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历史人物被我们高估了?

温开元

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很多,比如关羽和康熙、乾隆等人,下面分别简单说说。



1.关羽

现在的关羽是武圣,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关羽最多只能算二流名将,名不副实。论智谋和战绩,他远不及韩信、李靖、岳飞、戚继光等人,因为他的忠君,以及仁义思想,被明清统治者看中,才被无限拔高,乃至被神话。



2.康熙

康熙在开疆拓土方面是做出一定的贡献,在一些专家嘴里,康乾盛世,无比辉煌,其实真实历史不见得如此。康熙可以说是导致中华民族落伍世界的第一罪人,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加强封建统治,大兴文字狱,血腥屠杀臣民,奴化国民,自毁民族脊梁,带领本民族滑向罪恶的深渊,使中国由一个领先世界2000年的强国,急剧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在被西方列强鲸吞蚕食的同时,还遭到昔日落后邻国俄罗斯的侵略敲诈,领土大片沦丧。



康熙时的诗人唐甄,在山西做过知县,曾亲眼目睹了康熙通知下百姓的苦楚生活,他著有《潜书》,里边说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以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人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后代于北方”。



康熙帝统治下的中国,国内民不聊生,国际地位也是飞流直下,落差之大,连远在德国的马克思都看不下去了,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一个惊叹:“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3.乾隆

同康熙一样,乾隆在开疆拓土方面也有一定功劳,也自我标榜是十全老人,在一些专家嘴里,乾隆和康熙一样,文治武功卓越,同样是大帝级的人物,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我引用一些国内外著名人士或者著名学者评论说明。



1)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大家衣冠楚楚乃至裸体……咱们扔掉的废物都被人抢着吃”。 “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



2)鲁迅看了外国人记载后,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3)周总理:满族统治阶级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奴役各族人民,虽然曾使中国一度强盛,但最终还是衰败了,这应由清朝的皇帝和少数贵族负责。



4)邓伟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5)某大大: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清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但是“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6)易中天: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 陈明远:现在对康乾盛世吹捧过头,实则不如明朝。“康乾”时期的社会比明代大大倒退。



7)许倬云:其实所谓盛世只是败坏的开始。这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已经将中国的资源挥霍净尽;清朝这一个看上去很兴旺的大帝国,其实有一半以上的岁月,是走向衰退,而不是稳定地维持一个大国的声威。

8)马勇:康乾盛世只是政府的盛世。



9)王泛森:康乾时期的文化高压“使得人们不敢往容易触罪的方向去从事思想、文化方面的活动,而且无时不刻地在检讨自己,造成了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自我删篡的现象”。



10)张宏杰:乾隆盛世是传统中国的巅峰,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



11)杨师群:康乾盛世本质是没有前途的繁荣;中国的自娱自乐。

12 )佩雷菲特:在马嘎尔尼看来,表象之下,衰败、贫困、闭锁、愚昧的现状随处可见。



13 )朱鸿:文字狱更是中国图书的噩梦。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为维护清朝的统治,所进行的大量删减、篡改,是对图书进行的最大迫害。


可汗说事

狭义的讲,历史人物不存在被高估低估的问题,因为这些只是评价之一,所谓见仁见智的。广义的讲,所谓高估,更准确的描述的是“抬高”。

为什么要“抬高”,因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影响一批人去跟从。但始作俑者,或发自内心所认识,或表里不一的为了目的而已。历史没有绝对的东西,都是相对而言的比较。

举几个例子:

孔子,儒家学说的祖师爷,但后世所传并非孔子一人之功之说。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是填薪火者。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其实并不风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得孔孟荀子,被请上了高台。乃至后来才有了“万世师表”。

关羽,历史上的就是一位军事将领,战败被杀。但统治阶层和民间,取其忠义,不断的抬高。并配合升华各种故事。关老爷是位三教通吃的大咖,即被尊为关圣帝君,又被佛教封为伽蓝菩萨,又被作为武财神供奉。

