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最近,海底撈拋出一份招股書,準備在香港上市。

我翻了這份招股書,發現海底撈真的很了不起。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海底撈這幾年的增速都“嗖嗖”的。

營收上,海底撈去年營收 106.37 億人民幣,服務食客超過 1 億人次。

而利潤上,海底撈則在去年賺了 11.94 億人民幣,人均消費 97.7 元。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圖片來自《好奇心日報》

與同樣做火鍋的“呷哺呷哺”相比,海底撈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是它的近 3 倍。

根據沙利文報告,按 2017 年收入計算,我們(海底撈)在中國和全球的中式餐飲市場中均排名第一,佔中國及全球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0.3% 及 0.2%。

海底撈因此自稱“全球最大中式餐飲連鎖品牌”。

海底撈現在選擇上市,是為了跟資本市場要錢,然後快速擴張,開更多的店,賺更多的錢。

可在我看來,海底撈如果上市成功,反而可能會走下坡路。

要搞明白這其中的邏輯,得先捋清楚海底撈紅火的原因。

海底撈為什麼火?

餐飲界以前討論過一個問題:中餐如何標準化?

與麥當勞、肯德基這些西式快餐不同,中餐非常依賴廚師,即使是中式快餐,炒菜也得靠廚師。

只有火鍋,不需要廚師,一切交給食客自己。火鍋店只需要提供食物、餐具、底料和醬料,很容易標準化,快速複製,擴張開店。

正是因為這一點,火鍋行業才誕生了那麼多連鎖餐飲品牌。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但是,容易標準化的反面,就是缺少差異化。

你能開連鎖火鍋店,別人也能開。食客為什麼要去你家,而不去別人家?

火鍋店必須給食客一個理由。

海底撈的理由是,服務好。

如果食客把手機放桌上,服務員會提供塑料套保護手機;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女食客是披肩長髮,服務員會給橡皮筋扎住頭髮,方便吃飯;

如果你一個人去涮火鍋,服務員會在你對面座位放個玩偶陪你;

甚至在門口等位的時候,服務員都會給你送上零食飲料,幫你美甲擦鞋,而這時候你其實還沒開始消費……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這些被大家津津樂道的貼心服務,都出自海底撈。

海底撈創始人講過,一開始他定了一些 KPI,但在執行時都被扭曲了。譬如他規定食客有手機就要給戴上塑料套,結果食客說不用套,服務員也硬要給套上;又譬如他給翻檯率定了 KPI,結果服務員為了提高翻檯率,食客只是比預訂晚到幾分鐘也會失去位子。

後來,他拋棄硬性 KPI,採用柔性指標。

什麼是柔性指標?

海底撈創始人給出的答案是,讓一個副總帶一群神秘人去店裡吃飯。服務好不好,是人都能感受得出來。

這個舉措效果很好,員工關注的不再是 KPI,而是服務本身。

在一般餐廳,員工什麼權力都沒有。食客想要送飲料或打折,員工都得找經理。

但在海底撈,普通員工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決定給食客送什麼菜,附加哪種服務,不需要請示經理。

正是這份自主權,才孕育了海底撈那些眾口稱讚的貼心服務。

那些服務,不是領導層坐在辦公室裡想出來後讓員工按章執行的,而是員工在第一線的服務過程中自發做的。

在柔性指標和給員工自主權的背後,是海底撈的親情化管理作支撐。

做餐飲的,很多都會包吃包住,但海底撈更進一步,連牙膏都包,還給員工提供子女教育補貼。

每個月,海底撈會給店長一筆錢用來關心生病員工,怎麼花都沒問題。

以前,海底撈還會每年出錢在三亞租房買車,讓員工一批一批去度假。

除了普通員工,海底撈對店長也很好。工作一年以上的店長,離職都會有 8 萬塊補償;如果是小區經理,給 20 萬;大區經理,送一家火鍋店,大概 800 萬。

如此喪心病狂地對員工好,怪不得《哈佛商業評論》把海底撈稱作“中國公司情感文化管理的佼佼者”。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海底撈遇到哪些挑戰?

