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从别的国家的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何昆峰

有没有从别的国家的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我说几个关于明朝的吧。

明朝对西班牙帝国的商品倾销

西方列强剥削殖民地的手段之一,就是靠倾销商品控制当地经济。但是,在16-17世纪时期,据西班牙人记载,明朝向西班牙帝国境内倾销了大量商品。当时的秘鲁总督在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说到:中国的商品如此便宜,以至于只需要花费25比索就能买到中国丝绸,而西班牙丝绸却要200比索。

为了获得日本的白银,丝绸开始在日本普及

在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丝绸衣服。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由于国内变得和平了,中日贸易获得了很大提高。为了能够获得日本国内的白银,中国商人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生丝,让日本人都穿上了丝绸衣服。当时旅居日本的西班牙人曾经这样描述:在古代,连领主都很难穿到丝绸衣服。今天,贸易如此快速增长,甚至连农民都能穿上丝袍。

据说当时中国通过各种途径每年从日本获得了15万公斤的白银!

明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为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提供了便利

明朝差一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当年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的航行在大洋上,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达.伽马航行到印度的时候,听当地人说在几代人之前曾经有一群留着长头发的人来到过这里(这些人就是郑和的船队)。但是,郑和之后明朝开始放弃航海将大洋让给了西方人,以至于当西方人殖民东南亚的时候,竟然获得了中国人的帮助。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朝廷闭关锁国了,但民间海外贸易还是很火热的。可是,缺少了明朝政府的支持,中国商人在海外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友好国家的剥削而得不到保护。1511年,阿尔布库尔克打算将满刺加变成葡萄牙殖民地,而当地统治者和中国商人有一些纠纷,于是这些中国商人将葡萄牙人视为盟友,为葡萄牙人对当地的统治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租给葡萄牙人海船和提供情报!


历史风暴

这类记录在外国史料里的“古代中国独家故事”,历代都有不少。下面的这几桩趣味历史,却都从新的角度,缩影古代中华文明变迁的历史大事。

1,《亚美尼亚史》:马超后人远走亚美尼亚?

三国时代英雄荟萃,蜀汉大将马超更是高人气,但这位评书里常见飒爽风姿的英雄,历史上却是四十七岁英年早逝,有关其子孙的记载从此寥寥。但公元五世纪,亚美尼亚史学家莫夫谢斯的著作《亚美尼亚史》却语出惊人:马超将军的后代,就在我们亚美尼亚。

怎么跑这么老远?以《亚美尼亚史》的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有位名叫“马抗”的中国将军为躲避追捕流亡波斯,刚在波斯站住脚,中国皇帝派的使节就杀到波斯。为了不得罪中国,波斯国王只好把“马抗”送到亚美尼亚。这以后的“马抗”,在亚美尼亚屡建战功,成为当地一代名将。其家族也在亚美尼亚繁衍生息,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马米科尼扬家族”。

那这位“马抗”何许人也?参考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恰与三国时代魏国灭蜀的时段相近。

于是扬威异国的“马抗”,就被很多后代学者,猜测为三国名将马超的后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抗”并非中国人,或许只是个蹭中国热度的流亡者。但不管哪种说法为真,陆上丝绸之路时代,古代中国王朝的强大影响力,却是生动可见。

2,提速日本史的“中国归化人”

中国三国年间时,日本还是严重野蛮落后的“古坟时代”。但接下来的三百年间,日本人就像开了窍一般,农业手工业高速发展,隋唐年间时更一度胆肥到叫板中国。为何会突然“开窍”?《大日本史》却给出一个中国史料里未曾记载的答案:多亏一群中国“归化人”。

何为“归化人”?原来公元四世纪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战乱的年代,在自称汉灵帝后裔的西晋人“刘阿知”等人带领下,上万中国工匠为躲战乱落户日本,是为“中国归化人”。这些“归化人”,也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江上波”等家族的祖先。

当时他们的到来,在日本引发轰动效应。好些人成了日本的高官显贵。但他们带给日本的,却是更持久的强心针:中国当时领先世界的丝绸冶炼纺织等技术,从此全数传入,日本的本土手工业从此加速发展。尝到甜头的日本统治者,更是瞪圆眼睛,只要中国有动乱,立刻不惜代价挖人。仅463年这一年,就软硬兼施从百济挖来大批中国工匠。中国先进的“准结构船”造船技术,也正是在这时传入日本。

“中国归化人”的“科技加持”,正如日本史学家木宫泰彦的感叹,简直让日本“顿形发达”。古代日本才得以在中国隋唐年间,几乎跑步进入封建社会,接着耀武扬威挑战大唐。然后被大唐军队暴揍一顿后,继续弯下腰来向中国学习。他们坚决的学习精神,确实自古就强。

