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100%的人都被心理問題折磨過|靈魂的至暗時刻

100%的人都被心理問題折磨過|靈魂的至暗時刻

100%的人都被心理問題折磨過|靈魂的至暗時刻

封圖設計 | 泉十七 責編 | 麗麗

第 2421 篇深度好文:6350字 | 8分鐘閱讀

8月7日前後,如果你打開社交媒體,你一定看到了成百上千人在討論當天甘來從22樓跳下身亡的消息。

有些人想不明白是什麼原因促使這個平時笑容燦爛的創業者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另一些人則指出,我們永遠無法知曉他人的痛苦:不論一個人過著多麼令人豔羨的生活,並不表示她或他就不會受到抑鬱症的折磨。

騰訊前員工阿甘,從騰訊離職後自主創業,曾經創辦過3家公司。2014年10月,甘來成立深圳法蘭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蘭遊戲);

2016年4月,先後成立深圳市來寶互聯網投資企業和深圳市萊秀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在第三家公司即將創業成功的當口,他卻突然從22樓跳下,離開了這個世界。

阿甘走之前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謝謝,我會在天堂安好”,而另一條更早一點的消息是:創業者的苦逼。

一、哪個創業者沒有

經歷過至暗時刻?

任正非在華為創業艱難期說過的最決絕的話,就是“研發失敗我就跳樓”。

他歷次講話文件被外界視為圭臬,但也折射出一個殘酷的事實:每一個創業者曾飽受各種壓力的折磨與摧殘。

剛結束三週年慶典的一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兼CEO劉濤(化名)近日在接受《筆記俠》採訪時分享了他的故事:

在剛起步時和發展過程中,他的公司和大多數創業公司一樣,遇到的困難也是數不勝數。

剛起步時,資金匱乏、缺少人力支撐,創始人兼CEO劉濤在剛開始也曾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對的。

如果事情沒有成功,這個風險和損失是否能扛住?能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每一個問題都必須在項目啟動前想清楚,但每一個問題又都那麼的棘手,讓人焦頭爛額。

“這個過程其實非常煎熬。”劉濤回憶道。

當時甚至想到了通過抵押老家的房子來作為公司的啟動資金,不過,幸運的是,房子沒有抵押出去,而是通過借的方式得到了啟動資金。

錢的問題解決了,但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對的,這個問題卻也著實讓人為難。因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幫他回答,只有自己去找答案。

所以,當時劉濤通過不斷地請教高人、和對方進行深度交流以及查看海量的資料來幫自己撥開迷霧。

後來,這些問題都有了著落,項目終於起步了,但這卻並不意味著熬過了煎熬期,因為還有更多的難題等著去解決。

比如引進人才就是一大難題,一來,公司資金本身不足,要靠錢來吸引人才不太現實。二來,公司資源還在開發階段。另外,公司團隊剛剛成立等。

除了未來的美好願景之外,看上去沒有任何條件可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來加入公司,並一直和公司並肩作戰。

“所以,來北京後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裡,我都非常焦慮,不知道去哪裡,該去找誰,要做什麼。”難題真是無窮無盡,每天都有突發狀況。回憶起那段時光,劉濤仍是感慨。

“那段時間非常焦慮,很多晚上都是徹夜難眠。”劉濤回憶道。所有困難擺在面前時,有時候也會痛哭流涕,焦灼、自責等負面情緒撲面襲來,有時候甚至會持續幾個月。

而要解決這些難題,只能告訴自己永不放棄,一定要堅持。

“好在我是一個比較開朗的人,通過和高人進行一段深度對話,看書或者在飛機上和外界片刻的隔絕,都能讓焦灼感慢慢減少,沒有得抑鬱症。”劉濤語氣中透著一絲輕鬆。

但也有創業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得了抑鬱症。

硅谷風險投資機構Foundry Group總經理Brad Feld布拉德·菲爾德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他在抑鬱症下掙扎下的經歷。

在他的生活中,發作過三次嚴重的抑鬱症,每一次都讓他痛苦。

最近一次發作,開始於2016年1月,在幾個月的感覺完全枯竭後,5月才開始恢復正常。

據他介紹,一般到了秋天,他就很少有休息時間,並且睡眠不佳,也很少運動。

2016年10月,來了一次令人擔憂的健康預警,他在醫院做了一個手術,取出一塊腎結石。

經歷病床的痛苦和工作動盪的他,那段時間,陷入了深深的沮喪中,快樂隨風而逝,一切看起來都有點絕望。

“這就是抑鬱症的感覺,”他在演講中說道。而且他注意到,往往在他最具有創造力的時刻,最容易患發抑鬱症。

二、抑鬱症可能遠比你

想象得更加普遍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理障礙的主要類型。

抑鬱症的5個症狀:

