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派的是魏延,能否守住街亭?

文史采薇

公元228年春,蜀漢對曹魏發起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先是安排趙雲鄧芝率領數千疑兵佯攻郿縣,將曹真大軍騙入崎嶇難行的箕谷,然後親率七萬軍隊,號稱三十萬突然進攻祁山。隴右地區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風歸服。曹魏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待援。關隴震動,曹魏震恐,魏明帝曹睿大舉出動,移駕長安。

鑑於曹真大軍深陷箕谷,曹睿於是命令名將張郃率領五萬精銳的中央騎兵軍團前往隴右救援。此時,街亭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如果能夠將張郃堵截在隴山以東,使其無法越過街亭救援隴右,則隴右必將為蜀漢全部佔領,則蜀漢將進而奪取整個庸涼地區。如此,關中也必將落入蜀漢手中。則曹魏之滅亡,就是時間問題了。

歷史上,諸葛亮派遣參軍馬謖做為主將、王平作為副將,率領先頭部隊迅速趕往街亭去阻截張郃援軍。但是馬謖到達街亭後,卻擅自違反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軍事部署,不聽王平勸阻,不下據城,而是駐軍南山,導致取水通道被魏軍截斷,最後使得軍隊大敗於張郃之手,街亭被魏軍成功突破。當諸葛亮親率後軍即將抵達街亭時,進無所據,被迫拔數千戶天水民眾撤軍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就這樣結束了,隴右三郡得而復失。那麼,如果諸葛亮不用馬謖,而是用魏延去街亭阻截張郃,將會如何?能不能成功地守住街亭?

首先,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另有重任,負責率兵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而趙雲在箕谷負責誘騙曹真大軍。王平此前是降將,尚未表現出足夠的能力和忠誠,自然難以擔當軍隊主將。在這種情況下,在街亭阻擋張郃所率領的五萬精銳軍隊,除了馬謖以外,諸葛亮似乎沒有其他人可選。

其次,劉備雖然曾經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這是六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馬謖還很年輕,經過六年的磨礪以後,馬謖或許已經成長起來了。

再其次,諸葛亮經過對馬謖的多方考察與反覆溝通,對馬謖的智謀是比較認可的。尤其諸葛亮南征前,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與諸葛亮不謀而合,使得諸葛亮對其比較看重。只是覺得馬謖缺乏實戰經驗。需要給機會予以磨礪。有人以此認為諸葛亮不會用人,看人不準。但是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的能力,不認為諸葛亮不會用人。而且如果諸葛不會用人,能成為千古名相麼?何況劉備、曹操都犯過重大的用人錯誤。

另外,諸葛亮想培養懂謀略、善於統兵作者的軍事人才。這樣更能促進蜀漢北伐事業的成功。

其實馬謖還是不錯的,很有才幹的,只能說張郃太利害了。張郃是當時的名將,身經百戰,善於謀略,善於軍陣。那麼,如果魏延率軍二萬去駐守街亭,若能老老實實的據城堅守,當道紮營,則必然能夠堵住張郃,但若貿然出戰,也是必敗無疑。

古時候,據城防守相比進攻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進攻方往往需要5到10倍的軍事力量去攻擊防守方。

如此,馬謖如果按照事前諸葛亮安排的方案當道據守的話,在王平的協助下,也必然能夠用二萬軍隊在街亭堵住張郃的五萬軍隊,至少張郃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街亭,而諸葛亮幾天後將親率後軍趕到。奈何馬謖自大,擅自改變軍事部署。而魏延,從第五次北伐時的表現來看,他也可能會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萬一他在把守街亭時,擅自帶兵出戰怎麼辦?

所以即使安排魏延去街亭阻截張郃,也有可能被張郃擊敗,導致街亭丟失。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誰是最合適的人選,能夠確保踏踏實實地據守街亭,不至於出現意外?


