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欲靠“湊湊”死磕海底撈?是在自我救贖還是自我毀滅?

呷哺呷哺欲靠“凑凑”死磕海底捞?是在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

隨著海底撈準備上市的消息散開之後,火鍋行業一度引發關注,呷哺呷哺作為“全國連鎖火鍋第一股”,自然也是被拿來比較的重點對象。作為舌尖上的企業,1998年成立的呷哺,已經在火鍋界摸爬滾打了19個年頭,如今開始向全國市場發力,走上了轉型之路。

從珠寶大王到火鍋第一人

1998年成立的呷哺呷哺,其創始人賀光啟本是出自珠寶富商之家,曾於上世紀90年代初子承父業,接手父親的珠寶生意,成績最好是每天流水能夠超過800萬元,年銷售額能達到數億元。

但是轉折點發生在1995年,多家歐美的大型珠寶商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直接導致賀光啟的珠寶店生意直線下跌,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幾乎賠光了所有家底。

呷哺呷哺欲靠“凑凑”死磕海底捞?是在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

失去了珠寶生意的賀光啟,在1998年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可能賀光啟自己也沒以後想到,自己從做珠寶生意到開火鍋店,跨界如此之大,當時賀光啟在北京與朋友吃火鍋時發現,當時北京的火鍋是以木碳或煤氣為燃料的火鍋為主,幾個人共用一個鍋,而臺灣正相反,流行的是使用電磁爐加熱的吧檯式分餐火鍋。

於是,看到了商機的賀光啟在北京的西單開啟了第一家火鍋店,名字就叫“呷哺呷哺”,在閩南語中就是涮涮鍋的意思,但火鍋店的生意卻是出奇的慘淡,最慘時一天連三鍋都賣不出去,問題出在沒有迎合北方人的口味和聚餐習慣上。

直到2003年非典的出現,讓呷哺呷哺的“一人一鍋,安全衛生”的理念意外走紅,賀光啟順勢在全國多地開設呷哺分店,小火鍋的市場被徹底打開。

呷哺呷哺小火鍋的躥紅,引來了眾多模仿者,賀光啟為了保證質量,從2005年開始建立了優化供應鏈體系,建立了中央廚房供應系統,根據食材特點,不同季節安排食品專家到全國各地勘察採購,確保食材新鮮健康;產品按量化管理,從每份重量到規格,如何擺放,全部有明確規定。此後,呷哺呷哺的發展可以說順風順水,並於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

業績節節高升 難掩副品牌困局

從2014年上市至今,呷哺呷哺可以說保持了快速且穩定的增長速度,回顧2014年至2017年的財報,呷哺呷哺營收節節增高,分別為22.02億元、24.25億元、27.58億元和36.64億元,並且利潤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分別實現淨利潤1.41億元、2.63億元、3.68億元和4.20億元。

上市至今,呷哺呷哺的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7年更是高達32.8%,再創歷史新高。

呷哺呷哺欲靠“凑凑”死磕海底捞?是在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

股價方面,呷哺呷哺從發行價4.70港元到最高價17.50港元,上漲了3倍多,目前的股價在14.5港元附近徘徊。外賣業務也有非常明顯的增長,由2016年的430萬大幅增加至1270萬元。

但美中不足的是,呷哺呷哺的翻檯率由2016年的3.4下降至3.3,有些出乎意料。呷哺認為翻檯率下降的區域主要為天津及河北地區,比較而言,上海及東北地區店鋪的翻檯率反而有大幅提升。

呷哺呷哺的門店版圖依然還是集中在北方,截至2017年底,共有748家門店,而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地區的門店共有553家,佔比高達73%,但是從安徽、浙江以南的地區,呷哺的版圖仍然缺失。

另一方面,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在2017年略有上升,從2016年的47.7元上漲到48.4元,這功勞要歸功於呷哺呷哺門店的升級,2018年的人均消費或將繼續上升。

要說呷哺呷哺財報中最扎眼的問題,當屬2017年推出的副品牌“湊湊”了,這一動作明顯是要進軍中高端市場,截至2017年底湊湊共開業了21家餐廳,其中有12家是第四季度才開業,門店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由於正是屬於開業初期,運營的成本還比較高,所以在財報中湊湊的成績單為虧損2490萬。

挑戰海底撈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最好的戰略是對中間價位這個最大的市場進行全覆蓋,但是呷哺呷哺目前不到50元的客單價,只能說是覆蓋了中低端的消費群體,於是就有了呷哺呷哺的高端品牌——湊湊,客單價定在130元左右。