第一、心情低落

抑鬱症最為常見的症狀就是存在持久性情感低落悲觀消極,輕度患者會出現悶悶不樂興趣減退的症狀。

100%的人都被心理問題折磨過|靈魂的至暗時刻

如果嚴重還會出現痛不欲生的感覺,甚至可能會出現生不如死的感覺。

而且患者會出現典型晨重夜輕的變化,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患者還會出現無用感以及無價值感,甚至有一些患者還會出現幻覺。

第二、思維遲緩

患者會出現反應遲鈍以及思路閉塞現象,總是覺得腦子就像生鏽的機器,臨床上反應為主動性言語比較少,語速明顯緩慢,即便是聊天也會存在對答困難,影響正常交流。

第三、意志活動減退

這種症狀的主要表現為生活被動不想做事,甚至不願意跟周圍的人相處,嚴重的時候甚至連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會受到影響。

這種情況被稱之為抑鬱性木僵,嚴重患者會伴隨消極自殺的觀念,覺得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

第四、認知功能遭受損害

有研究得出抑鬱症存在認知功能損害,比如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肢體的協調性比較差,甚至會出現記憶力下降以及注意力下降的症狀。

第五、軀體症狀

患者會存在一定睡眠障礙,經常會出現食慾減退以及體重下降的現象,而且身體的不適還會影響到身體的各個器官。

比如噁心、嘔吐以及出汗等等,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醒來後很難再入睡。

抑鬱症的高危人群:

儘管沒有具體的數據可以表明商業化程度與人的精神健康直接相關,不過職場確實成為現代人心理危機的觸發源之一。

不久前,44歲萬達女高管徐毓跳樓身亡,讓人震驚。

這位在業界頗為有名的女強人,生前是南京萬達茂項目的總經理。她為了這個項目傾盡了心力,沒日沒夜地加班,就連大年三十也只在家呆了一個多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6月1日萬達茂項目終於盛大開業,就連業內人士也都對徐毓稱讚有加。

但在6月5日下午萬達開會,上司以業績未達標為由,公開批評了徐毓,甚至有董事表露出要撤換她總經理職務的意思。

一時之間委屈和憤怒湧上心頭,徐毓當場合上了本子,對眾人說了一句“今天這個會我不開了,我不幹了”,接著就起身離開了會議室。

6月5號傍晚,徐毓突然在一家三口的群裡發了一條微信“對不起”,之後便失去了聯繫。

100%的人都被心理問題折磨過|靈魂的至暗時刻

第二天上午,警方在萬達茂附近一處在建樓盤下發現了墜樓身亡的徐毓屍體。

毫無保留地付出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既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反倒換來一頓劈頭蓋臉的指責和全盤否定,要她情何以堪?

一時之間,這個外表堅強的女強人,崩潰了。內心緊繃的那根絃斷了,什麼也都放下了。

前幾天,在華山跳崖的男子骨灰終於被家屬認領,沒有索賠,沒有糾紛。

整件事發生的一如他墜崖時那般平靜,平靜到我們多希望這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網絡上有消息稱這位男子是因為患有抑鬱症,之前就多次有過自殺的念頭。這一次他選擇孑然一身地來到華山棧道的萬丈山崖上,張開雙臂,一躍而下。

同樣的,32歲香港女歌手盧凱彤也在前幾天選擇了和這個世界告別,她前一天還出席了一檔綜藝節目,沒有任何徵兆。

盧凱彤曾接受抑鬱症的治療,也許她始終沒有真正走出來。

沒有人知道他們自殺的具體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人生中一定是遇到了某種困難。而這種困難一步一步累積,最終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量的此類故事傳達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抑鬱症可能遠比你想象得更加普遍,而有些你永遠不會懷疑患有抑鬱症的人也可能正經歷痛苦。

而對抑鬱症置之不理可能會毀掉一個人的婚姻、工作和友情——沒錯,還有他/她的生命。

三、哪些情況會觸發情緒危機?