包拯,是位清官,也可以说是好官。但与《包公案》中的形象相差很远。一是没有做过那么大的官,二是没有三口铡刀两口尚方宝剑。更没有处理过陈世美等皇亲国戚。

岳飞,假如没有冤死风波亭,可能岳武穆没有这么大的名气,后来的结局和评价还未知。若岳飞不死,也很难带兵击退金国。不能用《岳飞传》来解读历史。

如上这些人物,都因政治需要或民间寄托,而被“圣”话了。而也有一些人,虽然未成圣。因需要而被重新评价和定义。举两个明代的例子:

刘伯温,被小说中比作诸葛亮似的半仙,却只封了一个诚意伯。相比张子房的留候,相差了几条街。但多年后,明武宗又把他请出来,追封太师,谥号文成。

方孝孺,被朱棣灭族并踏上一万只脚的反动派。几百年后,南明给彻底平反,追谥了文正公。

近代也不乏这种情况,只是不便于展开讨论了。

评价历史人物,盖棺定论,只需看他活着做了什么、留下什么,不必去挖空心思臆断分析他在想什么。更没有必要假设,他没有死,或别人替代他......


几苇渡

甘地。

他是本世纪的和平和非暴力的象征。从那些抽大麻的嬉皮士到端着星巴克咖啡的金发女郎,所有人都很推崇他。不管你让谁说出一个伟大的印度人的名字,你可能都会听到甘地的名字。

人们不知道的是,在那个时代,印英之间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大英帝国正面临经济不稳定的情况。而像印度这样幅员辽阔的殖民地在当时也承担着维护大英帝国的重大责任,而不应该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进行一场冒险。随着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发动游击式武装袭击,印度次大陆的内乱越来越多。有人说甘地只是碰巧在游行和抗议盛行之际发起了解放运动,英国才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最准确,但也并非完全错误。

而在当时居于首位的是由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掌舵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它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巨擘。尼赫鲁–甘地王朝诞生并最终成为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直到今天,它仍是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政党,而且国大党的权力不仅作用于政党内部,还作用于所有民主规范活动。

虽然甘地领导了“食盐进军”的斗争,但是他并没有走上大街,和人民一起战斗。他参与了很多政治活动,但大多是坐在谈判桌上,或者是在董事会上和高级办公室里与英国统治者会谈。我并不想诋毁他,我可以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甘地–欧文协定。他拟定的这些协议和协定,内容就是不要和英国人而是和挑起战争的革命者斗争。实际上,正是这样的协定使印度独立被推迟了许多年。因为他动摇了公众对革命民兵的支持,使公众追随他的和平观念和谈判策略。

当然,进行各种会议和谈判并不是坏事。但让人恼火的是,有很多英雄伟人为了解放印度牺牲了,但却没有得到足够尊重——

Subhas Chandra Bose

Bhagat Singh

Sukhdev Thapar

Shivaram Rajguru

Chandra Shekhar Azad

这些名字你听说过几个?

甘地的政治活动大多在是独立前和独立时期,但即使在独立之后,甘地(和尼赫鲁)也没有停止他的政治活动。他与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进行商谈,将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并进行分治。直到今天,还有两个位于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之间的国家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而冲突不断。

甘地被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人暗杀而死。如果你谷歌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人称纳图拉姆·戈德森为英雄,勇士等等。虽然我不同意称纳图拉姆为英雄,但我建议你研究一下他暗杀行动背后的政治因素和动机。纳图拉姆不是一个狂热的恐怖分子,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暗杀甘地后他立即自首。网上的一些文章认为纳图拉姆暗杀甘地很明显是很个耸人听闻的阴谋。但如果你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赞誉暗杀甘地行动的网页。不要单纯地相信我的话,我也不值得信赖,你还是要自己进行研究。

