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史?

KENVVOOD

玉器自古至今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有着非常的地位。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玉石因其质地致密坚韧,颜色晶莹柔和,光泽度好,质感温润等特点,而深受中国人的喜欢,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八千年的玉文化史,贯穿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玉与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说每个阶段玉器都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但是人们赋予玉的内涵,却有着诸多的不同。

劳作工具

旧石器时期,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对石器和玉器辨别能力比较差,在采集的石头中,掺杂了小部分玉石(这里所说的玉石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玉石还有差别,我们现在所说的玉,特指想和田玉、岫岩玉,这样软玉,而中国古代,所有好看的石头都可以成为玉)。古人将玉石和石头一起加工成了工具,用于采集和狩猎。

祭祀礼仪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对玉石的辨别能力逐渐增加,加上石器制作工艺的进步,磨制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玉石的制作增加了可塑性。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开采、选择、设计、琢磨玉器。因为玉石特殊的物理特征,人类认为玉石是可以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赋予了玉石祭祀的功能,并逐渐把玉从实用工具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巫术、宗教、祭祀、礼仪、装饰等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和特殊的物品。

礼玉文化

夏商时期玉器除继承玉器通天礼神的宗教特征,增加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动物和人物形玉器。西周时期将这样的礼玉文化加以发展,《周礼·春官·大宗伯》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既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沟通神灵、祖先的媒介和法物。

以玉比德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玉石的特征与君子的德行,一一相对应,提出了以玉比德,这一时期玉成为身份的象征,道德的载体,品行的体现。孔子有“七德之说”、“九德之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君子洁身明志的最好体现。此时玉器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也不断提升,玉器在政治生活中位置重要,玉器的制作也强调时代气息与审美情趣,突出玉的装饰效果。

丧葬用玉

古人认为,玉不但有灵性,还有保护的功能。可以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用于陪葬的习俗,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在一些氏族首领和贵族的墓葬中,可以看到众多陪葬的玉石,汉代更是将玉石陪葬的文化发展到了极致,王侯将相更是用玉石制作的玉匣殓葬,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玉衣。


爱玩的想公子

用爱情观诠释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历史


  • ·点击右上方关注,发现珠宝玉石圈子里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

前言:

从心理学角度,根据男女的行为和心里的特征变化,可以将男欢女爱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而无独有偶,纵观整条历史长河,中华文民族的玉文化也是历经了四个阶段。接下来,本文将会一对一呼应,为大家简短有趣地讲述这段可歌可泣,关于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爱情故事。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段感情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百听不厌的爱情金句,用来形容中华民族与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最合适不过,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长跑持续至今已近万年。

依据前人的考古和科研成果,中国、中南美和新西兰,为古代三大玉石产地。但是要说到起源之早、延续之久、范围之广,还是只有中国堪称玉石产地之巨擘。正因为如此,玉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垫脚石。关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史,网上当然已经有不少优秀的文章,笔者此举“画蛇添足”,并不是要挑战权威,反倒是靠着站在巨人的肩膀,试着让这些晦涩艰深的文字更接地气,从恋爱的角度去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初恋朦胧期VS灵玉

恋爱的初期,男女双方互生情愫却相知甚少,这也是爱情最唯美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双方都会情不自禁地美化对方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不顾一切地爱上经过自己美化加工后的幻想。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这就是初恋朦胧期。

华夏远古的先民们素来有祖宗崇拜、图腾崇拜、神明崇拜,最初,玉就是他们沟通人与祖宗、人与神明的通灵之物。这个阶段玉作为祭奠所用的

神器,人们对其可知之甚少,但是神密神密美丽的玉给予了先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先人们甚至把玉幻像成一个降临世间的精灵,一个取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的精灵。这个朦胧期,就是玉文化中的灵玉(神玉或巫玉)时期。

第二阶段:热恋依赖期VS礼玉

热恋阶段,恋爱后双方有了更多的接触,从而彼此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的真实形象定必与当初自己心中所塑造的幻想有所落差,只是随着形影不离的相处中,彼此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了自我存在感,越发感觉离不开对方,依赖所催生的占有欲望,排他意识日发强烈。

正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就是热恋依赖期。

私有制和等级社会产生以后,先人们对玉的认知少了几分神化,多了几分庄严。玉继续发挥其敬神事鬼的功能,不过先人们不再称之为神器,而是称之为礼器——《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当时掌权者致力于制礼作乐,依赖玉作为重要载体。后来随着王权政治走向统治地位,掌权者又依赖玉作为彰显自身权力、地位的象征。

当时诸侯觐见天子须执玉上朝,并且对其有明确规定——《周礼》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见,玉文化已经融入国家的典章制度中,达到了中华民族其他分支文化难以企及的至尊地位。这个依赖期,就是玉文化中的礼玉(王玉,笔者更倾向于将王玉分为礼玉和德玉)时期。

第三阶段:虐恋同化期VS德玉

热恋阶段的热情逐渐谈去,双方无可避免地迎来最揪心的虐恋时期。由于性格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双方相处期间摩擦不断,甚至演变成为冲突。其实这是两个独立个体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也是所有恋爱关系所必经的阶段,持续时间长短不同而已,男女双方要么是同化对方要么是被对方同化。正所谓“水乳交融”,这就是虐恋同化期。

玉本身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不能事与愿违,仅仅作为少数人(掌权集团)手中的工具。直到圣人孔子的出现,这种局面终于被打破了,尽管玉并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是孔子让玉升华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

也;缜密以栗,也;廉而不刿,也;垂之如队,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也;孚尹旁达,也;气如白虹,也;精神见于山川,也;圭璋特达,也;天下莫不贵者,也。”孔子没有推翻前人们给予玉所相对狭隘的定义,而是开创性强调玉另一崭新属性,赋予玉以人格化、道德化的定义。这是一个伟大的同化过程,孔子归纳出玉所具备的“十一德”,也是至今人们所认同的道德操守的最理想楷模。故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此佩玉更是具备了省身励志陶冶情操的意义。这个同化期,就是玉文化中的德玉(佩玉)时期。

第四阶段:依恋共存期VS民玉

没有了初恋时期的甜蜜,没有了热恋时期的激情,也没有了虐恋时期的揪心,来到了依恋时期双方随着关系的稳定,生活也回归了平淡。虽然双方依旧期盼甜蜜和激情,但是仍然学会了接纳平淡,以往种种的美好回忆将会成为今后两人生活里共同的温存。彼此相偎相依,共存共生。正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是依恋共存期。

据专家统计,在汉字中,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500多个,而含有“玉”字的词汇、成语已超过千条以上。而见众多史典关于玉的记载,见众多文学作品关于玉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可见,玉文化与中华民族已经密不可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承载起越来越多的物质的属性,玉逐渐走向世俗化、装饰化,完成了货币化的进程;而随着改革开放到了22世纪,如今玉几乎纯粹成为一种商品,新时代也赋予了玉一种全新内涵“全民共享,雅俗共赏”,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

等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意义上的“还玉于民”,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无法想象的。这个共存期,就是玉文化中的民玉时期。


时至今天,玉从神到王,再到民,这条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流淌了八千多年的玉文化长河,历经了灵玉、礼玉、德玉和民玉四个阶段,依然川流不息。中华民族文化和玉相濡以沫近万年,玉文化成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DNA,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子女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