紅色星河

這次戰爭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的初次直接交手,是兩位大軍事家智慧的角逐。



而這次交鋒中,諸葛亮在使派將領中犯了巨大的失誤,導致功敗垂成,北伐失敗。

諸葛亮應該為這次失敗負主要責任。

如果諸葛亮用魏延守街街亭,是肯定可以守住的。

原因如下:

一、魏延與馬謖的實戰經歷完全不同。

魏延久經戰陣,自長沙歸附劉備以來,身經百戰,軍事經驗極其豐富。

馬謖在蜀軍中,雖然也屢次隨軍征戰,但始終做為參謀人員,在帥帳出謀劃策,未經過戰場實踐。理論上的東西並未能在實戰中親身檢驗。



二、兩人性格不同。

魏延之驕,在於清高,他是有資本的。通過常年的戰鬥經歷,屢立戰功,在蜀軍中,能與他相提並論的將領沒有幾個。

馬謖之驕,在於自負,他沒有資本,他的驕傲完全是建立在諸葛亮對他的期望和信任上的。他的資歷太淺,在蜀軍中毫無突出。

三、兩個人的能力不同。

魏延在追隨劉備以來,通過長年曆練,中後期是經常做為鎮守一方的將才來使用的,地位與關張趙黃馬相同。他是能獨當一面的。

《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馬謖沒有獨自領兵的任何經驗,只有耳濡目染,而沒有親身經歷,連副將都沒有做過,而諸葛亮直接把他成為鎮守重要據點的主將使用,這個失誤是巨大的。

四、最致命的一點:兩個人心態不同。

如果是魏延去守街亭,他會把鎮守街亭當成是一件軍事任務來執行,他只會想著怎樣完成好任務。因為在他的軍事生涯中,立下的功勞實在是太多了,他完全不會覺得這項任務能給他的功勞薄上添加多少光彩。所以,魏延會按步就班地照章辦事,不會有什麼額外的想法。

馬謖不同啊,他在軍中的威望完全建立在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上,他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功勞,迅速提高自己的威信,增加自己的份量。做為諸葛亮的寵兒,他感受到了其他將領對他的重要程度的質疑。老將們的功績,魏延的能力,趙雲的威信,新降來的姜維的才能,都是威脅,他需要儕身於重要將領的行列中。

所以,他除了想守住街亭外,還想給魏軍以巨大殺傷,以手頭這點兵力,打出一個擊潰戰來,而這個目的卻是完全不現實的。



所以,最終馬謖失敗了,也直接導致了這次北伐的破滅。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犯下如此重大失誤的原因,他的實際目的是這樣的:

一、趙雲已老,魏延驕橫,姜維新降,其餘各將才能和資歷不足。蜀軍急需要扶持一些年輕有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可以平衡軍中的勢力。

二、多年戰爭,蜀軍中人才凋零,諸葛亮要通過實戰訓練,培養年輕一代,為將來的戰爭儲備必需的人才。

三,鎮守街亭,這個任務很重要,但實際上並不難,這個功勞很大,但對於一般將領來說,幾乎就是贈送的禮品。



諸葛亮的要求很簡單:當道下寨,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

目標很明確:當前的整個戰略形勢對蜀軍是極其有利的。蜀軍現在只需要根據敵方動向,完成整體戰略佈署,把必要的軍需物資糧草運送到位,馬上就能給魏軍以痛擊。重要的是拖住魏軍襲向戰略運輸通道的時間,是時間。

如果魏延來守,實在是個太簡單不過的事了。他甚至會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

而馬謖的失敗,完全破壞了蜀軍的整個戰略佈署,使本處於攻勢中的部隊成了冒進,後援的迅速斷絕立即使這些並未補充到位的各軍處於危險當中。

而諸葛亮的失敗並非他軍事才能的不足,而是他對軍中人事調整的失敗,這個失敗不僅僅是現在,更是他對未來的期望和策劃完全落空了,這才是真正令他痛心疾首,耿耿於懷的原因。

《三國志 馬良傳》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對馬謖還是寄予了相當大的期望,甚至是做為自己未來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的。

《三國志 馬良傳》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而這次,馬謖不但辜負了他的期望,還擊碎了他對未來的夢想。使他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政治才能上與先帝劉備的巨大差距。

當然,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是無庸置疑的,不能因為他錯用了馬謖而懷疑和貶低他的軍事才華。

畢竟,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從軍事能力上,他是所向披靡的。



蜀漢最終的沒落,不是由他一個人所能挽救的。


饞嘴肥貓1

如果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能否受得住,這好有一比,你讓一個比較優秀的高三畢業生去做一道很常規的初中中考題。答案當然是手到擒來,甚至他能夠給出好幾種解題的方式。有種大炮轟蚊子—大材小用之感。

故而魏延憑藉魏延的軍師才能必須能守得住!

