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飲馬多瑙河v

首先來講,李淵大權旁落時,沒人敢幫,沒能力幫,來不及幫。這三點造成了李淵根本沒人幫忙。



事情原因:因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權成功,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被軟禁。至此李淵大權旁落,李世民接手了整個大唐王朝。

沒人敢幫

事變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唯一有能力接手大唐王朝的就只有李世民,而且李世民手下大將雲集,所有人殺伐果斷,迅速斬殺了太子黨的核心人物,令軍隊嚴格控制了京城,並且派尉遲恭軟禁了皇帝。這時沒有任何人敢去幫李淵,李淵已是暮年,現在有朝不保夕,太子全部清除黨,李世民已經是勝券在握。所以根本沒人敢幫李淵。



沒能力幫

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擁有天策將軍府。這是一個開府治事的權力系統,獨立於朝廷之外的小朝廷。 而且由於李淵年事已高,眾多大臣已經投靠了太子或者李世民。玄武門事變之時兩個兒子的勢力已經超越了李淵的勢力。太子勢力清除後,沒有任何人的勢力能夠撼動李世民。所以沒人有能力去幫李淵。



來不及幫

李世民玄武門政變迅雷不及掩耳,當時所有人都沒有準備。李世民收買北衙禁軍將領常何(這是一個關鍵),令士兵埋伏於玄武門內,太子根本就不知情,沒有任何防備的被擊殺。政變以雷霆手段當天斬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子嗣。軟禁李淵,控制了皇宮大內。之後李世民的部將又迅速的接管空白權力,所以根本沒有人能夠及時的去幫李淵,就算是有人想幫李淵,等反應過來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前期因為李淵用人唯親的性格,導致了天下權力集中於太子和李世民之手。後期李世民的政變以雷霆手段,迅速的剷除了太子黨的勢力,才產生了沒人敢去;沒人有能力去幫李淵的窘境。


越關換視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教科書上是怎麼描述這段玄武門之變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發動了一場兄弟相殘流血死亡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於玄武門埋下伏兵,誅殺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逼迫老爹李淵讓位。

不僅如此,他還把史書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繪成一個酒色之徒,聲稱是因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績,處處為難自己,最後是迫於無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親李淵描繪成一個平庸之輩。李唐江山是我打下來的,我才是實際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還有一個老爹,讓他當幾年皇帝再輪到我當,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謊言終究掩蓋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單表李淵。

事實上,李淵絕不是什麼平庸之輩。要知道李世民當時的功績主要是戰功,而戰爭只是戰略體系中的一部分。

李淵作為整個戰略佈局的總負責人,是要為結果負責的。單從這一點上看,李淵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說最後能夠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也不是庸主,為何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劇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生呢?而且事變發生後李世民逼位竟沒人幫助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李淵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戰場瞬間萬變的形式和李世民軍事奇才。

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將來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所以李淵就安排他坐鎮長安,熟悉政務,以便將來順利接班。

然後把另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領兵征戰。李元吉負責長安以東,李世民負責長安以西。

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僅僅一年後,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驍勇善戰,成功滅了薛舉,反而李元吉卻被東邊的突厥打敗了,山西全境被突厥軍給佔領了。這還了得,山西可是李淵起兵的地方啊!李淵知道後,也顧不上許多了,立刻將李世民及其軍隊東調,對抗突厥軍。李世民真的也很爭氣,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軍給解決了,收復了山西,打了場大勝仗。

本來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可是有一個人卻很為難,就是李淵。長期以來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連打兩次大勝仗,其軍功遠遠超過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淵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戰的形象已經烙印在人民心底,彷彿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衛國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於在朝堂之內勤勤懇懇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決策上的失誤和性格上的猶豫不決。

武德3年,洛陽一戰中,李世民一舉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股勢力,並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勞大了,甚至再沒有什麼可以封賞了,甚至進一步直逼太子職位。李淵很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敗的就是沒有直言告誡李世民,叫他踏踏實實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

