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打到故都開封附近之朱仙鎮,宋高宗為什麼不讓岳飛收復故都?

一德格天1



這事說來話長,先明確一點,宋朝沒有電話,傳遞消息全靠腿,從淮西戰事趙構與岳飛書札往來大概可以判斷,由臨安發到河南的御札大約需要四~五天,由河南送報臨安的書信大約需要五~七天。在此基礎上探討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紹興十年五月二十日,金人敗盟的消息傳臨安,趙構一口老血噴湧而出,泥人也有三分土性呢

五月二十五日,趙構下詔,跟金人拼了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

詔書裡趙構一邊承認自己被打臉,一邊
命令各路將領知恥而勇,盡忠竭力以圖大事


為了激勵將士們跟金人開片,趙構不惜血本
~《會編.卷二百》


對敵後各路忠義軍也許下不菲賞格,煽動北地遺民奮起反抗
~《會編.卷二百》




秦檜處境很尷尬,金人敗盟直接威脅到議和宰相的地位,這是秦檜最不願意面對的一幕


~《會編.卷二百》

兵部侍郎張燾在河南祭拜趙匡胤他爹的陵墓時,發覺金兵有異動,可能會發動一場對南宋的大規模戰爭,應該早些任命陝西宋軍統帥,準備應戰

其實張燾低估了即將到來的戰爭規模

這個提議犯了秦檜的大忌諱,張燾被趕出朝堂,打發去做成都知府


金人敗盟的消息傳入臨安,一時議論紛紛,有大臣主張起用張浚督師,也有大臣主張趙鼎復相,還有大臣當著秦檜的面指桑罵槐
~《會編.卷二百》

雖然秦檜對付這些大臣很是拿手,張浚被壓了又壓,趙鼎被一貶再貶,但憑秦檜當時的實力要正面剛正在火頭上的趙構卻還差著點

於是,秦檜開始動腦子



秦檜一邊指使黨羽王次翁上書議“相不可去”,一邊以退為進請求罷相,或赴前線督師

在趙構看來,萬一戰敗或戰平,秦檜還能派上大用場;秦檜督師,趙構腦子還不至於那樣糊塗。所以對秦檜嘉勉撫慰,眷之不衰
~


《會編.卷二百二十.中興姓氏錄》

秦檜明白,這種聖眷是戰時暫時的,隨著戰事朝著向宋軍有利方向逆轉,自己會逐漸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宋軍真的打敗金人恢復河山,自己馬上就會變成垃圾被掃地出門。

一箇中興王朝要議和宰相有什麼用?

如果宋軍戰勝,自己地位不保;

如果矯詔撤軍這件事情敗露,只要金國仍然存在,最多也就是貶職,跟宋軍戰勝的情況差不多;

如果說動趙構下詔撤軍,就完全沒有任何風險



秦檜與王次翁等黨羽(秦檜掌握著臺諫)開始對趙構旁敲側擊,苦苦相勸。這時期,王之道做了一次神助攻
~《會編.卷二百二》

按宋朝慣例,和平時,文學家們都充當經濟學家;講和時,文學家們都是合格的外交家;戰爭時,文學家們都化身軍事家

王之道用大段篇幅論證,趙構在這場戰爭中有“五勝三不勝”,有哪三不勝呢?看一個簡化版記載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一曰前線無統帥;二曰賞罰不分明;三曰諸軍不和

