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否守住街亭?

文史采薇

公元228年春,蜀汉对曹魏发起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先是安排赵云邓芝率领数千疑兵佯攻郿县,将曹真大军骗入崎岖难行的箕谷,然后亲率七万军队,号称三十万突然进攻祁山。陇右地区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归服。曹魏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待援。关陇震动,曹魏震恐,魏明帝曹睿大举出动,移驾长安。

鉴于曹真大军深陷箕谷,曹睿于是命令名将张郃率领五万精锐的中央骑兵军团前往陇右救援。此时,街亭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如果能够将张郃堵截在陇山以东,使其无法越过街亭救援陇右,则陇右必将为蜀汉全部占领,则蜀汉将进而夺取整个庸凉地区。如此,关中也必将落入蜀汉手中。则曹魏之灭亡,就是时间问题了。

历史上,诸葛亮派遣参军马谡做为主将、王平作为副将,率领先头部队迅速赶往街亭去阻截张郃援军。但是马谡到达街亭后,却擅自违反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军事部署,不听王平劝阻,不下据城,而是驻军南山,导致取水通道被魏军截断,最后使得军队大败于张郃之手,街亭被魏军成功突破。当诸葛亮亲率后军即将抵达街亭时,进无所据,被迫拔数千户天水民众撤军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陇右三郡得而复失。那么,如果诸葛亮不用马谡,而是用魏延去街亭阻截张郃,将会如何?能不能成功地守住街亭?

首先,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另有重任,负责率兵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而赵云在箕谷负责诱骗曹真大军。王平此前是降将,尚未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和忠诚,自然难以担当军队主将。在这种情况下,在街亭阻挡张郃所率领的五万精锐军队,除了马谡以外,诸葛亮似乎没有其他人可选。

其次,刘备虽然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这是六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马谡还很年轻,经过六年的磨砺以后,马谡或许已经成长起来了。

再其次,诸葛亮经过对马谡的多方考察与反复沟通,对马谡的智谋是比较认可的。尤其诸葛亮南征前,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使得诸葛亮对其比较看重。只是觉得马谡缺乏实战经验。需要给机会予以磨砺。有人以此认为诸葛亮不会用人,看人不准。但是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的能力,不认为诸葛亮不会用人。而且如果诸葛不会用人,能成为千古名相么?何况刘备、曹操都犯过重大的用人错误。

另外,诸葛亮想培养懂谋略、善于统兵作者的军事人才。这样更能促进蜀汉北伐事业的成功。

其实马谡还是不错的,很有才干的,只能说张郃太利害了。张郃是当时的名将,身经百战,善于谋略,善于军阵。那么,如果魏延率军二万去驻守街亭,若能老老实实的据城坚守,当道扎营,则必然能够堵住张郃,但若贸然出战,也是必败无疑。

古时候,据城防守相比进攻而言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进攻方往往需要5到10倍的军事力量去攻击防守方。

如此,马谡如果按照事前诸葛亮安排的方案当道据守的话,在王平的协助下,也必然能够用二万军队在街亭堵住张郃的五万军队,至少张郃在短时间内无法突破街亭,而诸葛亮几天后将亲率后军赶到。奈何马谡自大,擅自改变军事部署。而魏延,从第五次北伐时的表现来看,他也可能会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万一他在把守街亭时,擅自带兵出战怎么办?

所以即使安排魏延去街亭阻截张郃,也有可能被张郃击败,导致街亭丢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是最合适的人选,能够确保踏踏实实地据守街亭,不至于出现意外?


