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才是被严重抑制对象,李鸿章会因为被“抑汉”而输掉甲午?

1874年10月31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奕䜣和“东洋俾斯麦”大久保利通签订了《中日北京专约》(《日清两国互换条款》)。该条约赔偿50万两,并间接承认日本对琉球占领。其后,日本将琉球改名冲绳。然而,琉球实际上被日本占领是在1609年。琉球被日本占领对日本利益颇大,直接导致日本对台湾岛的野心。所以,“甲午战败”时,日本才要向中国索要台湾岛。

在“甲午战争”中,第一责任者无疑是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第二责任者就是李鸿章及其领导的以淮军为基础的北洋陆军、海军。然而,这个简单的事情,却因为近几十年来某些人出于发展地方经济、谋求个人知名度等原因,不断地突破。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责任被极大弱化,有不但无过反而有功的趋势。其中,一项观点就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清廷出于“扬满抑汉”的政策,故意让甲午战争失败。

左宗棠才是被严重抑制对象,李鸿章会因为被“抑汉”而输掉甲午?

甲午战争时期的湘军统帅刘坤一

(1)无稽之谈:楚军已被解散,湘军又很分散,不发展淮军发展谁

我们今人总说“扬满抑汉”是清廷护卫政权的主轴,清廷之所以不敢打外战:是因为怕各民族的反抗者借机推翻清朝统治。这一观点是对的。但是,凡事儿都不能什么东西都向一个原因靠,那就根本不用再找什么“失败”原因了。

李鸿章率领淮军从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1875到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0到1881年左宗棠和曾纪泽收复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都是一路妥协。有人说这是因“扬满抑汉”,李鸿章为了自保。然而,实际上清政府从1875年就着力培植淮军系的“海军”“陆军”,抑制湘军,特别是最终解散了“楚军”。楚军创始人左宗棠自“平定西北”“解放新疆”后,其楚军被“解散”的部分外,大部分军队都留在了闽浙地区。

其后,慈禧借助“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削去“楚军二帅”杨昌濬的职务,同时,削去众多湘军、楚军的将领。左宗棠第一次入值军机处时,其以“老湘营”刘锦棠部为基础的“西征军”又都留在大西北。左宗棠的身边只剩下王德榜、刘璈以及两千余士兵,后来,刘璈去了台湾又带走一部分人。左宗棠的手下只有一将和千八百人。可以说,“楚军”已经不复存在。由此,“中法战争”中,左宗棠只能让王德榜回老家招退伍兵归队。

左宗棠才是被严重抑制对象,李鸿章会因为被“抑汉”而输掉甲午?

影视剧形象

湘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是李鸿章可以控制一部分人。因为李鸿章本身也属于“湘军系统”,与李鸿章交好的人并不是少数。而且湘军内部除了曾国藩部还有罗泽南、江中源等其他大派系,因为曾国藩官位高又善于妥协、调和,因此,被湘军系统公认为“共主”。

但罗泽南系统、江中源系统与曾国藩系统还是有分歧的,难以形成统一阵线。特别是曾国藩死后,曾国荃作为“曾国藩系统”的领导人,与刘坤一等人更只是“利益共同体”而已。更重要的是,“湘军系统”的官员虽然在作战勇气上较淮军为强,但是,“地方利益”照顾得更表面化,更敢于公开“对抗”慈禧等清廷命令。

由此,淮军就成为清政府着力培养的部队。

(2)淮军是清政府着力培养的部队

我们虽然批评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长远目光,但是,在谁对清政府当时统治最有利上,还是很有眼光的。他们并不需要为国为民的将领,需要的是利于他们统治的将领。左宗棠的“草根心理和脾气”在他们看来是最危险的,因此,首先被剪除的也就是左宗棠的势力。

李鸿章自任直隶总督以来,李鸿章和淮军就是清政府最为依靠的力量,特别是“北洋海军”是清政府着力培养的对象。例如“北洋海军”仅仅买军舰及其武器就花费了三千多万两,如果抑制你李鸿章,不是让你主管海防会拿出那么多钱吗?要知道,晚清整个70年的救灾款都没这么多。

众所周知,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都已经无药可治,清廷难道不知道?湘楚淮三大军种你都裁了、抑制了,谁给你保卫江山?清廷也不是傻子,“扶一打一”这种统治术并不仅仅在清朝才有。

左宗棠才是被严重抑制对象,李鸿章会因为被“抑汉”而输掉甲午?

“扶你打你”很正常,那是为了控制你。和外敌对战,可不是和平时期玩“制衡术”,淮军和李鸿章打了败仗,你能让外敌听你的停止战争?开玩笑。

因此,“甲午战争”属于“扬满抑汉”根本说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