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的發展史?

KENVVOOD

玉器自古至今在中國人心目中,就有著非常的地位。古人認為,“石之美者為玉”,玉石因其質地緻密堅韌,顏色晶瑩柔和,光澤度好,質感溫潤等特點,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歡,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八千年的玉文化史,貫穿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玉與玉文化,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幾個大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有著密切的聯繫,雖然說每個階段玉器都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但是人們賦予玉的內涵,卻有著諸多的不同。

勞作工具

舊石器時期,由於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對石器和玉器辨別能力比較差,在採集的石頭中,摻雜了小部分玉石(這裡所說的玉石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玉石還有差別,我們現在所說的玉,特指想和田玉、岫巖玉,這樣軟玉,而中國古代,所有好看的石頭都可以成為玉)。古人將玉石和石頭一起加工成了工具,用於採集和狩獵。

祭祀禮儀

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對玉石的辨別能力逐漸增加,加上石器製作工藝的進步,磨製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為玉石的製作增加了可塑性。人類開始有意識的開採、選擇、設計、琢磨玉器。因為玉石特殊的物理特徵,人類認為玉石是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媒介,賦予了玉石祭祀的功能,並逐漸把玉從實用工具中分離出來,使其成為巫術、宗教、祭祀、禮儀、裝飾等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和特殊的物品。

禮玉文化

夏商時期玉器除繼承玉器通天禮神的宗教特徵,增加了大量生動活潑的動物和人物形玉器。西周時期將這樣的禮玉文化加以發展,《周禮·春官·大宗伯》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既是財富、權力、地位的象徵,又是溝通神靈、祖先的媒介和法物。

以玉比德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玉石的特徵與君子的德行,一一相對應,提出了以玉比德,這一時期玉成為身份的象徵,道德的載體,品行的體現。孔子有“七德之說”、“九德之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成為君子潔身明志的最好體現。此時玉器的社會價值與審美價值也不斷提升,玉器在政治生活中位置重要,玉器的製作也強調時代氣息與審美情趣,突出玉的裝飾效果。

喪葬用玉

古人認為,玉不但有靈性,還有保護的功能。可以保屍防腐的殮葬工具,潔身明志,標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徵。用於陪葬的習俗,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期,在一些氏族首領和貴族的墓葬中,可以看到眾多陪葬的玉石,漢代更是將玉石陪葬的文化發展到了極致,王侯將相更是用玉石製作的玉匣殮葬,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玉衣。


愛玩的想公子

用愛情觀詮釋中華民族玉文化的發展歷史


  • ·點擊右上方關注,發現珠寶玉石圈子裡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

前言:

從心理學角度,根據男女的行為和心裡的特徵變化,可以將男歡女愛的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而無獨有偶,縱觀整條歷史長河,中華文民族的玉文化也是歷經了四個階段。接下來,本文將會一對一呼應,為大家簡短有趣地講述這段可歌可泣,關於玉和中華民族之間的愛情故事。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願意對那個女孩說,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段感情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段百聽不厭的愛情金句,用來形容中華民族與玉之間的愛情故事最合適不過,因為他們之間的愛情長跑持續至今已近萬年。

依據前人的考古和科研成果,中國、中南美和新西蘭,為古代三大玉石產地。但是要說到起源之早、延續之久、範圍之廣,還是隻有中國堪稱玉石產地之巨擘。正因為如此,玉也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墊腳石。關於中國玉文化的發展史,網上當然已經有不少優秀的文章,筆者此舉“畫蛇添足”,並不是要挑戰權威,反倒是靠著站在巨人的肩膀,試著讓這些晦澀艱深的文字更接地氣,從戀愛的角度去講述中國玉文化的發展史

第一階段:初戀朦朧期VS靈玉

戀愛的初期,男女雙方互生情愫卻相知甚少,這也是愛情最唯美的階段,因為這個階段雙方都會情不自禁地美化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後不顧一切地愛上經過自己美化加工後的幻想。正所謂“距離產生美”,這就是初戀朦朧期。

