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長城,不在明朝,距今只有兩百多年

作為中國象徵之一的長城,曾在歷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現在普遍認為清朝建立後,因為滿蒙聯姻,引入八旗制度和藏傳佛教,從而使北方蒙古族喪失了戰鬥力。所以康熙皇帝對此頗為自豪,說明朝和以前,幾乎每一個朝代在修長城,獨大清朝不用。但真實歷史是清朝確實修過長城,並差點因此亡國。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長城,不在明朝,距今只有兩百多年

喜歡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捻軍”一詞,是一股子軍隊的意思。1852年皖北大旱,亳州人張洛行、龔得樹等集結部眾萬餘人攻佔河南永城,拉開了捻軍運動的序幕,後來捻軍奉太平天國為正朔,首領張洛行被封為沃王,但在1863年3月張樂行被叛徒出賣,從而遇害。1863年5月太平天國封張宗禹為梁王。

張宗禹面臨著許多困難,首要任務便是清朝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已打下亳州,形勢十分艱鉅。但張宗禹把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的餘部太平軍和捻軍合併為聯軍,迅速提升了實力。1865年四月,張宗禹率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伏擊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殲滅了全部軍隊。同治皇帝聽說後傷心不已,綴朝三日,京師震動。因此這是清朝中央最後所能倚靠的軍隊,從此只有讓地方發展武裝了,造成了清朝內輕外重的局面。

剛過了一個月,同治皇帝便令曾國藩帶領淮軍和湘軍,把捻軍包圍在蘇、豫、皖邊區,但捻軍還是輕鬆的突破了開封附近的魯河防線,進入了湖北。曾國藩因此被拆掉欽差大臣,由李鴻章續任。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長城,不在明朝,距今只有兩百多年

後來捻軍分為了東西兩部分,為了預防捻軍可能進攻京城,1866年同治皇帝為阻止陝西捻軍東進山西,在吉縣、鄉寧一帶專門修築了長城。但就在1867年11月西捻軍又佔領了吉州,讓清政府的美夢就此破滅,也打破了清朝沒有長城的神話。

1867年12月,張宗禹在陝北打得非常順手,但東捻軍卻被清軍攪得厲害,他便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像當時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一樣直取北京,以此緩解東線的壓力。

西捻軍打得很順手,1868年1月27日就進入了直隸境內,京師震動。同治下詔戒嚴。並讓周圍七省之兵迅速入京拱衛。但調兵是需要時間的,而西捻軍兵鋒很快,前線部隊已進至蘆溝橋,但當天夜裡開始就連降三天大霧,部隊只得乾瞪眼,等雲開霧散時,前來支援的清軍已非常之多,再也打不下京城了。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長城,不在明朝,距今只有兩百多年

後來西捻軍進為援救東捻軍,曾打到了保定和天津,但清政府請洋槍隊幫忙,打敗了西捻軍。西捻軍便向山東退去,但在魯西北時遇到連日大雨,終在8月導致茌平潰敗,全軍覆沒。張宗禹不知所終,有的說他投河而死,有的說他出家為僧。轟轟烈烈的捻軍運動,自此完全失敗。

可以設想下,如果沒有那場大霧,清朝當時能否保住京師真的是未知數,這一場大霧,讓清朝又多存在了四十多年;又或張宗禹在陝北打下根據地,不去救東捻軍,發展穩固後再去進攻清朝老巢,天下改姓還真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