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衛國:綠色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瞿衛國:綠色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新興的綠色產業

綠色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它把綠色理念貫穿到社會生產過程中,既對傳統產業加以改造,又發展零汙染或低汙染的產業。它不僅具有其他產業的共同特點,還具有自身特徵。

綜合性和邊界模糊性。在產業構成上,綠色產業與其他經濟門類之間有較強的滲透性,也就是說綠色產業的邊界有一定的模糊性。因為,許多環保產品與服務往往是由其它經濟門類生產與提供的。同時,許多環保產品具有複合功能,既保持了所替代的舊技術與舊產品的使用功能,又增添了其所不具備的環境安全功能。

區域性和實效性。由於各地區自然和社會經濟環境不同,形成對綠色產業發展需求的區域性特點。同時,發展綠色產業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和消除各地的環境汙染,滿足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提高綠色生活品質,因此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社會性。綠色產業是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產業,它直接與人類的生存、生活環境相聯繫,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高新技術性。綠色產業中大部分產業部門的技術性很強,高新技術大量應用於企業管理、產品質量、信息傳遞、產品開發或市場服務等方面。

瞿衛國:綠色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問題解析

綠色產業發展面臨內外雙重壓力

我國綠色產業近幾年發展較快,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內部因素

一是綠色產業規模較小,產品種類比較單一。我國目前的綠色產業鏈尚未形成,產品趨同現象嚴重,企業間缺乏協作,投資比較分散,規模效益差。

二是綠色產業技術含量低,市場吸引力有限。我國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綠色產業的從業人員素質也良莠不齊,生產與銷售脫節,制約了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的綠色產業中,環保產業所佔份額較大,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綠色服務業和綠色貿易等則發展較慢。從各產業內部結構看,存在著各自為政、盲目生產的現象,造成有些產品供過於求的結構性過剩,而有些產品則要依靠進口。

瞿衛國:綠色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外部壓力

一是競爭加劇,國際貿易摩擦增多。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競爭不斷加劇,相關貿易摩擦近年呈增多之勢。例如,我國的光伏製造業發展很快,但國內需求不足,對國外市場依賴較大。而美國、歐盟近年則不斷向中國光伏企業發起反傾銷調查和貿易訴訟。

二是“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數量、規模和領域不斷增加。在開展對外合作過程中,大多數企業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認真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但由於溝通不暢、經驗欠缺等原因,少數企業的海外投資項目對東道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制約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

瞿衛國:綠色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專家建議:

完善產業政策 推動綠色發展

推進綠色產業發展需要從幾方面入手。

在法律法規層面,政府要出臺一批綠色產業生產發展標準。一些法律法規即使不能馬上實行,也應有時間表,讓投資者能夠就綠色投資計算出自己未來的回報率,激發投資意願。一個有預見性的清晰的產業政策和法規,要比暗中實行的產業政策更能克服商業障礙。

在資金上,政府應出資補貼和支持綠色產能投資。例如,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補貼用於更新改造現有產能的投資,以促進企業進行綠色投資。綠色補貼雖然會對財政造成一定的負擔,但這場綠色革命帶來的是內需的上升,進而帶動大型設備製造、工程設計等產業的發展,這些生產活動又能夠產生新的財政收入。

儘管有人擔心,政府出手支持某個產業,可能會滋生權力尋租或企業暗箱遊說等。不過,專家認為,尋租問題可以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來克服。明智的產業政策需要一個能夠識別錯誤、並據此改進戰略的機制。明確的對象、可測的目標、密切的監控、合理的估值、完善的規則以及高專業性,將構成行之有效的制度防線。

營造綠色產業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逐步建立起綠色產業產品研究、生產、銷售相結合的產業模式,建立起一整套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積極推進綠色產業標準的認證工作。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價格機制,讓節能環保項目有利可圖,激發社會投資潛能。

此外,企業也應積極參與產業綠色化進程。例如,自覺遵守國家相關政策和法規、嚴格控制環境汙染、積極採用國際先進的環保工藝和技術等。

瞿衛國:綠色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他山之石

各國綠色產業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近年紛紛出臺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戰略,拉動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也立足自身優勢,將綠色發展作為國家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美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力圖通過科技和產業創新,提振本國經濟,推動向綠色經濟轉型。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後,積極調整環境和能源政策,明確提出“綠色新政”,旨在通過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在新興產業的全球競爭中搶佔制高點。

歐盟是綠色經濟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早在2009年,歐盟就宣佈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低碳產業的世界領先地位。同年,歐盟委員會建議,歐盟在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用於發展低碳技術。

日本推出了“綠色發展戰略”總體規劃,特別把可再生能源和以節能為主要特徵的新型機械、加工業作為發展重點,計劃在5~10年內,將大型蓄電池、新型環保汽車以及海洋風力發電發展為日本綠色增長戰略的三大支柱產業。

巴西重點發展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巴西耕地面積遼闊,農業發達,利用廣泛種植的甘蔗、大豆等作物開發替代石油的乙醇燃料,使生物能源在其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據半壁江山,其出售的新車中約80%是可以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車。

印度土地資源、水資源、林業資源等都非常有限。為此,印度政府頒佈“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涵蓋太陽能、提高能源效率、可持續生活環境、水資源保持等八大計劃。印度希望憑藉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在20~25年內,將分散的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和光伏發電系統發展成為兆瓦級可配送聚光發電系統。

觀點爭鳴

補貼本國還是課稅他國?

地球的未來取決於世界經濟的綠色化轉型。近年來,為扶持本國綠色產業,許多國家都出臺了產品補貼等優惠政策,甚至對進口的綠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有專家認為,從全球角度看,各國對綠色產業的關注即便帶來一場補貼大戰,也比帶來關稅大戰強。因為,前者將擴大清潔技術的全球供給,而後者卻會限制這種供給。

事實上,許多國家都願意依靠補貼和監管手段,幫助綠色產業增強其盈利能力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看似是以鄰為壑的競爭行為,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如果國家戰略不是採取補貼國內產業的形式,而是對外國綠色產業課稅或限制市場準入,那麼危害可能更大。太陽能電池板的案例就具有警示意義。以中國為一方、美國和歐洲為另一方的貿易糾紛吸引了各方關注。幸運的是,這只是綠色產業政策的個案。事實也證明,歐美貿易限制的作用有限,還不如對本國產業進行補貼。

綠色產業,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都是發展趨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以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拉動消費需求,以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拉動投資增長,以完善政策機制釋放市場潛在需求,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