封給李世民一個武官的虛職——天策上將。

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開府,可以擁有自己的幕僚,好傢伙,李淵的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給了李世民一個錯覺,他以為太子之位是可以爭取的,於是,利用這個開府的權利,他廣招能人異世,開始了奪位的道路。

後來的朝廷之內,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門還都是嗜血殘殺的武將。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時候,自然沒人敢站出來了。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們。

謝謝。


娛樂史記

這個問題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禪讓給了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看起來是李淵鬥爭失敗了,李世民勝利了。
其實這是一個鬥爭和博弈的過程,從起義之初就開始了。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李淵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勸說下才起兵的,那麼李淵真的是因為優柔寡斷才沒有當機立斷起兵嗎?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中的記載,李淵還是非常的果斷,李淵雖然是太原留守,但是當時還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這個高君雅還是個武牙郎將,擁有兵權,恰好又趕上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李淵就帶著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時又命令李世民和劉文靜去募兵,平叛結束就殺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見,李淵是一個心思縝密謀定而後動的人,而且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李淵還通過沉迷酒色來令自己的表哥隋煬帝不起疑心。新唐書的記載與此有出入,說李淵是在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的計謀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據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為來看,我更傾向於舊唐書。
而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情況漸漸超出了李淵的控制,第一個就是進軍太快,617年農曆七月正式宣佈起兵,到618年農曆五月就在長安稱帝,僅僅10個月的時間,李淵就稱帝了,當然這個時候的唐的疆域僅僅侷限於山西和關中一代,其他地方還被各起義軍和軍閥佔領。
稱帝有稱帝的好處,那就是把大義佔住,都城在長安,又是隋煬帝的孫子禪讓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現在還是在戰爭時期,過早的定都讓李淵對軍隊失去了掌控力,實際上李淵也採取了制衡之術,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帶兵,可惜李元吉不爭氣,李世民基本上百戰百勝,而李元吉連太原老家都丟了,最後還是讓李世民奪回來的。

本來是制衡,現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吸納了很多人才和武將,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雖然在朝堂上為後勤出力,但是沒有前方的功勞顯得大,而李元吉又總失敗。導致秦王府的人才濟濟。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可還是要建功立業的,於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挾,半本意的情況下發動了宣武門之變,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一個描寫:

輳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看到這裡,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李淵了吧,初唐的人才幾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變後尉遲敬德衝到皇宮裡向李淵報告,也說明了李世民應該掌握了守衛皇宮的軍隊,那麼李淵有能力壓制李世民嗎?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如果再把李世民廢了,一個是會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彈,另外一個是李淵還是為大唐的命運考慮,無奈的選擇了默認,或許這一刻的李淵心裡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相互爭鬥自相殘殺,才理解彼時李淵心裡的苦把。

歷史百家爭鳴

任何一個王朝在建立之初,最緊要的工作都是平定天下。大唐王朝同樣不能例外。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建立大唐是當時的一股政治勢力。在王朝建立的過程中,許多人起了作用,但這股政治勢力的核心人物,其實還是李淵父子。

現在說起李淵父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似乎大唐的建立全是李世民的功勞。這當然是普通人的誤解,看看《舊唐書高祖本紀》就知道李淵絕維非等閒之輩,翻翻二十四史,有哪個開國皇帝是平庸之人?

