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孙中山之子孙科?

柯是我

先说结论:孙科是一个个人能力比较平庸,但因是孙中山之子,仍在民国后期发挥一定历史作用的历史人物,主要势力在立法院系统,多次反蒋后又附蒋,政治主张多变,热衷于宪政。主要因其父为孙中山而得以取得国民党高位,但政治资本主要也仅此而已。

孙科是国民党反蒋三巨头之一,


(另外二人为胡汉民、汪精卫)。但实力最弱,附蒋后,主要势力为立法院系统。

孙科为孙中山长子,早年在父亲兼人生导师的孙中山的教导下,参加革命,喜爱读书,从担任广州市长起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孙中山逝世后,政治上反对蒋介石,屡次对蒋拆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台时期,组成孙科政府,但因政治资源不足,不能支撑,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各地不上交财款,爆发财政危机,仅一月便垮台。后蒋介石以立法院院长一职收其入营垒,孙科此后主要经营立法院,为其势力的活动舞台。

孙科的突出政治倾向是反对蒋介石独裁,推崇民主宪政,但因受个人能力与政治声望所限,对此推动作用甚微。1948年,“副总统”选举中,在蒋介石的极力支持下,仍败于李宗仁。

孙科总评庸常,远不能与其父孙中山相比,得登高位,明显受其父名声所益。(虽然孙中山并没有对其特意偏袒,但实际上明显受益于父名)但孙科并非纨绔子弟,不蓄私财,喜爱读书。算的上是一个能力平常但亦有优点的政客。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郑洞国:https://www.wukong.com/user/?uid=72213258261


南宫钢铁

孙科是国父孙中山的儿子,不过和其他国民党政要相比,孙科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孙中山的儿子,或许很多人都不会认识他。实际上,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科在很多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

1891年,孙科出生在广东香山,1895年,孙科和祖母、母亲以及妹妹到了檀香山,在其伯父孙眉的农场待了四年,1901年,孙科赴美求学,从1901年到1917年,孙科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917年,孙科回国。回国后,孙科历任政府要职,先后担任过广州市市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

孙科一生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科对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对抗中奉献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在战时为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做出了巨大贡献。孙科是国民党内的亲苏派,在20世纪30年底,孙科是国民党内部最早主张对苏和解的人物之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孙科主动会见了苏联驻华代表鲍格莫洛夫,会见的时候,孙科明确表示自己和冯玉祥一样,主张与苏联改善关系,同时他还批评了蒋介石的对苏政策。因此,孙科得到了苏联方面的认可,而因为孙科的立法院院长的身份,苏联方面也积极调整了对华政策,所以后来苏联航空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战,孙科有很大的功劳。

其二:孙科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生建设也有不小的功劳。孙科主张民生建设从发展铁路开始,实际上这是继承了他父亲孙中山的遗志。1928年,孙科在担任铁道部部长的时候曾经提出了50年内建设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孙科还为铁路建设筹措了大量资金,包括争取外资,发行公债等方式。

其三、孙科在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期间还为民国法治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孙科在美国期间曾经系统学习过“罗马法”、“英美法”等西方经典法律,所以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他有一个系统的蓝图和规划。

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行宪后,孙科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参选副总统,不过最终输给了李宗仁。其后孙科曾经担任过行政院院长,1949年3月,孙科辞去了行政院长,其后赴欧洲游历,先后到过法国、西班牙等地,1952年孙科定居美国加州,1965年孙科回到台湾,此后一直到1973年病故,孙科的最后几年都在台湾度过。


青年史学家

让我们先看看孙科的一生的履历吧。这可能会让我们更好的判断孙科,理解孙科的一生的主要建树。

孙中山与孙科

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连生,号哲生,广东省中山县南朗镇翠亨村人,国父孙中山先生长子,其母是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早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参议院议长秘书。1921年任广州市市长。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1973年9月13日在台北逝世,埋葬于台北市阳明山第一公墓,享年82岁。