红色星河

这次战争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初次直接交手,是两位大军事家智慧的角逐。



而这次交锋中,诸葛亮在使派将领中犯了巨大的失误,导致功败垂成,北伐失败。

诸葛亮应该为这次失败负主要责任。

如果诸葛亮用魏延守街街亭,是肯定可以守住的。

原因如下:

一、魏延与马谡的实战经历完全不同。

魏延久经战阵,自长沙归附刘备以来,身经百战,军事经验极其丰富。

马谡在蜀军中,虽然也屡次随军征战,但始终做为参谋人员,在帅帐出谋划策,未经过战场实践。理论上的东西并未能在实战中亲身检验。



二、两人性格不同。

魏延之骄,在于清高,他是有资本的。通过常年的战斗经历,屡立战功,在蜀军中,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将领没有几个。

马谡之骄,在于自负,他没有资本,他的骄傲完全是建立在诸葛亮对他的期望和信任上的。他的资历太浅,在蜀军中毫无突出。

三、两个人的能力不同。

魏延在追随刘备以来,通过长年历练,中后期是经常做为镇守一方的将才来使用的,地位与关张赵黄马相同。他是能独当一面的。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马谡没有独自领兵的任何经验,只有耳濡目染,而没有亲身经历,连副将都没有做过,而诸葛亮直接把他成为镇守重要据点的主将使用,这个失误是巨大的。

四、最致命的一点:两个人心态不同。

如果是魏延去守街亭,他会把镇守街亭当成是一件军事任务来执行,他只会想着怎样完成好任务。因为在他的军事生涯中,立下的功劳实在是太多了,他完全不会觉得这项任务能给他的功劳薄上添加多少光彩。所以,魏延会按步就班地照章办事,不会有什么额外的想法。

马谡不同啊,他在军中的威望完全建立在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上,他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功劳,迅速提高自己的威信,增加自己的份量。做为诸葛亮的宠儿,他感受到了其他将领对他的重要程度的质疑。老将们的功绩,魏延的能力,赵云的威信,新降来的姜维的才能,都是威胁,他需要侪身于重要将领的行列中。

所以,他除了想守住街亭外,还想给魏军以巨大杀伤,以手头这点兵力,打出一个击溃战来,而这个目的却是完全不现实的。



所以,最终马谡失败了,也直接导致了这次北伐的破灭。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犯下如此重大失误的原因,他的实际目的是这样的:

一、赵云已老,魏延骄横,姜维新降,其余各将才能和资历不足。蜀军急需要扶持一些年轻有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可以平衡军中的势力。

二、多年战争,蜀军中人才凋零,诸葛亮要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年轻一代,为将来的战争储备必需的人才。

三,镇守街亭,这个任务很重要,但实际上并不难,这个功劳很大,但对于一般将领来说,几乎就是赠送的礼品。



诸葛亮的要求很简单:当道下寨,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

目标很明确:当前的整个战略形势对蜀军是极其有利的。蜀军现在只需要根据敌方动向,完成整体战略布署,把必要的军需物资粮草运送到位,马上就能给魏军以痛击。重要的是拖住魏军袭向战略运输通道的时间,是时间。

如果魏延来守,实在是个太简单不过的事了。他甚至会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

而马谡的失败,完全破坏了蜀军的整个战略布署,使本处于攻势中的部队成了冒进,后援的迅速断绝立即使这些并未补充到位的各军处于危险当中。

而诸葛亮的失败并非他军事才能的不足,而是他对军中人事调整的失败,这个失败不仅仅是现在,更是他对未来的期望和策划完全落空了,这才是真正令他痛心疾首,耿耿于怀的原因。

《三国志 马良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对马谡还是寄予了相当大的期望,甚至是做为自己未来军事上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三国志 马良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而这次,马谡不但辜负了他的期望,还击碎了他对未来的梦想。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政治才能上与先帝刘备的巨大差距。

当然,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是无庸置疑的,不能因为他错用了马谡而怀疑和贬低他的军事才华。

毕竟,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从军事能力上,他是所向披靡的。



蜀汉最终的没落,不是由他一个人所能挽救的。


馋嘴肥猫1

如果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能否受得住,这好有一比,你让一个比较优秀的高三毕业生去做一道很常规的初中中考题。答案当然是手到擒来,甚至他能够给出好几种解题的方式。有种大炮轰蚊子—大材小用之感。

故而魏延凭借魏延的军师才能必须能守得住!