下面这部分不是答案的主要部分,而且它是基于观点的,不是基于事实的。美国比印度早独立了200年。就目前情况来看,实际上美国做得很好。美国可以把隐形直升机开到一个主权国家的领空,在那里杀死恐怖分子,而且可以完全不管这样做的后果。毫无疑问,和平不是唯一的途径。非暴力的想法似乎很有吸引力,因为采取非暴力手段对于游行抗议的人来说很简单。政府和其他强大的实体都希望人们跟随甘地,采取非暴力手段。他们不希望人们冲进他们的豪华办公室殴打他们。但如果人们只是在他们的办公室外,拉上写着“占领华尔街”的横幅,他们就可以安然无恙,置之不理。然后我们就都知道了“和平”占领运动是多么的成功了。


咖喱腊肉

由于历史不可假设,所有历史上的成败功过都已成为无法揣测的既定事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下面盘点一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1、唐太宗李世民

一说李世民,肯定有人会想到什么明君,还有贞观之治,事实上贞观之治的繁荣程度远远不如隋朝初期,由于隋朝留下了一个大粮仓,再加上唐初人口不到一千万,所以人们通常都能勉强温饱,为什么勉强?因为贞观期间唐朝人口基本没有增长,在那个时代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境况,可以想象,其次,李世民开启了君王修改史书的先例,所有重要的史书都要经过他审阅,贞观的繁荣水分可想而之;至于打天下方面,李建成的功劳比李世民要出彩得多。


2、孙权

一辈子碌碌无能,错过多次扩展东吴势力的机会,袁绍兵败官渡时,竟然不发兵攻占中原,毫无决战苍穹的魄力和志在天下的雄心,偷袭关羽夺荆南那么三个郡,互损实力,只在乎眼前小利,愚蠢无比,这直接让吴蜀失去了合力击败曹魏的机会,要知道那时候关羽北上进攻,一旦刘备从汉中出兵遥相呼应,东吴只要看准曹操调派军队救援的时机,瞬间攻下淮南,徐州都不在话下,至于孙权攻寿春竟然被张辽打得惨不忍睹,那点身为君主的判断力和军事决断实在是不敢恭维,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吃孙策老本的无能之辈。


3、关羽

人称武圣的关羽,被冠以忠义的标签,黑白两道都拜他,实际上他却一度投靠了曹操,要不是曹操抢了他看上的女人,恐怕他还不会回到刘备身边,所谓的武圣,不过是满清时期恶捧出来,水分很大,毕竟关羽没什么让人称道的表现,水淹七军有天灾的成分,丢失荆州更是大过,其他诸如温酒斩华雄,华容道放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封金挂印...全部是虚构。

4、汉武帝刘彻

都说秦皇汉武,实际上汉武帝刘彻只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打匈奴毫无策略可言,将三代人储存的财富一次性打光,让汉朝人口减半,那句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更加是笑话,你诛别人十万人,结果汉人就得死三十万,这究竟是想诛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祸害千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暴不仁,眼光短浅,能力平庸。

5、陈庆之

陈庆之应该被高估了,其时北魏政局动荡,外有柔然势力死灰复燃.蠢蠢欲动,内则六镇镇兵起义,北魏主政者胡太后身处危局却妄图牝鸡司晨临朝专制,契胡尔朱荣趁势而起,镇压流民,制造河阴之变屠杀胡太后及大量朝臣,把持朝政,很快被扶植的傀儡皇帝刺杀,北魏政权亦被关陇军事集团及六镇流民势力取代,分化为东西魏,继而演变为北周北齐,直至隋朝大一统。在北方势力大混战的情势下,陈庆之才能成就白袍神话,他并没有与当时北朝的尔朱荣,高欢,宇文泰,贺拔兄弟等直接交锋,甚至没有直接与专制河南的侯景交战的北朝方面的战史记录。何况陈庆之是梁武帝的侍从出身,与朱温的大将庞师古类似,习惯揣摩上意,很少独断专行,决断力不足,

