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原來另有原因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 。

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鎮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魏國聚集軍隊“尚二十許日”,諸葛亮大軍可趁機“從斜谷來,必足以達”。最終諸葛亮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原來另有原因

而《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子午谷奇謀前面相同,後面卻不一樣,《魏略》中是奪取長安,《三國志》中卻是會師潼關。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呢?

先看看這兩本書哪本真實性較高,《魏略》是司馬家族奪取政權後以魏國為主編撰的,裡面有不少對蜀、吳的貶意,而《三國志》作者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採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肯定會超過司馬遷和後來的 裴松之。因此可以肯定《三國志》的真實性要遠遠大於《魏略》。
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原來另有原因

那麼“奪取長安”和“會師潼關”哪個更容易成功,對蜀國更有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這也是蜀國的全部兵力,魏延是當時蜀國資質較深的大將,對於蜀國的實力還是比較清楚的。如果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設想奪取長安,就算魏國沒有任何防備,魏延攻下長安,1萬人咋麼守,如果魏國援軍前往支援魏延又如何抵禦?這是個問題,我們都知道魏國機動部隊以騎兵為主,而蜀國大多是步兵,騎兵的速度要比步兵快,魏國援軍趕在諸葛亮之前到達長安,那魏延這1萬軍隊只有捱打的份,就算諸葛亮軍隊及時趕到長安,長安地處關中平原有利於騎軍,諸葛亮步兵毫無勝算,有可能會全軍覆沒。蜀國一共就這點家底,打完就沒了,以諸葛亮的聰明咋麼可能幹這種事呢?
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原來另有原因

那魏延出子午谷與諸葛亮會師潼關呢?潼關與武關將關中與中原隔開,而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出子午谷就直達長安,如果魏延不攻長安,從背後攻打潼關、武關,可以出奇不易,而且當時魏國沒有軍隊駐守,魏延應該能攻下潼關、武關,諸葛亮大軍出斜谷消滅關中殘餘勢力,然後與魏延共守潼關、武關,只有如此才能取的勝利。但這還需要一個大前提,即魏國的反應慢及進軍速度慢於蜀軍,只有這樣諸葛亮才能完成潼關、武關的部屬,抵禦魏國援軍,事實證明絕對不可能。從司馬懿滅孟達就可以看出魏國的反應是何等的快,當時孟達還沒有來得及造反便被滅了。

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原來另有原因


一旦潼關失守,魏國肯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回潼關,因為潼關離洛陽咫尺之遙,諸葛亮的10萬大軍一面要穩定關中,一面要與魏國主力部隊進行決戰,最重要的便是糧草問題,如果取之於關中會引起關中內亂,如果從蜀國運糧由於道路難行勢必無法準時運達,後果難以想象。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首先想的是政治問題,然後才是軍事問題,諸葛亮不採取亦在清理之中。

那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佔領涼州、蠶食雍州以達到穩定後方,與魏國有一個戰略緩衝區,利用雍、涼之便訓練騎兵以平衡魏國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