3,西班牙人羡慕嫉妒恨:我们的钱都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控制的菲律宾马尼拉地区,已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1567年,肃清倭寇的明王朝解除海禁后,大批满载丝绸的中国船,从福建月港朝着马尼拉呼啸而来。本想大赚一笔的西班牙人,很快就感到了悲催事实。照着马尼拉大主教给西班牙国王的悲愤报告说:我们的钱都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

明朝海外贸易,众所周知利润大,但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此时西班牙人的文献资料,却是最有发言权。墨西哥史料《中国之船》里记载:每到运载中国丝绸的船舶,还在从马尼拉到拉美的路上时,整个拉美大地都望眼欲穿。《秘鲁总督辖区纪略》更形容:每次货船靠岸,当地的贵妇们就像过节似的,开始疯狂扫货爆买。以至于“她们毫不吝惜白银与宝石”。

如此“刚性需求”下,明朝丝绸的出口量,开始了恐怖疯涨:《中国之船》里统计,1583年以前,每年明朝来到马尼拉的货船大约二十艘,每艘载货量大约三百箱。但1583年后,每年的中国船一度疯涨到一百多艘,每艘船的载货量高达一千箱。

西班牙贵族操纵的本土丝织业,更被明朝丝绸完全怼出南美洲,陷入穷到叮当的境地。气到肉痛的西班牙王室,明末时先后十次颁布严令,限制对明朝丝绸的进口。

可这巨大的贸易利润,又岂能禁得住?白花花的南美白银,一直赛跑般往明朝流。西班牙出口明朝的贸易收益,最多时每年不超过17万比索。但每年明朝赚走西班牙的白银,1585年以前每年30万比索,1585年后更高速飙升,到明朝天启崇祯年间时,更是超过了每年200万比索。西班牙从南美输入马尼拉的白银,四分之三都被明朝赚走。以至于《中国之船》记载,西班牙人无奈叹息:“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买卖更赚钱的贸易”。

这碾压般的贸易优势,见证了“明朝制造”,乃至古代“中国制造”,最为风光的时代。

但最令人一声叹息的是,明朝商人赚得丰厚财富,但明朝低效的财政体制,却无法通过这火热贸易增加政府税收。一边是明朝东南大量白银输入,商品经济火爆,另一边却是明朝西北越发贫困化,政府收入裹足不前,可能发生的后果,当然细思极恐。晚明的动乱灾难,只看这桩西班牙史料里的火热贸易,就可体味其中教训。


我们爱历史

从韩国日本越南那边流传的比较多,但都是细节,对中国也没有什么印象,我说几个影响我们中国自我认知的事情吧。

一个是阿拉伯人在唐朝写的中国印度游记,里面记录世界最早的厕纸记录。不过最有趣的事,上面写了一句话,中国人不讲卫生,因为他们上完厕所不用手而是用纸,……用纸用纸用手用手,当时我感到的文化冲击是何其之大。

再说一个影响我们中国认知的就是欧洲人记录的万户飞天,我们的太空科普知识里都会提到他,最早制作火箭飞向太空的探险家啊,他是中国人。这个观点是先在国外流行才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中国之前没有任何关于万户的记载。

再说一个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美国媒体总结的近五百年内中国唯一对世界有影响的发明,那就是牙刷,好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原来牙刷是我们发明的。其实牙刷是明朝皇帝明孝宗发明的,可惜我们中国人后面就不用了,甚至遗忘了。

再说一个就是威震整个西方世界的西辽,当年金灭辽以后,耶律大石逃到西域,带领残兵败卒打败了欺负十字军的穆斯林盟主塞尔柱帝国,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了,教皇认为是圣经中记载的东方的约翰长老来拯救基督教了,所以在拉丁语,俄语,阿拉伯语,古英语中,都把中国称为契丹。


飞翔正义


中国还真有从其他国家的史料里发现一些我们没有记载的历史,但并非是重要的历史,但是因为国内战乱或政治因素一些历史记载失传,之前流传到国外的历史记载成为孤本,通过这些孤本补充那些空白历史的倒是很多。

通过其他国家史料记载补充中国所没有的历史记载,这个主要集中于明清两朝因为明清两朝西方开始崛起,传教士的足迹也遍布于全世界,虽然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传教士的存在,但真正活跃于明清二朝,如利马窦及其汤若望等知名传教士,并且流传下来不少对当时中国的记载,可以从侧面让人补充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通过其他西方记载还可以了解一下趣史,如明末清初南明时期,永历帝时期,面对清军的咄咄逼人,无奈之下竟然派官员陈安德等人前往西方向罗马教皇求援,陈安德在西方先后面见了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和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最终只是得到了一封教皇的象征性安慰回信和葡萄牙国王的口头承诺军事援助,这段历史在风雨飘摇的南明并没有记载,直到近代通过西方记载才传回中国。


