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打到故都开封附近之朱仙镇,宋高宗为什么不让岳飞收复故都?

一德格天1



这事说来话长,先明确一点,宋朝没有电话,传递消息全靠腿,从淮西战事赵构与岳飞书札往来大概可以判断,由临安发到河南的御札大约需要四~五天,由河南送报临安的书信大约需要五~七天。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绍兴十年五月二十日,金人败盟的消息传临安,赵构一口老血喷涌而出,泥人也有三分土性呢

五月二十五日,赵构下诏,跟金人拼了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

诏书里赵构一边承认自己被打脸,一边
命令各路将领知耻而勇,尽忠竭力以图大事


为了激励将士们跟金人开片,赵构不惜血本
~《会编.卷二百》


对敌后各路忠义军也许下不菲赏格,煽动北地遗民奋起反抗
~《会编.卷二百》




秦桧处境很尴尬,金人败盟直接威胁到议和宰相的地位,这是秦桧最不愿意面对的一幕


~《会编.卷二百》

兵部侍郎张焘在河南祭拜赵匡胤他爹的陵墓时,发觉金兵有异动,可能会发动一场对南宋的大规模战争,应该早些任命陕西宋军统帅,准备应战

其实张焘低估了即将到来的战争规模

这个提议犯了秦桧的大忌讳,张焘被赶出朝堂,打发去做成都知府


金人败盟的消息传入临安,一时议论纷纷,有大臣主张起用张浚督师,也有大臣主张赵鼎复相,还有大臣当着秦桧的面指桑骂槐
~《会编.卷二百》

虽然秦桧对付这些大臣很是拿手,张浚被压了又压,赵鼎被一贬再贬,但凭秦桧当时的实力要正面刚正在火头上的赵构却还差着点

于是,秦桧开始动脑子



秦桧一边指使党羽王次翁上书议“相不可去”,一边以退为进请求罢相,或赴前线督师

在赵构看来,万一战败或战平,秦桧还能派上大用场;秦桧督师,赵构脑子还不至于那样糊涂。所以对秦桧嘉勉抚慰,眷之不衰
~


《会编.卷二百二十.中兴姓氏录》

秦桧明白,这种圣眷是战时暂时的,随着战事朝着向宋军有利方向逆转,自己会逐渐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宋军真的打败金人恢复河山,自己马上就会变成垃圾被扫地出门。

一个中兴王朝要议和宰相有什么用?

如果宋军战胜,自己地位不保;

如果矫诏撤军这件事情败露,只要金国仍然存在,最多也就是贬职,跟宋军战胜的情况差不多;

如果说动赵构下诏撤军,就完全没有任何风险



秦桧与王次翁等党羽(秦桧掌握着台谏)开始对赵构旁敲侧击,苦苦相劝。这时期,王之道做了一次神助攻
~《会编.卷二百二》

按宋朝惯例,和平时,文学家们都充当经济学家;讲和时,文学家们都是合格的外交家;战争时,文学家们都化身军事家

王之道用大段篇幅论证,赵构在这场战争中有“五胜三不胜”,有哪三不胜呢?看一个简化版记载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一曰前线无统帅;二曰赏罚不分明;三曰诸军不和

这些问题实际上贯穿两宋始终,大战之时提出来,对赵构的信心无疑是一次打击

王之道还强调
~《会编
.卷二百二》

不听取意见的话,将来后悔可就晚了





赵构没下决心撤军时,秦桧就只好光着膀子上阵,先后矫诏各帅撤军



五月十五日,刘锜率军至顺昌

五月二十六日,大败金军韩、翟二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


六月十一,刘锜大破金兀术,顺昌大捷

刘锜大败韩、翟二将的捷报传到临安大约在五月底、六月初,此时距赵构下诏开战不过五~七天,这一战很是给赵构长脸,赵构会闻捷班师?当然不会。所以,此诏

其实宰相所拟也

顺昌大捷捷报传到临安后
~《要录.卷一百三十六》

按理,赵构应该欣喜若狂,结果却很让刘锜抓狂

桧召锜还

无论是通过史料记载还是事实分析,刘锜都受到了来自秦桧的强烈骚扰




张俊得毫而还


~《会编.卷二百四》

闰六月二十六日,张俊与王德兵临毫州,金军守将郦琼畏惧宋军势大,弃城而奔,张俊部兵不血刃克毫州

老百姓很高兴啊,终于盼来王师,“具香花迎军,出酒食饷军”,然而,万万没想到
~《会编.卷二百四》



张俊兴冲冲举兵北上,没败在金兵手上,却被一场大雨淋了回去

宋军都是林黛玉?毫州城内无处避雨?张俊只是为了搞一次武装游行?