華夏遠古的先民們素來有祖宗崇拜、圖騰崇拜、神明崇拜,最初,玉就是他們溝通人與祖宗、人與神明的通靈之物。這個階段玉作為祭奠所用的

神器,人們對其可知之甚少,但是神密神密美麗的玉給予了先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先人們甚至把玉幻像成一個降臨世間的精靈,一個取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的精靈。這個朦朧期,就是玉文化中的靈玉(神玉或巫玉)時期。

第二階段:熱戀依賴期VS禮玉

熱戀階段,戀愛後雙方有了更多的接觸,從而彼此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方的真實形象定必與當初自己心中所塑造的幻想有所落差,只是隨著形影不離的相處中,彼此都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自我存在感,越發感覺離不開對方,依賴所催生的佔有慾望,排他意識日發強烈。

正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就是熱戀依賴期。

私有制和等級社會產生以後,先人們對玉的認知少了幾分神化,多了幾分莊嚴。玉繼續發揮其敬神事鬼的功能,不過先人們不再稱之為神器,而是稱之為禮器——《周禮》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當時掌權者致力於制禮作樂,依賴玉作為重要載體。後來隨著王權政治走向統治地位,掌權者又依賴玉作為彰顯自身權力、地位的象徵。

當時諸侯覲見天子須執玉上朝,並且對其有明確規定——《周禮》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可見,玉文化已經融入國家的典章制度中,達到了中華民族其他分支文化難以企及的至尊地位。這個依賴期,就是玉文化中的禮玉(王玉,筆者更傾向於將王玉分為禮玉和德玉)時期。

第三階段:虐戀同化期VS德玉

熱戀階段的熱情逐漸談去,雙方無可避免地迎來最揪心的虐戀時期。由於性格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雙方相處期間摩擦不斷,甚至演變成為衝突。其實這是兩個獨立個體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也是所有戀愛關係所必經的階段,持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男女雙方要麼是同化對方要麼是被對方同化。正所謂“水乳交融”,這就是虐戀同化期。

玉本身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瑰寶,不能事與願違,僅僅作為少數人(掌權集團)手中的工具。直到聖人孔子的出現,這種局面終於被打破了,儘管玉並不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但是孔子讓玉昇華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

也;縝密以慄,也;廉而不劌,也;垂之如隊,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也;孚尹旁達,也;氣如白虹,也;精神見於山川,也;圭璋特達,也;天下莫不貴者,也。”孔子沒有推翻前人們給予玉所相對狹隘的定義,而是開創性強調玉另一嶄新屬性,賦予玉以人格化、道德化的定義。這是一個偉大的同化過程,孔子歸納出玉所具備的“十一德”,也是至今人們所認同的道德操守的最理想楷模。故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從此佩玉更是具備了省身勵志陶冶情操的意義。這個同化期,就是玉文化中的德玉(佩玉)時期。

第四階段:依戀共存期VS民玉

沒有了初戀時期的甜蜜,沒有了熱戀時期的激情,也沒有了虐戀時期的揪心,來到了依戀時期雙方隨著關係的穩定,生活也迴歸了平淡。雖然雙方依舊期盼甜蜜和激情,但是仍然學會了接納平淡,以往種種的美好回憶將會成為今後兩人生活裡共同的溫存。彼此相偎相依,共存共生。正所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就是依戀共存期。

據專家統計,在漢字中,以“玉”為部首的字多達500多個,而含有“玉”字的詞彙、成語已超過千條以上。而見眾多史典關於玉的記載,見眾多文學作品關於玉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可見,玉文化與中華民族已經密不可分。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玉承載起越來越多的物質的屬性,玉逐漸走向世俗化、裝飾化,完成了貨幣化的進程;而隨著改革開放到了22世紀,如今玉幾乎純粹成為一種商品,新時代也賦予了玉一種全新內涵“全民共享,雅俗共賞”,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從店鋪購置玉器用於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鑑賞、收藏

等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意義上的“還玉於民”,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無法想象的。這個共存期,就是玉文化中的民玉時期。


時至今天,玉從神到王,再到民,這條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流淌了八千多年的玉文化長河,歷經了靈玉、禮玉、德玉和民玉四個階段,依然川流不息。中華民族文化和玉相濡以沫近萬年,玉文化成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的DNA,流淌在每一箇中華子女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