当然外国资料也有诸多不实地方,也不能一味的参考
,如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慈禧太后的西方情人之说,甚至还出书详细记载了与慈禧太后的日常,简直是无稽之谈,首先就当时中国社会情况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古代中国讲究三从四德,对于名分很是看重,甚至比之生命还要重要,慈禧太后能牢牢掌控中国近半个世纪,得益于她是守旧派的利益代表,获得了大多数满清上层阶级支持,她如此淫乱后宫,而且还是跟当时国人印象中的洋夷,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又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完全是西方人为博人眼球瞎写罢了,根本经不起推敲。

因为本国战乱或者一些政治因素,一些历史记载失传了,通过其他国家的遗留孤本补充回来倒是很多,如清末八国联军侵华,其他国家大肆抢劫财物,而日本人却是费尽心机抢劫中国的古典珍藏,这其中不止有很多历史记载孤本还有很多珍贵的文学典藏,抗日战争中日本也经常干这种事情,真是中华文明的浩劫。


因为政治因素毁掉的历史被其他国家补充回来的也有

,如满清入关以后在南方大规模屠城,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这些惨无人道的记载后清朝皇帝为了统治需要而被毁掉,直到清末到日本的留学生多了,才发现了这些记载当时屠城的孤本,最终传回中国,才让这段历史得见天日。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谈及中国历史,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事实上,我们还有更多的官方和私家史料。虽然如此,就悦史君看到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古代史官惜墨如金的特点,确实有一些我国没有记载的历史,被别的国家记载进了他们的历史中。

接下来,悦史君就简单列举三个例子,供悦友们参考:

第一,10世纪末期的波斯文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

《世界境域志》又称《图曼斯基抄本》,是今阿富汗西北部古兹干地方的一位作者于982年写成,献给当地法里功王朝的君主阿布勒·哈里斯·穆罕默德·伊本·阿赫迈德。

982年正值我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辽朝乾亨四年,大理明政十四年,因此,这本书记载了我国唐宋之际的一部分地理、民族、物产、景物、风俗习惯等状况。

悦友们都知道,我国史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我们国家为中心,天下也就是中国和周边的附属国构成,而这本《世界境域志》,正好从国外的角度做了一定补充。

第二,《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又称《李朝实录》,是朝鲜王朝时期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到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的编年体汉文记录史书,虽然记载的是朝鲜时代的历史,但由于朝鲜王朝与我国明朝、清朝相始终,而且都是我国的藩属国,也就不可避免地记载了很多我国的历史。

例如,明成祖朱棣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靖康之难”、万历皇帝援朝抗倭、明末建州女真的崛起、清朝与南明的对峙等,《朝鲜王朝实录》都没有为尊者讳的顾虑,反而记载得比较详细。

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我国历史学界吴晗曾经编纂《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可以去尝试着看看。

第三,《燕行录》

《燕行录》是我国明清两朝,来华朝鲜使团里的正、副使、书状官乃至一般的随员,就沿途风光、使行人员、贡品,以及对我国的时政、著名人物、藩属外交、边境贸易、商人市集、士人科举、婚丧风俗等所见所闻著录成书,体裁有日记、诗歌、杂录、记事等,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

《燕行录》最早的是明朝崇祯十年,清朝崇德二年(1637年),来华朝鲜使团成员金宗一所写的《沈阳日乘》,最晚的则是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来华朝鲜使团成员所写的《燕辕日录》。

《燕行录》的内容,一是来华朝鲜使团需要向朝鲜国王汇报有关中国的情况,二是来华朝鲜使团成员对中国比较好奇,私下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

悦史君可以肯定的说,还有很多域外国家对我国历史的记载,如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日本、越南、琉球等,有兴趣的悦史君以后再慢慢聊。


历史这样说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看重点在于重要,这个重要是你觉得重要还是学术上觉得重要?

我们先看看一些有趣的记载,比如皇帝的长相,关于皇帝的长相,一般人都是避讳的,哪怕写出来也都是“龙章凤姿”之类的套话,朝鲜半岛出使清朝的使者,则没有这些顾虑。年轻的康熙“身长不过中人,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闵鼎重《老峰燕行记》)乾隆则是“面白皙,甚肥泽,无皱纹,须髯亦不甚白。”(李德懋《入燕记》),两年后另一个朝鲜人的记录是“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蔼然有春风和气。”(朴趾源《热河日记》),大约,乾隆确实是肤色白皙。


而关于清代学术的风气的转变,朝鲜人也有相应的记载,朝鲜使者柳得恭看见“迩来风气趋《尔雅》、《说文》一派……南方诸子所究心者六书,所尊慕者郑康成(郑玄)”这反映的是乾嘉时期考据学之风的盛行,而程朱理学离开了学术主流,而朝鲜人依然尊崇程朱理学,所以,朝鲜使者经常批驳考据之学。这些都是有趣的记载。

域外文献的价值不在于记载了什么似乎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很多域外文献也未必记载的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没有他者,就没法了解自我。如果用西方人的日记之类的史料,巨大的差异性会让西方人觉得东方一切都是新奇的。而朝鲜、日本、越南则属于东方,又是作为他者存在的。异乡的旅行者会注意被熟悉这片土地的人忽略掉的东西,这就是朝鲜使者记载的意义所在。