显然不是




~《会编.卷二百二》

六月十三日,岳飞统制牛皋败金人于京西

六月二十二日,李若虚“奉旨”命岳飞班师。岳飞部都已经出发,与金兵发生战斗并获胜


~《会编.二百四》

七月,几场重要战斗的时间点


张俊毫州撤军使岳飞部陷入孤军作战态势
~《要录


.一百三十七.中兴遗史》

岳飞当时对金军作战能力也存在高估,当兀术“并兵”时,岳飞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向刘锜求援,刘锜派兵至太康县牵制金军,没有实际参战

所以,郾城~颖昌之战,是岳飞部以一己之力战胜了金军
~《要录.卷一百三十六.吕中大事记》

岳飞部先后取得郾城和颖昌大捷后,乘胜追击金军至朱仙镇

此时,岳飞对金军的战斗力已经完全清楚~那就是群渣


~《会编.卷二百四》

岳飞部追击金军至朱仙镇,岳飞本人坐镇郾城,十万大军的统帅自然没必要一直作先锋

收复汴京在即,恢复河山指日可待,忽接班师诏书十二道,所以“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二十一日班师,接到诏书的时间还得前移,应该是郾城大捷上闻后朝廷便下班师诏。此时,真正的决战~发生在十四日的颖昌之战朝廷还不知晓

这次,岳飞班师的确是奉赵构诏
~《要录.卷一百三十七.岳侯传》

这段记载也被《会编.卷二百七》引用
从史料看,



岳飞部班师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1.按计划,岳飞部东有张俊,西有胡世将,不用考虑侧翼安全,金兵也不可能“并兵以御飞”,所以岳飞部呈多路突破态势。现在以分散的孤军面对金军重兵,守有余而攻不足

2.正式班师诏书紧急下达,如果不执行,便是抗旨

3.没有朝廷支持,战损、粮饷无从补给,留在原地被拖垮是迟早的事

所以,众人皆以为“不可留”

虽然,实际上岳飞知道,只要朝廷支持,仅凭湖北京西宣抚司下辖军队就足以战胜金军,“唾手燕云”





综上

赵构从虚火到虚脱离不开秦桧等人努力开导,岳飞部由有利态势转为两难态势离不开秦桧的大力协助





为国钓鱼

宋代皇家使用金牌传递资讯,早在北宋神宗的元丰六年,就作为一项制度而建立起来了。《宋史》明确记载:“(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也就是说,南宋不但有金牌,赵构也确实在一天内连续使用了十二道金牌。

岳飞收到金牌的时候正是节节胜利、势不可挡之时,赵构先是发了第一道:“今大宋已和大金议和,边境无事,即着尔岳飞带领全军立刻回兵进京,加封官职。三军有功将士俱有升赏,钦此”。岳飞当时是“速传各将聚集元帅府大厅议事”。

怎奈还没议出个结果来,“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气也变了:“命你带军即刻进京,不得迟缓!见金牌如见朕面,立刻照办!”还没等回过神来,“皇上第二道金牌到!”“皇上第三道金牌到!”“皇上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金牌到!”

至第七道金牌,御札内容已成“再不火速返京即作叛逆论处!”第八道金牌是:“命你速即起身,若再迟延即是违逆圣旨,立斩不赦。”这种架势,谁能挡得住?何况岳飞又是个大忠臣。于是即刻起身回京,路上又接到四道金牌,最终被害。可见,金牌内附御札的规格是节节提升的,到最后谁也无法抗拒,除非你去造反。

为什么金牌如此密集,压得岳飞喘不过气来?因为这十二道金牌是在一天之内分时辰发的,因此到岳飞军营时便一道接着一道。

《宋史》记载:“飞班师,民遮马恸哭,诉曰:‘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飞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声震野,飞留五日以待其徙,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岳飞不仅冒着被金兵追剿的危险留军五日等待百姓随军南迁,而且不顾百姓拖累加以护送,并在百姓南归后上表高宗乞求高宗把襄汉六郡闲置的田地赐给南迁的中原百姓耕种,悲悯之心青天可鉴!