为什么这么说?且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魏延:有勇有谋,性格孤傲

魏延出身贫寒,却能够在乱世中,屡立奇功,得到刘备的赏识。升至牙门将军。牙门将军这个职务可不是谁都能当的,当年赵云就曾担任这个职务。可见魏延的确是有勇有谋!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就动身前往成都,汉中就需要一位得力的干将来守卫汉中。汉中为成都的北门户,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关羽守了荆州,大伙儿都以为是张飞。但谁都没想到让魏延担任汉中的将军和太守。众将皆惊。

刘备为解开大家疑团,就问魏延,汉中你想怎么守?魏延自信地回答: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这句话是说,如果魏国举重兵攻打汉中,我会死守关隘;如果偏师来攻,我会积极整军,攻下他们。

事实证明,魏延的确守得很好。出色的完成任务。

到了凉州刺史任上,更是连破魏将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非常厉害。被诸葛亮加封为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故而魏延的谋略不在话下。守住街亭更是小菜一碟。

那么为什么不让魏延守呢?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因为在蜀汉到了后期,五虎大将就剩赵云能够上场了。而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军师策略中,第一要派一支有影响力的部队骚扰祁山。在当时的蜀汉,除了赵云就是魏延。那就让赵云去吧。

再者需要有一支急行军部队打下天水和安定。没有赵云,只能让魏延上。让马谡去?那不是拿几十万大军开玩笑嘛?事实又一次证明,魏延是良将,出色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

街亭重要,但是易守难攻,并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任务,就让马谡和王平去吧,王平辅助马谡。应该没啥问题。


但事情总是很意外,马谡傲慢无知,不懂军事作战。又不听王平意见,最终被张郃杀得落花流水,还丢了街亭,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北伐失败。

可以这么说,廖化和王平都能把街亭守个滴水不漏。

文说到了,魏延守汉中,曹操来攻打都无所畏惧,更何况你张郃了!

故而,让魏延守街亭一点儿问题没有,但是是不可能的。因为诸葛亮有有更重要的军师作战任务派给他。选择了马谡这个纸上谈兵的年轻人,最终造成北伐失败。真是令人扼腕!

如果觉得在下唠叨的不错,就点关注哈,有不同想法也可评论。


小王看三国

诸葛亮如果不派马谡而改派魏延去守街亭,其实也守不住,理由如下:

双方总体兵力对比悬殊

诸葛亮攻陇右,魏明帝和曹真派张郃率兵先行救援,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张郃带来的人马是5万人,而且以骑兵为主,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人马有多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会少于2000人,因为战败后随王平逃回来的人马就有1000多,但也不会太多。

受总人口数量的限制,蜀汉平时常备军人数约在10万左右,为北伐可能会适当增加征兵的强度,使全国总兵力达到15万左右,其中3/4集中在汉中,其余的还要分守在全国各处,这是朝廷能调动的部队,各郡县的地方武装不算,但那些武装也无法派去北伐。

诸葛亮历次北伐,出动的兵力也就在10万左右,即使这些人马也不能全部派到战场上,因为士兵当时有轮休制,平时4/5在岗,1/5轮休,这就是《太平御览》所引述的《诸葛亮别传》里所说:“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来陇右,留一部分人马给赵云、邓芝守汉中,同时让他们担负由褒斜道佯攻的任务,这一部分不能少于1万人吧,加以其它不能动的人马,诸葛亮能带来打仗的顶多8万人上下。

陇右战场铺得很开,除西县大本营要守备外,各处也都有战事,归附的天水等3个郡还要去守,诸葛亮能交给马谡的人马肯定不会也有5万人,推测起来,1万人左右较合理,只是对手的几分之一。

小说和戏剧里说诸葛亮给马谡的人马是10万人,这肯定是不对的,诸葛亮要是有10万预备队在那里就不用去守街亭了,把张郃放进来慢慢打就行了。

蜀军对战场情况了解很少

街亭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陇城镇一带,是关陇大道上的一个重要据点,蜀军从来没到过这里,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街亭不是蜀汉的占领区,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蜀军从来没有在街亭周边活动过,因而无法在这里构筑什么阻击工势。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远赴数百里外来守街亭呢?