《舊唐書》記載,李淵共有22個兒子,其中元配竇皇后生的是四個,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大建成,老二世民,老三是玄霸,老四元吉,這個排行演義小說與正史不同。總之玄霸,也就是小說中的元霸,早早就死了,對初唐的政治格局不產生影響,剩下的四人,一個父親三個兒,是初唐政治中最重要的人物。至於李淵的其它兒子,在初唐,主要是武德年間,一來是年紀小,有些可能還沒出生。二來也不是正出,所以在在政治上沒什麼影響。比如最小的李元嬰,被封為滕王。王勃的《滕王閣序》所寫的滕王閣,正是他建的。這些人只能享父兄恩惠,當個太平王爺,個人建功立業的本事是沒有的。

李淵父子四人,個個都很厲害,我個人覺得,這大概與遺傳有關,李淵的正妻竇皇后,也是名門之後,她母親是北周的公主,舅舅是周武帝宇文邕,從少就很厲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舊唐書·后妃傳》第一位就是她的傳記。所以,她的四個兒子個個厲害,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唐立國之後,一方面是平定天下,同時也要考接班人問題。按常規,老大李建成為太子。既為太子之尊,自然要坐鎮中央,領兵打仗這些事情,很自然的就落到了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頭上。

先說說李元吉為什麼會與李建成結成同盟,而不是和李世民?道理很簡單,建成是太子,而世民與元吉同是王,存在競爭關係。而在實際的戰爭中,元吉的成就遠遠比不上世民。為了將來不被世民壓制,他只有與建成結成同盟,因為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儲君。

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李元吉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建立的功業與李世民相同,甚至超過李世民,他還會投靠李建成嗎?我看就很難說了。那樣,儲君爭奪戰就不是兩虎相爭,而是三足鼎立之勢了。從玄武門之變最後的結局來看,李世民顯然也不是把李元吉僅僅看作是建成的同黨而誅殺之,是把他同樣看作皇位競爭者的。

說到這兒,就可以言歸正傳,談談為什麼沒人幫李淵的問題了。玄武門之變,對李淵來說,確實是失去了權力,可以說是人生的大失敗,但敗在兒子手上,也不算是一敗塗地。也就是說,他失去了權力,大概年把時間就禪位當太上皇了。但他沒失去富貴,而他手下的臣僚們與一般的改朝換代是不一樣的。大多還是在原來的位置上。比如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從小和李淵是朋友,李家改朝換代之後,他依然可以陪李世民研究書法。假如在李世民殺兄屠侄之前,這些人是不可能勸李淵收拾李世民的。畢竟疏不間親是中國人都信奉的處世原則。

對於李世民的屬下來說,情況就不太一祥了。假如李建成即位成了皇帝,那麼李世民差不多就成了三國時期的曹子建,那滋味可能就不大好受了。但李世民畢竟不是曹子建,曹子建雖號稱有才,實際卻是文學才華遠高於政治才能。李世民卻是傑出的政政治家。

在玄武門之變中,幫助與促成李世民下決心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長孫無忌,另一個是尉遲恭。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發小關係,又是大舅哥。當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尉遲恭做為武將的功勞,也是與李世民捆綁在一起的。

在人們的印象之中,陰謀詭計發動政變,應該是房玄齡之流的文人學士的秘室謀劃,而玄武門之變的起始,卻是沒有這個條件。他的秦王府確實有十八學士,大批厲害人物,可是在當時,卻都被李建成給調走了。也就是說,李世民在謀劃這件大事之初,是沒有幾個人幫他的,真正的幫手是自己找的。

史書記載,李世民在發動政變之前,派人去請房玄齡等人商量。而這些人是不敢去的。為何?一旦不成功,就是滅族亡家之罪。李世民對派去的人說:若玄齡等不奉命,便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李世民這樣說,也是告訴房玄齡等人,他自己決心己下,幹他孃的!於是,房玄齡等人才參與了謀化。

玄武門之變從狹獈的道德角度上來看,是有些問題的。但李世民的上位是憑能力上去的,這在客觀上保證了能力最強的那個人當領導,這對國家來說,當然是有力的。後代那些被上代選定的接班人大多有些軟弱或順從,很難有憑自己能力上位的那殺伐決斷與雄才大略。

扯到這兒,我覺得問為什麼沒人幫李淵其實沒太大意義。李世民的對手其實是建成。可以討論一下,建成為何一敗塗地?說白了,建成沒料到李世民會這麼狠。好似兩兄弟分家,哥哥怎麼會想到弟弟吃了點虧後,居然把自已給捅了?

