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宋朝強大的經濟實力。一個國家在年年不斷貢獻歲幣、不停地打仗的同時,還能保持國內較高的物質文化生活,經濟實力可見一斑。縱觀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和平與穩定這一前提,富裕的宋朝在軍事方面的資金投入自然也不會太少,那麼作為國之重器,宋朝的軍事實力怎麼樣呢?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中興四將”中的岳飛和王俊)

軍隊

提到軍隊,也許很多人會想起《水滸傳》中,林沖前面的名號“八十萬禁軍教頭”,實際上禁軍數量也僅僅在仁宗時才有這個水平。

宋朝的軍隊可以粗略的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等,其中禁軍是軍隊的主力核心。

禁軍是中央直屬的正規軍,隨著經濟實力和戰事的提升,禁軍數量不斷攀升,從紙面數字來看,宋太祖時有19萬人,宋太宗時超過35萬人,宋真宗時有43萬人,仁宗時有82萬人。英宗時有66萬人,神宗時有61萬人,哲宗時有55萬人。

廂兵是地方的常備兵,也可以被稱為衛戍部隊,戰鬥力明顯弱於禁軍,實質上更貼近勞役,主要集中在邊境地區,黃河以南和長江流域的軍隊數量非常少,有時遇到農民起義,也要依靠中央禁軍來剿滅,在宋英宗時人數多達50萬人。

鄉兵,顧名思義就是民兵,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練兵,戰鬥力有強有弱,辛棄疾最初也是靠練鄉兵起家。蕃兵是由北、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組成的武裝,任務主要是邊境戍守,有時也包括降兵。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金軍南下,軍事制度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主力為屯駐兵和三衙諸軍。屯駐大兵是由抗金名將所率領、屯駐在前線的軍隊,巔峰時岳飛曾掌控天下五分之三的屯駐兵。紹興和談以後屯駐兵改為御前諸軍,由三衙統領。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強大的數量背後不一定是強大的實力,紙面數字指的是按照這樣的規模來募兵,尤其是到了宋朝很多時候,會到災區去招募士兵,一方面避免災區出現動亂,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種福利補償,但招上來的士兵往往質量不太好,再加上疏於訓練,戰鬥力可想而知。此外,在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吃空餉的現象屢見不鮮,戰鬥力就更不行了。

士兵

再來看軍事裝備,額……抱歉,宋代的武器裝備花樣太多,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武器沒法細說,再加上民間關於宋朝時行俠仗義的奇人異事很多,武器花樣更是無法枚舉。

還是來說說是兵員構成吧。宋代的主要敵人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因此在兵力上以對抗騎兵為主,奈何自身軍馬數量捉襟見肘,因此宋代特別注重重步兵與弓弩的發展。在《宋史•兵志》中提到“諸路禁軍近法以十分為率,二分習弓,六分習弩,餘二分習槍、牌”,可見弩手和弓手佔了軍隊的絕大多數。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破甲錐)

有些資料中說宋朝弓弩兵裝備負重為45公斤,重步兵在60公斤。真實的數據應該沒有這麼誇張,但宋朝的弓弩技術確實登峰造極,各種弓弩都配備全軍,比如說超遠距離殺傷的床弩。

在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方面,宋朝有兩大武器很有亮點,其一是破甲錐,其二是神臂弓。破甲錐是對抗騎兵的利器,60公分長的破甲錐,說明宋代時確實存在超長的長槍方陣,在騎兵高速衝過來時,可以輕鬆戳破對方的木甲。而神臂弓或者說神臂弩,則是宋朝時的新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射程達到二百四十多步(超過360米),射程遠,威力大,在很遠的距離就能穿透騎兵的防具。

在宋朝後期對抗北方騎兵時又多了新的打法——重步兵,裝備大刀、斧子或者長槍,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當對方騎兵衝來時過去砍馬腿,自己的安全全靠重甲保護,可以參見水滸傳中用鉤鐮槍砍馬腿的事例。別說一換一了,如果能保證三換一,宋代的戰爭史早就改寫了。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方陣

