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蔬菜「致富經」

湖北宜都網(記者 吳瀚 黨豔秋 陳秦 程國毅 王博 周鑫宇)在精準扶貧這場硬仗中,潘家灣土家族鄉梁山村將原本的氣候“劣勢”,轉眼變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發展高山蔬菜,走出了一條“短平快”的脫貧致富之路。

盛夏季節,正是梁山村高山蔬菜收穫的季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西紅柿已經掛滿了枝頭,長勢很是喜人。青椒也到了採收的時候。

從早上七點鐘開始,當地的扶貧幹部就和村民們一起在田間忙碌著,今天上午他們要完成五噸西紅柿和五噸青椒的採摘任務。

田間,人們忙著採收、裝車,分工協作、井然有序;路上,載滿豐收果實的三輪車來回奔跑著;儲存交易中心裡,人們忙著分揀、裝箱,為外運做最後的準備……豐收的喜悅,成為山間一道動人的風景。

然而在過去,這方山水卻不像現在這麼熱鬧和富裕。

四組村民易繼芬說,我們以前的地就是種苞谷、種紅薯,收入只能維持生活。現在就是種蔬菜,把我們的生活都帶的好了些。

對於在基地務工的易繼芬來說,小小的蔬菜承載著她致富增收的全部希望。

易繼芬說,我們把土地都承包流轉給他們了,我們來給他們打工,每天都過來摘蔬菜。老闆晚上就給我們結工資,六十塊錢一天。再我和我老公兩個人,他有時候是九十塊錢一天,我們兩個人就掙一百五十塊一天,生活越來越好。

易繼芬口中的“他們”,是指創辦於2015年11月的梁山村綠益蔬菜合作社。時間追溯到三年前。2015年,隨著精準扶貧的一聲號角,市財政局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梁山村。

梁山村轄8個村民小組,農戶429戶129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59人,這裡基礎差、底子薄、交通閉塞、發展落後……如何使“養在深閨”的山村重煥生機?經過實地走訪勘查和麵對面座談協商,駐村工作隊選擇了高山氣候經濟這條路。

市財政局駐梁山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張鵬告訴記者,我們工作隊剛進梁山村的時候,這裡什麼產業都沒有,村裡集體經濟為零。我們根據這裡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發現適合種植高山蔬菜,就從長陽引進高山蔬菜種植能人,引領當地的產業發展。

巧借高山做蔬菜“加法”,引進綠益蔬菜專業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著力打造綠色高山蔬菜品牌,使之成為扶貧攻堅中一個“彎道直取”的機遇。

儘管願景是美好的,可村民一開始卻顧慮重重。

村民王遠紅告訴記者,自己一開始是不願意的:“假如我現在到這裡來包個什麼,我怎麼放心呢?我還是不放心。”

為打消村民的種種顧慮,合作社採取以土地入股,一年一簽形式,與村民簽訂產銷合同,採取統一供應農資和技術指導、統一經營銷售“五包”服務。同時,村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工資一日一結算。

王遠紅說,一畝田就給了五百塊錢,你還做10個工就千把斤高粱錢,風不吹雨不淋,還不用追肥,千把多斤高粱就是乾貨撒。原來搞一萬現在可以搞兩萬撒,這就叫做翻一番啊。

算清了“經濟賬”,王遠紅第一個帶頭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併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管理人員。有人帶了頭,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參與了進來。

與此同時,駐村扶貧隊還通過多方努力,整合扶貧項目資金42萬元修路建渠,不到半年時間,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張鵬說,我們主動與村委、合作社對接,做出三個承諾。第一個是爭取項目資金,把田間道路修進田間;第二個是完善溝渠設施;第三個是動員農民把更多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壯大產業發展。

如今,梁山村以高山蔬菜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逐年穩步擴大,經濟效益越來越可觀,基地建設也邁出新步伐,產業帶動效應日益顯現。

截至目前,全村高山蔬菜基地連片種植面積已達1000畝,年產量2000多噸,農戶自發種植蔬菜每畝年純收入達3500元以上,全村增加收入近51萬元,人均增收1300元。通過在蔬菜基地務工,全村8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村民肖厚慶告訴記者,我們種苞谷一年還只千把塊錢,現在種青椒管好了一年有三千多塊錢,現在有合作社管我們不愁銷,家裡經濟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

“一枝獨秀不是春”,作為一種可持續、可發展、可推廣、可複製的產業發展模式,梁山村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及其經驗,也為周邊鄉村農業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

潘家灣土家族鄉鄉黨委委員、副鄉長覃愛華說,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高山蔬菜已經成為梁山村這個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新門路。不僅鼓起了貧困群眾的錢袋子,為山區產業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子,同時也為我們鄉鄉村振興做出了一個好樣子。下一步我們計劃以梁山村為核心,鼓勵和動員周邊符合種植條件的群眾積極參與發展,為全鄉鄉村振興積蓄新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