再要說一點的是,李世民手下的人才確實很厲害。李建成手下當然也有人才,比如著名的魏徵。但兩相比較一下,會發現,他們的人才儲備是有差別的,李世民因常年打仗,手下多有治亂世的人才。以房玄齡為代表,富有謀略,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李建成當太子,手下多治世之才,代表人物是魏徵,持點是原則性強。所以亂世需要房玄齡,而治世更需要魏徵。這就是到貞觀年間,魏徵的作用越來越大的原因。

大體意思,應該說明白了,一孔之見,未必正確,權當拋磚引玉。


七月流火140400643



李世民的上位既是李世民的野心與追求所致,也是被圍繞著唐朝運轉並且以李世民為核心的利益集團“裹挾”的結果,當時李世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規模已經隱隱超過了李淵與李建成李元吉所代表的利益集團。

經過千百年的書寫與演繹,唐高祖李淵在演義小說、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幾乎淪為了平庸、窩囊的代表人物,可是演義小說與影視作品畢竟不是歷史,歷史中真實的李淵可沒有這麼簡單。可是不管他簡不簡單,最終李淵還是在“玄武門兵變”後老老實實去當太上皇了。史書對於這場事變的記載簡極為簡單:“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 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



李淵的防備之心與平衡之道:

隋煬帝楊廣陷害哥哥楊勇奪得儲君之位,後來在隋文帝臥病期間,楊廣又派兵監禁皇宮,隨後隋文帝病亡,因此當時盛傳是隋煬帝弒父奪位。李淵處於同時代,對此自然也不陌生,因此在他起事以後,當然也害怕自己的兒子會走隋煬帝的老路,特別是李世民,按照舊唐書記載,李淵決定造隋朝的反,李世民起了很大作用,可見李世民的野望。此外,李世民四歲的時候有人說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可是長子是李建成,那麼李氏企業在李淵死後是交給李世民還是李建成呢?

因此,在起事沒多久後,李淵便為避免以後出現父子兄弟相殘的爭位現象而開始著手佈置,比如在創建大將軍府以後,李淵讓李建成左領大都督,李世民右領大都督,當時是以左為尊的,李淵這麼安排的用意不言而喻,隨後又命李元吉為太原留守,對李世民形成牽制。再比如在義寧二年,李淵決定對東都洛陽發起攻勢,我們知道李世民的軍事才華很優秀,李淵自然也知道,可是他卻安排讓李建成當元帥,李世民給李建成當副手,李淵想借此讓李建成撈戰功,同時在軍中樹立威信。李淵的行為便是在平衡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差距,更主要是想盡力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消除隱患。



李淵集團創業時期的骨幹成員:

李世民:李淵的兒子,後來的唐太宗,關於他,我想應該不用廢話了。

裴寂:裴寂是李淵的好朋友,又幫助李淵創業,因此地位很高,不過論能力的話在當時應該不算拔尖,在貞觀年間被李世民請去喝茶了。

劉文靜:劉文靜很有能力,說服突厥出兵相助李淵,而且與李世民關係也很不錯,可惜與裴寂不和,後來被裴寂陷害。

長孫順德:關於長孫順德,我只說一點,他是長孫皇后的叔叔。

劉弘基:劉弘基和李世民關係也很好,曾經長期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柴紹:柴紹還用說嗎?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殷開山: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竇琮:說起來,竇琮投靠李淵的中間人也是李世民。