孙科

孙科为孙中山长子,但是其政治声望远远不及其父亲孙中山先生,但是孙科早年在父亲兼人生导师的教导下,参加革命,喜爱读书,从担任广州市长起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但是由于其能力平平,并无多大的建树。

孙科在孙中山逝世后,政治上反对蒋介石,屡次对蒋拆台。也使蒋介石对其日渐不满,但是由于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长子的特殊地位,蒋介石对其也是无可奈何,只是对其限制势力的发展,唯恐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孙科也是时刻利用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下台时期,组建了孙科政府,不过因其政治资源不足,以至于此时建立的孙科政府实在无法不能支撑下去i,在蒋介石的指示之下,各地不上交财款,顿时孙科政府爆发财政危机,这个政权仅仅一个月便就迅速垮台。在双方的角斗之下,蒋介石也时常感觉孙科的力量虽然小,但是其父亲孙中山的政治声望,也是重要的力量,故蒋介石以立法院院长一职将其纳入至自己的政治营垒。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科此后主要经营立法院,为其势力的重要政治活动舞台。也许是这个原因,孙科一生均以实行宪政为其政治诉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孙科的这一政治诉求终究没有什么结果,也是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垮台而作罢。

孙科一生的政治声望不高,但是孙科喜欢读书,这在孙中山给他的书信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内容,孙中山多次督促孩子读书,也不喜欢敛财,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以至于家中藏书甚多,一生不置家产,为官却也是两袖清风,所以他在新中国解放后到海外像一个逃难人一般,只能寄居在亲人或朋友之处。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坐拥书城以读书为乐趣,但却连新版的书籍都买不起。有时为了节省开支,自己种菜、烹炊,甚至有时去啃番薯,这一点却值得人们钦敬。这样的生活,他持续了十四个春秋。其为人能自甘淡泊,在国民党党政要人中当属难能可贵。

最后我们再谈谈孙科的婚姻情况,关于这一点,可能孙科也是较为另类的一个大侠了。

孙科一生有三位夫人,共有二子四女,元配夫人为表妹陈淑英。四个女儿中,孙穗英和孙穗华的生母是陈淑英,孙穗芳生母叫严蔼娟,孙穗芬的生母是孙科的二夫人蓝妮。

  孙科与原配陈淑英

孙科的妻子陈淑英,生于1893年,她是孙科的发妻,也是孙氏族谱上孙科唯一的妻子。她同孙科共同生活了六十一年,差不多是孙氏家族中享年最高的人。陈淑英与孙科是表亲,她是孙中山的三叔孙观成、三叔母谭氏的外孙女。1912年孙科与陈淑英在檀香山成亲,婚后赴美留学,陈淑英相伴而行。第二年在加州的柏克莱,陈淑英生下大儿子。儿子生下后便去电告知他祖父孙中山,孙中山以国家初建,百废待新,因之希望国治民安,天下太平,所以给大孙子取了个“治平”的名字。1914年,陈淑英又生下次子。此时,正值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国,孙中山为再造民国而创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以盖治国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强盛,故而给其次孙取名治强。1923年,长女生于广州,仍由孙中山命名,取名“穗英”,1925年,陈淑英又生次女穗华,此时孙中山已赴北京。

