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上面只攜帶幾十枚導彈,戰爭中打光了怎麼辦?

用戶62620692888

在海戰中在齊裝滿員的情況之下奔赴戰場,不外乎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還沒等配置的彈藥發射完畢,戰鬥己經結束,敵人被消滅。

二在彈藥發射完畢後,戰鬥仍在持續,還沒結束。

三在戰鬥還在進行時,軍艦被敵擊傷而失去作戰能力。

不要做任何的計算假設,也不要做任何的戰鬥預算,它跟陸戰士兵的攜行量是一樣的,有個標準配置!

至於補給艦的問題,我是業外人士不好回答,據我所看到的是為艦隊補充油糧水和蔬菜之類的,至於有沒有彈藥的補充,這個問題應由專業人士來回答!

假如在海戰中一旦出現了後兩種情況怎麼辦?

在世界軍隊作戰條例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叫做撤出戰鬥!

這不是開玩笑,它跟貪生怕死無關、也跟戰鬥精神意志無關,它幾乎是世界上所有國家軍隊作戰的一種慣例!

在空戰中一旦某架戰機被敵機擊中或打光彈藥,它是有權力和義務要求撤出戰鬥的,或者說上級知道後也會命令它撤出戰鬥!它被世界軍隊所通用,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會要求他戰鬥到底!

陸軍相比於空軍,情況有所複雜。如果一輛坦克在戰鬥中被擊中起火或彈藥打光,也同樣有撤出戰鬥的可能,至少它已不可能隨隊攻擊。至於坦克乘員是放棄戰鬥或者是加入步兵攻擊行列,視各國軍隊情況而定!

所以,如果在海戰中一旦發生上述情況時,撤出戰場是它唯一的選擇,一者合情、二者合理、三也合法!

軍事影片不止一次的為我們展示過這種情況,它是各國海軍中一種很常見的慣例,不存在其它因素!


東西方不敗i

圖注:MK41導彈垂髮裝置的自裝填吊臂,在後續的“阿利·伯克”驅逐艦上被取消

早期的部分艦載導彈,是具有發射後再裝填能力的,但再裝填效率非常低,因此作為雞肋功能被取消掉了。現代導彈驅逐艦的垂直和傾斜導彈發射裝置大都不具備再裝填能力,一旦攜帶的導彈打完,就只能返回港口,在港口利用補給艦或港口吊車將模塊化的發射單元或發射筒裝置一一吊裝取出,然後再吊裝新的導彈發射單元或發射筒。當然,較早期也有直接吊裝導彈的,比如俄羅斯SS-N-22“白蛉”導彈就採用這種方式,但與模塊化吊裝相比,費時費力,現在已經很少有這麼設計的了。

那麼很多人就問了,海軍不是有補給艦嗎?比如彈藥船等,能不能在海上直接為驅逐艦補充導彈呢?首先,這難度很大,比補給艦利用專用管道向水面作戰艦艇進行油水補給難度要大得多,在風高浪急的大海上,彈藥補給艦要靠近艦船,利用吊臂進行補給,而且這還要求水面作戰艦艇上自己就安裝有再裝填吊臂等裝置。

圖注:在港口吊裝補給導彈發射筒或單元,是目前的主要的導彈補給模式

當然,也有少數艦艇真的設計有自裝填裝置,比如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早期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了給艦上的MK41垂直導彈發射裝置裝填導彈,專門犧牲了3個導彈發射管的位置,安裝了一臺專用吊臂,導彈發射管數量變成了122和90。但在海上,再裝填效率低得嚇人,平均每小時只能吊裝3枚重量較輕的“標準”2型防空導彈,重量稍重的“戰斧”更是無法實現吊裝。而且海況稍微一高,補給就無法進行。

所以“阿利·伯克”級的後續艦艇上,就把那個佔地方的再裝填吊臂取消了,垂髮裝置也恢復到96枚。

也就是說,事實上在海上用補給艦實現導彈再裝填補給,世界各國在實戰中沒有這麼玩的,連美國都放棄了這個想法。

當然,在港內或者靠泊情況下補給艦靠近軍艦進行導彈吊裝,這點許多國家海軍包括我人民海軍也能做到。別說是驅逐艦,就連美國的潛艇,也是在港內接受旁邊靠泊的潛艇母艦為其吊裝魚雷和“戰斧”巡航導彈的。

圖注:在靠泊或入港情況下用補給艦就近補給導彈是可以的,人民解放軍海軍也具備這一能力

所以,綜上所述,導彈真的打光了,驅逐艦就只能回港進行補給和導彈裝填了。而在實戰中,導彈驅逐艦都不是單槍匹馬,而是幾艘十幾艘集群活動的,要讓數百上千枚反艦和防空導彈全部打光,恐怕只有兩支大國海軍大洋決戰的時候了。


