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因何得名?

寒梅昭雪54094512

“平涼”因何得名?

地理位置:

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處於涇河上游,橫跨隴山,是陝甘寧交匯的幾何中心。

文化歷史:

平涼歷史悠久,早在60萬年前就發現有人類活動。目前平涼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採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等。

地名來歷:

平涼地名來歷最常見的說法:公元376年,前秦大帝苻堅(著名的成語草木皆兵就與苻堅有關)在今甘肅平涼屯兵練馬,以涼主張天錫“雖稱藩受位,然臣道未純”為由出兵十三萬進攻前涼。同年八月,前秦部隊攻打至甘肅武威,張天錫被逼出降,前涼滅亡。隨後置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平涼之名初見史冊。



全城通

平涼,是甘肅東部的一個地級市,地處陝、甘、寧三省交匯處,東鄰陝西咸陽,南接陝西寶雞、甘肅天水,位於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平涼定名前的歷史 

1,在商、西周時期,平涼這片土地屬義渠戎(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無固定地名; 

2,在戰國時期,由秦昭王納入秦國版圖,正式屬於秦國,當時稱為“北地郡”,一直延用到漢朝前期;    

3,在漢朝漢武帝時期,改為“安定郡”,名稱延用至三國初期(當時平涼屬三國中的曹魏,而天水為曹魏與蜀漢的交界),到了西晉安定郡分為東西兩縣; 

4,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全稱叫東晉和十六國時期,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眾所周知,這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見上圖)北面十六國,南面東晉。

東晉只是偏居於南方的小王朝,不能和曾一統三國的西晉相比。

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


公元350年(東晉和十六國時期),氐(dī)族(羌族的一支,主要分佈在隴南,南北朝後融於漢族)攻下關中,隨後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史稱前秦。

之後苻生繼立,他淫殺無度,苻堅殺而代之。

苻堅剛即位時,前秦社會一派混亂,他崇尚儒學、獎勵文教,又得到王猛輔政,推行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一時間北方經濟復甦,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前秦強盛後,軍事力量大增,緊接著滅了前燕、前秦、代等國,最終統一一大片北方,與南方的東晉對峙。苻堅因此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容易忽視的一位帝王,王猛被稱為“前秦諸葛亮”。

前秦永興二年(公元三五八年),前秦王苻堅欲進攻前涼,於高平鎮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從此“平涼”二字登上歷史舞臺。  



風光傳語

平涼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東部與陝西咸陽相鄰,西部與甘肅定西、白銀相鄰,南部與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相鄰,北部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相鄰。

平涼自古為隴原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平涼歷史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這是平涼之名最早的由來,後世曾名次改名,解放後正式定名為平涼。


曹哥在西北

我的愛人是甘肅蘭州人,所以經常去甘肅,本人很喜歡甘肅的夏天,和甘肅的美食。但是我對於歷史瞭解並不多,我特意為了下度娘

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平涼市位於隴山東麓,涇河上游,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衝;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平涼: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大帝苻堅以長安門戶高平(現在的平涼)為後方,厲兵秣馬,以涼主張天錫“雖稱藩受位,然臣道未純”為由派兵十三萬進攻前涼,兵臨河西,赤岸(臨夏黃河邊)一戰殲滅涼軍三萬八千餘人。八月兵臨前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張天錫被逼出降,前涼至此滅亡。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史冊


青島的海邊綠茵

甘肅省平涼市縣名字的由來 公元 376年 (建元十二年 ) , 前秦大帝苻堅在長安的西門戶陰槃 (今甘肅平涼) 厲兵秣馬, 以涼主張天錫 “雖稱藩受位, 然臣道未純” 為由出兵十三萬進攻前涼 , 八月秦兵臨其都城姑臧 (今甘肅武威 ) , 張天錫被逼出降, 前涼至此滅亡。 始以平 涼之名置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