(同是仆从出身,日本的丰臣秀吉实在是个异数)常常错失战机,最终兵败只身逃归,空自嗟叹,衣冠人物尽在北朝。陈庆之昙花一现的入洛,一如南宋端平入洛,纯属投机行为,根本没有全盘考虑,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北伐大计终成画饼。北伐之后,再无特别出彩的战例,可以说明这一点。而比他稍早的韦虎——韦睿,钟离之战的对手是国势强盛时期的北魏,及其能干的军事指挥官中山王元英,还有北朝第一悍将杨大眼,而羽扇纶巾,弹指间强虏灰飞烟灭,可谓一代杰出儒将之典范。

6、郑成功

郑成功也属于被高估,观其行事,猜忍非常,性情冲动,大类倭人,其藩主之称,应该也是受日人影响。反正之清将郝尚久,实乃臂助之友军,郑成功却因旧日私撼,以

不清不明为由,引兵击之,实在亲者痛仇者快,其不顾大局乃至于此。逼反施琅,为夺兵权,多次谋害至亲及其他大明忠贞之士,北伐之役,南京城下骄傲轻敌,功亏一篑。割据称王的思想太严重,对明朝宗室的态度即可见一斑。惟其闻荷兰西班牙为难华人而欲兴兵征讨,可谓英姿勃发,而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日本人做有《国姓爷合战》对其津津乐道,恐怕是一缘于其日本血统二则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趣味三则借此刺激日本侵略中国之野心。


古史趣谈

看历史人物是否被高估,应该看他的功绩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否低于对他的评价,功绩少、影响小而评价高,就是高估,反之则是低估了。这涉及三个要素:功绩、影响、评价,脱离这三要素的任何观点都是个人意淫或者歪曲历史。


有人说孔子被高估了,这是仅从他的遭遇来评价的,带有片面性。孔子最大的功绩: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既是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正统思想,又是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不但深刻影响着中国,还走出了国门,成为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正统文化。后世对孔子的评价:被国人尊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被西方学界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百大人物第三位,仅次于柏拉图和耶酥,高于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

还有人说岳飞被高估了,这是受了秦桧秦熺父子及理宗、度宗时奸相史弥远大肆篡改的假史影响。岳飞的功绩:收复首都建康(今南京)、平洞庭湖钟相杨幺农民军稳定宋室江山、收复襄阳六郡、严守江汉襄阳防线捍卫国门、顺昌偃城朱仙镇连败金国王牌精锐部队。岳飞对后世的影响:金国灭北宋后,对南方汉族特别是赵宋皇室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岳飞让金人认识到汉人并非猪狗不如的劣等民族,在汉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保卫了大汉族。后世对岳飞的评价:两宋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这个评价是很公正的。

真正被高估的,应是关羽。关羽的功绩:帮助刘备从草莽英雄成长为一方诸侯,诛华雄、斩颜良、解曹操白马之围。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荆州,差点让刘备没了立足之地。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被视为忠勇的化身,历代王朝封他为武圣。后世对关羽的评价:武圣关帝,乃是武将第一,但不论是武力还是谋略,不论是战功还是军事史上的地位,关羽都不是第一。

还有一个被高估的,很多人不记得,他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的功绩:推行以青苗法、均输法、募兵法等为主的变法改革,这些改革以解决冗官冗兵、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王安石变法对宋朝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是极为失败的改革,加之他任人唯亲提拔大批贪官污吏上台,导致北宋国贫民穷、官贪兵弱,北宋迅速衰落,不久即被金国灭亡。后世对王安石的评价:自列宁评论王安石为十一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以后,社会主义国家都对王安石赞誉有加。但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不仅没能实现富国强国的愿望,反而导致国力衰退、民生调敝、贪官横行、民怨沸腾、起义不断,北宋很快就灭亡了。


能忍即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首沁园春·雪让我们记住了中国历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而我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这其中之一——唐太宗,个人观点,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说起唐太宗,我想大部分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非常熟悉,他助父起义,征战四方,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奠定了一个繁荣的盛唐。可事实果真如此么?我不否认他的历史功绩,但细究之下,却有高估之嫌。


被高估了的"贞观之治"

课本上的“贞观之治”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海清河晏,天下繁荣的美好画卷,可我们简单对比前朝(大隋)数据,应该会有一个重新认识。