兵工科技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個什麼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優化選擇的問題。現代驅逐艦為主要的水面艦種,會配備多種導彈,包括;對空、對海、對陸的各類導彈。數量也不算少,比如:美製伯克級驅逐艦僅垂髮單元就是96個。

如果多的攜帶數量已經完全可以滿足要求,至於所謂打完了,怎麼辦的問題,其實只是一種想象的,現代武器命中率也相當高,單發命中率在八成以上,通常為雙發使用,這幾乎就是九成,如果一艘軍艦上,把導彈全部打出去,命中的數量相當多。而且導彈在威力相當大,一般的萬噸艦被1枚反艦導彈命中,即然不沉,也是重創,直接退出戰鬥了。

現代海戰不是演習,雙方是對攻狀態,不要以為已方可以隨意攻擊對手,而不是需要面對對手的反擊了,不要想什麼,已方一般對抗對方几十艘的問題,單純的認為自已的軍艦有多先進,那屬於輕敵了,所謂的先進也許只是相對的,實戰中的情況相當複雜,不是簡單對比一個參數就行的。

現代海戰中的複雜布面,已經不是需要依賴於導彈數量多少來決定勝負了,誰有這種想法誰就真輸了。實際情況為在所有導彈使用完畢之前,要麼本艦被擊沉,沒機會把導彈用光,要麼目標已全部消滅,用不著再發射導彈了。

這是一個涉及到作戰效率的問題,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機會把全部導彈用光的,自然也就不用追求太多的導彈數量了!


麥田軍事觀察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水面艦種,現代化的驅逐艦一般都會攜帶通用導彈垂髮裝置,這些導彈垂髮系統主要用於裝填對空、對海、對陸的各類導彈。比如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就配有12排八聯裝MK-41垂直髮射系統,這些垂髮裝置可以裝填標準防空導彈、戰斧式通用巡航導彈、火箭垂髮助飛魚雷、海麻雀導彈等。

資料圖:伯克級驅逐艦

在通常情況下,像伯克級驅逐艦這樣擁有96單元導彈垂髮裝置的驅逐艦基本上不會出現導彈不夠用的情況,因為導彈的效力大於一般彈藥,一次用完96單元導彈的情況是很少出現的。而且真正執行任務的時候驅逐艦是和航母、巡洋艦、補給艦、核潛艇等其它艦艇一起活動的,一支艦隊所攜帶的導彈總量一般都夠用。

資料圖:伯克發射戰斧

當然,美軍也考慮過不夠用的情況,所以早期的伯克級驅逐艦還預留了裝填吊車的位置,其作用是在導彈用光之後,從補給艦吊裝導彈過來裝填。這種想法看起來很有意思,但在後面的實踐活動中卻被證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伯克級驅逐艦的導彈數量已經是夠用的了,如果真的用完了,也應該回港補給,而不是在海上用裝填吊車從補給艦那邊吊過來裝上,這樣效率很低,而且還會讓艦隻處於相對被動的位置。

資料圖:伯克級驅逐艦的艦炮

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美軍認為的確沒有必要考慮導彈用光的問題,所以就不再在這一方面下工夫了。實際上,伯克級驅逐艦之後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擁有的導彈垂髮裝置反而從96具減少到了80具,當然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使用的是20排四聯裝MK-57先進垂直髮射器,這種導彈垂髮裝置較之伯克的MK-41垂直髮射系統更大,可以裝填的導彈類型也更多。

資料圖: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首艦DDG1000

總體來看,美軍導彈垂髮裝置數量的變化,從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128單元減少到了伯克級驅逐艦的96單元,又從伯克的96單元減少到了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80單元。這說明實際應用中並不存在導彈不夠用的問題,現代化的驅逐艦更重視的是導彈的質量,而不再僅僅是導彈的數量。


白虎堂

對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現在的驅逐艦上攜帶的幾十枚導彈在戰鬥中夠不夠用、會不會輕易就打光?另一方面則是驅逐艦的導彈如果真的打光了又該怎麼辦?

第一個方面,現代驅逐艦上帶的導彈夠用嗎?其實,以目前的戰爭形態來看,驅逐艦攜帶的導彈基本夠用,一般情況下,一場戰鬥是用不完全部導彈的。為什麼?驅逐艦攜帶的導彈一般包括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和對陸地攻擊導彈幾種,根據具體任務來分配攜帶數量。正常情況下,攜帶的防空導彈數量是最多的。如果執行對陸地攻擊任務,使用的將是對地導彈,防空導彈和反艦導彈都用不上,自然導彈就不會用完;如果執行對海任務,使用的主要是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用到的也不多;如果執行防空任務,反艦導彈又會用的比較少。

