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1944年底,随着战火日益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帝国的处境已朝不保夕了。虽然末日已经临近,但是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子却不甘心接受即将战败的事实,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日本最高大本营下达了诸多用于本土决战的先进武器研制计划。幸运的是,正义的力量最终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美梦,而这些秘密武器计划也被历史所尘封。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五式Chi-Ri中战车

五式中战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所研发的最大的中型坦克。旨在进一步超越四式中战车,以抗衡美军最新所装备的M26"潘兴"重型坦克。直至日本投降,仅完成一辆未装备主炮的原型车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设计上五式中战采用了四式中战的加长版车体(每侧八个承重轮,四式为7个),悬挂则是日本一贯采用的扭杆悬挂。防护方面,五式车体正面为倾斜的焊接护甲,车体正面最大厚度为75毫米;车体侧面则为25-50mm;车体尾部和炮塔后部均为50mm。五式战车起初设计是以柴油引擎为动力,但直到战争结束前尚未开发出足够动力的引擎,因此将陆军淘汰的九八式轻轰炸机的Ha-9II乙型发动机备料改装成战车用,并安装车辆用变速装置;然而测试时,空中标准最大出力800匹马力的川崎九八式ハ9-II乙引擎,在战车上的出力却仅有550匹马力。引擎室的设计仿造M3轻坦克,引擎室的上方与尾部下方设置可开式大型仓盖,可以简单的将引擎吊出节省后勤压力。

武备方面,原计划装载与四式战车相同的五式75毫米战车炮(以四式75毫米高射炮改良而成),并搭配半自动装填系统降低成员负担。次要武装为一门副炮—一式37毫米战车炮和一具同轴九七式车载重机枪,后者主要用来对付步兵的近距离接战。

五式中战存在88炮论争,有人认为日本在中国战场缴获德制88mm高射炮后开发了99式八厘高射炮,并在后期想将此炮战车化用于五式中战。目前资料表明,尚未有任何支持此说法的文件,根据近卫第三师团资料,99式八厘高射炮在发射穿甲弹时,500m穿深为120mm(测试钢板种类不明),与五式75mm战车炮比并无优势,但炮重量增加60%,后座力增加,加装于战车中会带来装填困难,后座力大等问题,日军不太可能提出88炮搭载计划。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五式一型重炮战车

日本投降后,唯一一台原型车被美军缴获。并拖回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后拆解。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昭和18年(1944年)日本新式105mm反坦克炮研发成功,面对可能登陆日本本土的美军装甲部队,日本新一代坦歼迅速提上了日程。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新坦歼一改之前日本小车扛大炮的设计思路,为重新占据主动并节省时间,日本模仿德国"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的外型和设计理念,利用已研制出的五式底盘与新105mm反坦克炮相结合,迅速开发拉五式一型坦克歼击车。

五式一型战车发动机中置的设计,有利于火炮配平。行进时,火炮不容易杵地,且车体质量分布均衡,可以获得更好的加速和行驶优势。但缺点是需大改原有底盘传动机构,不便于量产。且受限于吨位,车体侧面防护极为薄弱,仅为25mm。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现代所制作的CG想象图。为了应对米畜空中威胁,战斗室顶部甚至加装了双联20mm防空炮)

5式1型坦克歼击车资料:

制造年代:1945

战斗重量:45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25 mm

战斗室前装甲厚度:18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25mm

战斗室侧面装甲厚度:25 mm

装甲类型:合金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40 km / h

续航距离:暂无

发动机:550马力 98式4冲程12缸液冷汽油引擎

主炮:5式105mm重加农炮

副炮:1式47mm战车炮

乘员:6名

东洋巨兽!二战日本帝国「本土决战」兵器陆上篇

五式二型重炮战车

二型方案设计上对原有五式底盘不做改动,战斗室居中,动力后置。侧面装甲提升到72mm,总体吨位也提升至60t,行驶速度和越野能力有所下降。

5式2型坦克歼击车资料:

制造年代:1945

战斗重量:6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40 mm

战斗室前装甲厚度:18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72 mm

战斗室侧面装甲厚度:72 mm

装甲类型:合金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22 km / h

续航距离:暂无

发动机:550马力 98式4冲程12缸液冷汽油引擎

主炮:5式105mm重加农炮

副炮:1式47mm战车炮

乘员:6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