孙科的第二位夫人严蔼娟

孙科的第二位夫人严蔼娟。1932年,严经由孙科的手下介绍和孙科认识,此后两人便同居了近四年之久,孙科任立法院长时,严氏还到南京充任孙科的“私人秘书”,生活甚为甜蜜愉悦。严氏是浙江人,生了两个女孩。1935年,孙科偶然结识了上海交际场上的名花蓝妮,两人顿生情愫,很快,孙科便冷淡了严蔼娟,并迎娶了蓝妮为二夫人。适时,严蔼娟已身怀六甲,面对孙科无情的遗弃,她无可奈何。后来双方反目成仇,严蔼娟被孙科抛弃,女方不肯示弱,状告孙科。经杜月笙和上海大律师吴经熊出面调解,孙科同意支付严蔼娟生活和教养费用,严女士才偃旗息鼓。1936年3月,孙科与严氏的女儿孙穗芳在上海出生,然而次年全国抗战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孙科随着也去了重庆。严蔼娟曾设法托人,央求孙科为女儿提供点生活费,却未能如愿。严蔼娟在上海带着女儿孙穗芳,再也无法和孙科联系上,迫于生计,失去生活来源的严蔼娟带着一岁的女儿只得改嫁他人。严蔼娟并未就此打住,息事宁人,而是不断纠缠孙科。孙科曾经几次给钱,以作养育女儿之用。日本投降后,严女士曾四处托人找孙科,希望孙科看在女儿的情分上给予资助,还接连给孙科写过两封信。1946年5月,孙科作了回应并且赠款。严蔼娟的不幸,皆因她遇到了孙科,造成其可悲的一生。

  蓝妮与孙科

骆家辉与妻子

从上述可知,孙科作为孙中山的唯一的儿子,其政治影响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其不同与他人的政治身份,也是其的人生之路变得充满荆棘坎坷。



如果您喜欢历史与文化,请您关注 谭论古今,会带给您更多有趣的历史文化,让历史与现实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请您在下边留言交流,欢迎您的批评指教!


谭论古今

在那个大浪淘沙的革命年代,拼爹是没前途的,全靠自己的“本事”说话。

论信仰

蒋介石在保定军校读预科的时候,日本教员指着一个土块说:“这上边有四万万个细菌,就像中国人一样。”

蒋介石一听,怒发冲冠,冲上讲台把土块砸个稀烂,并对日本教员说:“我看像8000万日本人。”

读完军校后后,想到俄国时刻想要侵吞蒙古,就在日记本里写道:“常欲提一旅之众,以平蒙为立业之基也。”

这种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精神的信仰、人格气质上的果敢,他有吗?



论军事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经过十六年的发展,终于借助清政府的力量培养起“北洋六镇”。手里有这支部队,才能在辛亥革命后左右中国局势。

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从此培养起自己的嫡系部队。以黄埔学生出任各级军官,牢牢掌握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黄埔系军队。

张作霖出生做为草根,从小没吃没喝,不得已当了土匪。借助投靠官府组建“保安队”的机会,吞并其他势力,终于成为名震天下的“东北王”。

这种拉队伍、建派系的组队能力,他有吗?



论政治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与恭亲王努力推动“洋务运动”。派留美学童、开设工厂、引进专家,给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启了大门。

李鸿章在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努力建设海军,拉出了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虽然最后全军覆没。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期上,开办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开设报纸、推进革新,将湖北建设成为一颗明珠。

这种开眼看世界、努力建设地方、抚慰天下的能力、政绩,他有吗?即便他当过广州市长、行政院长,也没什么政绩。



论经济

袁世凯的经济资源,是北洋系的工厂、企业,再不济还有外国贷款。所以他有能力发动战争、整顿工商业。

蒋介石的经济资源,有江浙财阀,还有长江出海口这个“黄金海岸”。当时的中国关税,百分之七十都在蒋介石手里。

他呢,只有立法院的几个政客而已。



在那个大浪淘沙的年代,他原本是不应该有那么高的地位的。只不过有一个好父亲,才在历史上写下一笔。

能力不够、地位够高,能够善始善终的退休、终老,已经烧高香了。

还能奢求什么呢?