當然,如果是比較大規模的戰鬥,可能幾種作戰任務都會同時存在,但考慮到大規模戰鬥時,驅逐艦是與編隊一起作戰,對手的作戰編隊即使規模較大,也不過最多十幾艘作戰艦隻、一百多架作戰飛機。而一個6-8艘驅逐艦的編隊,攜帶的各型導彈數量將超過400枚,基本上很難出現消耗完全部導彈還沒有結束戰鬥的情況。

第二個問題,導彈用完了怎麼辦?當然是進行補給。補給一般有海上補給和港口補給兩種,但由於導彈的再裝填對於設備和艦艇的穩定性要求較高,一般都是回到港口以後進行重新裝填。但如果情況緊急,直接在海上裝填也是可以的,但必須補給船隻和驅逐艦直接靠幫以後進行,而且一來對海況要求很高,而且效率很低(上圖)。所以除非是實在迫不得已,否則一般都不會在海上裝填,而是回到港口進行再裝填。


聯合防務

一般在進行海戰的時候都是艦隊聯合行動,用的是反艦導彈,現在一般軍艦上都是8枚反艦導彈,尤其現在我國都是超音速反艦導彈,一般3-4枚就可以讓一艘阿約伯克驅逐艦失去戰鬥力或者沉沒了。所以在軍艦數量相近的時候,只要保留少量的自衛用反艦導彈預防緊急情況就可以了。

在對地進攻的時候,巡航導彈一般只作為點穴打擊為主,只針對敵方的指揮中心,後勤補給基地,碼頭,機場,電廠,武器製造廠,雷達站,衛星接收站,導彈基地等主要地方進行攻擊。不會像炸彈那樣進行覆蓋進攻的。所以都會在戰鬥之初就會在補給船上進行儲備,足以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和對緊急情況下的出擊。


YF永恆

這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般我們看到的軍艦,上面的導彈數量都很有限。少的如歐洲各型軍艦,如英國45型驅逐艦,42型驅逐艦,法國地平線級護衛艦,德國梅科級護衛艦等主流護衛艦都裝備了數量很少的垂直髮射單元,最多也就停留在48單元這一水準。多的如美日韓的宙斯盾艦,如伯克級96單元,韓國世宗大王級128單元已經是最高水平了。即使是128單元,在留給防空導彈的數量後,還能剩下多少用來進攻呢?即使算上傾斜導彈發射架,那也沒有多少導彈可以用啊。所以,在我們印象中,軍艦一直都給人一種帶的導彈不夠用的感覺。



那麼現實中,軍艦的備彈量夠用嗎?答案是,夠用!

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作戰方式發生變化。現代戰爭,早就不是艦炮對轟,彈丸互砸的玩法了,即使你花樣再多,只要命中,一枚精確制導導彈就能把你炸沉。像現代戰爭中任務最具艱鉅性的艦種——驅逐艦,大多以防空為主,所以裝備的導彈多數可能是用作防空用途的防空導彈。也許它面對敵人飽和攻擊時應對較為艱難,但數十發的備彈按照2:1的攔截率,即平均兩枚防空導彈攔截一枚來襲導彈,這樣面對一波十來發齊射的導彈飽和攻擊,還是有把握攔截下來的。什麼?你告訴我攔截完一波後怎麼辦?笑話,能攔截完一波還沒沉,就已經是燒高香了,你還想怎麼樣?即使攔截完一波後被幹沉,那也算是回本了。要是導彈放完了還沒被炸沉,那就趕緊退下來吧,要不就成靶子了。



二、作戰形態發生改變。當前的戰爭,是體系化的戰爭,一兩件先進的武器是無法左右戰局的,想要勝利必須依託體系的力量。一艘驅逐艦即使它備彈量再多,指揮系統再先進,它終究是能力有限的,導彈依然有打完的時候,所以它不可能獨自擔負起決定戰局走向的任務。但如果是一個體系就不一定了,這個體系裡有不止一艘驅逐艦共同擔任防空任務,有專司反艦和反潛任務的護衛艦,天上有預警機,海底有潛艇,旁邊還有一個遊弋著的“移動機場”——航母……這樣的陣容搭配,這樣的體系配合,各自優勢互補,就可以催生出強大完整的作戰能力。而這樣的話,就不需要將過多的作戰任務交由某一艘艦來完成,因此就不必要配備太多的武器裝備了。



當然,作為軍艦任務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多樣化的任務催生了不同的裝備兼容在一起的局面,所以在軍艦上儘可能多的裝一些武器系統以滿足任務需求的想法還是很有市場的。說不定我們以後能看到類似“武庫艦”的構想成真呢~