据相关史料统计,隋朝“开皇之治”时全国户籍人口约为890万,而贞观期间,这一数据为300万左右,约为隋朝的三分之一。因为古代我们是农业立国,加上经济统计的差异性,户籍数是一个比较客观反映经济的指标。而唐朝直到天宝年间,这一数据才达到960万左右,因此,辉煌无比的贞观之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华丽。


被高估了的人品

提起太宗,我们立刻能想到他如何地知人善任,兢兢业业,而“放死囚”的故事更是感动了不少善良的人们。太宗文治武功自有史料佐证,本人亦无意推翻,但放死囚的故事确实属于虚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证。我想说的是,李世民作为怂恿李渊起义的主要人之一,在很早的时候其实就暴露了他的野心和对权利的巨大渴望。而在父亲李渊准备将其外放洛阳,驱赶出唐帝国权利核心的时候,他果断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残忍地杀死了一母同胞的哥哥,弟弟并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害者”。也是唐太宗,开启了帝王公开干预史料记载的先河,给后世诸多误导。而他霸占嫂子和弟媳的行为更是要为他明君之号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任何历史人物我们都应该用两个角度去观察,尽管太宗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依旧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帝王之一。


米饭叁碗

感觉最被高估的就是诸葛亮!

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后又得凤雏,可惜刘备还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而诸葛亮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凤雏殒命落凤坡更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对于刘备得蜀汉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不过真的是没到可安天下程度,可以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蜀汉实力达到巅峰,这个时候的蜀汉拥有荆州,益州,汉中地盘,文臣武将也是高峰状态,可以说蜀汉这个时候的军事实力已经超过曹操孙权任何一方了,单挑的话,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基本上都不是对手。

可是短短五个月之后,蜀汉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实力,刘备进位汉中王是219年7月,同月关羽开始出征襄樊的曹仁,12月败亡。按《三国演义》的说法: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由此可见,关羽出兵是诸葛亮的意思,因为当时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曹操大怒想倾全国之兵攻打刘备,司马懿建议连结东吴,结果东吴背后捅刀子,关羽败亡,这可说是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建议,现在网上有各种阴谋论的说法,说是刘备、诸葛亮故意让关羽送死,这个估计是不可能的,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吴背后捅关羽刀子,但是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军师,绝对是逃避不了责任的,因为他的建议刘备基本上都是采纳的。

刘备去世后,蜀汉的事基本上是诸葛亮说了算,本来是诸葛亮大展宏图的机会,但是诸葛亮呢?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又用人不当,比如马谡,而赵云、魏延那样的将才又得不到重用,又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导致蜀汉没有人才可用,后期基本上只有一个姜维,独木难支!

后世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主要的原因还是忠君爱国,而所谓“可安天下”的能力,感觉被高估了,因为诸葛亮只安了蜀而已,连年征战又没夺得一城一地,反而虚耗国力,民众多有怨言!


国辉影视剧

读史总是让人诸多迷惑,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就是这让人感到困惑的一员,而细细思来,他让人困惑的就是被高估的地位和才能!

项羽乃名门之后,世代都是楚将,功勋卓著。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他的盖世雄风让人心醉神迷,自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刻,就妥妥的带着主角光环,征战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战必胜,攻必克,从没败过。

而刘邦只是一个市井无赖,幼年便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整日吃喝嫖赌,打情骂俏,在酒馆大白天赊酒。

因此,世人一直觉得一无是处的刘邦能打败项羽全凭下作的手段,一个地痞流氓战胜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豪杰,让历史变得龌龊不堪,也为项羽的悲惨命运让人心生感伤。

而项羽真如史书记载的如此英明神武吗?接下来,我们就细细道来。

01

项羽幼年本是有条件接收良好的教育,叔叔项梁更是对这个侄子极为上心。

可惜项羽对任何学习都半途而废,学写字觉得只是为了记下别人的名字,学剑术也只能战胜一人,都不值得学,要学也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看似理想远大,可项梁真教他兵法时,他又浅尝辄止,没学完也就放弃了。