海底撈走到今天,可以說已經登上中式連鎖餐飲的頂峰。但是,海底撈如果想在頂峰待得久一點,仍需要應對三個挑戰。

一、口味

很多人吐槽海底撈不好吃,或味道一般,我認為這並不構成問題。

味道是很主觀的,見仁見智,而且火鍋就是你自己涮的,好不好吃真的跟海底撈有關嗎?你帶瓶老乾媽涮火鍋,會不會就好吃很多?

當然,火鍋也有不同風味。當年風靡一時的小肥羊,走的就是內蒙風味;現在紅火的海底撈,則是川味火鍋;近兩年異軍突起的,還有潮汕牛肉火鍋。

食客的口味總是多變,要時刻符合當下最流行的口味幾乎無法做到,唯一的應對辦法,就是多品牌經營。

海底撈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早就通過關聯公司創立了 U 鼎冒菜,還投資了快餐品牌海盜蝦飯和麻辣燙品牌許小樹,覆蓋不同口味的食客,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二、員工

根據招股書給出的數據,海底撈去年的員工成本是 31.197 億,佔營收近 3 成。

這在餐飲行業是很高的比例。

上面講“親情化管理”時也提到,海底撈的待遇很好,所以一直能把員工離職率控制到 10% 以下。這在人員流動特別頻繁的餐飲行業絕對是超神。

不過,雖然能留住人,但海底撈擴張實在太快,新加入的人有沒有培訓好?能不能融入海底撈的文化,處處替食客著想呢?

從過去一年發生的事件來看,海底撈在這方面並沒有做好。

三、服務

去年 8 月,《法制晚報》曝光海底撈北京勁松店和太陽宮店存在衛生問題:後廚用餐具通下水道,掃帚簸箕抹布與餐具一同清洗。畫面極其噁心。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媒體拍到海底撈後廚有老鼠

今年 2 月,海底撈的一家新加坡門店因“徒手處理食物及銷售不潔食品”,被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罰款 800 新加坡元(相當於 3800 多人民幣),並暫停營業兩週。而另一家門店“在可能受到汙染的工作地點準備食物”,被罰款 300 新加坡元(相當於 1400 多人民幣)。

這樣的餐廳,就算服務員比媽媽還體貼,那也是白搭。

海底撈現階段的核心問題是,擴張太快導致人員培訓跟不上,服務質量隨之下降。

服務,不僅僅侷限在食客看得見的地方,給塑料套保護手機,絲襪掛了給一雙新的……這些看得見的服務當然很贊,但那些發生在食客看不見的地方的服務,更是關鍵。

端菜的會不會吐痰,洗碗的會不會用髒水,搞衛生的會不會用餐具通下水道……這些看不見的服務,才是根本。

硬件可以靠砸錢快速複製,可是人沒法快速複製,服務更是沒法快速複製。

當員工培訓跟不上、不到位,類似北京勁松店、太陽宮店的後廚衛生問題遲早會再次發生。

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

在《法制晚報》曝光後廚衛生問題之前,海底撈已經在官網上公佈了幾個月的食品安全和後廚衛生問題。雖然都是不痛不癢的小問題,但也側面說明海底撈的員工培訓和文化傳承沒有做好。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年收入 100 億的海底撈要上市,這可能讓它吃不了兜著走

海底撈那些被瘋傳的極致服務,背後是服務員替食客著想的貼心。這種貼心,很明顯沒有傳承給勁松店、太陽宮店的後廚員工。

海底撈創始人曾說,等商業模式能夠盈利並可以更輕鬆地複製後,海底撈才會上市。

可現在的海底撈,真的能夠輕鬆複製嗎?

海底撈雖然在招股書中說“我們對食品質量及安全毫不妥協”,可如何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保證食品安全和後廚衛生,海底撈並沒有給出答案。

結語

曾經助你成功的利器,可能正是現在困住你的牢籠。

素以服務著稱的海底撈,今年的最大目標不是迭代升級自己的服務,而是開 180-220 家門店。這個數量,超過它過去三年新開門店的總和。

海底撈現在有 5 萬多名員工,按照現在的人員配置,如果海底撈在今年要開 180 家新店,那就需要新增大概 2.37 萬名員工。

天吶!

前幾年快速開店都已經把控不住了,現在還要以翻倍的速度開更多店,這不是自己挖坑往裡跳嗎?

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

海底撈有野心是好的,要做最大中式餐飲連鎖品牌也是好的,但也要有能力把控住,不然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