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土中國看中華文明為何延綿不絕

中華文明作為全世界少數延續幾千年的文明,有諸多解釋。今天我們從《鄉土中國》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事實上,絕大部分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從各個角度看同一個問題,可以更好地還原事情的真相。

費孝通先生在其大作《鄉土中國》中,描述了鄉土中國的底層特徵,筆者簡單地概括為:不動的土地,聚村而居,熟人社會,小農經濟,變遷慢。鄉土中國的特徵,首先是土地,土地生產養活了生命,因活命而生活在土地周圍,其次是小農經濟和熟人社會,再次,農村社會變化很慢的,土地很慢,人也很慢,所以變遷是很慢的。中國的經濟是小農經濟,決定了它的彈性是很小的,通俗點講就是:田地裡的作物,比如稻穀或者玉米,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它的產出是相對固定的,就那麼些。彈性小導致可供支配的財產的彈性也是比較小的,這就出現了危機應對能力低下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理解王朝更替,王朝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可能休養生息,然後會慢慢生產恢復,皇帝看到國家比較富強就會雄心大爆發,想做一些雄才偉略的事,例如要去建設一個偉大的工程。這樣會消耗大量的財力,物資有限就要加強對老百姓的盤剝,老百姓生活越來越苦就會起來造反,戰爭導致人口急劇下降,後面的朝代吸取教訓,又開始推行比較寬鬆的政策。這樣社會有社會動盪,動盪之後會有人想要統一,所以為什麼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體上就是這個邏輯。

但為什麼中國王朝會更替而不是中斷呢?其實這就是農村結構決定了王朝不會終止。我們可以用複雜性原理來解釋這個事情。舉個通俗的例子:一個比較簡單的齒輪,如果它壞掉了,修復起來比較容易,只要把裡面那個小齒輪替換掉就可以了;但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齒輪,它由非常多的齒輪組成,壞了不容易修。意思是簡單的東西容易修復,複雜的東西比較難修復。

中國以前的小農經濟結構很簡單,可以重建的很快,呈現出王朝更替的現象,這也大概是中華文明可以延續的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