由此可见,项羽颇为自负,对于学习根本没有毅力。不善于学习,又怎能提升个人能力,发掘个人潜能,这就从内里铸就了他终将失败的前路。

02

项羽不仅对于学习没有毅力,同时他还有两大致命的弱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其实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他每次战斗喜欢冲锋陷阵,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可是让别人都没了用武之地,致使他打了那么多年仗,都没有培养起来几个能依靠的大将。自己孤立了自己。

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妇人之仁。将士生病受伤,他嘘寒问暖,送饭送药。可将士有了功劳,他却舍不得分封奖赏。如此谁愿意跟他干呢?这也让他失去民心。这也许就是他失败的原因吧。

03

霸王别姬一直被千古传唱,楚霸王的长情也是让无数女儿倾心以待。

众所周知,项王有两桩最爱,一是美人虞姬,一是名驹乌骓。项羽作战,一直将虞姬带在身边,这本就是军家大忌,可他仍是一意孤行。

当项羽面临“四面楚歌”,心情低落,与虞姬饮酒高歌,虞姬对歌一首后,自刎身亡。

理论上讲,项羽如果想要制止虞姬自尽是轻而易举的,可他并未出手,或者说他其实希望虞姬为他而死。

他认为虞姬只有跟着他才能幸福,如果落入他人之手,就会很悲惨。可是,虞姬已经整整跟了他六年了,从始至终都仅仅是名宠姬,毫无名分,即使项王进关大封天下,占彭城以西楚霸王自居之时,也没有想过要正式娶她。

作为女人,虞姬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光明正大的成为项夫人,可等来的只是项王落败,以死相随。

虞姬纵有千古深情,似乎也只是项王的一个玩物。而虞姬之死似乎也并非是他担心虞姬落入汉军之手,只是自己的物品宁可毁了也不愿他人染指。

项王被视为英明神武,可他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尽失民心;项王被传为专一情种,却辜负了虞姬已死殉情的深情。项羽真真是被世人高估了。


有书共读

汉寿亭侯 关羽

关羽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他被后世尊为“武圣”由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著作的传播,以及封建皇家出于巩固统治以及“教化”百姓的目的刻意拔高关羽形象,扩大其影响力,而导致关羽逐渐被捧上神坛,成为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武将之一。慢慢品味其一生,我们会发现关羽作为一位忠勇悍将,不乏自身的传奇之处,但也有他作为一个骄傲的“武人”所带有的不足与缺陷。


关云长之名在中国甚至是日本等周边国家都是妇孺皆知。我们去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能凭自己对他的感受去故意拔高他的高度,当然也不能如现在某些人一样为了博人眼球,显示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而去故意贬低某一位历史名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那样我们怎么得来真知?

一.关羽导致蜀国的战略宏图成了泡影

关羽丢失了荆州是蜀汉最终失败的缘起。荆州失陷前,蜀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防御孙吴,或者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很明显,荆州正是这一路策应大军。问题又来了,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关羽看见汉中众人连连取胜建功,心理上没有满足,数攻曹操。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由于关羽外交上的幼稚,关羽在北线曹仁处取得了胜利,对东线的孙权显得极为不敬并且没有分析敌我利弊,导致东吴处于制衡的目的立即发兵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荆州管理权的丧失,导致蜀汉朝野震动,出于关羽个人对蜀汉的意义,以及荆州丰富的兵马钱粮,刘备放弃原有战略,举大军疯狂扑向东线,孙权想要保持原有的战略平衡,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极为困难的,刘备在夷陵又大败,彝陵大败导致蜀国损失惨重,一大批老成宿将或病死或阵亡,一大批久经战阵的士卒或被俘或战死,据估计损失精兵4万多人,军事上实际已经失去了本钱。