為什麼這麼說?且諸葛亮為什麼不讓魏延守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魏延:有勇有謀,性格孤傲

魏延出身貧寒,卻能夠在亂世中,屢立奇功,得到劉備的賞識。升至牙門將軍。牙門將軍這個職務可不是誰都能當的,當年趙雲就曾擔任這個職務。可見魏延的確是有勇有謀!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就動身前往成都,漢中就需要一位得力的干將來守衛漢中。漢中為成都的北門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關羽守了荊州,大夥兒都以為是張飛。但誰都沒想到讓魏延擔任漢中的將軍和太守。眾將皆驚。

劉備為解開大家疑團,就問魏延,漢中你想怎麼守?魏延自信地回答: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這句話是說,如果魏國舉重兵攻打漢中,我會死守關隘;如果偏師來攻,我會積極整軍,攻下他們。

事實證明,魏延的確守得很好。出色的完成任務。

到了涼州刺史任上,更是連破魏將費曜和雍州刺史郭淮。非常厲害。被諸葛亮加封為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

故而魏延的謀略不在話下。守住街亭更是小菜一碟。

那麼為什麼不讓魏延守呢?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

因為在蜀漢到了後期,五虎大將就剩趙雲能夠上場了。而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的軍師策略中,第一要派一支有影響力的部隊騷擾祁山。在當時的蜀漢,除了趙雲就是魏延。那就讓趙雲去吧。

再者需要有一支急行軍部隊打下天水和安定。沒有趙雲,只能讓魏延上。讓馬謖去?那不是拿幾十萬大軍開玩笑嘛?事實又一次證明,魏延是良將,出色的完成了佈置的任務。

街亭重要,但是易守難攻,並不是一個特別難的任務,就讓馬謖和王平去吧,王平輔助馬謖。應該沒啥問題。


但事情總是很意外,馬謖傲慢無知,不懂軍事作戰。又不聽王平意見,最終被張郃殺得落花流水,還丟了街亭,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北伐失敗。

可以這麼說,廖化和王平都能把街亭守個滴水不漏。

文說到了,魏延守漢中,曹操來攻打都無所畏懼,更何況你張郃了!

故而,讓魏延守街亭一點兒問題沒有,但是是不可能的。因為諸葛亮有有更重要的軍師作戰任務派給他。選擇了馬謖這個紙上談兵的年輕人,最終造成北伐失敗。真是令人扼腕!

如果覺得在下嘮叨的不錯,就點關注哈,有不同想法也可評論。


小王看三國

諸葛亮如果不派馬謖而改派魏延去守街亭,其實也守不住,理由如下:

雙方總體兵力對比懸殊

諸葛亮攻隴右,魏明帝和曹真派張郃率兵先行救援,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張郃帶來的人馬是5萬人,而且以騎兵為主,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人馬有多少,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會少於2000人,因為戰敗後隨王平逃回來的人馬就有1000多,但也不會太多。

受總人口數量的限制,蜀漢平時常備軍人數約在10萬左右,為北伐可能會適當增加徵兵的強度,使全國總兵力達到15萬左右,其中3/4集中在漢中,其餘的還要分守在全國各處,這是朝廷能調動的部隊,各郡縣的地方武裝不算,但那些武裝也無法派去北伐。

諸葛亮歷次北伐,出動的兵力也就在10萬左右,即使這些人馬也不能全部派到戰場上,因為士兵當時有輪休制,平時4/5在崗,1/5輪休,這就是《太平御覽》所引述的《諸葛亮別傳》裡所說:“亮有士十萬,十二更下,在者八萬。”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來隴右,留一部分人馬給趙雲、鄧芝守漢中,同時讓他們擔負由褒斜道佯攻的任務,這一部分不能少於1萬人吧,加以其它不能動的人馬,諸葛亮能帶來打仗的頂多8萬人上下。

隴右戰場鋪得很開,除西縣大本營要守備外,各處也都有戰事,歸附的天水等3個郡還要去守,諸葛亮能交給馬謖的人馬肯定不會也有5萬人,推測起來,1萬人左右較合理,只是對手的幾分之一。

小說和戲劇裡說諸葛亮給馬謖的人馬是10萬人,這肯定是不對的,諸葛亮要是有10萬預備隊在那裡就不用去守街亭了,把張郃放進來慢慢打就行了。

蜀軍對戰場情況瞭解很少

街亭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隴城鎮一帶,是關隴大道上的一個重要據點,蜀軍從來沒到過這裡,對這裡的情況一無所知。

也就是說,街亭不是蜀漢的佔領區,以前不是,現在也不是,蜀軍從來沒有在街亭周邊活動過,因而無法在這裡構築什麼阻擊工勢。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遠赴數百里外來守街亭呢?