这主要是,过去长期以来街亭都是重点经营的一处军事要塞,大家都知道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得到的信息大概也是间接来的,既然都说这里重要,那就去守吧,但马谡到了这里,却发现所谓的要塞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就地依托组织反击了。

街亭一带过去是一个县城所在地,后来“撤县设亭”,慢慢荒废了,陇右以及更远的金城一带多年以来都是曹魏的地盘,街亭控制的是东西大通道,在自家的院子里没必要搞那么坚固的防御工势,没有需要设防的对象,对街亭重视的程度自然降低了。

本想在川道里据险而守,但这个有利地形不在了,马谡这才“弃亭上山”。不要以为马谡是军事上的白痴,他上山一定是有理由的,试想一下,如果川道里的要塞仍然很坚固,他为什么还要上山呢?

除非他是曹魏打入蜀汉内部的卧底。

如此以来,马谡抢先一部占领有利地势的优势就没了,蜀军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法弥补了,失败就成了自然的事,马谡的失误只是上山以后没有保护好水道,但即便有水喝,蜀军被打败也是迟早的事。

战役总体形势对蜀军不利

以上是就战场形势进行的分析,从整个战役形势来分析,其实对蜀军也不利,因为你要夺陇右人家就会来增援,你比人家的人马数量差得多,败仗是肯定的,即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出祁山呢?

其实,有些情况诸葛亮确实没有料到,打乱了他原先的部署,这主要是进入陇右以后曹魏军民拼死反抗,拖延了将陇右完全占领的时间,诸葛亮原计划抢占陇右,在这里站住脚跟,再去跟增援的魏军打对峙战。

但有人会说,诸葛亮出祁山后,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不是望风而降了吗?史书确实是这样记载的,但这3个郡是不是再没有人反抗了,这不好说。而且,曹魏的雍州、凉州还有十多个郡,他们却没有望风而降,不仅没有,而且反抗得激烈。

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凉州刺史徐邈以及陇西郡太守游楚等人在援军未到达前都组织了反攻,成效还很明显,其中游楚还立下大功,事后被封侯,受到魏明帝亲自召见,正是他们的反击,让诸葛亮迅速占领整个陇右地区进而攻占凉州的计划未能达成。

一旦陷入僵持,蜀军就被动了,一是粮草问题不好解决,二是魏军的援军会源源不断地开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在决定要去守街亭的时候,蜀军就已经败了。


南门太守

魏延去街亭的话肯定能守住,因为《三国志》中已经记载的很清楚了,事实是胜于雄辩的。

马谡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被任命为大军先锋,担负了镇守街亭的大任。

《三国志·马良马谡传》中的记载:“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当时的先锋人选,更多人是支持用魏延和吴懿的。

我们再来看看马谡的先锋官,王平当时做了什么。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

王平都已经看出来马谡的部署不当,那么如果换成宿将魏延或者吴懿更不在话下了,根本不会犯马谡这样子的错误。

其实吧,守街亭派王平为主将就足够了,原因请继续往下看。

诸葛亮对于怎么守卫街亭,也是部署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

诸葛亮已经明确交代过马谡在街亭应该怎么驻守,怎么迎击魏军了,结果马谡没有遵守执行,导致大败。

魏延虽然骄横,但是对于诸葛亮的部署,还是很服从的。

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嫌隙,也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夸张。魏延仅仅是每次北伐时,希望自己可以单独负责一路罢了。诸葛亮也只是次次不许,非要把魏延带在身边,就是这点过节。诸葛亮在很多事情,还是很维护魏延的,这个《三国志》中也有记载。魏延之死,纯粹死于和杨仪的意见不合,被杨仪所害。

镇守街亭的任务,如果诸葛亮派给了魏延,那么魏延肯定会对诸葛亮感激不尽,终于可以自己领兵,单独一路了,更别说会忠实的完成诸葛亮交代的任务了。

魏延、王平对张郃的战绩。

《三国志·王平传》中明确记载了,第四次北伐时,“平别守南围……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一个王平就足够挡住张郃了,如果当时诸葛亮派王平为主将,守住街亭已经足够了,更别说加上魏延了。为什么这么说,继续往下看。

王平在南围镇守,挡住了张郃,诸葛亮也不会坐视不理。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了《汉晋春秋》的记载:“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

魏延是跟张郃交过手的,并且大破张郃军,可见魏延并不惧怕张郃,还能战胜张郃。

到这里已经很明确了,史料的记载已经足够了,用魏延替换马谡,变成魏延+王平的组合守街亭,那么街亭必然是万无一失。不得不佩服一下刘备,一见到魏延就委以重任,临死前跟诸葛亮都已经说过马谡不堪重用。


奕天读历史

那还用说,不但能守住街亭,还可能打败张郃,吞并魏军!