半卷

阿拉伯人商人写过一部《中国印度见闻录》主要记录一些中国唐朝衣食住行方面的事情,史学价值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宗教原因有些观点未免偏颇。

关于如厕

书中提到关于如厕方面的问题:“中国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用中国制造的纸。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在不洁净时都是做大净的,中国人只在大便后用纸擦一下。印度人只在午饭前洗一次,然后去拿食物。”所谓“大净”洗浴全身,阿拉伯人认为洗浴全身叫大净,洗浴下半身叫小净。


还说:“中国人习惯站着小便,一般平民百姓是这样,而那些王公贵族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他们使用一种油漆的木管,木管约一肘之长。两端有孔,上面有孔较大些。要小便时用木管套住**,双脚站立,把木管小端深处身在。中国人认为这样有益健康,他们认为凡膀胱疼痛都是结石引起。所以站着小便,才能从膀胱里完全排出。”这一段关于木管的记录,可能是关于医疗方面的内容,中国各地均未有这种风俗。

关于饮食

“中国人吃死牲畜,还有其它类似拜火教的习惯。中国人宰杀牲畜时不是割其喉咙,而是击其头。”所谓的吃死牲畜,就是不按照他们所说的割喉咙就是死牲畜。

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不使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中国通常用漱口来保持口腔清洁。

关于住房方面

中国人的房屋通常是木头的。印度人用石头,石灰,砖头和泥土。中国有时候也用这些东西盖房。中国的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条建造房屋,这种藤条可以编造用具。正如我们阿拉伯用破开的芦苇一样。房屋建成后还要涂上灰泥和油料,一涂到墙上就像乳汁一样闪着洁白而晶莹的光泽,实在令人叹服。


关于丧葬

中国死了人,要在第二年祭日才能安葬。人们把死者装入棺材,尸体上撒上生石灰,以吸收尸体的水分,如此保存一年。如果是国王,尸体放入沉香液或者樟脑里。不哭的不分男女都要挨打,难道不哭就是不悲痛吗?死者被埋入坟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相似。并继续为死者供奉食物,并声称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人们通常把食物放在死者旁边,到了夜里或者第二天早晨食物就不见了,人们称是被死者吃了。

只要尸体停放在家里,就哭声不断。为了死者,有时候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过去,当埋葬国王时,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带(他们的腰带是很贵重的)一起埋掉,现在这一习惯已经被取消。因为墓中物件经常被盗走。

关于服饰

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通常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候一个女人头上,可以多达二十个象牙或者别种材料的梳子,男人带着和我们帽子相似的头巾。


从总体上看来阿拉伯商人对中国比较具有好感的:“中国更美丽,更让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区没有城市,而中国人那里到处是城墙围绕的城市。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中国人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比较健壮,很少看到有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残疾人。而在印度,这一类人是屡见不鲜。”

书中还说“在印度很多地方是荒无人烟的,而中国所有土地均被耕种。全国人口密集。中国人比印度人好看的多,中国人的礼服很像阿拉伯人的衣着。他们穿着长袍,系着腰带,而印度人不分男女一律带着两块布当衣服。还戴着金首饰。”


书中还提到了黄巢起义:“强者一旦征服弱者便强占其土地,捣毁一切,连贫民百姓也杀尽吃光。吃人肉是是中国风俗所允许的,而且集市上还公开卖着人肉。”作者不会是进了孙二娘的黑店了吧,不过黄巢军确实有吃人的记录。但是也没有公开卖的的啊。

不过黄巢在广州确实屠杀了进二十万的阿拉伯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勾结一些当地人屠杀广州人,甚至一度曾想占领广东。连当时中国在广州的官员也差点被杀的从官衙里逃出来,几乎无路可走,跳入护城河才幸免于难。黄巢杀阿拉伯人也是他们自作自受。


渔耕樵读

一般来说是没有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将史书当成了图腾,中国的史书才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很多地区的历史其实需要中国的史书来验证,像著名的吴哥窟的发现就源于中国的史书,准确的说是一本游记,元朝人周达观曾经到达这里,写了一本《真腊风土记》,然后这本书被翻译成法文,引起了法国探险家的兴趣,最终通过这本书找到了森林深处的废弃皇宫。

还有印度,印度的历史是一团糟,近代很多人去印度考察,必备参考书是《大唐西域记》,西方人根据这个东西,才找到了印度很多的佛教遗址,才知道这个遗址叫什么。

中亚地区的史料更依赖中国史书,据说中国访问中亚,一个重要的礼物就是把中国的史料汇编一下,然后添补友国的历史空白。

那是不是外国的记录就一点也没有帮助呢?