之所以做出如此大的改變,是因為呷哺呷哺看到了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以前的吧檯小火鍋能滿足消費者快速便捷吃火鍋的需求,但現在消費者需要的是更享受的吃一頓飯,過去消費者在意的是味道的好壞,現在更在意菜品的“顏值”。

價格感不等於價值感,呷哺面臨的挑戰,是要從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到價值需求的改變,已經19歲的呷哺呷哺,其受眾人群的年齡在隨著時間增長,消費能力也在提高,如果要繼續滿足這些群人的需求,新品牌的開創成為必然。這也是“湊湊”誕生的原因,彌補呷哺呷哺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

呷哺呷哺欲靠“凑凑”死磕海底捞?是在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火鍋價格,呷哺呷哺在50元左右,海底撈在100元左右,而湊湊的客單價約為130元左右。

其實火鍋行業內目前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制,那就是幾乎都在90-100元山下浮動,原因是海底撈目前就處在這個價位,面對如此強大的海底撈,幾乎沒有幾家火鍋企業敢在這個價位上挑戰海底撈。而湊湊敢於把客單價定在130元,向上填補這段中高端的市場空白,可以說挑戰非常大。

消費者之所以青睞海底撈,更多的是因為其“變態”般的優質服務,想要挑戰海底撈,不僅僅是在價格上,更多的還得是拼服務,但是呷哺呷哺多年來“廉價快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服務並不是自身優勢所在。

湊湊要穩固和提升自己在市場上的地位,仍然有很多挑戰需要解決,尤其是挑戰來自內部的時候。至於兩者誰能夠坐上“火鍋一哥”的位置,還要看看海底撈上市之後的表現。

轉型背後的野心與決心

最近幾年談論最多的就是中國的“消費升級”問題,整體的消費水平都已經有所提高,餐飲企業也在各自尋求不同的方式突圍,身處在一片火鍋紅海中的呷哺呷哺,也開始了轉型之路,其核心戰略分為三個版塊:原有呷哺品牌進行服務升級和門店升級,以及繼續擴張;創立定位中高端並結合茶飲的火鍋品牌湊湊;成立食品(調味品)公司延伸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三個核心板塊中,呷哺和湊湊屬於餐飲,但是成立食品公司,就顯得有些突兀了,呷哺的野心,不僅僅是保證集團所有產品的供應,還要直接進入流通渠道,殺入調料市場。

數據顯示,目前火鍋底料行業有大概500億元左右的市場容量,雖然競爭激烈,但還遠未飽和,尤其是對於知名火鍋品牌來說,可以說自帶優勢,像海底撈、小肥羊、秦媽等打牌火鍋早已進入底料市場,呷哺此番已經是落後一大步了,雖然呷哺沒有搭上早班車,他們要來搶佔的是餐飲市場日益呈現的多元化趨勢下的機會。

呷哺呷哺欲靠“凑凑”死磕海底捞?是在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

呷哺的袋裝火鍋底料定價與門店的10元以內有著不同的策略,零售價在11.8元-18.8元之間,這個價格甚至要比海底撈的袋裝底料貴,這一點也是遭到質疑的,對此,呷哺呷哺稱對全部產品做了精準的差異化定位,力圖更適合居家人群,且正在努力突破原本低端產品路線,而定位為老百姓消費得起的中端產品。

其實此次轉型是被外界所詬病的,普遍認為其火鍋底料的定位匹配不了自身發展和品牌高度,相較於海底撈,呷哺要彌合新產品與原定位之間的落差,時間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匹配和支撐,是必須要付出的。

呷哺呷哺的門店計劃是要在2019年突破1000家,而對於其做底料的食品公司,計劃能在3年內單獨上市。呷哺呷哺在調料市場有野心,對消費者是件好事,但是要想實現盈利甚至上市,還有無數場硬仗要打。

結語

現如今餐飲門店的功能不再是單純的吃飯這麼簡單,更是展示企業品牌和形象的窗口,外賣越來越盛行,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吃到很多美食,那麼餐廳憑什麼吸引到顧客去店裡消費呢?答案就是提供具有品牌特色的環境及服務,這也將是未來很多餐飲企業發力的重點。

呷哺呷哺已經走過19個年頭,其品牌進入市場時靠的是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口味,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從區域品牌到全國品牌過渡,企業最初的很多標籤都會逐漸被弱化,比如口味、餐廳形式等一些體現在表面的特色。

此時的呷哺選擇走上轉型之路挑戰中高端市場,無所謂對錯,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怎麼變,顧客仍然會選擇它的理由就是品牌最終的特性、亮點,這是呷哺呷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