为什么高宗不顾中原百姓急招岳飞回师呢?原因是在这个皇帝的内心里,在收复故土和苟安江南这两个不同取向上患得患失。他有心收复故土,但是信心不足,早年被金军撵得抱头鼠窜的痛苦经历,让他没有了底气。特别是做为金国的内应秦桧为相其间给高宗灌下了大量的迷魂汤,使他的决策天平倾向了议和偏安的一面。

在正面战场失利连连的金国,此时想到了秦桧。与金国暗通款曲的秦桧开始配合金国的节奏进行一系列的行动,先向高宗汇报与金人和议谈判取得了成果,金国同意把淮河以南的土地留给南宋,因此怂恿高宗撤军。秦桧首先把岳家军侧翼的张俊和刘锜部队撤回去,使岳家军处于孤军深入状态,随后以孤军不可久留的名义以怂恿高宗发十二道金牌。


而看准岳飞孤军驻扎在郾城,金兀看到了消灭岳家军这个老冤家的绝妙战机,集中金军精锐主力向郾城扑来。在这个阶段,催岳飞的金牌还在路上。结果在岳飞获得了郾城大战和朱仙镇大捷正要渡河攻取汴梁前夕接到了金牌。

郾城大捷和朱仙镇大捷后的形势,如岳飞七月十八日给赵构的《乞止班师札子》所言,是“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史料记载,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宋史》记载: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面对中原唾手可得的大好形势,秦桧一党的暗中掣肘, 岳飞悲愤难当,沮丧的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乞止班师诏奏略》”。



而在高宗接到岳飞郾城大捷的战报后, 在岳家军所获战果的鼓舞下,赵构本人也起了恢复之意,而不存在什么怕钦宗回来或者怕花钱的顾虑。毕竟这简直是臣子拱手送上门的千古功业,即使一心偏安如赵构,也还没到面对如此大的便宜都毫无所动的地步。 在他之前给岳飞下十二道金牌诏令岳飞班师时还没收到岳家军七月八日郾城大捷的捷报;而等收到捷报以后,赵构面对空前的大胜也有所动摇,先命令自己的亲军将领杨沂中率军北上,接着又允许岳飞暂止班师,“与杨沂中、刘錡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金佗粹编》卷3高宗宸翰七十)。 之前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连发的严厉诏令,这时又轻易收回,但兵机已经全被错过,覆水难收。岳飞是在班师安顿好部队后,独自进京面见高宗时,在半路上接到了高宗这封命令暂止班师的手札 ,听到了郾城大捷的捷报,高宗重燃进取之心,又把天平倾向了北伐这一面,从中可以看出,高宗因为怕岳飞迎回二圣顾虑是不存在的,而因此杀岳的假说因为没有任何根据,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有网友妄言朱仙镇大捷不存在!不知他的话从何而来?对于此役的记载,史料依据充分,没有孤证一说!

史料有好多,不相信一个可以找其它史料来佐证,因为每一本史料都不是一个人,一个年代,一个民族编纂的,总不会都造假吧。有朋友写的,有敌人写的,有老百姓写的,可如果众口一辞全都“岳吹”,那么岳飞的事迹和战功肯定真!

位列二十四史的《宋史》对此役有具体的记载。《宋史》卷365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不仅如此,众多的南宋史家所著的野史对此也有相似的记载。《皇宋十朝纲要》卷23,《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5,《中兴大事记》,《大金国志》卷11,《文献通考》卷315等诸多同时代史家所著史书都对这场战役有详细记载。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作出了如下总结:“岳飞忠孝出于天性,自结发从戎,凡历数百战,内平剧盗,外抗强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胜众。....其战兀术也,于颖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虽然《金史》对所有的败绩都是含混其词,但是总有一些狐狸尾巴露出来,金宋两史相映照,朱仙镇大战的真实场景就显露出来。如《宋史》对顺昌大捷有详细描述,但是《金史》对此却遮遮掩掩。然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金史》本记中写到:“五月河南平,六月陕西平”。然而六月以后在《宋史》中浓墨重彩的顺昌、郾城、朱仙镇、淮阳、永城、毫州、宿州诸大捷,《金史》皆不书。但是《金史·阿鲁补传》却在不经意间泄漏了这一惊天信息:“宋将岳飞、刘光世等乘间袭取许、颖、陈三州,旁郡皆响应”。而“颖”就是颖昌,郾城为颖昌所辖。因此尽管金史竭力掩盖,著名的朱仙镇大捷在金史里也能寻到蛛丝马迹。《金史》卷77《宗弼传》中虽然避而不提金军所吃的败仗,只寥寥几笔的写到:“(兀术)自帅取毫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还军于汴”。在金史的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漏洞,兀术用金军将士鲜血好不容易攻取得到的多个重要的州府竟然因为天热轻易的放弃而返回开封避暑?这岂不是在儿戏? 金兀术难道是神经不正常?难道汴梁是避暑胜地?可是当我们查阅开封市的夏季最高温度时,竟发现高达38摄氏度!要避暑返回东北岂不是更好?