關於李淵創業的功臣當然不止這幾個,我在這列幾個主要的,便不再過多贅述,而且有不少與李世民的凌煙閣功臣是重合。當然,如果對此熟知的話可以在評論區補充。



李世民集團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叔寶。

看完名單基本便可以知道什麼叫做實力碾壓了,李淵有本事,李世民更有本事,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胸襟更為廣闊,可納天地日月。李世民是一邊打戰一邊招降納叛,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不是罪大惡極,只要你肯服從我,我都可以用你,讓你在合適的地方散發你的光芒!總之,李世民擁有李淵無法比擬的人格魅力,而且李世民的才華更不是李淵能比,李世民是上馬能打江山,下馬能治天下。並且,因為李淵基本是坐鎮大本營,總攬全局,沒有李世民那麼多機會,因此,無數的能人志士幾乎都是投在李世民的門下。李世民的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基本上是他在天策府的班底,天策府是李世民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底氣。



李建成的落敗與李淵的無奈:

李建成能依靠的只有他的長子身份以及李淵的扶持,可以說李建成要想當皇帝基本上只能繼承李淵的班底,他自己的班底根本不夠用,至少與李世民相比起來,是絕對不夠用的。但是他的太子身份又是他最大的資本,畢竟當時是嫡長子繼承製,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皇位肯定是他的。或者說,他要是聽從魏徵的建議,早日除掉李世民的話,皇位也是他的。當然,我認為即使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他也很難成功,李世民在朝中的權勢早就不是李建成能比得了的。因此,李建成絕不是李世民的對手,加上李淵的支持,也只是勉強與李世民持平罷了。

這些所謂功臣為什麼肯冒著生命危險來幫李家打江山?往高了說,是為了天下黎民百姓,可是往本質上說,還不是為了獲取政治地位和利益?如果打完江山沒好處的話,誰會幫你拼命,命是自己的,而且只有一條。因此,越往後,李世民就越是這幫給李家拼命打江山的人的利益代表,如果李世民不能當皇帝,那麼李建成即位以後,必然會拿他們開刀,繼而扶持李建成自己的人。這是他們所恐懼的,要想保住生命和地位,李世民必須當皇帝。所以說,玄武門之變是一個必然的歷史事件,說什麼李建成要害李世民更多是藉口,當然李建成對李世民即將展開的行動也是這場事變爆發的導火索。

李世民他們很聰明,如果發動兵變只是抓了李建成的話,那麼結果可能還會有變數,只有死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才不會繼續產生威脅,因此他們果斷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讓李淵再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此,李淵是很無奈的,當然更多是心痛,因為兄弟相殘的事還是發生了。

最終,心灰意冷的李淵看清了局勢,知道李世民的即位已經勢不可擋,因為環視朝廷,李淵竟然發現一心一意依靠他李淵的已經沒有幾個人了,李世民的身後早已經站了長長的隊伍了。於是,黯然宣佈退位,當然,我相信李淵的退位也少不了李世民集團的逼迫,畢竟形勢如此。


吾與吾國

什麼叫大權旁落?

No,在玄武門政變前後,李淵至始至終都掌握著權力,對整個國家政權與軍隊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舉例:玄武門之變後,雖然太子元吉軍隊潰散了一部分,但太子親信,栩衛車騎將軍馮祤馮立等決心復仇,領副護軍及兩王親衛數千人包圍秦王府並發動猛烈攻擊,秦王府當時已是岌岌可危。此時,李淵被既成事實所迫,下令處死建成元吉的十個兒子,並宣佈京城軍隊立即聽秦王號令。此令當然代表皇帝完全放棄建成元吉,剩餘親衛全部潰散。這就可以說明,此時的李淵還有龐大的威懾力與影響力。

實際上,玄武門政變時,李世民能動用的武裝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軍隊也就千人左右),這包括天策上將府的正式編制軍隊、諸位親信的部曲親兵在內。而建成僅太子六率即有兩萬大軍以上。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若非李世民通過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一舉成功伏殺建成元吉,哪怕兩人中任何一個逃脫,李世民集團就將徹底覆沒。