這主要是,過去長期以來街亭都是重點經營的一處軍事要塞,大家都知道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得到的信息大概也是間接來的,既然都說這裡重要,那就去守吧,但馬謖到了這裡,卻發現所謂的要塞已經年久失修,無法就地依託組織反擊了。

街亭一帶過去是一個縣城所在地,後來“撤縣設亭”,慢慢荒廢了,隴右以及更遠的金城一帶多年以來都是曹魏的地盤,街亭控制的是東西大通道,在自家的院子裡沒必要搞那麼堅固的防禦工勢,沒有需要設防的對象,對街亭重視的程度自然降低了。

本想在川道里據險而守,但這個有利地形不在了,馬謖這才“棄亭上山”。不要以為馬謖是軍事上的白痴,他上山一定是有理由的,試想一下,如果川道里的要塞仍然很堅固,他為什麼還要上山呢?

除非他是曹魏打入蜀漢內部的臥底。

如此以來,馬謖搶先一部佔領有利地勢的優勢就沒了,蜀軍兵力不足的問題也就無法彌補了,失敗就成了自然的事,馬謖的失誤只是上山以後沒有保護好水道,但即便有水喝,蜀軍被打敗也是遲早的事。

戰役總體形勢對蜀軍不利

以上是就戰場形勢進行的分析,從整個戰役形勢來分析,其實對蜀軍也不利,因為你要奪隴右人家就會來增援,你比人家的人馬數量差得多,敗仗是肯定的,即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出祁山呢?

其實,有些情況諸葛亮確實沒有料到,打亂了他原先的部署,這主要是進入隴右以後曹魏軍民拼死反抗,拖延了將隴右完全佔領的時間,諸葛亮原計劃搶佔隴右,在這裡站住腳跟,再去跟增援的魏軍打對峙戰。

但有人會說,諸葛亮出祁山後,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不是望風而降了嗎?史書確實是這樣記載的,但這3個郡是不是再沒有人反抗了,這不好說。而且,曹魏的雍州、涼州還有十多個郡,他們卻沒有望風而降,不僅沒有,而且反抗得激烈。

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涼州刺史徐邈以及隴西郡太守遊楚等人在援軍未到達前都組織了反攻,成效還很明顯,其中游楚還立下大功,事後被封侯,受到魏明帝親自召見,正是他們的反擊,讓諸葛亮迅速佔領整個隴右地區進而攻佔涼州的計劃未能達成。

一旦陷入僵持,蜀軍就被動了,一是糧草問題不好解決,二是魏軍的援軍會源源不斷地開到。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在決定要去守街亭的時候,蜀軍就已經敗了。


南門太守

魏延去街亭的話肯定能守住,因為《三國志》中已經記載的很清楚了,事實是勝於雄辯的。

馬謖是諸葛亮力排眾議被任命為大軍先鋒,擔負了鎮守街亭的大任。

《三國志·馬良馬謖傳》中的記載:“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

當時的先鋒人選,更多人是支持用魏延和吳懿的。

我們再來看看馬謖的先鋒官,王平當時做了什麼。

《三國志·王平傳》中記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

王平都已經看出來馬謖的部署不當,那麼如果換成宿將魏延或者吳懿更不在話下了,根本不會犯馬謖這樣子的錯誤。

其實吧,守街亭派王平為主將就足夠了,原因請繼續往下看。

諸葛亮對於怎麼守衛街亭,也是部署過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了:“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

諸葛亮已經明確交代過馬謖在街亭應該怎麼駐守,怎麼迎擊魏軍了,結果馬謖沒有遵守執行,導致大敗。

魏延雖然驕橫,但是對於諸葛亮的部署,還是很服從的。

諸葛亮和魏延之間的嫌隙,也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誇張。魏延僅僅是每次北伐時,希望自己可以單獨負責一路罷了。諸葛亮也只是次次不許,非要把魏延帶在身邊,就是這點過節。諸葛亮在很多事情,還是很維護魏延的,這個《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魏延之死,純粹死於和楊儀的意見不合,被楊儀所害。

鎮守街亭的任務,如果諸葛亮派給了魏延,那麼魏延肯定會對諸葛亮感激不盡,終於可以自己領兵,單獨一路了,更別說會忠實的完成諸葛亮交代的任務了。

魏延、王平對張郃的戰績。

《三國志·王平傳》中明確記載了,第四次北伐時,“平別守南圍……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一個王平就足夠擋住張郃了,如果當時諸葛亮派王平為主將,守住街亭已經足夠了,更別說加上魏延了。為什麼這麼說,繼續往下看。