第一,魏延有奇谋。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兵者诡道也,出奇才能制胜!魏延就是这样一位善奇谋的将军。“子午道奇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如果魏延去守街亭,必定奇谋百出,让张郃防不胜防。

第二,魏延实战经验丰富。

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打仗这种事,经验太重要了,马谡输就输在没经验上了。魏延久经战争,可定不会做出放弃水源,弃城上山的愚蠢决定。肯定是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出奇兵发动突然袭击,以奇致胜。就像当年张飞在巴西打败张郃一样。

第三,街亭不算难守。

从地形看,街亭是典型的山谷地形,两山夹一口,只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当道扎营,谨守营寨,张郃就插翅也难飞过去。更何况街亭还有城池可以坚守,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说明街亭是有城池可以坚守的。而三国时期,攻城是很难很难的。

从兵力对比看,张郃有兵5万人,蜀汉军队守街亭的保守估计是1万人,或者更多一点。

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张郃在兵力上是蜀军的5倍,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别忘了,守城战,守城的一方可以利用有利的防御工事极大的削减地方的兵力优势。在随后的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10万大军20天都攻不下小小的陈仓城,守城的不过1000余人。

所以说,街亭的地形十分利于防守,一个正常的将军,正常发挥,就能圆满完成防守任务。何况是魏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魏延被刘备任命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时的豪言壮语。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曹操尚且不惧,张郃何足道哉!


上将嗳福斯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由于蜀军人才捉襟见肘,主要用了赵云、魏延、马谡三个人。首先派赵云领一军出祁山做疑兵,然后再派魏延攻打凉州,命令他拿下天水和安定这两个郡。


前两个军事任务都必须赵云、魏延这种久经沙场的猛将才能完成。而第三个任务留守街亭就相对简单的多,只需要防守即可,像这种不怎么出力的活孔明自然交给马谡来干。一来诸葛亮相信马谡平时兵法说得头头是道,守街亭应该问题不大。二来正好借此机会锻炼马谡的实战能力,为蜀国培养一位能文能武的大将。


然而让孔明没想到的是,他还是高估新兵蛋子马谡了。事实证明,理论和实践往往有天壤之别的差距。面对司马懿领军来犯,马谡竟然幼稚的把军队调到山上,打算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让司马懿不敢进攻。

司马懿也确实没有进攻,但他放火烧山了,还顺手把马谡军的水源切断了。马谡看着司马懿不按兵书上的套路出牌,顿时傻眼,接着就慌了。主帅一慌,军队就更混乱了,完全失去了战心。司马懿略施小计就把诸葛亮的高材生马谡给打败了,攻占了街亭。


马谡在街亭的军队并不比司马懿少,只是他完全是个迂腐的读书人,非要卖弄下兵法学识,搞得弄巧成拙。如果是魏延在街亭,估计司马懿在街亭瞅一瞅就会识相的退回去。以魏延的勇猛,同等兵力下,司马懿简直是来送人头。


然而诸葛亮是不会把魏延调到街亭去的,太大材小用了,人家魏延攻打凉州,一下就拿下了天水、安定两个郡。像魏延这种能攻城略地的猛将就应该放在前线杀敌,而不是留在街亭坐在那里。诸葛亮安排魏延在前线没毛病,只是他用马谡太失策了。马谡只是个高谈阔论的新兵蛋子,战场经验为零,让他留守街亭太说不过去了。这点诸葛亮作为北伐主帅要负很大责任。