李淵為何下達這個命令,是無奈承認已經成為事實的現實。李淵嫡妻竇氏四子,元霸早喪,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殺或者廢黜李世民,李淵就沒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們,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視,勢力單薄。二是沒有接受系統完整的繼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個國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這些原因,李淵當時還有沒有實力殺李世民,或者逮捕處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衛戍軍、皇宮禁軍都大體還是在李淵的實際控制之下。

同時,政變當天,原本是小範圍的高層官員一起審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穢亂宮廷案,但大清早李淵就被拉去遊船。顯然,李淵已經定下了對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估計應該是李世民被最終處理,否則這麼大的案件沒有結果,李淵不會這麼輕鬆。但此時李淵會殺李世民嗎?應該不會,多應是廢黜權力,逮捕爪牙。

所以,當李淵驚訝看到尉遲敬德來報告說太子齊王造反被殺,內心絕對是崩潰的。但此時尉遲敬德是帶兵衝進來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點人能幹過皇宮禁軍?尉遲敬德最多是收買某個太監,以告變方式進來幾個。

問題還有。

建成元吉被殺,早就傾向李世民的蕭瑀,奴顏媚骨的陳達民都支持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黨裴寂卻一言不發。沒有大臣支持的李淵,很快承認現實,放棄了建成。

這一刻,李淵是悲涼的,悽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爭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張勇達州

公元626年7月2日,長安城發生了一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手殺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也將奪去了李淵手上的政權,為了不在政權合法性上遭受質疑,篡改了史書,將父親和弟弟描述成了沉迷酒色和能力平庸之人。

當然,每個篡權的皇帝幾乎都肩負著不少的罵名和質疑,所以李世民十分勤政,加之確實身負卓越的才能,開啟中國的貞觀之治。

然而,李淵並非平庸之輩,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李淵還是是太原留守時,身邊還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這樣朝廷之人,高君雅既是猛將,還手握兵權,當時趕上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

趁此機會,李淵便帶著王威、高君雅前去平叛,同時不忘命令李世民和劉文靜去募兵,這樣在平叛結束後便輕而易舉的殺死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造反。

除此以外,若說弟弟李元吉在軍事上不如李世民,這是肯定的,但太子李建成絕不是一個酒色之徒,相反就是因為長子李建成對弟弟的心慈手軟,以及對內政的勤勉,才造成了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那麼李淵為何會大權旁落呢?

首先,不得不說過早稱帝定都,對於軍權的掌控就會有所下滑。

其次,嫡長子李建成作為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被李淵安排坐鎮長安,熟悉政務,方便以後來接替自己的皇位。

李世民在軍事方面的卓越才能,讓李淵不得不採取讓李元吉和李世民一東一西分別帶兵來制衡,遺憾的是李元吉屢屢戰敗,而李世民在戰場上卻是捷報頻頻,在突厥的對戰中,李元吉慘敗丟了山西,最終被李世民奪回。

這樣一來,李世民在軍隊和朝廷中的聲望大大超過了李建成,功勞大到無可封賞,直接威脅到太子地位,李世民通過開府,擁有了自己的幕僚,廣招天下能人異世。

軍事的才華和眾多幕僚人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李建成雖然在朝堂上為後勤出力,但是沒有前方的功勞那麼淺顯誘人,而李元吉的失敗,導致秦王府的人才濟濟。