当然也不是,比如马可波罗的游记,虽然不能说他写的都是我们不知道的,但他有独特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过去。

还有最著名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大屠杀虽然也是世人皆知的,但里面日军的暴行细节,现在引用最多的,却是三位外国人的记录。

一本当然是拉贝日记。

拉贝是德国人,当时他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经理,日军攻进南京时,他被外国人推举为南京安全区主席,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光是自己的住宅就保护了六百多的南京难民,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跟外国友人一起保护了上万人。

而且他还把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还给希特勒写了报告,详细描述了日军的暴行,他写的日记长达二千多页,是有关南京大屠杀最为重要最为详实的史料。

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

1937年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另一段:

1938年1月1日——一个漂亮女子的母亲向我奔过来,双膝跪下,不断哭泣着,哀求我帮她一个忙。当我走进一所房内,我看见一个日军全身赤裸裸地趴在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少女身上。我立即喝住那个下流无耻的日军,并用任何能够让人明白的语言向他呼喝。他丢下一句“新年快乐”就逃走了。他逃走时,仍然是全身赤裸,手中只拿着一条裤子。

除了拉贝的日记 ,还有日本人自己的记录,比如有一位叫东史郎,他是日本的上等兵,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后来,他也写了一本日记,总计有37万字,里面详细记录了日军的行径。

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

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

后面,东史郎四次到中国来道歉,并出版了他的日记,也是南京大屠杀很重要的日记。

还有一个日记来自一个美国人,她叫明妮·魏特琳,是当时金陵大学的教育学院主任。


她帮助了上千的中国女性免遭日军的兽行侵害,她同样也写了一本日记。

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没有这些,控诉日军暴行,就会缺少相互可以印证的史料。


脑洞历史观

上古中国的三皇五帝统治着全世界!

全世界的人都是炎黄子孙,子孙和子民的意思差不多。

五帝和夏商周的统治者都是黄帝的后代。黄帝是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登录附体。

上古中国乃中心之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是全球政治中心。后来的中国是上古中国的正统传承者。

三皇五帝时代,月球离地球非常近,像地球同步卫星一样悬停在盘古大陆上空的外层空间。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为了方便对地球的管理,把盘古大陆按东、南、西、北的方向划分为四大部洲,每个大部洲由两个小州组成,算上中心小州,盘古大陆共由九个小州组成,所以当时的人类遵循外星人的设定把全世界称为九州。地球上原本有十州,盘古大陆旁边还有一巨岛(大西洲,又名亚特兰蒂斯),也算一州,但在三皇五帝时代之前就沉没了。

盘古大陆的中心小州就在如今的东非(非洲东部),处于月球正下方,人类世界的统治者把政治中心设置在这里。月球在尧的时代远离地球,引发盘古大陆解体并产生了剧烈地漂移,整个人类文明受到重创,东非的辉煌文明也随之没落,在夏朝末年降到谷底,因此商朝取代夏朝成为人类文明的正统传承者以后,统治者迁都五次,把全球政治中心逐步迁移到中原地区。周朝取代商朝成为正统的统治者后,无暇顾及地球的其他地区,只在中原地区重新划分九州,复制黄帝时代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从此以后,只有中原地区进行了人类文明的正统传承!

三皇五帝及夏、商、周的统治者和元、清统治者道理是一样的。上古中国人、苏美尔人、希伯来人、蒙古人、满人,无论他们谁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中原当地人一直传承着人类文明正统没有中断。现在的中国认可元、清等朝代统治者外来的事实,认可南北朝时(北方政权)和五代十国时由胡人当统治者的历史,认可外来的理念,比如以马克思的理念为发展依据。为什么会认可?因为上古时全世界都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一家人,中原传承下这个概念来了!

上古时代没有其他宗教,只有一个不是宗教的宗教,就是人类全都信月球中的神(神级外星人),全球的所有人都拥护自黄帝时代出现的神灵委派论,人们认为中央政府都是神灵委派任命的,各地的下级管理者(统治者)也是神或中央政府委派任命的,哪怕神派个外来户来管理当地人,当地人也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商朝刚开始时对神非常尊敬,帝王执政必须要占卜问天(用占卜的方式向上天求指示),征得神(上帝)的同意才敢去做。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圣星人)一开始会回应和指导,后来就慢慢地任由人类自己发展了,不再频繁地指导了。商朝有一个贤明的王叫武丁,在他的时期有些事就得不到神的回应和指导,武丁只能自己做主,但是也要借用神的名义,比如他想提拔一个最底层的人当高官,他知道如果说那是自己的意思,人们是不会同意的,自己再贤明,人们也不认可,人们只认可天上的神,于是武丁说梦到上天的神灵,神灵在梦中点名,让他提拔一个叫“傅说”的人,所有的人这才同意和认可。武丁的妻子叫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她在黑海附近进行过战争,这也是商朝统治亚洲的证据),而且还主持着各种祭祀活动,负责和神灵沟通。祭祀是商朝最重要的国事活动,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是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妇好墓中的玉器出自新疆地区。