這些問題實際上貫穿兩宋始終,大戰之時提出來,對趙構的信心無疑是一次打擊

王之道還強調
~《會編
.卷二百二》

不聽取意見的話,將來後悔可就晚了





趙構沒下決心撤軍時,秦檜就只好光著膀子上陣,先後矯詔各帥撤軍



五月十五日,劉錡率軍至順昌

五月二十六日,大敗金軍韓、翟二將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六》


六月十一,劉錡大破金兀朮,順昌大捷

劉錡大敗韓、翟二將的捷報傳到臨安大約在五月底、六月初,此時距趙構下詔開戰不過五~七天,這一戰很是給趙構長臉,趙構會聞捷班師?當然不會。所以,此詔

其實宰相所擬也

順昌大捷捷報傳到臨安後
~《要錄.卷一百三十六》

按理,趙構應該欣喜若狂,結果卻很讓劉錡抓狂

檜召錡還

無論是通過史料記載還是事實分析,劉錡都受到了來自秦檜的強烈騷擾




張俊得毫而還


~《會編.卷二百四》

閏六月二十六日,張俊與王德兵臨毫州,金軍守將酈瓊畏懼宋軍勢大,棄城而奔,張俊部兵不血刃克毫州

老百姓很高興啊,終於盼來王師,“具香花迎軍,出酒食餉軍”,然而,萬萬沒想到
~《會編.卷二百四》



張俊興沖沖舉兵北上,沒敗在金兵手上,卻被一場大雨淋了回去

宋軍都是林黛玉?毫州城內無處避雨?張俊只是為了搞一次武裝遊行?

顯然不是




~《會編.卷二百二》

六月十三日,岳飛統制牛皋敗金人於京西

六月二十二日,李若虛“奉旨”命岳飛班師。岳飛部都已經出發,與金兵發生戰鬥並獲勝


~《會編.二百四》

七月,幾場重要戰鬥的時間點


張俊毫州撤軍使岳飛部陷入孤軍作戰態勢
~《要錄


.一百三十七.中興遺史》

岳飛當時對金軍作戰能力也存在高估,當兀朮“並兵”時,岳飛感到了沉重的壓力,向劉錡求援,劉錡派兵至太康縣牽制金軍,沒有實際參戰

所以,郾城~穎昌之戰,是岳飛部以一己之力戰勝了金軍
~《要錄.卷一百三十六.呂中大事記》

岳飛部先後取得郾城和穎昌大捷後,乘勝追擊金軍至朱仙鎮

此時,岳飛對金軍的戰鬥力已經完全清楚~那就是群渣


~《會編.卷二百四》

岳飛部追擊金軍至朱仙鎮,岳飛本人坐鎮郾城,十萬大軍的統帥自然沒必要一直作先鋒

收復汴京在即,恢復河山指日可待,忽接班師詔書十二道,所以“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二十一日班師,接到詔書的時間還得前移,應該是郾城大捷上聞後朝廷便下班師詔。此時,真正的決戰~發生在十四日的穎昌之戰朝廷還不知曉

這次,岳飛班師的確是奉趙構詔
~《要錄.卷一百三十七.嶽侯傳》

這段記載也被《會編.卷二百七》引用
從史料看,



岳飛部班師前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是:

1.按計劃,岳飛部東有張俊,西有胡世將,不用考慮側翼安全,金兵也不可能“並兵以御飛”,所以岳飛部呈多路突破態勢。現在以分散的孤軍面對金軍重兵,守有餘而攻不足

2.正式班師詔書緊急下達,如果不執行,便是抗旨

3.沒有朝廷支持,戰損、糧餉無從補給,留在原地被拖垮是遲早的事

所以,眾人皆以為“不可留”

雖然,實際上岳飛知道,只要朝廷支持,僅憑湖北京西宣撫司下轄軍隊就足以戰勝金軍,“唾手燕雲”





綜上

趙構從虛火到虛脫離不開秦檜等人努力開導,岳飛部由有利態勢轉為兩難態勢離不開秦檜的大力協助





為國釣魚

宋代皇家使用金牌傳遞資訊,早在北宋神宗的元豐六年,就作為一項制度而建立起來了。《宋史》明確記載:“(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也就是說,南宋不但有金牌,趙構也確實在一天內連續使用了十二道金牌。

岳飛收到金牌的時候正是節節勝利、勢不可擋之時,趙構先是發了第一道:“今大宋已和大金議和,邊境無事,即著爾岳飛帶領全軍立刻回兵進京,加封官職。三軍有功將士俱有升賞,欽此”。岳飛當時是“速傳各將聚集元帥府大廳議事”。

怎奈還沒議出個結果來,“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氣也變了:“命你帶軍即刻進京,不得遲緩!見金牌如見朕面,立刻照辦!”還沒等回過神來,“皇上第二道金牌到!”“皇上第三道金牌到!”“皇上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金牌到!”