常言道:“付出是为了收获” ,金军轻易的把到嘴的肉吐了出来,真正做到了劳而无功。说穿了金史是在掩盖真相,制造出欲盖弥彰的天大谎言!

而与金史中兀术“还军于汴”这句话相映照的是《宋史》卷365中的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看到了吧?金史写到“还军于汴”,宋史写到“遁还汴京”,二者几乎一致,所差的是一个用“还”一个用“遁”,这说明兀术忍痛放弃开封以南的战争果实,缩回汴京被动防守是出于战败后的无奈之举,证据是确凿的。而关于宋史记载的朱仙镇战役,《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也有一些线索可以参考,其中内容是:“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坦浑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鄢陵在朱仙镇以南,这里的“深入”应该是因为金人把鄢陵视做南宋的腹地,而岳飞与金军相据之地一定是在鄢陵以北,即朱仙镇。

如此山一般的累累铁证,被岳黑们硬说成了不存在!在岳黑看来,众多的史料一旦有记载岳飞战功的内容或揭露秦桧是汉奸卖国贼的内容,不管史料多么丰富和详实,他们便一概否认是真的,因为他们心怀鬼胎,为了强迫读者认承他们用唯心史观手段意淫出来的东西而对众多的历史史料选择性失明,从而达到颠倒黑白的目的,处心积虑否定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至于为什么,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本帐。


萌萌妈妈E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好作答,先不说宋高宗赵构让不让岳飞收复古都。实质这场战役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个疑问。很多学者在经过研究探讨后,对朱仙镇大捷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场不存在的战役,或者是一场夸大的战役。

朱仙镇大捷被记载为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说的是1140年7月,岳飞率岳家军挥军北上,先后于郾城、颍昌之战中大败金军。而后岳飞进入朱仙镇,兵临开封,率500兵马击败金兀术十万大军,称之为“朱仙镇大捷”。以500人马击退10万人马,这是一种什么概率呢?难道十万金军都是白痴,就算站着不动,让五百岳家军来杀,估计累死也杀不完。

那么这场战役是出自谁口呢?当然不是岳飞本人,而是他的孙子岳珂。在他的著作《金佗粹编》中,提到了此事。

既“先臣独以其军进至朱仙镇,距京师才四十五里,兀术复聚兵,且悉京师兵十万来敌,对垒而陈。先臣按兵不动,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奔还京师。”

除了岳珂说过这件事儿之外,无论是宋史还是其它著作,或是私人笔记,都没有对这场大捷有任何文字记载。所以不禁让人有些疑惑,历史讲究的是“孤证不立”,是否岳珂是在美化祖先呢?这点很有可能。另外“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这位将领是谁呢?没有写,时间也没有提及,最不靠谱的是这位“骁将”以五百人打败了能征惯战的金兀术十万大军。除非有奥特曼相助。


好吧,假设真有朱仙镇一事,但宋高宗为什么不愿意继续打呢?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释。

如今虽然失去了北方领土,但南边依旧太平,赵构的南宋皇帝当的也算舒坦稳当。此时如果两家罢兵,化敌为友,对赵构来说才是上上策。他早就过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如果再打,能不能打得过金国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被打败,又要登上楼船不知奔命何处。眼下紧要关头是如何能自保和和谈,而不是一味的开战、开战、再开战。

其实赵构还有一件私心,这件事情令他夜不能寐,那就是被金国掳走的“徽钦二宗”,这俩人一个是自己父亲,一个是哥哥。现在他们在金人手中,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安稳。岳飞是个悍将不假,但却不是特别听话,而且一直叫嚷着要迎回“徽钦二宗”,真若让他得逞,自己的皇位只恐不保。另外如果金人在战术上失败,会不会主动放他们两个或者其中一个回来呢,然后让兄弟父子之间做鹬蚌相争,他们从中得利。万一回来,自己的皇位怎么办,是让位还是不让位?让位自己不甘心,不让位会造人诟病。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让金国人继续扣留他们,最好只将他们的遗骨或者骨灰送回。所以和谈是关键,如果能出现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那样的局面,无疑是最好的。


大狮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每次提到这个问题,我都想往地上啐吐沫:呸!像赵构这样的君主,真的不配拥有像宗泽、岳飞这样的臣子。

为什么到了朱仙镇要十二道金牌召回?《宋史》里这么记载:“

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也就是说,是秦桧担心岳飞太猛阻拦他给金国主子卖命,就先把张俊等人的部队调回来,让岳飞孤军深入,然后再假惺惺地表示岳飞孤军深入可能有危险,让皇帝把他叫回来。很高大上,是不是?