1.創業失敗帶來的壓力:

一方面,創業失敗的意義建構受到社會各方成員的影響。

一旦創業失敗被察覺或發現(例如企業申請清算或者破產保護),當事企業及當事人常會被認為“名譽掃地”。

社會成員可能會對其產生認知、情感或歸因上的偏見,相關反應可能給當事企業或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創業者對失敗意義的理解及隨後的決策。

另一方面,社會成員對失敗的意義建構是在各方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

創業者、職業經理人、員工、外部合作者等相關方對失敗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並不存在一個天然的“共識”,很多時候要靠記者等意義建構的中介者、仲裁者形成判斷並散佈。

但創業失敗的原因通常比較複雜,媒體的判斷有流於表面或失之片面的可能,同時存在迎合大眾的偏見和預期的天然傾向。

在這一過程中,多方利益相關者互動交織,共同塑造了對創業失敗的集體性共識。

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真相有時並不重要,在自媒體盛行的“看客時代”尤其如此。

正因如此,創業者很難以“獨善其身”或“清者自清”的姿態面對失敗。

2. 職場人士哪些情況易出發情緒危機?

● 不斷重複、成就感低的工作

流水線上的工人、HR、財務、文秘、行政、講師、公務員等,都屬於這一類型人群。他們的工作內容大多是不斷地重複,薪水瓶頸期來得比較早,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如果個人的自我追求很高,職業倦怠會來得更早。

另一方面因為工作的可替代性高,晉升空間小,這些人容易受到來自同輩甚至後輩的壓力,也更容易焦慮,或者抑鬱。

●對能力要求高、業績壓力大的工作

儘管研發、記者、銷售等崗位不太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因為這些公司人要面對各種類型的課題、採訪對象和客戶,工作內容一直在變化,也有更多機會產生成就感。

但相應地,這些工作對於公司人的能力、業績要求也更高,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才能不落後,這種追求反過來也會帶來很大的壓力。

● 對晉升和薪水不滿意

晉升或薪水方面的不滿意跟個人成就感相關,主要是自我期許和實際狀況之間的不協調。

可能是自我能力趕不上自我期許,也可能是外界評價低於自我評價,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自尊的受挫。

● 工作3至5年期間最容易感到壓力

一般而言,工作3至5年是公司人壓力最大的一個時期。

這個階段公司人往往正在從職場新人過渡為項目負責人,需要承擔更多的壓力,不光要把自己的業務做好,還要帶領團隊一起完成項目。

因此對於公司人的學習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公司人常常會在這個轉型期因為擔心自己勝任不了而覺得壓力很大。

●職場關係緊張會讓人感到困擾

一天大部分的時間,我們是用來和上司、同事與下屬相處的,工作上的交集讓大家必須保持一種信任和親密。

一旦處理不好這種關係,很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情緒,甚至是工作結果。

●重大應激事件

親人或朋友的離世、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組織變革引起的工作關係變化等,因其突然性和對生活的重大改變,會讓人因為沒有準備而不能快速完成心理整合,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心理危機。

四、抑鬱患者怎麼自救?

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把老套的“自力更生、重振旗鼓”口號變成一個形象的動詞,是一門學問,學會積極管理是必修的功課。

下面主要分創業者和普通人分享一些面對抑鬱症的方法

1.創業者:

為了不被利益相關者的負面反應拖入“至暗時刻”,創業者一般會採取印象管理策略來避免、應對這些負面反應。

印象管理是指任何能夠改變、保持個體在另一個人眼中形象的行為,這些行為以達成某些有價值的目標作為目的。

研究發現,創業者主要採取 5 類印象管理策略應對失敗的汙名,分別是:隱瞞真相、積極定義、推卸責任、承擔責任,沉默寡言。

創業者應該主動運用印象管理策略管理失敗,影響受眾對創業失敗的意義建構,以儘快走出失敗的陰影,以下幾條原則可供參考。

1.我心向陽

創業者需要明確的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因此不能因失敗看輕自己,否則往往會吸引他人“落井下石”,以“受害者”心態驗證自己的觀點。

創業者需要對創業失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失敗是多數創業活動的必然結局,本身具有重要的學習價值。

創業者在面對失敗時可採用“淨罪”(Catharsis)的修辭說服自己,區分創業失敗前後的自身。

相信只有通過失敗的洗禮才能獲得提升和一個全新的自我,將失敗解釋為試錯、“墊腳石”,是證明未來會有更大成就的“將軍的傷疤”,向更加積極的方向引導相關方的態度。

2.積累資本

創業者擁有的社會資本(例如聲望、社會地位)越多,創業失敗越難以導致汙名,即便造成汙名,汙名對創業者聲譽的負面影響也非常有限。

首先,地位、聲望等社會資本會改變大眾對創業失敗的看法,擁有更多社會資本的創業者更易獲得大眾的善意和同情,令大眾展現出更為積極的反應;