玄武門之變,非常突然,讓李淵以及兩個兒子措手不及,李淵當年也曾考慮過讓李世民當太子,中國的繼承製一直延續立嫡立長的傳統,就是為了避免子女間的廝殺。

太子已死,反抗也是徒勞的,在加上皇位遲早要傳給自己的兒子的,

而李世民羽翼豐滿,才能卓越,自然也是做皇帝的人選,李淵和朝廷大臣們都心照不宣,只能無奈接受這個事實 。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權力也並非是一瞬間發生改變的,”玄武門之變“不僅改變了政權,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也就是歷史的特殊性,它不存在如果,有的只是後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結果。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大唐王朝是李淵建立的,但是打下江山,鞏固這份基業的是李世民。據史記載,李世民第一次展示自己軍事天賦是在雁門關救隋煬帝,(時間節點我就不清楚了,沒辦法,時間觀念太差)當時隋煬帝巡遊北境時突厥來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李世民插了很多旌旗故佈疑陣,突厥可汗看到旌旗綿延數十里地心中犯疑,不清楚隋軍虛實就未敢輕動,使得隋煬帝安然撤退。時年16歲,英雄自少年。李世民就成功獲得隋煬帝的關注。然而由於李淵受到隋煬帝猜忌李世民自然沒獲得重用,依然是京城一無功名四處遊蕩的李府二公子。待得天下反隋,李淵從太原起兵,李世民才有了施展天賦的空間。

李淵有2個非常出色的兒子,大兒子李建成雖然軍事天賦也不差,心性更沉穩、睿智聰慧,是個接班人的好苗子。李淵為了大唐的未來考慮,索性留李建成在京輔政,為以後順利接班。二兒子在外征伐四方輔助大哥穩固李唐江山,這是一個很美好的藍圖。

然而待到李世民征服天下,四海安平之後,憑藉不世之功成立神策府,節制天下兵馬,晉封秦王后,名位只比李建成稍稍弱一線,而實力超出老大一截。李建成感受到了威脅,李淵也坐不住了,於是開始解散神策府,調李世民麾下諸將赴外地任職。這時的李淵與李世民的權力鬥爭擺到檯面上了,但是效果不佳。神策府非核心成員紛紛前往各地任職。但是核心成員由於李世民個人人格魅力寧願放棄功名利祿也不離開。李淵也不想父子兄弟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所以對這些開國功臣滯留京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了擴張李建成的實力抗衡李世民,李淵把京畿守衛的權力交給太子府,京畿周圍也不許李世民的勢力駐紮,僅僅保留神策府兵一千多人。料想軍權在手的李世民關在政權在手的李建成的地盤上也鬧不出什麼么蛾子,終於可以高枕無憂美美睡一覺了。可一覺醒來李世民僅憑藉一千多能爭善戰的神策府兵外加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就幹掉了李建成。

所以說功高蓋主一詞是皇帝非常忌諱的也不是沒由頭的,只因為李淵低估的皇權的誘惑力。自家的江山,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在至上權力的面前不名一錢。

至於提問所說的李淵的大權是怎麼旁落的。我只想說李世民一直都是權力在手,天下只是我想不想要的問題。到時李淵一直在搶李世民的權力,先是把三兒子李元吉安插軍中,統領一路兵馬幫助大哥抗衡二哥,奈何不是個個兒子都有打戰的天份。就算李元吉成器的話只會多出一個李世民,到時候李淵只會更頭痛。這樣的格局是太原起兵的時候就決定的。哪一個開國皇帝是安穩坐龍椅搖控別人領兵打戰的?縱觀古史,獨他一份。


不想說話al

首先明確一點,玄武門之變是突發事件,如同911恐怖事件一樣,出人意外。玄武門之變代表著李世民反敗為勝,而非如同史書所表述的李世民自李淵太原起義之後一直遙遙領先的態勢。

沒有玄武門,李世民絕對不可能成為皇帝,這點必須明確。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動原因,就在他身處劣勢而李建成處於優勢。

玄武門發生的直接原因,就在於當天李淵要和大臣商議如何處理李世民問題,讓李世民不再構成對李建成的威脅。3個大臣中,只有1個人是支持李世民,因此朝議的結果很容易預測:李世民必輸。

再加上之前在洛陽戰後,李世民招攬了很多能人充實他的天策府。自此之後,李淵就開始意識到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威脅,於是他開始起用剛剛成年的第三個兒子李元吉,作為軍事主帥,以替代開始威脅李建成太子地位的李世民。在李元吉有了軍功、威望後,李淵以李元吉為攻打突厥主帥,並抽調李世民的天策府戰將,將李世民天策府謀臣外派,意圖抽空天策府。