二.关羽自身的软实力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关羽在万军之中,单刀飞斩颜良,这不是小说,而是青史所载。凭此不得不说其勇冠华夏。而后其千里寻主,不可谓其不义。襄樊一战中关羽水淹七军,让人们看出了他的谋略。忠勇义俱在一体,然而关羽没有大战略思想,好大喜功,贪功急进。正如米兰昆德拉对苏共的评价:积极份子们自以为寻找到了带领国家走向胜利与成功的道路,他们为了荣耀而奋力向前,最后却在盲目的热情中焚烧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渴望拯救的人们的未来。

三.伟人不该有的态度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项羽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而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如若天地,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社会名流,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人的自卑。因为关羽由生一来,都愿意并努力的去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鹤立鸡群;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托尔斯泰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针线相连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先天条件便已经不足,也不太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他的性格导致了他后天蜕化的畸形。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容易贻笑大方。欲为人所敬为名流而不得,在隐藏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态度就是逆反,以骄示人,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凭借着自己的名声与威望,把自卑隐藏得极好但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四.时代的一个符号

无论如何,关羽就算是过大于功,就算是如何如何,但他依旧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开创那个时代霸业的传奇,或许他没能展现宏图霸业给世人敬仰,但,他也开创了霸业的一角!不要随便去侮辱他与任何一位历史的英雄,这便是我唯一能给大家的忠告。


汉魂无有殇

看了看已经存在的答案,一般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被高估的大都是提出来了,那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我认为被低估的一位,隋炀帝――杨广。

杨广一生中在很多的方面都有涉及,在位的14年中统一全国、修建运河、扩展版图、争战满意、大兴科举

等事件。但是后来史人给杨广的评价是什么?给了杨广一个“炀”的谥号,而古代谥号中的评价是如何给的?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逆天寡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虽然历史上对杨广好大喜功的评价是不偏不倚,但是要是说,给了杨广一个“炀”的评价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杨广出生在豪门世家,且生的一副好面孔。父亲杨坚是位大将军,母亲是北周的一家将军的后代,所以总的来说杨广出身地位就很高,也给杨广后来性格的行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杨广父亲杨坚登基的时候,杨广年仅13岁,也开始准备步入仕途之中。杨坚建立隋朝,给了杨广一个将军。杨广开始励精图治,招揽人才,任用贤臣,那时候的杨广才14岁。

杨坚将隋朝的整体局势稳定后,杨广也到了19岁的年龄。在这个时候杨广已经做了几件,可以说的上是稳固帝业的事情了。

  1. 北方打的突厥俯首称臣,两次出兵逼死他们的可汗。
  2. 向南攻克陈朝,带领50万大军,行进路上不扰民,对于陈朝国库分毫不取。
  3. 对于南方战败方,给予充分尊重。因为南北分裂太久,杨广担任南方总管,安抚百姓,稳定大一统的局面。

一直到了杨坚去世,杨广在平定了兄弟杨谅的叛乱,在35岁当上了皇帝。当上皇帝后,杨广又推出新的政策。


  1. 建造洛阳城。
  2. 修建京杭大运河
别的不说,单单说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就极大的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状态。稳定了南方的混乱,使南方在被征服后减少了动乱的发生;连接了南北方的经济,使南北方之间的距离缩短。

登基三年后,杨广38岁。在这一年,杨广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只可以靠世家来做官的局面。同时还极大的提高了,官员们的文化素养。将地方分权的情况,变成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地位。更重要的是,给后世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次年,杨广39岁。在这一年,杨广极大的拓展了中国的版图。

在西域方向,灭掉了吐谷浑。将塔里木,青海,昆仑山等地区第一次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中。接着杨广开启了西巡之路,西巡的过程中巩固了朝廷对西方的统治地位。

在版图以东区域,平掉了高丽。杨广在东巡的过程中,受到了高丽人的阻击。杨广一气之下,一展当年英姿,过五关斩六将,直接将高丽打的俯首称臣。

杨广虽然在位的时候好大喜功,经常的前往祖国各地巡查。但是看到杨广在位期间的建树,难道给杨广给予“炀”的评价?所以杨广很大部分被低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