通常,影視作品中常見的戰鬥方式有:流氓打群架、列隊百米衝刺,還有各種武將單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劇作者的侷限性。且不說流氓打架那種無組織無效率的方式,古語有云“擊鼓前進,鳴金收兵”,真要是成了打架混戰,就收不回來了。

還有武將單挑,這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確實存在,但數量極少,比如三國時的華雄,明明是個大將卻被一個無名小卒殺死。不過對於觀眾來說,華雄弄死了上將潘鳳之後在那邊叫囂,被關二爺衝過去一刀砍了!這聽起來就爽太多了。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為啥會這樣呢?小說家和影視劇導演沒有那麼多閒工夫研究兵陣,況且觀眾也不喜歡。

從中到西、從古到今,方陣始終是最有效率、最有殺傷力的戰鬥隊形。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雅典斯巴達時期,其後隨著馬其頓方陣、羅馬方陣等名揚天下,直至火槍出現以後,方陣依舊在不斷的演進和變化著。直至上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全球最強大的那些國家們仍舊以方陣形式,排著隊,邁著步伐,迎接機關槍和大炮的洗禮。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馬其頓方陣)

至於中國,方陣同樣是貫穿古今。宋代時由於禁軍的最高決策權在皇帝手中,負責指揮軍隊的臨時將領則按照既定的陣型來排兵佈陣和戰鬥。例如宋朝和西夏的三川口之戰時,雙方都很保守的排出了偃月陣。即使是岳飛抗金時期,基本的左中右陣型也是戰鬥的基礎。宋史中記載:“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張左右翼繼之,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孛堇,兀朮遁去。”岳飛也曾經說過“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偉大的軍事導師、宋代的第二位BOSS趙光義同志。他不但可以在事前輕鬆決定最為理想的陣型,更是設計出“平戎萬全陣”這種以步兵剋制騎兵的防守陣型,這種陣型需要14萬軍隊的緊密配合,在寬20公里的平原範圍內展開。所以遼國騎兵只是看著這個鐵烏龜一樣的陣型,慢悠悠的向北方進攻。反正這種陣型既不能用來攻城,移動速度還超級慢,只要不是特別蠢的遼國將領,肯定會遠遠的躲開。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無敵的平戎萬全陣)

後來,抗金名臣宗澤非常鄭重的把這個絕密級的平戎萬全陣送給了岳飛。

注意,方陣只適用於光明正大的對決,在攻城戰、偷襲、伏擊等特殊情況時不考慮。和歐洲以及日本的“貴族”戰爭而言,我國的戰爭史就顯得不那麼光明,各種詭計太多了。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主力的弓弩手是如何戰鬥的?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大英帝國巔峰時期的“空心方陣”,通常為兩排到三排,專克騎兵。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宋朝弓弩手方陣與這種陣型類似,採用混編的戰術對抗敵方的騎兵部隊。外圍是長槍手,阻礙騎兵衝擊,中間為腰刀盾手,內側為弓弩手。弓手優先射殺馬匹或輕騎兵(遼、夏、金騎兵的馬匹大多沒有防護),弩手優先射殺重騎兵和鐵浮屠,況且還有神臂弓這種弓弩中最強的武器,訓練有素的士兵能夠給敵方騎兵以沉重的打擊。

宋朝的軍事難題(二):積弱?一點都不弱!

(“滑鐵盧之戰”中的英國空心方陣)

當騎兵攻來時,只能在外圍被不斷射殺,就算有騎兵可以衝入方陣中心,也會立刻被整個方陣的人圍殺。

結語

從軍隊數量、裝備、戰術方面可以發現,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即使在戰場上也完全具備一戰之力,北宋初期與遼國互有勝負,對抗西夏時可以壓著打,對抗金國時稍微認真一些就完全扛得住。

充裕的戰鬥資金、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不缺少武將,就像一個企業:有錢、有技術、有設備、有人才,但為何就留下了一個弱宋的歷史印象呢?在下個星期,《宋朝的軍事難題(三):領導層的鍋》將跳出宋史的框架,從更高的視角解讀“弱宋”形成的因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