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鄉有機米的“致富經” 種糧大戶鄧丁華的創業故事

瑶乡有机米的“致富经” 种粮大户邓丁华的创业故事

鄧丁華,34歲,梘下村民,一家四口,兩個小孩,與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原本有機會在廣東更進一步的發展,但2018年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回到父母孩子身邊,儘管他家是政府扶持的貧困戶,但他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同包扶幹部一起想出路、謀事業,靠著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當知道自己被列為貧困戶時,總有股說不出的味道。”鄧丁華說,“我一個正值年輕勞動者,不做點事,光等、靠、要,我和孩子註定還是會貧窮。國家雖然有好政策,但自己也要努力!”鄧丁華說幹就幹,回到家鄉,詳細瞭解家鄉的優勢,結合自己在外面的經驗,考察合適自己的項目。好運說來就來,2017年9月的一天,他在市場買米,看著品種繁多、價格不一的大米立馬就跟老闆聊了起來。“原來現在有機米這麼有市場?”驚訝之餘,迅速嗅到其中的商機。他立即打聽有機米的相關信息,隨後到處請教有機米的種植技術。

說幹就幹,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中老人小孩,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2018年過完年,鄧丁華就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取出多年打工積蓄8萬塊錢,再通過周圍親戚朋友借湊幫襯,共集資50萬的啟動資金成立宏瑾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錢是湊到了,但是開頭居然如此之難。

瑶乡有机米的“致富经” 种粮大户邓丁华的创业故事

整地、翻耕、灌水、播種一切都在有序進行著,但是啟動資金已所剩無幾,每天120一人工資、購買有機稻種子45元一斤……後續設備購買和每天的週轉資金如磐石壓在鄧丁華的心頭。

木已成舟,只進不退!鄧丁華跑遍了金洞、祁陽大大小小的銀行,談創業構想談融資目標……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馬拉松”式的“艱苦談判”,通過抵押唯一的祖宅、私借、產業資金扶持等方式湊得最後170萬。購置曬乾爐、地磅、15噸的曬乾機4臺、曬乾輔助設備、加上興建設備廠房,又花費一百餘萬。為了採用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高效進行噴藥作業,6.8萬購置無人機,初中學歷的他赴長沙去學無人機操作技術。

然而在自己成功創業的過程中,鄧丁華也沒有忘記附近的村民。合作社目前有13戶50個貧困戶在進行勞務輸出,從事人工插秧、看護水位、除草等工作,每天要聘用貧困戶30人以上。“鄧春和,42歲家中四口,唯一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自從進了合作社,沒月收入近三千元,生活大大提升;鍾水英,47歲,每天在合作社插秧、看護等工作,上個月還買了臺電視機呢……”鄧丁華對合作社裡50多名打工的貧困戶如數家珍。“黨的好政策讓我的事業得到了發展,那麼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身邊的鄉親們再繼續受窮,等水稻收割了,按目前的市場價的話,每畝出去開支,大概可以收益700元我自己也能提前進入小康了。

談到未來的打算,鄧丁華滿懷信心地說:“我還要通過二次深加工來提高它附加值,通過技術引進、推廣和創新,把我的有機米打造成特色品牌,再通過再生稻引申發展,到時候帶動全村、全鄉老百姓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