游戏探索机

演义毕竟是故事,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全面溃败结束的。不只是街亭失守,就是赵云这一路负责牵制的部队也是溃败。马谡只是当了替罪羊而已。

另外,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街亭的地理位置对诸葛亮的北伐军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地区。因为,从街亭这条线想要包抄诸葛亮主力军,其路程至少是诸葛亮主力军到蜀军后方关卡的一倍路程。也就是说,此处就算失守,也不会威胁到诸葛亮本部兵马的撤退。(赵云那一路是很重要的,一旦被突破,诸葛亮主力真的会分分钟钟被包饺子。)

从街亭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期待马谡能守住此处。另外,从诸葛亮给马谡的建言是,沿途扎下营寨。什么意思呢?就是层层抵抗策略。目的只有一个。延缓街亭这一路的曹军推进速度。

既然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并没有期望挡住魏军,那么,就算去的是魏延或赵云,恐怕也是守不住的。最多能正确的延缓魏军推进速度,给诸葛亮的本部兵马更长的时间,突破长安一线的防线。毕竟,一旦诸葛亮的本部兵马突入至长安地区。反而会切段深入街亭的魏国部队的补给线。


金晶林

《三国志》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卻战于街亭。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所处位置是一个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控制了街亭,即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若街亭有失,蜀军粮道断绝,不战自溃。街亭的得失关系着战略全局,街亭重要性可见一斑。



张颌,曹魏名将,智勇双全,从“河北四庭柱”到“五子良将”,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历史上的张郃是一个让诸葛亮忌惮三分的柱国大将。《三国志》:“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魏延,蜀汉名将,有勇有谋,曾镇守汉中约十年,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后又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更加之魏延“子午谷奇谋”,说明魏延在军事方面拥有让人惊叹的才华。

回到街亭之战,如若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照样守不住,原因有三:

①街亭的重要性对于交战双亏都心知肚。蜀军虽先至,然魏军骑兵居多,速度奇快,当道下匝时间性不够,更没有时间去建坚固的城廓。纵然魏延有守汉中的经验,可汉中城池坚固,坚不可摧。反观街亭,无险可据,仅有的要塞年久失修。

②兵力的不足,蜀军在街亭大约有一万人,而魏军兵力达到了五万。

③张郃乃魏之名将,有胆有识,深知街亭重要性,急行军从关中赶赴陇右,克服重重困难,抢在蜀军之前占领了陇坻险要,保证了增援大军进入陇右。



综上所述,即使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照样守不住,从魏军抢占到陇坻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街亭之战的走向。


无名F1

让时间倒流回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劳师远征,进攻赵国新得的上党地区,在长平与秦军展开激战。元帅廉颇坚营固守,扎营险要之处。让秦军寸步不进,几乎崩溃。若不是应侯范睢行反间,使赵王用赵括代廉将军。赵国死不了那么多人。秦赵.两国孰胜孰败尚在两可中。关键问题是两个。一,赵王错用将领。二,赵括拟固不化。纸上谈兵。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狭路相遇。蜀汉用马谡抵挡曹魏司马大军。与赵王用赵括对付秦国白起如同一辙。真是历史有的惊人的相似。

蜀汉五虎大将之外,当数魏延拿得起大任。自刘备在长沙得其人后,一路转战,逢战必上,未曾有大的失败。平广汉,守汉中,敗费瑶郭淮,与张鸽数场恶战于南围。即使在渡泸水平孟获,诸葛亮也是委从重任,虽然孔明对他有些压制。当荆襄上庸相继丟失,关羽,孟达相继败亡。蜀汉东方三大屏蔽,惟魏延守着的汉中坚固不动。所以,五虎之外尚有一虎,就是魏延。用这样的人物去据守街亭,就如同廉颇守长平,能行。司马懿要过去,不失败也得脱层皮。至于马谡,各方面都"欠",上去得勉强,好大喜功,与赵括相似。



诸葛亮饱读兵书,对"长平之战"应该深有研究,谁想到一步不慎,全盘皆输。若以魏文长前去,情况定不是如此又堪,劳师远征而寸功不得。孔明之失策,如同赵王不用廉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