾,你應該去研究教育學。

社會是有規則的,很多事情不是你拿著一本書就可以解決的。

就算你讀遍全世界文學著作,但若你不懂平仄之分,你也難下筆寫下一句讚美之詩。

就算你聽遍全世界的聲樂旋律,但若你不懂音符律動,你也難哼出一曲靡靡之音。

就算你看遍全世界的優秀電影,但若你不懂畫中之話,你也難明白這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基礎科學讓你明白這些藝術的構成方式,這些藝術帶你明白科學的偉大之處,高級科學再讓你明白藝術的永無止境,高級的藝術再讓你明白科學就是藝術想象力的延續。

藝術和科學,褪去所有難以理解的知識後,說白了就是文科和理科。

理科讓一切有了規則。

文科讓一切有了意義。

我們需要文學,電影,藝術帶給我們身心上的愉悅,也需要科學知識帶給我們生存下去的動力。

人只要還活著,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問題出現,若你只是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寄託於幾本書,幾部電影,幾首音樂之上,那隻能說明,你書讀的還不夠多,電影理解的還不夠深,音樂聆聽的還不到靈魂。


蔡小馬

心理與藝術

藝術源於自然,由人類將這種對於自然和美的感受具象化了,人類之所以會創造並沉迷於藝術,我想正是潛意識當中對於自我表達、自我完善的一種追求。但是,藝術雖然創造了心境,但是藝術也充滿了虛空,這種虛空既能夠使人在困境中得到安撫,同時,也有可能讓你產生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

所以,藝術產生的心境其實並不是每一種心理特質都能夠消化和接受的。藝術並不一定是所謂高端,高雅和難以接近的,但是,能夠將藝術當作是心理昇華的一定是自我認知和人格特質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否則,藝術也會變成雞肋,甚至拖累。

重點問題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的確是過於將對藝術的欣賞功利化了,你潛意識當中渴望的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逃離而非面對和處理現實。我能夠理解種種現實困境給予你的心理衝擊以及帶來的種種心理矛盾,但是,只要不斷去逃避或者將現實處理寄予無形的寄託,那就會不斷地產生更多的心理衝突,最終就是造成壓力積累而導致的心理問題。所以,別去糾結藝術是不是能夠讓你得到心理昇華,你需要的是對自我和現實處境的一個合理認知。

這是你目前需要重點處理的一個問題。

雖然說的比較現實,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可以直面問題所在,這樣對你的幫助更大,對你今後進一步理解和感受藝術也有幫助。


心理學了個啥

題主的題目裡所提到的實質的作用,可以理解為實用性,那麼對於文學、電影和音樂來說,確實是沒有的,不止他們三個沒有,像是舞蹈、書法、攝影、繪畫、戲劇這些也是沒有的,但是人們一樣無法離開,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會認為很簡單啊,他們都是藝術嘛,肯定沒有實用性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有些藝術也是有實用性的,像是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和工藝美術以及現代設計這些藝術,是實用性和審美性兼具的。

說迴文學、電影和音樂,為什麼這三門藝術沒有實用性而人們還是無法離開呢,這是因為,人們在現實社會中,除了對有實用性的物質無法離開,也是就物質上的滿足之外,還會追求精神上的愉悅感。

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髮展,物質上的滿足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精神上的追求也再不斷髮展。而在藝術殿堂裡,文學、電影和音樂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家們用優美的詞句描繪著世間的一切,想象的一切,完全不受空間和世間的制約,所以文學作品豐富的人們的頭腦,刺激著無窮的想象力,從而使人們在閱讀中獲取快感。

音樂則是作用於人的聽覺系統,通過有組織的樂音音符,讓人們在旋律中獲得美的感受,帶到令人心曠神怡的效果。電影則是視聽的藝術,將想象化作畫面和聲音通過銀幕傳達給受眾,在視覺和聽覺同時讓人達到審美的需求。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產品。


曉娛

首先,欣賞藝術並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但是,沒有藝術的存在,生存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你這麼理解,就好多了。

真正能夠給你安全感,讓你能夠抵抗人世間挫折的,並非欣賞別人的藝術,而是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而這兩樣東西,主要源自於父母堅定不移的愛的傳遞。

當然,藝術能夠深化我們這種愛的感受,但並不能取代這種愛所傳遞的安全感。在某些極端的時刻,比如陷入絕境命繫一線時,藝術的力量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希望。

我們鑑賞藝術的目的在於,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讓人生更有值得去做的事情。同時,長期浸淫在某種藝術世界中,你可能會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同時你的身心有可能會被它所塑造---也就是說,你會被你所信奉的藝術精神所塑造。但是,這個過程,應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絕不是說,當你需要某種依靠的時候再去尋找它。


陶勇談家庭教育

藝術所給予我們的美的感受與薰陶,真的不是『功利性』的。

就象您說的,『幾篇心靈雞湯、幾篇成功學勵志書更利於恢復積極的心態』,對於人生在世的一地雞毛的各種煩惱,可能藝術除了給予我們慰籍之外,並不能提供任何的實際應對功能,這象您 說的,它們是『如此飄渺無力』,因為它們從來就不是用來應對這些具體的世俗問題的。世俗的問題就用世俗的方式解決吧。

給您 舉個例子也許可以幫我闡述我的觀點:

二戰後,某名人訪問德國(具體不記得了)。作為戰敗國,戰後的德國自然滿目瘡痍。但是他在某個平民的簡陋的廚房的的桌子上看到一朵插在水裡的花,他說:『這個民族不會被打跨,他們會很快恢復的!』

如果從功利來說,花是最無用的,它不可以飽腹,不可以治病,它不能帶來任何可以用物質衡量的利益。

但是它美,賞心悅目。

而一個即便在泥淖中掙扎的人/民族,如果還有欣賞美的眼光和心情,他就不會沉淪,美/藝術會引領他向上。

美/藝術是我們這些肉體凡胎之人眼中的光,而一個不會欣賞美與藝術的人,那怕終日錦衣玉食,他的眼中是無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