至第七道金牌,御札內容已成“再不火速返京即作叛逆論處!”第八道金牌是:“命你速即起身,若再遲延即是違逆聖旨,立斬不赦。”這種架勢,誰能擋得住?何況岳飛又是個大忠臣。於是即刻起身回京,路上又接到四道金牌,最終被害。可見,金牌內附御札的規格是節節提升的,到最後誰也無法抗拒,除非你去造反。

為什麼金牌如此密集,壓得岳飛喘不過氣來?因為這十二道金牌是在一天之內分時辰發的,因此到岳飛軍營時便一道接著一道。

《宋史》記載:“飛班師,民遮馬慟哭,訴曰:‘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飛亦悲泣,取詔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聲震野,飛留五日以待其徙,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閒田處之。”岳飛不僅冒著被金兵追剿的危險留軍五日等待百姓隨軍南遷,而且不顧百姓拖累加以護送,並在百姓南歸後上表高宗乞求高宗把襄漢六郡閒置的田地賜給南遷的中原百姓耕種,悲憫之心青天可鑑!


為什麼高宗不顧中原百姓急招岳飛回師呢?原因是在這個皇帝的內心裡,在收復故土和苟安江南這兩個不同取向上患得患失。他有心收復故土,但是信心不足,早年被金軍攆得抱頭鼠竄的痛苦經歷,讓他沒有了底氣。特別是做為金國的內應秦檜為相其間給高宗灌下了大量的迷魂湯,使他的決策天平傾向了議和偏安的一面。

在正面戰場失利連連的金國,此時想到了秦檜。與金國暗通款曲的秦檜開始配合金國的節奏進行一系列的行動,先向高宗彙報與金人和議談判取得了成果,金國同意把淮河以南的土地留給南宋,因此慫恿高宗撤軍。秦檜首先把岳家軍側翼的張俊和劉錡部隊撤回去,使岳家軍處於孤軍深入狀態,隨後以孤軍不可久留的名義以慫恿高宗發十二道金牌。


而看準岳飛孤軍駐紮在郾城,金兀看到了消滅岳家軍這個老冤家的絕妙戰機,集中金軍精銳主力向郾城撲來。在這個階段,催岳飛的金牌還在路上。結果在岳飛獲得了郾城大戰和朱仙鎮大捷正要渡河攻取汴梁前夕接到了金牌。

郾城大捷和朱仙鎮大捷後的形勢,如岳飛七月十八日給趙構的《乞止班師札子》所言,是“天時人事,強弱已見,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史料記載,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宋史》記載: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方指日渡河,而檜欲畫淮以北棄之,風臺臣請班師。飛奏:“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檜知飛志銳不可回,乃先請張俊、楊沂中等歸,而後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

面對中原唾手可得的大好形勢,秦檜一黨的暗中掣肘, 岳飛悲憤難當,沮喪的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乞止班師詔奏略》”。



而在高宗接到岳飛郾城大捷的戰報後, 在岳家軍所獲戰果的鼓舞下,趙構本人也起了恢復之意,而不存在什麼怕欽宗回來或者怕花錢的顧慮。畢竟這簡直是臣子拱手送上門的千古功業,即使一心偏安如趙構,也還沒到面對如此大的便宜都毫無所動的地步。 在他之前給岳飛下十二道金牌詔令岳飛班師時還沒收到岳家軍七月八日郾城大捷的捷報;而等收到捷報以後,趙構面對空前的大勝也有所動搖,先命令自己的親軍將領楊沂中率軍北上,接著又允許岳飛暫止班師,“與楊沂中、劉錡共同相度,如有機會可乘,約期並進”(《金佗粹編》卷3高宗宸翰七十)。 之前一日之內十二道金牌連發的嚴厲詔令,這時又輕易收回,但兵機已經全被錯過,覆水難收。岳飛是在班師安頓好部隊後,獨自進京面見高宗時,在半路上接到了高宗這封命令暫止班師的手札 ,聽到了郾城大捷的捷報,高宗重燃進取之心,又把天平傾向了北伐這一面,從中可以看出,高宗因為怕岳飛迎回二聖顧慮是不存在的,而因此殺嶽的假說因為沒有任何根據,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有網友妄言朱仙鎮大捷不存在!不知他的話從何而來?對於此役的記載,史料依據充分,沒有孤證一說!