也就是說,李淵打壓李世民主要是三個行為:

一、培養李元吉,取代李世民;

二、抽調天策府戰將去攻打途徑;

三、將天策府文臣外派到郡縣

從以上三個行為來看,如果李世民沒有膽量發動玄武門事變,不出3個月,李世民就是一個空殼子,他的天策府,將會被李元吉所取代。

李淵太原起義後,將太原這個重要的後方交給當時只有15歲(貌似是這個年紀)的李元吉。這說明李淵對李元吉的信任。李元吉就是得到的訓練過少,才出現逃離事件,但其軍事能力不應因此被誤解。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將李建成、李元吉全家處死,這應該很是讓李淵傷心和失望。這應該是李淵讓位給李世民的主因。事實已經造成,李淵再殺李世民,非但對大局不利,反而很容易讓剛建立的大唐陷入內戰。

大致來說,李淵讓位給李世民的原因有:

1、李淵對李世民的失望,心灰意冷;

2、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其他兒子年紀還小,李世民是唯一的選擇;

3、效忠於李建成的勢力想要為李建成復仇,大唐局勢有陷入內戰的可能;

4、殺李世民,更促進李世民和李建成實力的互鬥,不利於唐朝的穩固。


歷史哨聲

關於李淵“大權旁落”這種說法,我覺得並不是十分嚴謹的,作為唐李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權利絕對是沒人能撼動的。

首先,作為隋末一方諸侯,李淵敢起兵造反,並且十個月時間就稱帝,足見其能力之強。當下眾多影視劇描述李淵稱帝這一段,絕大多數都在講李淵是在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勸說下才起兵的,但是在《舊唐書》中,記載的卻是,李淵這個人實際上很有野心,做事情也很果斷,而書中描述的李淵對於起兵造反就有打算,並在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謀反的時候,帶著部下一邊佈置討伐,一邊則指示劉文靜去招募兵丁,評定叛亂之後,李淵殺掉朝廷派來的副手,徹底舉旗造反。

其次,李淵對於權力,一直採取的是“制衡之術”,他立李建成為太子,派出李元吉和李世民在外征戰。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有能力、掌控大權,還為什麼會發生“玄武門事變”。

這就要說到,李淵“制衡之術”的失敗,李淵本來設想,讓建成掌管後勤,學習治國經驗,讓兩個李元吉、李世民在外統兵互相牽制,但是李元吉能力太差,這就讓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與此同時還將一幫人才收入麾下,漸漸到了功高蓋過大哥的地步。

當然這個時候,李淵還是有能力來“壓制”李世民的野心的,但是李淵並沒有這麼做,也許是因為喜歡這個兒子,也許當時的國家還很動盪,離不開李世民和他手下的一幫得力干將。

到了後來,李世民的權利地位猛增,到了與李建成平起平坐的位置,而這個時候即便李淵想要鎮壓李世民也是沒有可能了,一是沒有任何理由,二是沒有十足的把握。

反觀李世民這一方,不僅是他自己認為可以取代大哥當儲君,他手下的一干文臣猛將也希望可以將李世民推向皇權,而自己也成為封疆大吏,於是,基於這兩點,李世民開始籌劃“玄武門之變”。

那麼“弒兄殺弟”之後,李淵有能力鎮壓李世民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最有能力的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如果再將李世民斬盡殺絕,那麼老李家的江山可真是斷後了,縱然心中萬般憤恨,但是也只能默認了這結果,不再追究李世民的責任。

至於題中說的“沒有幫李淵”,這也是不太準確的,人家老子都不追究兒子的責任了,旁人又怎麼能去幫李淵,總不至於真去鼓動老子殺這最後一個兒子吧,然後讓老李家絕種吧,所以說,不是沒人幫,而是不敢幫,更沒有必要幫。

對此你怎麼看?你怎麼評價李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