兵者詭道也

現代化戰爭中導彈威力巨大,往往一枚就足以重創或擊沉敵方艦艇,再加上各類防空反潛系統配合,大大提高驅逐艦戰場生存能力,所以單艘驅逐艦戰鬥力很驚人,想完全耗光其所裝備導彈代價很大。此外,由於當前武器系統化趨勢增強,一艘驅逐艦上各類武器往往可以配合戰鬥,這也很大程度上減少單純導彈消耗,而且現代海戰已經不太可能出現“一戰”當中主力艦隊大決戰狀況,所以事實上驅逐艦使用導彈直接攻擊機會並不多。

同時,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海戰講究海空配合,驅逐艦單獨出海迎敵生存能力非常低,所以一般會與帶有空中掩護的航母編隊同行,即使執行護航任務也會編隊化行進,這在最大限度提升護航編隊生存能力同時也會大大分擔單艘驅逐艦的作戰消耗以降低單艘驅逐艦導彈耗光可能性,更何況一般大型編隊都會有補給艦隨性,戰時會運送彈藥,即使戰鬥中某艘驅逐艦導彈確實打光也可以在編隊補給艦處得到有效補給。

即使出現極端情況,單艘驅逐艦落單並且在戰爭中打光所有導彈也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生存可能性。一方面現代驅逐艦裝備很豐富,除傳統艦炮、導彈、魚雷外還有很多高能武器,比如激光、電磁炮等,導彈打光並不意味著“彈盡糧絕”;另一方面,除非在不對稱作戰環境下,否則海軍大國都會將海戰地點選擇在有己方基地補給海域,為的就是避免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作戰區域大都不會離本國海軍基地太遠,處於補給輻射區內,如果驅逐艦導彈打光而又沒有補給艦進行補充的話,一般情況下是可以返回基地補充導彈。【張屹】


大國策

驅逐艦上的導彈完全打光,現實中不大可能會出現,因為現代驅逐艦至少要攜帶防空、反艦兩種導彈,功能齊全一些的還要攜帶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火箭助推魚雷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導彈不會在一次戰鬥中全部打光,這種概率是極低的。

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擔負防空任務的驅逐艦在高烈度的防空作戰中,為了應對對方几個波次的飽和攻擊,一下子把全部防空導彈打光了,這時雖然該艦還有反艦導彈和魚雷,但是在敵方導彈面前已經喪失了幾乎全部防空能力,僅有的近防系統是扛不住的。

現代水面艦艇編隊可以在海上實施液貨補給,但是導彈的吊裝一定要在港口進行,海上是無法補充的。現代海戰不可能是單艦作戰,如果編隊中有一艘驅逐艦發生防空彈全部打光,編隊來說,肯定會盡快撤回到己方港口補充彈藥。單艘艦艇的防空彈打光還不可怕,如果是全編隊防空彈全部消耗完,那編隊的末日就到了。

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定要造055萬噸驅逐艦。驅逐艦的噸位大,垂髮數量才能增多、彈坑才能增大,攜彈量和攜彈種類才能增加。現代海戰中,消耗最大的彈種應該是防空彈,有了055之後,中國艦隊中的054A、052C、052D和055的分工可以更加協調,比如052D專司防空和反潛,055擔負反艦、對陸打擊和一定的防空任務,054A擔負近程防空和反潛,這樣多型多艘艦艇協同作戰,整個編隊防空彈完全打光的概率就會大幅降低。


叫我金主編

二戰後的海軍艦艇自裝備導彈後,首次以反艦導彈作為現代海戰武器是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拉塔基亞海戰:以色列的‘’薩爾‘’級導彈快艇及所配備的‘’加伯利‘’式反艦導彈,與敘利亞海軍的蘇制‘’蚊子‘’級導彈快艇和‘’黃蜂‘’級導彈快艇並蘇制的‘’冥河‘’式反艦導彈對決。結果以色列完勝敘利亞:敘利亞五艘導彈快艇被以色列的‘’加伯利‘’式反艦導彈擊沉,而以色列則為零損失。而此後就是立體化的海戰,即一九八二年南大西洋爆發的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海空大戰:阿根廷空軍的‘’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發射的‘’飛魚‘’式反艦導彈先後擊沉英軍的‘’考文垂‘’號驅逐艦一艘,以及‘’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艦一艘;而阿根廷海軍一艘滿載排水量為一萬三千七百五十頓的導彈巡洋艦則被英國皇家海軍的‘’征服者‘號攻擊型核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所以

在現代化海戰中,一艘導彈驅逐艦基本上一般不會出現全部導彈用光的情況。因為即便是一艘驅逐艦在巡航中與敵方戰艦遭遇,在雙方進入交火狀態時,也往往是相互同時用雷達鎖定,併發射導彈向對方實施攻擊。所以,雙方顯然都不會給對方連續發射幾十枚導彈的機會,而往往是在相互發射兩三枚導彈後即有其中一方被對方擊中。而如果是兩三艘甚至是一個驅逐艦編隊那就更沒有打完幾十枚導彈的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