王平在南圍鎮守,擋住了張郃,諸葛亮也不會坐視不理。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了《漢晉春秋》的記載:“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

魏延是跟張郃交過手的,並且大破張郃軍,可見魏延並不懼怕張郃,還能戰勝張郃。

到這裡已經很明確了,史料的記載已經足夠了,用魏延替換馬謖,變成魏延+王平的組合守街亭,那麼街亭必然是萬無一失。不得不佩服一下劉備,一見到魏延就委以重任,臨死前跟諸葛亮都已經說過馬謖不堪重用。


奕天讀歷史

那還用說,不但能守住街亭,還可能打敗張郃,吞併魏軍!


第一,魏延有奇謀。

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兵者詭道也,出奇才能制勝!魏延就是這樣一位善奇謀的將軍。“子午道奇謀”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如果魏延去守街亭,必定奇謀百出,讓張郃防不勝防。

第二,魏延實戰經驗豐富。

三國志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打仗這種事,經驗太重要了,馬謖輸就輸在沒經驗上了。魏延久經戰爭,可定不會做出放棄水源,棄城上山的愚蠢決定。肯定是穩紮穩打,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出奇兵發動突然襲擊,以奇致勝。就像當年張飛在巴西打敗張郃一樣。

第三,街亭不算難守。

從地形看,街亭是典型的山谷地形,兩山夾一口,只要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當道紮營,謹守營寨,張郃就插翅也難飛過去。更何況街亭還有城池可以堅守,三國志張郃傳記載,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說明街亭是有城池可以堅守的。而三國時期,攻城是很難很難的。

從兵力對比看,張郃有兵5萬人,蜀漢軍隊守街亭的保守估計是1萬人,或者更多一點。

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張郃在兵力上是蜀軍的5倍,佔有絕對優勢,但是別忘了,守城戰,守城的一方可以利用有利的防禦工事極大的削減地方的兵力優勢。在隨後的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10萬大軍20天都攻不下小小的陳倉城,守城的不過1000餘人。

所以說,街亭的地形十分利於防守,一個正常的將軍,正常發揮,就能圓滿完成防守任務。何況是魏延。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魏延被劉備任命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時的豪言壯語。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曹操尚且不懼,張郃何足道哉!


上將噯福斯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由於蜀軍人才捉襟見肘,主要用了趙雲、魏延、馬謖三個人。首先派趙雲領一軍出祁山做疑兵,然後再派魏延攻打涼州,命令他拿下天水和安定這兩個郡。


前兩個軍事任務都必須趙雲、魏延這種久經沙場的猛將才能完成。而第三個任務留守街亭就相對簡單的多,只需要防守即可,像這種不怎麼出力的活孔明自然交給馬謖來幹。一來諸葛亮相信馬謖平時兵法說得頭頭是道,守街亭應該問題不大。二來正好藉此機會鍛鍊馬謖的實戰能力,為蜀國培養一位能文能武的大將。


然而讓孔明沒想到的是,他還是高估新兵蛋子馬謖了。事實證明,理論和實踐往往有天壤之別的差距。面對司馬懿領軍來犯,馬謖竟然幼稚的把軍隊調到山上,打算憑藉居高臨下的地勢讓司馬懿不敢進攻。

司馬懿也確實沒有進攻,但他放火燒山了,還順手把馬謖軍的水源切斷了。馬謖看著司馬懿不按兵書上的套路出牌,頓時傻眼,接著就慌了。主帥一慌,軍隊就更混亂了,完全失去了戰心。司馬懿略施小計就把諸葛亮的高材生馬謖給打敗了,攻佔了街亭。


馬謖在街亭的軍隊並不比司馬懿少,只是他完全是個迂腐的讀書人,非要賣弄下兵法學識,搞得弄巧成拙。如果是魏延在街亭,估計司馬懿在街亭瞅一瞅就會識相的退回去。以魏延的勇猛,同等兵力下,司馬懿簡直是來送人頭。


然而諸葛亮是不會把魏延調到街亭去的,太大材小用了,人家魏延攻打涼州,一下就拿下了天水、安定兩個郡。像魏延這種能攻城略地的猛將就應該放在前線殺敵,而不是留在街亭坐在那裡。諸葛亮安排魏延在前線沒毛病,只是他用馬謖太失策了。馬謖只是個高談闊論的新兵蛋子,戰場經驗為零,讓他留守街亭太說不過去了。這點諸葛亮作為北伐主帥要負很大責任。