温乎

评价孙科非蒋介石莫属,蒋介石与孙科共事18年。蒋介石是“党国”领袖、国民政府主席、委员长,孙科先后出任内阁总理、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等职,孙科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惊人一笔,是因为孙科是孙中山之子。孙科逝世后,蒋介石评价他“气量恢弘,才识远大”、“功在国家,声驰寰宇”,颇多溢美之词。客观上来看,这种措词中有许多为逝者讳的客套成分。其实,蒋介石背地里骂孙科是“阿斗”、“总理的不肖子孙”,说他误党误国!总之,蒋介石与孙科的关系非常微妙,当今人评价孙中山之子孙科,就是一个个人能力比较平庸的人,但因是孙中山之子,仍在民国后期发挥一定历史作用的历史人物,主要势力在立法院系统,多次反蒋后又附蒋,政治主张多变,热衷于宪政。主要因其父为孙中山而得以取得国民党高位,但政治资本主要也仅此而已!


王哥185946533

提起孙科这个名字,也许有的人并不熟悉,但是孙中山,大家应该非常了解了啦,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孙科就是孙中山唯一的儿子。

孙科,(1891.10.20_1973.9.13),字哲生,广东省中山人。孙中山独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东省广州市长。1931年后,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立法院长,考试院长。中华民国史上唯一曾任三院院长的。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

有人评说孙科是有老子孙中山照着,才得以施展,有了孙中山这个光环,名气确实大了,当时还被冠誉民国,四大公子,的美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能力。背后孙科也是做了一些贡献。

比起父亲孙中山,孙科的确没有其父的宏图大志,跟身边同辈的政治人物来比,也逊色了很多。但至少他不是一个纨绔子弟。孙科一生值得骄傲的是,自己对立法院的贡献还是很大的,虽然自己没有什么兵权,政治权利也不大。对国民政府管理宪法的执行颁布起到了很多作用。

几次被选连任立法院院长,1948年,国民政府发布了(中华民国宪法)执行令。但是,不到半年时间,国民党军队在前线大溃败。南京一片混乱。在形式复杂的危难时刻,孙科参与了副总统的竞选,和李宗仁PK,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孙科未能如愿。败了下来。

孙科一生当过两次行政院长,1931年第一次任职不到一个月,第二次任职从组阁到正式批准辞职,一共68天。历史上俗称最短命内阁。

孙科久居高位,又几次大起大落。也应验那句话,你是扶不起的阿斗。之后孙科心灰意冷告别政坛。国民党政府兵败台湾后。在1951年,孙科选择了移居海外,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在美国期间,孙科全家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一切靠自己动手,依靠儿女们的救济,省吃俭用。就这样度过了十几个落寞清苦的春秋。



1973年因心脏病复发,病逝于台北。终年82岁。


任驰赢天下

关于孙科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因为他的父亲孙中山先生光芒太过耀眼,和孙中山先生相比,孙科就显得没有那么杰出了。我对孙科的评价是“有大略无雄才,可守成无进取”,在民国那个乱世孙科能有这样的评价已经算是可以的了。



孙科先生是国民党内部第一个提出“结束党治,实行宪政”的人,抗战后期他呼吁实行多党制的民主政治,他又长期希望中国能够实行英美民主制度,这是他“大略”的一面,他能够看到中国的未来是离不开民主的,也看到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然而孙科之才配不上他的大略,他无论是政治才能,经济才能在国民党内部远远都算不上杰出,所以在民国时期孙科一直排在蒋介石后面。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以后,孙科主持行政院工作也完全力不从心,不能服众,这是他“无雄才”的一面。



孙科在国府一直担任重要职务,1932年担任立法院长,1945年进入国民党中常委,1947年担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担任行政院长,可以说他的排名在国民党一直都是靠前的。他在自己担任各个职务期间都是“在其位谋其政”,无功无过,这是他能守成的原因。至于说他不能进取就是和他“无雄才”一样,让他主持全面大局则就显得左支右绌了。

最后有一点想要说的是孙科生逢民国,他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之子是他的幸也是他的不幸。他的“幸”在于孙中山儿子的身份使他出生就注定与其他人不同,也让他身居高位。但这个身份也让他惹得了无数人的嫉恨,在波诡云谲的民国政府他能活下来其实本身已经不是一件易事,这就是他的“不幸”,所以很多人觉得他的力不从心可能就是他的守拙之举。