后来子贡问孔子:“古书上记载黄帝有四张脸,是真的吗?”孔子懂周礼,而周礼源自上古礼法,于是孔子如此解释:“黄帝四张脸是指黄帝指派四个人治理四方,这四人被人称为四面。黄帝回归天界后就是天帝,就是神,神的指派,天下人都认可!”上古时代天下都是一家,是地球大共同体,全部信神,神指派谁当统治者都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中原的人们在盘古大陆分裂并剧烈漂移带来大洪水后,退到了原始社会,一直没有恢复元气,苏美尔人为中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结合中原本地的甲骨文推出了商朝甲骨文。商朝甲骨文中有一个核心词语:“帝”,《山海经》中也经常出现“帝”这个字,帝就是指天帝和神灵(圣星人)登录附体的人间帝王,“帝”的写法和苏美尔文字的写法一模一样,都是“米”字形。这是因为苏美尔人和中原当地人的文字系统都源于更早的史前文明,即源于第一次人类文明和第二次人类文明,第二次人类文明毁灭后,苏美尔文明(沿海文明,第三次人类文明)崛起,修通天塔,亚特兰蒂斯文明(第四次人类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核战以后,人类世界就乱套了,各地各自为政,文字就都作了改进,变得有所不同。这个和民国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修铁路时专门把轨道修的不同是一个道理。黄帝统一人类世界、开启第五次人类文明时又重新设定新的文字,但是没有大规模使用,只掌握在上层的少数人手里,各地的普通人主要口口相传,偶尔使用当地的文字系统。

(在《三皇五帝》的章节中讲了,三苗部落从东非来到中原地区后,传承蚩尤文明,中原当地有一部落叫彝族,也加入了三苗部落。彝族和蚩尤文明使用相同的文字系统,都源于史前文明(第一次和第二次人类文明)。彝族文字专家研究得出,彝族文字和苏美尔文字同源,也都源于史前文明(第一次和第二次人类文明)。后来商朝的甲骨文就像是彝族文字的改进版,而彝族文字是黄帝叫仓颉造字以前中原地区所通用的文字。)

所以,在商朝苏美尔人来到中原当统治者之前,中原当地的各个部落都是有本土文明的,也是传承自史前文明,和苏美尔人都属于史前人类大共同体,不但都是用差不多形状的甲骨文字,而且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唯一不同的是中原地区在三苗部落的影响下尊蚩尤为神,苏美尔人入乡随俗,也尊奉蚩尤,同时也加强炎黄子孙这个概念的宣传,因为全地球的人都应该是炎黄子孙(这里的子孙就是子民的意思,指人民都是天子和父母官的子民),这是不容质疑地。

印章文化是苏美尔人带到中原来的,后来中国流行的独特游戏——麻将,就是印章的“变异”,用印章来玩游戏。印章分为阴文(字是凹进去的)和阳文(字是凸出来的),麻将就是一种方形的阴文印章。为什么麻将要用阴文呢?因为阳文凸出来的字容易磨损,阴文的使用寿命更长,更实用(容易码摞)。

代表诚信的印章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崛起,反映人性猜忌的麻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没落和扭曲,麻将是中原的传统游戏,起源于商朝,经过历史演变,在清朝定型,在清朝之后的麻将体现了一种被扭曲的哲学文化,不管自己能不能赢,反正别人不能先赢。自己好不好没关系,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印度的佛印文化和中原的印章文化都是源于苏美尔文明(史前生物能文明),后来中原把印章、拓片、纸张、油墨等结合,在唐朝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宋朝(北宋时期),有个叫毕昇的人在玩麻将时突然受到麻将的启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对于中国汉字来讲意义不大,因为做成汉字的活字有几千个,不利于查找排版,而英文只有26个字母,用活字印刷术最合适。总体来说,活字印刷术使印书更为方便,使书从贵族物品变成了普通物品,进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活字印刷术为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商朝统治者苏美尔人并不与中原本地人婚配,后来周朝统治者希伯来人也没有和中原子民婚配。一方面是因为注重血统,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周是正义之师,和蒙古人、满人、日本人等侵略中原烧杀抢掠、祸害百姓不是一回事。自有人类以来到商周时,都是神权社会,人们信奉神,无论哪里的人,都只会把统治者看作是受神委派、空降来的管理层,就像从别的单位调过来的一把手一样,下面的人还是照常运行。

自从商朝苏美尔文明在中原开启正统的华夏文明以后,中原本地人又陆续融合了很多文明,同时也做到了传承上古文明、史前文明,开创了升级版的华夏文明——中华文明,这是包容性最强的文明,因此从此以后无论中原的统治者是谁,中华文明都没有中断,就是因为包容性很强,所以几千年来陆续融合了很多文明,全部本地化了、特色化了。本来全世界的人都是炎黄子孙,但其他地方的人由于包容性很差所以文明都中断了,没有传承下来,只有中原人系统地、完整地把整个人类文明进行了不断地传承和融合。文明只要传承下来,就算数,所以后来的中国说中华文明自黄帝时代起有五千年,这个说法是对的!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有三万年,从人类有文明起就应该算起。