遊戲探索機

演義畢竟是故事,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全面潰敗結束的。不只是街亭失守,就是趙雲這一路負責牽制的部隊也是潰敗。馬謖只是當了替罪羊而已。

另外,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街亭的地理位置對諸葛亮的北伐軍來說並不是十分重要的地區。因為,從街亭這條線想要包抄諸葛亮主力軍,其路程至少是諸葛亮主力軍到蜀軍後方關卡的一倍路程。也就是說,此處就算失守,也不會威脅到諸葛亮本部兵馬的撤退。(趙雲那一路是很重要的,一旦被突破,諸葛亮主力真的會分分鐘鐘被包餃子。)

從街亭的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期待馬謖能守住此處。另外,從諸葛亮給馬謖的建言是,沿途紮下營寨。什麼意思呢?就是層層抵抗策略。目的只有一個。延緩街亭這一路的曹軍推進速度。

既然作為主帥的諸葛亮並沒有期望擋住魏軍,那麼,就算去的是魏延或趙雲,恐怕也是守不住的。最多能正確的延緩魏軍推進速度,給諸葛亮的本部兵馬更長的時間,突破長安一線的防線。畢竟,一旦諸葛亮的本部兵馬突入至長安地區。反而會切段深入街亭的魏國部隊的補給線。


金晶林

《三國志》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卻戰於街亭。



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所處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控制了街亭,即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若街亭有失,蜀軍糧道斷絕,不戰自潰。街亭的得失關係著戰略全局,街亭重要性可見一斑。



張頜,曹魏名將,智勇雙全,從“河北四庭柱”到“五子良將”,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歷史上的張郃是一個讓諸葛亮忌憚三分的柱國大將。《三國志》:“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魏延,蜀漢名將,有勇有謀,曾鎮守漢中約十年,成為獨擋一方的大將。後又多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更加之魏延“子午谷奇謀”,說明魏延在軍事方面擁有讓人驚歎的才華。

回到街亭之戰,如若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照樣守不住,原因有三:

①街亭的重要性對於交戰雙虧都心知肚。蜀軍雖先至,然魏軍騎兵居多,速度奇快,當道下匝時間性不夠,更沒有時間去建堅固的城廓。縱然魏延有守漢中的經驗,可漢中城池堅固,堅不可摧。反觀街亭,無險可據,僅有的要塞年久失修。

②兵力的不足,蜀軍在街亭大約有一萬人,而魏軍兵力達到了五萬。

③張郃乃魏之名將,有膽有識,深知街亭重要性,急行軍從關中趕赴隴右,克服重重困難,搶在蜀軍之前佔領了隴坻險要,保證了增援大軍進入隴右。



綜上所述,即使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照樣守不住,從魏軍搶佔到隴坻那一刻起,就決定了街亭之戰的走向。


無名F1

讓時間倒流回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勞師遠征,進攻趙國新得的上黨地區,在長平與秦軍展開激戰。元帥廉頗堅營固守,紮營險要之處。讓秦軍寸步不進,幾乎崩潰。若不是應侯範睢行反間,使趙王用趙括代廉將軍。趙國死不了那麼多人。秦趙.兩國孰勝孰敗尚在兩可中。關鍵問題是兩個。一,趙王錯用將領。二,趙括擬固不化。紙上談兵。


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狹路相遇。蜀漢用馬謖抵擋曹魏司馬大軍。與趙王用趙括對付秦國白起如同一轍。真是歷史有的驚人的相似。

蜀漢五虎大將之外,當數魏延拿得起大任。自劉備在長沙得其人後,一路轉戰,逢戰必上,未曾有大的失敗。平廣漢,守漢中,敗費瑤郭淮,與張鴿數場惡戰於南圍。即使在渡瀘水平孟獲,諸葛亮也是委從重任,雖然孔明對他有些壓制。當荊襄上庸相繼丟失,關羽,孟達相繼敗亡。蜀漢東方三大屏蔽,惟魏延守著的漢中堅固不動。所以,五虎之外尚有一虎,就是魏延。用這樣的人物去據守街亭,就如同廉頗守長平,能行。司馬懿要過去,不失敗也得脫層皮。至於馬謖,各方面都"欠",上去得勉強,好大喜功,與趙括相似。



諸葛亮飽讀兵書,對"長平之戰"應該深有研究,誰想到一步不慎,全盤皆輸。若以魏文長前去,情況定不是如此又堪,勞師遠征而寸功不得。孔明之失策,如同趙王不用廉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