其次,作為信任儲蓄,社會資本可以換來受眾對創業失敗的諒解;

最後,社會資本有網絡效應,創業者與網絡中的其他精英相互支持,更易獲得聲援。

因此,創業者平時應注意積累“人品”,少樹敵、多交友,積累社會資本,並防止在“至暗時刻”透支自己的社會資本。

3.保持距離

創業者應與造成失敗的“負面事件”保持適當距離以減少失敗的汙名,儘可能說明造成失敗的因素是不受創業者意志控制的外部因素,且該情形不會再次發生。

當失敗是由利益相關者不合規或不合法的行為導致時,創業者應當迅速明確責任方並與之劃清界限,拒絕當“替罪羊”。

如果受眾認為造成失敗的原因是可控的,則更傾向於將處於事件中心的創業者視為主要責任人並採取懲罰措施;

如果創業者將失敗更多地歸咎於自身,受眾就有了明確的指控目標,指控會更多針對創業者個人;

如果受眾認為造成失敗的因素極有可能再次發生,就會質疑創業者未來取得成功的可能。

4.充分溝通

我們的研究顯示,創業者在創業失敗後對創業過程進行詳細陳述、曝光細節有利於減少失敗的汙名。

一方面,謠言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創業者和受眾之間信息不對稱,受眾能夠獲取的信息不夠充足和準確,多數情況下會形成對失敗的誇大式毀謗,創業者對信息的主動曝光能夠在早期杜絕這種隱患。

另一方面,創業者可以在詳細陳述、曝光細節的過程中向受眾展示其關鍵決策是通過科學的方式作出的,即便回到原點,失敗仍不可避免,使社會受眾有“代入感”,引發共鳴,獲得諒解。

5.巧用組合

每種印象管理策略的有效性都存在相機因素,組合策略可能比單獨使用某一種策略更為有效。

例如隱瞞真相可能是不道德的,但它是一種有效的臨時措施,能夠為其他長期有效的策略,如積極定義、推卸責任等贏得實施的時間。

保持距離就往往意味著組合策略,我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創業者將失敗框架設定為“環境太複雜、敵人太狡猾、我竭盡全力、之後不會再次發生”時,更有可能獲得社會受眾對失敗的理解和接受。

6.因人制宜

沒有普遍適用、一勞永逸的印象管理策略,對待不同特質、規模、身份和文化的受眾要採用不同的策略。

普通人:

1. 跑步

前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分享了他的跑步經驗。之前,毛大慶就是一位抑鬱症患者,當時醫生給他開了一口袋的藥,看著那些藥寫的功能,都挺嚇人的,都是幻覺呀、恍惚啊什麼功能。

這些藥,他將吃沒吃的時候,認識了陪跑教練田老師,然後,開始就開啟他的跑步歷程。

“雖然,在跑步起初經歷了很多困難,但它給了我健康的身體,第二次生命”。毛大慶說到。

在跑了好多次之後,人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個超越體育精神的,心靈的淨化。

在專業的精神醫院和綜合醫院的精神科,醫學專業背景的醫生會通過藥物等醫療手段來影響個人的激素水平,以此控制抑鬱的發生。

3. 心理諮詢機構。

諮詢師通過交流和溝通,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幫公司人解決情緒問題。

當然對於大部分公司人來說,意識到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

因此他們往往從心理諮詢開始,只有嚴重到被判斷為病理性疾病的,才會到專業醫生那裡尋求解決方法。

4. 說出你的故事

過去人們總是對抑鬱症患者說,你應該灑脫一點,"自己振作起來。"

如今這種情況已經不多見了,因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抑鬱症是一種疾病,而得了抑鬱症的人沒法表現得更灑脫,就像得了癌症的人沒法自我治癒一樣。

據估算,美國每年會有1600萬成年人經歷嚴重的抑鬱發作,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講出他們的故事,抑鬱症的汙名有望被徹底抹除,只是速度還不夠快。

同時,抑鬱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性格缺陷,對抑鬱症的汙名化不僅會適得其反,而且非常危險。希望每一個正視抑鬱症,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抑鬱症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