史料有好多,不相信一個可以找其它史料來佐證,因為每一本史料都不是一個人,一個年代,一個民族編纂的,總不會都造假吧。有朋友寫的,有敵人寫的,有老百姓寫的,可如果眾口一辭全都“嶽吹”,那麼岳飛的事蹟和戰功肯定真!

位列二十四史的《宋史》對此役有具體的記載。《宋史》卷365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不僅如此,眾多的南宋史家所著的野史對此也有相似的記載。《皇宋十朝綱要》卷23,《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卷5,《中興大事記》,《大金國志》卷11,《文獻通考》卷315等諸多同時代史家所著史書都對這場戰役有詳細記載。南宋史家呂中在《中興大事記》一書作出瞭如下總結:“岳飛忠孝出於天性,自結髮從戎,凡歷數百戰,內平劇盜,外抗強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勝眾。....其戰兀朮也,於穎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餘萬。虜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稱,至以父呼之”。



雖然《金史》對所有的敗績都是含混其詞,但是總有一些狐狸尾巴露出來,金宋兩史相映照,朱仙鎮大戰的真實場景就顯露出來。如《宋史》對順昌大捷有詳細描述,但是《金史》對此卻遮遮掩掩。然而草蛇灰線,伏延千里。《金史》本記中寫到:“五月河南平,六月陝西平”。然而六月以後在《宋史》中濃墨重彩的順昌、郾城、朱仙鎮、淮陽、永城、毫州、宿州諸大捷,《金史》皆不書。但是《金史·阿魯補傳》卻在不經意間洩漏了這一驚天信息:“宋將岳飛、劉光世等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而“穎”就是穎昌,郾城為穎昌所轄。因此儘管金史竭力掩蓋,著名的朱仙鎮大捷在金史裡也能尋到蛛絲馬跡。《金史》卷77《宗弼傳》中雖然避而不提金軍所吃的敗仗,只寥寥幾筆的寫到:“(兀朮)自帥取毫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還軍於汴”。在金史的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漏洞,兀朮用金軍將士鮮血好不容易攻取得到的多個重要的州府竟然因為天熱輕易的放棄而返回開封避暑?這豈不是在兒戲? 金兀朮難道是神經不正常?難道汴梁是避暑勝地?可是當我們查閱開封市的夏季最高溫度時,竟發現高達38攝氏度!要避暑返回東北豈不是更好?


常言道:“付出是為了收穫” ,金軍輕易的把到嘴的肉吐了出來,真正做到了勞而無功。說穿了金史是在掩蓋真相,製造出欲蓋彌彰的天大謊言!

而與金史中兀朮“還軍於汴”這句話相映照的是《宋史》卷365中的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看到了吧?金史寫到“還軍於汴”,宋史寫到“遁還汴京”,二者幾乎一致,所差的是一個用“還”一個用“遁”,這說明兀朮忍痛放棄開封以南的戰爭果實,縮回汴京被動防守是出於戰敗後的無奈之舉,證據是確鑿的。而關於宋史記載的朱仙鎮戰役,《金史》卷82《僕散渾坦傳》也有一些線索可以參考,其中內容是:“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據,坦渾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鄢陵在朱仙鎮以南,這裡的“深入”應該是因為金人把鄢陵視做南宋的腹地,而岳飛與金軍相據之地一定是在鄢陵以北,即朱仙鎮。

如此山一般的累累鐵證,被嶽黑們硬說成了不存在!在嶽黑看來,眾多的史料一旦有記載岳飛戰功的內容或揭露秦檜是漢奸賣國賊的內容,不管史料多麼豐富和詳實,他們便一概否認是真的,因為他們心懷鬼胎,為了強迫讀者認承他們用唯心史觀手段意淫出來的東西而對眾多的歷史史料選擇性失明,從而達到顛倒黑白的目的,處心積慮否定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現實的需要,至於為什麼,想必大家心裡都有本帳。


萌萌媽媽E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作答,先不說宋高宗趙構讓不讓岳飛收復古都。實質這場戰役是否真實存在至今還是個疑問。很多學者在經過研究探討後,對朱仙鎮大捷一事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一場不存在的戰役,或者是一場誇大的戰役。