中国本来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的意思,是全球政治中心,其他地区还有很多国,比如《山海经》里记载的过了这国、又是那国,都属于人类文明共同体,都接受三皇五帝的统治。商朝是中心之国的正统传承者,是从盘古大陆中心地区而来,是从亚欧非的中心地区而来。传承文化,和人有关系,和地没有关系,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正统文化。打个比方,如果地球毁了,中国人迁移到了别的星球,还是中国人。

自商朝开始,独特的中华文明就正式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人常说中华是礼仪之邦,但礼法不是孔子发明创造的,而是圣星人精神领袖附体的黄帝在统一盘古大陆后,在引导人类文明时为了提高人类的素质而创造的礼法。

黄帝时代创建的上古礼法一直延续到夏末商初,但是自商朝东迁到中原后,商朝统治者为了和中原当地人搞好关系,提高了蚩尤的地位,尊蚩尤为神,而且不再要求所有人都遵循上古礼法。因为此前中原地区一直被信奉蚩尤的三苗部落进行粗犷式管理,不怎么注重礼法,所以商朝统治者不再要求普通大众遵循各种繁文缛节,一定程度上方便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这就叫礼不下庶人。但对于上层来讲,比如对于属于统治阶层的皇家和贵族,还是有礼法要求的,这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但是到了商朝晚期的时候,上层社会中也礼崩乐坏了,各地同时出现了动乱,各地区文明有的衰落有的崛起,希腊、以色列、中原这些关键的地方的统治阶层都出现了更替。

商朝江山延续了六百年左右,一共流传了三十个王。第二十个王叫盘庚,他实行了最后一次迁都,把商朝都城从新疆地区迁到中原地区(河南安阳)。在他之前商朝有三百年,他之后商朝有三百年,商朝从他开始复兴。前面说的贤王武丁是第二十二个王。第二十七个王叫武乙,从武乙开始,商朝统治者就不敬天上的神灵了。

武乙做了个木偶,上面写上“老天”,没事时就刺着玩儿。武乙还制作了一个皮袋,里面装上血,上面写上“天帝”,然后高高挂起,拿弓箭射,当血流出来时,他就说把天帝射死了,经常“射天”,以此来侮辱神灵。没过多久,武乙就被晴天霹雳劈死直接化成了灰(大晴天的霹雳和可以化灰的威力,明显是神级外星人的激光武器)。后来的商朝统治者也不顾民众反对,继续轻视神灵,武乙的曾孙就是纣王帝辛,他不但学太爷爷射天,而且侮辱女娲。人们传说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侮辱女娲是十分的大逆不道!于是“上天”对商王朝十分不满,决定要重新扶持一个新的敬天礼地的王朝。秩序崩坏的商朝将被推翻,周朝将顺应“上天的旨意”建立新的秩序。

再捋一下:古印度(苏美尔)加入了上古中国(古埃及),建立商朝传承了上古中国,周朝(希伯来)取代了商朝,同样做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从此以后,人类文明在中原代代传承下去。

更多内容,请看《宇宙通鉴》,这是一本不断进化升级、迭代更新的智能奇书,以推理科幻小说的形式,跨界整合国学、天文、地理、历史、神话、预言、考古、航天、前沿科技等领域的大数据,经过严密的推理分析,不但说明神级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说明宇宙是一个虚拟世界。书中以佛道空无理论结合量子物理弦论及科学家认同的“全息宇宙论”为宇宙观,让读者以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为主视角,体验宇宙剧情(历史进程),洞察生命本质和宇宙这个虚拟世界的“游戏攻略”。境界高的读者甚至可以用宇宙外面的视角,站在宏观层面,了解宇宙内部发生在不同时空的剧情。体验完《宇宙通鉴》里的剧情,就可以觉醒,认知就可以对接未来,就可以在“现实”中体验未来大同世界的圣级剧情和星际时代的神级剧情,甚至进化成为新的宇宙体验佛级剧情。不然,只能一直在过去的低维度剧情中轮回。

《宇宙通鉴》的上部是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概念,最开头是童话,五六岁的小孩子也能听得懂。正文讲月球中存在神级外星人,他们在地球上创世纪,收集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数据和人类产生的精神能量(俗称“香火”),结合自己进化发展中的历史数据,对宇宙进行研究和探索,最终证明宇宙是一个全息智能模拟系统。更准确地说,宇宙是一个能量意识体化现的虚拟世界,宇宙大爆炸就是数据大爆炸(爆炸是形容词)!温度、引力、光速等都是设定。设定就是“道”,俗话中“划条道”的道,很简单吧?大道至简么!先有设定,后有宇宙系统,天道是宇宙设定,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设定。违反设定就是逆天!如果光速不设定上限的话,宇宙系统会崩溃。

