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改革開放給非洲帶來三大機遇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给非洲带来三大机遇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给非洲带来三大机遇

本文首發於人民日報2018年8月31日23版。作者林毅夫教授,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1978年,按照世界銀行的指標,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按當年價格計算為156美元,還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水平490美元的1/3。當時,81%的中國人住在農村,84%的人生活在每人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之下。在這樣低的起點上,1978年—2017年,中國連續39年維持9.5%的年均經濟增速,平均每年的貿易增長率高達14.5%。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而且95%以上的出口產品是製造業產品。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使超過7億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努力的貢獻率超過70%。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给非洲带来三大机遇

中國的改革開放給非洲帶來三大機遇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给非洲带来三大机遇

第一,中國產業升級給非洲國家帶來工業化機會。歷史經驗表明,大部分民眾以農業為生的國家必然貧窮落後,這是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以及現在的非洲一些國家不發達的主要原因。要實現富裕,就必須走工業化道路。成功的工業化道路,必須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並且進入國際市場,才能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勞動力,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二戰後,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先後抓住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在世界轉移的窗口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經濟的轉型。現在,中國的工資水平上升,中國的產業升級將帶動新一輪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轉移,這是史上最大的窗口機遇期。中國製造業從業人數為1.24億人,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從業人數就達8500萬人,而非洲整個製造業的從業人數不超過1000萬人,這8500萬勞動人口的窗口機遇期足以讓非洲國家同時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發展給非洲帶來的一個重要機遇。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為非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條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將為非洲抓住窗口機遇期提供必要條件。因為“一帶一路”倡議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抓手,中非“十大合作計劃”聚焦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十項內容。勞動力多、成本低是非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一個優勢,但是,這些產業如果要進入國際市場,不僅要素成本要低,總成本也要低。總成本中的交易成本取決於基礎設施的好壞。目前,非洲國家普遍基礎設施較差,這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可以幫助非洲國家解決基礎設施方面的瓶頸,為非洲抓住工業化機遇創造條件。

第三,中國發展為非洲發展提供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轉變思路。過去,非洲一些國家的發展思路基本上是沿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理論。然而,發達國家的理論和經驗是以發達國家的條件為前提,不適用於非洲國家。中國起步於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與非洲國家接近,因此,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理論,對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更有參考借鑑價值。

過去40年來中國的發展表明,貧窮不是命運,每個國家都有可能擺脫貧窮,而實現繁榮的道路是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中非合作可以給非洲國家帶來工業化的機遇、實現工業化所需條件以及實現工業化的思路,攜手非洲國家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