朱仙鎮大捷被記載為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說的是1140年7月,岳飛率岳家軍揮軍北上,先後於郾城、潁昌之戰中大敗金軍。而後岳飛進入朱仙鎮,兵臨開封,率500兵馬擊敗金兀朮十萬大軍,稱之為“朱仙鎮大捷”。以500人馬擊退10萬人馬,這是一種什麼概率呢?難道十萬金軍都是白痴,就算站著不動,讓五百岳家軍來殺,估計累死也殺不完。

那麼這場戰役是出自誰口呢?當然不是岳飛本人,而是他的孫子岳珂。在他的著作《金佗粹編》中,提到了此事。

既“先臣獨以其軍進至朱仙鎮,距京師才四十五里,兀朮復聚兵,且悉京師兵十萬來敵,對壘而陳。先臣按兵不動,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奔還京師。”

除了岳珂說過這件事兒之外,無論是宋史還是其它著作,或是私人筆記,都沒有對這場大捷有任何文字記載。所以不禁讓人有些疑惑,歷史講究的是“孤證不立”,是否岳珂是在美化祖先呢?這點很有可能。另外“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這位將領是誰呢?沒有寫,時間也沒有提及,最不靠譜的是這位“驍將”以五百人打敗了能征慣戰的金兀朮十萬大軍。除非有奧特曼相助。


好吧,假設真有朱仙鎮一事,但宋高宗為什麼不願意繼續打呢?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解釋。

如今雖然失去了北方領土,但南邊依舊太平,趙構的南宋皇帝當的也算舒坦穩當。此時如果兩家罷兵,化敵為友,對趙構來說才是上上策。他早就過夠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如果再打,能不能打得過金國還是個未知數,如果被打敗,又要登上樓船不知奔命何處。眼下緊要關頭是如何能自保和和談,而不是一味的開戰、開戰、再開戰。

其實趙構還有一件私心,這件事情令他夜不能寐,那就是被金國擄走的“徽欽二宗”,這倆人一個是自己父親,一個是哥哥。現在他們在金人手中,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安穩。岳飛是個悍將不假,但卻不是特別聽話,而且一直叫嚷著要迎回“徽欽二宗”,真若讓他得逞,自己的皇位只恐不保。另外如果金人在戰術上失敗,會不會主動放他們兩個或者其中一個回來呢,然後讓兄弟父子之間做鷸蚌相爭,他們從中得利。萬一回來,自己的皇位怎麼辦,是讓位還是不讓位?讓位自己不甘心,不讓位會造人詬病。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讓金國人繼續扣留他們,最好只將他們的遺骨或者骨灰送回。所以和談是關鍵,如果能出現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那樣的局面,無疑是最好的。


大獅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每次提到這個問題,我都想往地上啐吐沫:呸!像趙構這樣的君主,真的不配擁有像宗澤、岳飛這樣的臣子。

為什麼到了朱仙鎮要十二道金牌召回?《宋史》裡這麼記載:“

檜知飛志銳不可回,乃先請張俊、楊沂中等歸,而後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

也就是說,是秦檜擔心岳飛太猛阻攔他給金國主子賣命,就先把張俊等人的部隊調回來,讓岳飛孤軍深入,然後再假惺惺地表示岳飛孤軍深入可能有危險,讓皇帝把他叫回來。很高大上,是不是?

其實我們都已經很清楚了,秦檜只不過是給趙構遮羞的那個人而已。真實的意圖都是趙構作出的,秦檜只是執行。那麼趙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已經有很多人說的清楚了,因為趙構怕岳飛打的太好把徽欽二帝接回來,怕耽誤了他的“和談大計”。但是我有個新的看法,他是擔心岳飛裂土稱王。

宋朝對武將的提防是深入骨髓的,這種提防因為趙構本身的不安全感在高宗朝加劇。因為趙構怕軍人,尤其是在他經歷了苗劉兵變以後,差點把小命丟了,他就對那些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更加的不信任。

而岳飛,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將領,其個人能力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一旦光復開封,他就將站在歷史之巔。岳飛成了英雄,那趙構是什麼?豈不是功高震主嘛?