其实我们都已经很清楚了,秦桧只不过是给赵构遮羞的那个人而已。真实的意图都是赵构作出的,秦桧只是执行。那么赵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已经有很多人说的清楚了,因为赵构怕岳飞打的太好把徽钦二帝接回来,怕耽误了他的“和谈大计”。但是我有个新的看法,他是担心岳飞裂土称王。

宋朝对武将的提防是深入骨髓的,这种提防因为赵构本身的不安全感在高宗朝加剧。因为赵构怕军人,尤其是在他经历了苗刘兵变以后,差点把小命丢了,他就对那些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更加的不信任。

而岳飞,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将领,其个人能力和声望都达到了顶峰。一旦光复开封,他就将站在历史之巅。岳飞成了英雄,那赵构是什么?岂不是功高震主嘛?

更何况在皇帝已经下令班师的时候,岳飞还反复表示自己能打。这让不信任他的赵构怎么想?你不但能打,还敢孤军深入的打,那你打下开封,到底是给我打的还是给你自己打的?

所以,当岳飞不愿意走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几乎注定了。


青言论史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阴历)到底有没有一场朱仙镇大捷?根据我掌握的史料,(不怕被雷劈,)我判断没有朱仙镇大捷,应该是临颍大捷。

张宪在七月十八日时在临颍击败金兀术,曾向东北方向追击15里,有可能续派侦察骑兵到达朱仙镇(临颍东北部到朱仙镇140华里)。这些侦察骑兵是所谓的硬侦查,数量约500人,遇到小股部队可直接消灭。

在郾城大捷前,岳飞手下的杨成已占领郑州,准备将刘下曾经在开封府中牟县夜袭金军漫独化营寨。中牟和朱仙镇距离开封差不多远。

岳飞另一个手下李宝在河北召集忠义军,曾在开封东北的菏泽渤海庙袭击金军

岳飞此次北伐的最后一次捷报就是张宪在临颍的捷报。

后来讲述朱仙镇大捷最详细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其他史料均是语焉不详。很有可能是岳珂把临颍大捷和侦查部队到达朱仙镇混成了一个事件导致的。(虽然这两个事情是同一天发生的。)

临颍大捷后,也许就在七月十八日当天,岳飞在郾城收到赵构的十二道金字牌御札。

张宪的朱仙镇侦查部队返回后,岳飞写下《乞止班师诏奏略》:“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侦查部队获得情报),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岳飞已经侦查得知,金兀术的主力部队已撤退到开封。但赵构还没有收到岳飞郾城、颖昌、临颍大捷的捷报(郾城到临安当7天,临安到郾城3天),岳飞想先等等看,说不定赵构看到捷报后会改变主意。

但岳家军看到十二道金牌时,已军心不稳:淮西的张俊早在闰六月底从亳州撤退,使岳家军独自遭受了金兀术的主力;几场恶战,第一猛将杨再兴牺牲,中军统制王贵在颖昌一度临阵怯战。无论是岳家军还是金兀术都已经达到极限状态,只要谁的士气稍一低落,就可能溃败。

大约在七月二十日,岳飞看到军心不稳,只好召集将领开会,看是否等赵构新的御札,大部分将领都希望回师岳飞只好下令于二十一日正式回师,岳飞自己带2000骑兵从淮西去临安觐见赵构。

《三朝北盟会编》记述回师:“军士应时皆南向,旗靡辙乱不整,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删传令至此二十九字改作叹),曰:岂非天乎!”可见岳家军的士气已被赵构的十二块金牌击溃。

话说,赵构收到岳飞的捷报后,心中也很有点后悔,搞死金兀术一直是赵构的最大心愿之一啊。但河南的局势已无法挽回,赵构后来命令淮西的杨沂中和刘锜在淮西进攻,杨沂中在宿州溃败,这将导致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朱仙镇大捷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金兀术战败,放弃开封渡河北遁,当时宋使洪皓在家书称:“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连发12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

