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文 | 牛兒快跑


若有人問我哪本書可以瞭解中國,我一定會推薦《鄉土中國》。因為這是一本解讀農耕文化下中國社會文化形態的書,處處充盈著費孝通的真知灼見。

本書作者費孝通主要研究中國農民如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之路,他關心中國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關心農產品流通和農民增收問題,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社會學的總設計師,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傳奇大師。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本書是根據他“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整理寫成的。費孝通曾說:“想利用和青年學生們接觸的機會,探索一些有意義的課題,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不曾想,這樣一個簡單的樸素的初衷,成就了一本社會學領域開天闢地的曠世鉅著。

本文將透過中國社會學的角度,從鄉土社會的內在含義影響特點以及構成四個方面來剖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一、鄉土社會的內在含義

費孝通在開篇就言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他希望通過本書來探討:“

作為中國基層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法國社會學家孔德說過:“凡是上級必然以下級為基礎,因此可以用下級來解釋上級。” 農村是整個中國的基層,中國現存與新興的階層都是從農村分化出去的,因此研究鄉村問題對於我國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十分重要。

①鄉土社會的概念

從基層上看,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而土頭土腦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鄉下人土氣,其實“土”在最初是指土地,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手段。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費孝通從中國社會的基層入手,一語道破中國社會的鄉土性,所謂鄉土是指進行小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村,那裡居住著中國絕大多數農民,他們黏著土地,與土地相依為命,在辛勤勞作的耕耘下,靠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來獲得生存的手段,古諺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典型的描述了鄉土社會對大自然和客觀環境的依賴。

②鄉土社會是被地方性限制的人情社會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這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固定的生活模式、熟悉的生活人群、不流動的生存空間、在各自孤立的社會圈子中形成了的“熟人社會”,在鄉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從長大到死亡始終在一個熟悉的圈子裡,人們從熟悉得到信任和安全感,契約與法律在鄉土社會中反而成了多餘之物,因為維繫著鄉土間信任關係的是一種由熟悉而帶來的可靠性,因此,人情社會成為了傳統。


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鄉土社會對國人的影響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情社會的影響也在逐漸衰弱。這一點在集中著大部分人口的城市中尤為突出,就拿金錢交易為例,現在借錢不像以前那樣感情好就行了,借條,憑證,信用擔保一個不能少。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而這也恰是對人情社會一些規矩,風俗,禮儀甚至不可更動的傳統的一種艱難反擊。

費孝通在這一章末尾說道:

在我們社會的激素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在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風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實則,鄉土情節並未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消失,而是融入了世人的生活中,無論身處何地中國人都會以土地為根基,人情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影響世世代代都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裡,長久不衰


三、鄉土社會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特點

鄉土社會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鄉土社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即便在今天鄉土社會依舊保留著很多習俗,可以將其視為中國傳統文化在鄉土社會中的遺留,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等級性,血源性和嚴格性三個方面。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①鄉土社會的等級性

費孝通用了一個詞來形容鄉土社會的等級性:差序格局。它的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結構。而考慮整個社會結構的時,費孝通採取的方法是中西比較的類型學方法。

西方社會是團體格局,就像捆柴一樣;而中國的社會格局,則猶如石頭丟進水面泛起的波紋,每個人都是圈子的中心,是一個差序格局

。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即每個人的網絡,都有個自己在做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一樣,網絡的範圍,依中心勢力的大小而定,具有伸縮性。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費孝通寫道

“在(中國)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

“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西方)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

鄉土社會的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因此,交情越廣,關係網越大,對人就越有利。不會因為你的人脈關係好,人情深厚,便享有比同級人更多的權利,這就是鄉土社會的等級性


②鄉土社會的血源性

費孝通說鄉土社會以血緣為基礎構造。在缺乏變動的文化裡,長幼之間發生了社會的差次,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的權力,這是血緣社會的的基礎。

血緣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由親屬關係決定,嚴格來說就是親子關係。血緣社會是穩定的,缺乏變動。變動大的社會,不易成為血緣社會,血緣所決定的社會地位不容個人選擇。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血緣作為一種不能選擇的穩定力量,能保證鄉土社會的承繼發展。在鄉土社會中地緣關係也是依附於血緣關係而存在,即使出現了區位上的分裂,也阻隔不了人們骨子裡的血脈相連,我們的祖籍就像是一種血緣的空間投影,即使從小就離家遠行也不能認他鄉作故鄉


③鄉土社會的嚴格性

氏族在中國的鄉土社會里是一個事業社群,凡是做事業的社群,紀律必須維持的,紀律排斥了私情。鄉土社會的嚴格性便體現在男女有別上

“男女有別’是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離。這隔離非但是有形的,所謂男女授受不親,而且還是在心裡上的,男女只在行為上按著一定的規則經營分工合作經濟和生育的事業。為了秩序的維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壞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男女間的鴻溝從此築下。


三、鄉土社會的構成

費孝通在本書中從三個方面剖析的鄉土社會的構成,分別是:鄉土地緣、家族本位、禮治秩序。

①鄉土地緣

在人口不流動的社會中,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動的,家族這個社群包含著地域的含義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鄉土社會中無法避免“細胞分裂”的過程,一個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離太遠,阻礙著效率時,這個社群就會在區位上分裂。家族向外開墾的機會有限,通常是向內精耕,受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限制,社群就會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開墾,繁殖成另外的村落,還會和原來的鄉村還保持聯繫,甚至使用原來的地名,否定了空間的分離,這就是鄉土地緣


②家族本位

家族是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形態上的差異,會引起性質上的差異,家族雖包括生育功能,卻又不限於生育功能。依人類學上的說法,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一個部落。

中國的家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主軸是父子,夫婦是配軸,配軸和主軸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感情,普通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是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裡有家法,夫婦之間的相敬如賓,女子間的三從四德,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這就是鄉土社會的家族本位。


③鄉土秩序的維持:禮治秩序

在解釋維持格局的運轉時,費孝通提出了“禮治”的概念,“禮治”禮指的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維持這種規範的是傳統,在鄉土社會中的人能夠沿著前人的腳印行走,傳統的經驗足以應對當前的任何問題

《鄉土中國》| 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鄉土中國是一個靠傳統禮俗來維繫其基本秩序的“禮俗秩序”。它不需要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文化就是傳統,不論什麼社會都有傳統。

禮治必須滿足以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個前提,因而可以用禮來維持。禮是傳統,是通過整個社會歷史來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無法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結語:

在我看來,《鄉土中國》是一本研究中國文化的教科書,有句話說:要研究一個國家,必須先從這個國家的最底層開始。本書正是從中國社會文化的最基層展開了對我國社會的探究,通過對鄉村社會的研究反映出我國一切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更是從最根本上解析了我國的社會結構,是一個以鄉村為基礎層層向上發展的結構,是一本當之無愧的中國社會解析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