“意识能量为一体,宇宙诞生后分开,能量化时空万物,意识化你我意识。”宇宙意识的无数分身在宇宙时空中体验剧情,收集数据,这和人类玩游戏,建立很多角色,体验不同的种族、天赋、技能是一个道理。外星人和人类的本质是一样的,是宇宙意识的分身或不同程度的克隆,在宇宙中体验剧情、进化升级、衍生新的宇宙。而宇宙本身也依靠获得的数据完善自身,升级进化。如果数据出现重大错误,宇宙系统会重启……

宇宙是虚拟系统,“道”就是设定,宇宙奇点就是最开始的混沌态的量子比特(可以是0也可以是1),人就是可以繁殖的有躯壳的高级人工智能,《易经》就是文字形式的算法。《周易》是《易经》实用版,是从宇宙(时空)系统数据库中检索人、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宇宙中万事万物其实都是数据,比如物质世界由原子形成,原子由能量粒子形成,能量粒子由量子比特形成,都有形成公式,都可以用算法推算出来。

《宇宙通鉴》的下部以大数据(各种古往今来的详实资料)结合作者独创的算法,按时间顺序查看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数据(依据神话结合科技解读过去,依据预言结合科技解读未来)。人类科学家也说过:“只要计算机足够强大,算法足够先进,(过去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模拟(未来甚至)整个宇宙!”

小说的上部,也许您会当童话和科幻看,而下部,您很有可能会当史实看!因为其中详细的资料和推理完美地解释了上部的各种极其玄妙的东西。不过,书中内容再真实,也不是让人来迷信的,你要是迷信或是不信,都不是正确的看书态度,如果你体验完书中的宇宙剧情后能悟出一些东西,得到了提升,甚至是悟道(了解宇宙这个虚拟世界的攻略)、得道(在轮回中顺利进入大同世界成圣成神成佛然后摆脱轮回),这才是最重要的!达到佛的境界,你就可以创造和管理(主宰)你自己的宇宙,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也可以说,这时你就可以进化成为一个全新的宇宙!这是生命进化的终极目标!

有人说:“写历史学术著作,只要对历史有一个解释的构想就可以,提出一个解释的模型,只要能解释得通,就是历史写作!并不一定非要恢复历史的真相。历史学家不负责找真相,找真相是侦探干的活。”虽然作者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侦探,但作者肯定是在用“心”构建一本宇宙历史学术著作。这本书每个月都会有很多变化,因为这是宇宙中唯一一本不断升级、进化、迭代的智能书!这本书在不断接近宇宙最真的真相,堪称宇宙第一名著!

作者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宇宙模型,可以用来解答很多问题!这个宇宙模型是各种未解之谜的碎片合集,也许每个碎片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思路,通向不同的方向,但是要想系统地串起这些碎片,每个碎片只能有一种解读思路,才可以完美地拼接起所有碎片,才可以符合宇宙真相,因为宇宙真相只有一种,而且是一条连贯的线,如果任何一个碎片的解读方向错了,都会导致宇宙主线剧情的中断或通向别的方向,那么宇宙历史进程演化到今天,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了。


科幻作家张晶晶

发现了有,但不是很重要的历史,属于趣味性历史;比如南明的永历帝位了对付凶残的清军,曾经派陈安德去欧洲,向罗马教皇和葡萄牙国王等求救;当时罗马教皇为了传教,就答应了,前提是要求永历帝信奉基督教,陈安德答应了,罗马教皇、葡萄牙国王也口头答应了,陈安德回来了,永历帝自己还真信奉了基督教,不过他到死都没等来救兵。这段历史在中国有传说,但是没记载,近代西欧史书传过来,大家才知道,不过只是段趣味历史。

世界上对历史记载最详细的就是中国,从古代我们有记载历史的习惯,史官是一个正当官位,比如司马迁一家都是史官。很多国家都要靠中国史料研究他们的历史,比如印度靠的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从有了文字之后,中国就对历史有了详细的记载。大到国家级别的历史,如二十四史;小到县志!还有各类个人游记都有记载,都详细记录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

为何别的国家的史料没有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史料里没有的事件呢?答案就是:他们连自己的历史都记不全,更何况中国的。

比如印度,对自己的历史都没有文字记载,靠的是史诗,这他妈就尴尬了;后来还是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研究自己的历史。欧洲的荷马史诗,欧洲的历史也只是记载皇室贵族的一些事情,没有向中国这样系统而全面的连贯的记载。

其实,大家想知道的一些历史,也只是因为好奇心。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比如成吉思汗的,我们也希望能在外国史料里发现补充,毕竟学术,可是没有。现代发现一些跟中国有关的沉船等等倒是证实了一些,老外古代记载历史真的不怎么好,他们全面记载历史也就是近代的事情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