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非洲可能是下一個中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表達了對非洲經濟前景的樂觀態度。他認為,非洲國家可以有類似中國經濟的表現和發展,但一定要做到重點發展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同時利用低於發達國家的勞工成本來增加比較優勢。

5月27日,林毅夫在復旦大學舉辦的“上海論壇”走向共同繁榮的中非關係的分論壇上說,過去五年,埃塞俄比亞的工業體量從10億美元增加到了40億美元,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非洲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林毅夫將非洲與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進行了比較。他指出,1978年中國開始轉型的時候,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78年中國人均GDP156美元,和埃塞俄比亞人均155美元GDP相比幾乎相同,而非洲南部國家當時人均GDP在490美元左右。但伴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劇烈轉型,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持續增長代表的是生產力的持續增加,”林毅夫表示,中國能夠保持這麼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原因之一就是後來者優勢,利用好這一點對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非常大的積極影響。

“非洲國家要利用好後來者優勢,即通過和高收入國家之間的差距去更好的突破自己的技術瓶頸,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他說。

“在擁有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優勢的基礎上去促進經濟環境以及投資環境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一些產業真正的落地,例如埃塞俄比亞,他們把類似的想法列入到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一些戰略和策略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值得非洲國家進行借鑑,”林毅夫表示。

此外,他還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全球發展的職責,“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未來中國會繼續支持非洲的發展,這也是中非合作互利共贏的突出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