如果高宗让岳飞继续北伐,岳飞解放故都东京的话,此时岳飞的声望可以说已达到极点,如果说岳飞迎回徽、钦二帝,然后高宗怎么办,皇帝位坐着那么舒服,怎么可能轻易下台,不下来又于法理不合,把徽、钦二帝置于何地。

高宗自己心里也有小算盘,当初让岳飞北伐只是想更好的和金国和谈好继续地做好他的儿皇帝,如果岳飞拿下东京,声望和地位水涨船高,指不定也学太祖来个陈桥兵变(就算岳飞不想,他手下的人也学太祖手下那不就又另一个黄袍加身了),加上岳家军武力值超群,《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人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谴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还有一个原因,北宋本就文官治国,一个武将无法在朝堂上生存,强如狄青也被文官弄得不成人样,文官集团和高宗只想花钱买平安,在江南富裕之地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的安逸生活。

所以岳飞在那样的历史局限性下,被高宗12道金牌叫回,也是理所当然。


Sylar弈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过普遍认为是岳飞提出了“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号的问题。

二圣一个是宋高宗的爹,一个是宋高宗的哥。

真迎回来怎么也轮不到他赵构当皇帝。

终宋一代,因为吸取唐末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教训,不肯真正相信武将。

而且大将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宋高宗被逼迫退位。

让宋高宗更加厌恶武将。


飞鹰走马大谁何

就是岳飞打下开封府,收复故都,赵构也不敢回开封,靖康年间,金兵占领开封,掳走徽钦二宗,北宋灭亡后,扶持张邦昌做伪楚皇帝,金兵撒退后,张邦昌知道赵构拥兵在外,赶忙派人將‘’大宋受命之宝‘’的传国玉玺送于赵构,劝赵构称帝,赵构也没敢进开封,只在南京称帝,还准备继续南逃,李纲劝谏也不中,宗泽任开封留守并将城池修缮,劝进赵构回都不成,竞连呼‘’过河‘’活活气死,赵构逃到杭州,才安顿下来做为南宋都城。

岳飞进军朱仙镇,五百骑破金兵十万出自金兀术之口,《宋史.岳飞传》载有: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何况成功乎?兀术悟,遂留。

这权臣就指秦桧,据《宋史.秦桧传》记载:秦桧带着妻子奴仆、金银财宝回到南宋,朝臣大多怀疑,宰相范宗尹做了担保并举荐他,结果没多久,范宗尹就被秦桧挤掉。

吕颐浩为相,秦相又使阴谋,让吕颐浩专门负责军事支走。后来吕颐浩的儿子吕摭也被流放。

张浚为相,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时,宋高宗决定授予岳飞对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说:“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这项决定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军不能协同配合的缺陷,岳飞一时兴高采烈,积极作直捣中原的准备。可秦桧看准张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的弱点,进行煽动。两人共同说服宋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当即收回成命。刘光世罢官后,淮西军因无良将统率,将士争权激起淮西兵变,郦琼等发动叛乱,率军四万裹胁百姓十万多人投奔伪齐刘豫。“淮西之变”震惊全国,张浚不得不引咎下台。秦桧隐藏背后使谋,其实也是祸首却无罪。张浚却屡遭贬逐。

赵鼎为相,秦松挑唆陷害,赵鼎一贬再贬,最后怕祸及家族,自己绝食而死,死后其子赵汾还被构陷入狱。秦桧临死之际,还让赵汾自诬与张浚及李光、胡寅策划叛逃,牵涉当时的贤士忠良共五十三人,想以谋反罪全部处死他们,此狱己成,只是秦桧病得不能写字了,大家才幸免于难。

张俊参谋陷害冤杀岳飞,任职枢密使一年多,秦桧暗使爪牙江邈劾奏罢免他,张俊灰溜溜滚蛋。王贵也无故被改任福建路副都总管,罢了兵权。无能但是秦党的田师中执掌岳家军,能征善战令金兵‘’撼岳家军难‘’的闻名天下的岳家军也被他败坏了。

然后,秦桧独居相位,劫持皇上,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卖国求荣,忘仇灭伦,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一时秦桧是荣宠风光,赵构对秦桧又是封王、又是画像、又是赠匾,又是赏府第,赐祭器,立家庙,加恩秦桧妻妇子孙……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奴颜卑膝的赵构还向金朝上誓表: “臣构言,既蒙恩道,许备活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认贼作父的赵构父兄被掳不敢救,母妻被辱不敢恨,还怕金国放归钦宗,帝位不保。怎能还想收复故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