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既然《明史》记载:时称宁、锦大捷,桂、率教功为多。为什么还要把大捷算袁崇焕头上?

马善人


前言

宁锦大捷并没有把所有功劳都都算在袁崇焕身上,宁锦大捷之后明朝对于整个战役中具有战功的将领都与以了奖励。而是整个宁锦之战也是明朝守军共同努力英勇作战的结果。

宁锦大捷发生于1627年,天启七年,明辽东巡抚袁崇焕等等明朝守军亲率明军在锦州和宁远城下相继击退后金皇太极的重要军事作战。

战争经过

1627年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队围困锦州,同时分兵攻击宁远城,袁崇焕临危不乱,指挥得当,致使皇太极本欲重兵围困锦州诱导明军救援,以求在野战中歼灭明军的计划未能实现。

袁崇焕深知金军计谋坚守宁远城同时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等亲率一万人绕道金军后方偷袭金军以救援解锦州之围。

然而皇太极见自己诱导明军主力出战无效,而锦州久攻不下,不得不派人企图劝降赵率教,但被赵率教言词拒绝,赵率教坚守不出士兵伤亡巨大。

皇太极被迫把重心转移到宁远城,宁远城下明军与金军战况更加惨烈双方死伤无数,满桂和副将尤世威更是身先士卒亲自在城外与金军搏杀。

袁崇焕则在宁远城上采取坚守城池凭城用炮外的方法,同时在城外布兵利用炮火支援与城外与金军血腥厮杀,士气大振,经过数次交锋皇太极眼看计划落空,攻城无望,死伤惨重被迫撤军,明史称宁锦大捷。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功劳好像都是袁崇焕的呢?

一;袁崇焕是宁远,与锦州城军事上的总指挥,所有的军事安排都由袁崇焕统一安排。

袁崇焕指挥得当,应对自如,其应对满清的军事进攻,诱敌深入,坚守不出,凭城用炮城外布兵,炮火支援的方法效果显著,满清死伤惨重。

二;焕崇祯皇帝后来亲自赐予尚方宝剑,同时在辽东威望极高。让我们总是先记住袁崇焕。

三;满桂和赵率教虽然在宁锦大捷中功劳最大,出力最多,但其都是在袁崇焕的指挥之下完成的,没有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将士在勇也无济于事。

结语

宁锦大捷并非一个人的功劳,能够取得宁锦大捷是由明军所有将士们共同奋勇拼杀的结果,袁崇焕虽然作为此次战役的指挥官功劳最大但明朝不会不清楚其他将领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外太空的首富


既然是算捷了,当然也就不好意思处置袁崇焕

而实事上,宁锦大截的水分也很大。宁锦之战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后金征讨朝鲜和毛文龙的丁卯之役相当有联系。因关外四城在头年天启六年的夏雨中被冲垮(包括宁远城),因此奏请班军修复关外四城。在天启七年初修复完毕后,后金用兵于毛文龙和朝鲜,又是议和停战的时机,又趁机奏请筑城锦州、大小凌河等处。

等后金东征事宜大致达成目的,又回头以筑城为由征讨宁锦,实际上就是阻扰明军筑城破坏往前扩展的计划。经袁粉以《满文老档》分析,后金军以广宁为首攻地再同时攻取右屯凌河等地。以《老档》来看,关宁军整体侦防工作不足而且松懈(袁本人就认为后金这时不会攻来),比如广宁就有哨所,哨兵被俘获后即供出其他各地军情。接着驻军集体投降,没投降的跑到锦州被屠杀。宁锦之战中,除锦州已完成筑城能坚守,其余几地筑城被强拆。

之后袁崇焕再上台,明军也只能保持在锦州筑城,至于右屯等地不过也是游哨地。

而事实上朝廷对袁崇焕的所作所为和表现是心知肚明,只是让袁崇焕体面的下台而已。比如“暮气难鼓”、“议款一节所误不小”。

来自网络


妖在西游


袁崇焕占了是督师的便宜,虽然龟缩在宁远城内不敢出来,派满桂、赵率教、祖大寿、尤世禄出去送死,但是毕竟他是领导,部下有功他就有功。后来满桂在北京城下差点被袁崇焕射死,赵率教被派出孤军深入全军覆没惨死遵化,尤世禄大概是看出点门道,不敢再玩直接辞职回家了,后来死于李自成大军,只剩祖大寿这个铁杆,袁死降清。


早起太费劲


东林党从头到尾的骗崇祯,恰恰崇祯帝虽然殚心竭虑想要中兴,无奈才智不足,驭人之术不行。帝王心术不强,以为斗倒了魏忠贤国家就好起来了,本身生性多疑的他很容易被大臣左右意见。自古皇帝不怕文臣贪污不怕文臣谋私,只怕结交边将和屏蔽视听两个罪名。武将的话不怕你喝兵血,只怕你拥兵自重。袁崇焕督师辽东,打胜仗也不过是延缓他的死亡,遇到崇祯,注定他必死。


老烦烦杂谈


你在单位做出了什么成绩,上级第一个要表彰的不是你的领导?领导会做人的会把好处都分到下面干活的人头上,不会做人的就全揽到自己头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