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文丨柠檬心理课堂

二胎政策正式实施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然而生育率却并没有像专家预测那样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夫妻甚至不想要孩子,除了经济等因素以外,许多人拒绝成为父母的一大原因是:

他们觉得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完全没做好当父母的准备。这种心态变得极端的时候,就成了心理学上说的“彼得潘综合征”。

1904年,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了童话人物彼得潘,彼得潘是个会飞的淘气小男孩,活在梦幻的“永无乡”中,永远不会长大。

彼得潘后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

由此衍生,心理学家也将行事幼稚,拒绝长大,想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1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了心理成熟的“困难群体”这一概念。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过了18岁,但是在心理上还不能与自己的实际年龄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爱情、逃避生活,害怕剧烈的竞争,不去考虑长远的事情。

这些现实中的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总少不了小孩子的弱点:

比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

他们始终在儿童期的滞留状态中生活,非常怀恋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想逃避现实,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心理,渴望被保护、被宠爱,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选择逃避,希望寻找到儿时的那种安全感。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2

20岁左右的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风险最大

上学时,很多父母只让孩子专心学习,其他的事情要么纵容,要么包办。

高考后,父母又心疼孩子吃了十几年的苦终于熬出了头,一味纵容孩子在家看电视打游戏或者跟朋友出去疯玩,而很少积极帮助即将进入大学的孩子习得自立的技能。

当孩子终于离开了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大学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竞争时,就习惯性地想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

同时还会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又自恋。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3

我们生活中常常说的“公主病”就是彼得潘综合征的体现。

她们大多是自小受到家庭呵护,有一种病态的依赖心理,心理年龄小,对自我的评价失衡,往往有显著的自恋倾向,遇到了困难往往选择逃避抱怨,做错了事希望别人为自己买单。

因为缺乏责任感,控制情绪的能力弱,所以常常导致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公主病的女生往往人缘差,不好相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指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不仅往往事业上会碌碌无为,感情生活也岌岌可危。

因为处理感情问题时总是不成熟,他们很难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只拿他们当孩子看待。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4

有一颗童心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迟迟拒绝承担责任,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也只能成为一个执迷于半嫩的“熊大人”而已。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丨五分钟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