更何況在皇帝已經下令班師的時候,岳飛還反覆表示自己能打。這讓不信任他的趙構怎麼想?你不但能打,還敢孤軍深入的打,那你打下開封,到底是給我打的還是給你自己打的?

所以,當岳飛不願意走的時候,他的命運就幾乎註定了。


青言論史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陰曆)到底有沒有一場朱仙鎮大捷?根據我掌握的史料,(不怕被雷劈,)我判斷沒有朱仙鎮大捷,應該是臨潁大捷。

張憲在七月十八日時在臨潁擊敗金兀朮,曾向東北方向追擊15裡,有可能續派偵察騎兵到達朱仙鎮(臨潁東北部到朱仙鎮140華里)。這些偵察騎兵是所謂的硬偵查,數量約500人,遇到小股部隊可直接消滅。

在郾城大捷前,岳飛手下的楊成已佔領鄭州,準備將劉下曾經在開封府中牟縣夜襲金軍漫獨化營寨。中牟和朱仙鎮距離開封差不多遠。

岳飛另一個手下李寶在河北召集忠義軍,曾在開封東北的菏澤渤海廟襲擊金軍

岳飛此次北伐的最後一次捷報就是張憲在臨潁的捷報。

後來講述朱仙鎮大捷最詳細的是岳飛的孫子岳珂,其他史料均是語焉不詳。很有可能是岳珂把臨潁大捷和偵查部隊到達朱仙鎮混成了一個事件導致的。(雖然這兩個事情是同一天發生的。)

臨潁大捷後,也許就在七月十八日當天,岳飛在郾城收到趙構的十二道金字牌御札。

張憲的朱仙鎮偵查部隊返回後,岳飛寫下《乞止班師詔奏略》:“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偵查部隊獲得情報),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岳飛已經偵查得知,金兀朮的主力部隊已撤退到開封。但趙構還沒有收到岳飛郾城、穎昌、臨潁大捷的捷報(郾城到臨安當7天,臨安到郾城3天),岳飛想先等等看,說不定趙構看到捷報後會改變主意。

但岳家軍看到十二道金牌時,已軍心不穩:淮西的張俊早在閏六月底從亳州撤退,使岳家軍獨自遭受了金兀朮的主力;幾場惡戰,第一猛將楊再興犧牲,中軍統制王貴在穎昌一度臨陣怯戰。無論是岳家軍還是金兀朮都已經達到極限狀態,只要誰的士氣稍一低落,就可能潰敗。

大約在七月二十日,岳飛看到軍心不穩,只好召集將領開會,看是否等趙構新的御札,大部分將領都希望回師岳飛只好下令於二十一日正式回師,岳飛自己帶2000騎兵從淮西去臨安覲見趙構。

《三朝北盟會編》記述回師:“軍士應時皆南向,旗靡轍亂不整,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刪傳令至此二十九字改作嘆),曰:豈非天乎!”可見岳家軍的士氣已被趙構的十二塊金牌擊潰。

話說,趙構收到岳飛的捷報後,心中也很有點後悔,搞死金兀朮一直是趙構的最大心願之一啊。但河南的局勢已無法挽回,趙構後來命令淮西的楊沂中和劉錡在淮西進攻,楊沂中在宿州潰敗,這將導致紹興十一年的淮西之戰。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朱仙鎮大捷是岳飛第四次北伐的最後一戰。金兀朮戰敗,放棄開封渡河北遁,當時宋使洪皓在家書稱:“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宗連發12道金牌讓岳飛班師回朝。

如果高宗讓岳飛繼續北伐,岳飛解放故都東京的話,此時岳飛的聲望可以說已達到極點,如果說岳飛迎回徽、欽二帝,然後高宗怎麼辦,皇帝位坐著那麼舒服,怎麼可能輕易下臺,不下來又於法理不合,把徽、欽二帝置於何地。

高宗自己心裡也有小算盤,當初讓岳飛北伐只是想更好的和金國和談好繼續地做好他的兒皇帝,如果岳飛拿下東京,聲望和地位水漲船高,指不定也學太祖來個陳橋兵變(就算岳飛不想,他手下的人也學太祖手下那不就又另一個黃袍加身了),加上岳家軍武力值超群,《雲麓漫鈔》記載:“韓、嶽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人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譴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還有一個原因,北宋本就文官治國,一個武將無法在朝堂上生存,強如狄青也被文官弄得不成人樣,文官集團和高宗只想花錢買平安,在江南富裕之地過著“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的安逸生活。

