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快速被邊緣化,中華汽車距離被淘汰還有多遠?|經觀汽車

品牌快速被边缘化,中华汽车距离被淘汰还有多远?|经观汽车

不出意外,在去年剛上市不久的中華V6銷量來了個倒“V”字型走勢。在去年11月上市之後,這款產品維持了僅僅兩個月的增長之後便一瀉千里。4月份公開數據顯示,中華V6的銷量僅剩下可憐的約900臺。這對於一款上市還沒有半年的產品來說,便是直接宣佈了失敗。而如果把中華汽車這個月銷量統計打開來看,恐怕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現在中華汽車有約十款產品,包括主打SUV產品的“V系列”和主打轎車的“H系列”,此外還有駿捷等產品。這麼多款產品陣容下,中華汽車4月銷量僅有六千餘臺,而今年1-4月份它的銷量只有3萬多臺。平均下來,每個車型的月銷量還不到600輛。而從實際來看,情況還要糟糕一點,比如當年重金打造的中華V5和中華H530,這兩款車從去年開始,每個月的銷量最多也就在兩三百臺左右,大多數時候都是兩位數。

品牌快速被边缘化,中华汽车距离被淘汰还有多远?|经观汽车

縱觀最近五年時間中(2012年之前受汽車下鄉等政策刺激,車市表現失真),中華汽車的每一個產品都是最多能“像樣”地銷售半年甚至更短時間,然後就一蹶不振。這個怪圈直到現在都沒有走出來。中華汽車依然是在“不斷出產品,不斷的泥入大海”。這也是為何,中華汽車在上市公司華晨中國剝離出之後,一直都無法再度迴歸的原因。按照最初的設計,華晨高層曾認為,兩三年之內就能夠將中華打包進上市公司,但至今五年時間已經過去,而這個目標看來依然是遙遙無期。

中華汽車為什麼成這樣子了?這個問題值得華晨的管理層認真思考。但令人遺憾地是,在所有的公開場合,華晨並沒有去反思過中華汽車的困境,甚至沒有承認中華汽車發展遇到困境,他們只是在不斷的強調一個理念——要借用寶馬,做中國的寶馬。如果中華真的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強化自主研發,那還真的是令人尊敬,然而並非如此。在外界和內部一些人看來,中華汽車似乎只想著借用寶馬這個合作伙伴的品牌效應,而忘記了那始終是別人的,而並非自己的資產。

品牌快速被边缘化,中华汽车距离被淘汰还有多远?|经观汽车

筆者這些年參加過不少次中華的產品上市發佈會,幾乎在每一次產品上市的時候,中華汽車的高層都會強調,這是一款由寶馬技術支撐,由寶馬團隊支持的產品,全力借用寶馬的品牌效應,甚至還表示產品採用了寶馬的標準。然而,結果呢?且不說產品設計這些方面,我們看一下華晨V6的質量表現。在2018年第一批C-NCAP碰撞測試成績中,中華V6和風光S560一起抱著個四星成績回家。不過,風光S560售價不足8萬元,而中華V6則在12萬元。這就是寶馬標準?這可能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

不管是怎麼借用寶馬,寶馬怎麼來支持中華,都是浮雲,造車始終是華晨自己的事情,並不是寶馬的責任。相反的是,我們看到華晨在自主品牌的發展上並沒有真正地下狠心,投入心血。當中國大部分自主品牌在揚鞭催馬,奮力前進的時候,中華汽車卻不進反退。中華最大的錯誤在於,一心只想著要寶馬現成的技術,而忽略了自我開發。在一個崇尚正向研發的時代,華晨依然在想著依靠“技術救濟”和“技術施捨”過日子,它如今的命運也是由此而註定了的。

品牌快速被边缘化,中华汽车距离被淘汰还有多远?|经观汽车

中華汽車的困境,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處於這種發展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企業身處於這種發展困境之中,卻還有些“洋洋自得”,不以為意,以擁有寶馬這個合資夥伴而愜意地躺在溫床上數錢。這種心態實在要注意。如果說合資股比的限制,造就了一些國有企業的不思進取,那麼中華汽車正在變成這樣一個品牌。如今,不管是一汽、東風還是其他國有地方汽車企業,都已經把自主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但中華汽車呢?還在過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日子,得過且過。

不客氣地說,不管是品牌還是技術,又或者是產品、營銷,中華汽車都鮮有出色之舉,甚至完全跟不上自主的主流,它目前正在快速地被邊緣化。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再不奮發,中華這個汽車品牌可能距離消失不會太遠了。這就如同金盃汽車沒落,那個曾經獨步輕客市場的金盃,如今還剩下多少市場份額?如果沒有來自寶馬的資金救濟,填補其鉅額的虧損,中華汽車的出路在哪裡?

品牌快速被边缘化,中华汽车距离被淘汰还有多远?|经观汽车

眼下,中國汽車行業股比的開放已經進入倒計時,中華汽車還剩下多少時間?“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這句話送給中華汽車,希望它能在睡夢中驚醒,繼而奮發圖強成為中國民族汽車真正意義上的擔當,對得起“中華”這個品牌名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