一树梅花一放翁

经典台词“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

民国时期的政坛群星璀璨,与孙科同台竞技的有张作霖、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李宗仁、白崇禧,孙科的能力虽然很优秀,但是与其他人比起来,还是差了点意思。

因为孙中山革命家的身份,孙科4岁时就跟随母亲逃难到檀香山,虽然居无定所,但是他母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在逃难的路上也让他背诵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启蒙教材,所以孙科的国学基础非常好,后来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了加州大学的文学学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这样一份履历放在今天,也是非常优秀的别人家孩子。

孙科也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碌碌无为,在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中,孙科都坐镇大后方,为革命筹集军饷,是萧何一样的人物。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虽然不像攻城略那样轰轰烈烈,作用只大不小。

抗战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对外的态度各有不同,有的亲日,有的亲英美,有的亲苏联,孙科就是亲苏联的代表人物。担任立法院长期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获得了苏联大量援助(条约签订不久,苏联就组建了志愿航空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孙科辞去了行政院长的职务,定居美国,躲过了台湾政局的清算,政治洞察力算是很敏锐了。晚年等到局势稳定之后到台湾担任考试院长一职,安享晚年。


桂西散人

有这样一个传说,国民党早期,孙科曾经管过一段财务,有一天,胡汉民来领经费。孙大公子不知道哪根筋抽的,摆出一幅少东家的嘴脸,不仅分文不给,还大加嘲讽。气的孙中山要亲手毙了他。孙中山死后,孙科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不算低,几大院长都当过。但他的作用,恐怕连跑龙套也算不上吧。汪精卫都投降做汉奸了,你想要孙科怎么做。就那样了吧!


红板书微频道

孙科具备一切孙中山的美好愿景,却面对了比孙中山更复杂的政治局势,能够屹立不倒,已经属于不易,要想在进一步,难上加难。

孙科拥有绝高的起点,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他也属于最早追随孙中山的人之一。而且在孙中山的革命中,孙科一直在大后方给父亲筹集革命钱款,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算得上是“上阵父子兵”了。

但就像孙中山努力半生却让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一样。孙中山之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后组建的国民政府已经不是当年的同盟会了。


孙科要不是因为孙中山遗留的巨大的政治资本和自己的人脉,估计很难在国民党新兴贵族中谋得一席之地。而这些新兴贵族门,又有哪一个算得上孙中山的老部下呢?他们的势力,可是在北伐战争中一枪一枪打出来的。这一点,孙科这个文人,空有名望,却有名无实了。

孙科当然不服气。作为倒蒋的主要人物,他和胡汉民和汪精卫一样,凡蒋介石的我都反对。这主要也不能说孙科错,毕竟整个蒋家王朝时代,独裁早已经取代了民主。而民主才是孙科毕生的追求。可惜,乱世书生意气。孙科不但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反倒越来越被边缘。

但孙科毕竟是孙中山的儿子。蒋介石也太需要孙科这样的人树立自己的正统大旗。所以尽管孙科一直给自己捣乱,蒋介石还是离不了他。蒋介石笃定他没有军权,也翻不起大浪。


所以我们看孙科就这样在国民党内处于尴尬的地位。虽然立法院在他的带领下几次攻讦蒋介石。甚至一度削弱了蒋介石的极大权利,逼迫蒋介石下野。可终究战时需要的是强权政府,而不可能是纸上谈兵的文人政治。直到国民党到了台湾,孙科一直也就无所作为的样子。

综上,孙科在国民党被边缘主要是他走了错误的救国路线。枪杆子不在自己手里,那个乱世谁会听你的?如果不是孙中山的儿子,政治资本太雄厚,孙科的命运就真不好说了。乱世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需要空想主义者,偏偏孙科就是后者。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