所以岳飛在那樣的歷史侷限性下,被高宗12道金牌叫回,也是理所當然。


Sylar弈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過普遍認為是岳飛提出了“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號的問題。

二聖一個是宋高宗的爹,一個是宋高宗的哥。

真迎回來怎麼也輪不到他趙構當皇帝。

終宋一代,因為吸取唐末節度使擁兵自重的教訓,不肯真正相信武將。

而且大將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籤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宋高宗被逼迫退位。

讓宋高宗更加厭惡武將。


飛鷹走馬大誰何

就是岳飛打下開封府,收復故都,趙構也不敢回開封,靖康年間,金兵佔領開封,擄走徽欽二宗,北宋滅亡後,扶持張邦昌做偽楚皇帝,金兵撒退後,張邦昌知道趙構擁兵在外,趕忙派人將‘’大宋受命之寶‘’的傳國玉璽送於趙構,勸趙構稱帝,趙構也沒敢進開封,只在南京稱帝,還準備繼續南逃,李綱勸諫也不中,宗澤任開封留守並將城池修繕,勸進趙構回都不成,競連呼‘’過河‘’活活氣死,趙構逃到杭州,才安頓下來做為南宋都城。

岳飛進軍朱仙鎮,五百騎破金兵十萬出自金兀朮之口,《宋史.岳飛傳》載有:方兀朮棄汴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矣。兀朮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且不免,何況成功乎?兀朮悟,遂留。

這權臣就指秦檜,據《宋史.秦檜傳》記載:秦檜帶著妻子奴僕、金銀財寶回到南宋,朝臣大多懷疑,宰相範宗尹做了擔保並舉薦他,結果沒多久,範宗尹就被秦檜擠掉。

呂頤浩為相,秦相又使陰謀,讓呂頤浩專門負責軍事支走。後來呂頤浩的兒子呂摭也被流放。

張浚為相,在宋廷罷免庸將劉光世之時,宋高宗決定授予岳飛對全國大部分軍隊的指揮權,說:“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這項決定可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以往岳飛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等軍不能協同配合的缺陷,岳飛一時興高采烈,積極作直搗中原的準備。可秦檜看準張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的弱點,進行煽動。兩人共同說服宋高宗,不應讓岳飛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蓋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當即收回成命。劉光世罷官後,淮西軍因無良將統率,將士爭權激起淮西兵變,酈瓊等發動叛亂,率軍四萬裹脅百姓十萬多人投奔偽齊劉豫。“淮西之變”震驚全國,張浚不得不引咎下臺。秦檜隱藏背後使謀,其實也是禍首卻無罪。張浚卻屢遭貶逐。

趙鼎為相,秦松挑唆陷害,趙鼎一貶再貶,最後怕禍及家族,自己絕食而死,死後其子趙汾還被構陷入獄。秦檜臨死之際,還讓趙汾自誣與張浚及李光、胡寅策劃叛逃,牽涉當時的賢士忠良共五十三人,想以謀反罪全部處死他們,此獄己成,只是秦檜病得不能寫字了,大家才倖免於難。

張俊參謀陷害冤殺岳飛,任職樞密使一年多,秦檜暗使爪牙江邈劾奏罷免他,張俊灰溜溜滾蛋。王貴也無故被改任福建路副都總管,罷了兵權。無能但是秦黨的田師中執掌岳家軍,能征善戰令金兵‘’撼岳家軍難‘’的聞名天下的岳家軍也被他敗壞了。

然後,秦檜獨居相位,劫持皇上,包藏禍心,倡和誤國,賣國求榮,忘仇滅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一時秦檜是榮寵風光,趙構對秦檜又是封王、又是畫像、又是贈匾,又是賞府第,賜祭器,立家廟,加恩秦檜妻婦子孫……

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奴顏卑膝的趙構還向金朝上誓表: “臣構言,既蒙恩道,許備活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認賊作父的趙構父兄被擄不敢救,母妻被辱不敢恨,還怕金國放歸欽宗,帝位不保。怎能還想收復故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