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長子陶泰來、三子陶恆生與父親合影於恆生寓所前(1987年舊金山)。

開宗立派 聖集大成

陶希聖在北京大學畢業後,應安徽省立政法專門學校徐煦初校長之聘,任專任教員。講授親屬法、繼承法,以及商法總則、公司法、商行為、海商法、保險法、票據法。課餘研析親屬繼承法,披讀英文及日文法書刊多種。以英國曆史法學家亨利·梅因的古代法啟發最深。

1923年夏季,陶希聖暑假回鄉路過武昌。在橫街頭舊書店購得績溪胡培翬的《儀禮正義》。在倉子埠家中兩個月詳加研讀,並與秦蕙田《五禮通考》,徐乾學《讀禮通考》兩書相參證,始得領悟孟子所稱“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及其所指“墨子二本” 之說,由此尋求商周兩代社會組織之差異及其演變的軌跡。陶希聖由法學轉入中國社會史學之樞紐即在此時。英國學者梅因的古代法與清代學者胡培翬的《儀禮正義》兩部著作對他影響尤為重要。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1929年起,歷任上海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勞動大學、中國公學、法政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校教授;同時與周佛海、樊仲雲等創辦新生命書局;商務印書館總纂,出版《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一書連銷六版,約兩萬冊。寫作最高記錄每月十四萬字。這一年的論文主題是“中國社會是什麼社會?”,結集為《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交由新生命書局出版:《中國之家族與婚姻》、《中國封建社會史》等出版,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

1930年,陶希聖應商務印書館新任總經理王雲五之邀,在總管理處為總經理中文秘書,不久因商務內部紛爭而辭職。新著《辯士與遊俠》、《西漢經濟史》交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1月,陶希聖受聘為中央大學教授,講授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教授之餘,他筆耕不輟,《中國社會現象拾零》一書即此時的代表作。同年暑假後,應北京大學聘為教授,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挽留未果,回母校講授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社會史等課程,並輪流於清華、燕京、北師大、朝陽等校兼課。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陶希聖寫給女兒的親筆信

陶希聖1932年在北大任教。4月,與蔣夢麟、胡適、周枚孫等人南下參加國民政府洛陽國難會議。與會者意見分為兩派。其一派主張召開國民大會,結束訓政;另一派反對此一主張。在雙方爭持未決之中,與蔣夢麟、王世傑、皮宗石、錢端升、周炳琳諸人提出一個折衷案,即在五院體制之下,召開國民參政會。此為抗戰時期國民參政會之先聲。《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一、二冊先後出版。

1933年教育部次長段錫朋轉達部長王世傑之意,擬任陶希聖為湖北省教育廳長,被其回信婉拒。

1934年創辦《食貨》半月刊,著重於中國社會經濟史數據的蒐集與方法的探討。併成立“食貨學會”。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領域中,發生重大影響。各地大學漸次開授中國社會史或經濟史的課,而熱心講授者亦益見增加。學界有其“中國社會史開山祖”之謂。《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三、四冊先後出版。

1935年1月,陶希聖聯合王新命、何炳松、薩孟武、樊仲雲、武堉幹、孫寒冰、黃文山等10位教授於上海《文化建設》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聲稱:中華民族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已經失去存在的依據,因此,“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

1936年秋季開學,陶希聖代理北京大學法學院政治系主任。著手撰述《中國經濟史》一書。為學友黃現璠著的《唐代社會概略》一書作“序”。1937年5月,捲入新舊學聯鬥爭之漩渦。七七事變,與蔣夢麟、張伯苓、胡適等人應邀參加於牯嶺舉行的廬山茶話會。《食貨》在七月一日刊出第六卷第一期後即停刊,隨後陶希聖棄學從政……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陶希聖先生與子恆生、晉生於太和殿(1937年北平)。

在學術上,尤其是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方面,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思想界發生了一場中國社會史論戰,陶希聖在論戰結束後,感到這場論戰缺乏中國社會歷史的具體史料,因而陷於一場理論上的論爭,絲毫沒有解決問題。有感於此,他於1934年創辦了《食貨》半月刊。以此為陣地,帶領一批人從事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並著力於史料的蒐集,頗有成績。以這一批人為中心形成了當時的一個史學學派:食貨派。陶希聖被尊為食貨派開山鼻祖,著名學者唐德剛譽他為“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

陶希聖在北大教席6年,隨時還往南京、天津、濟南、青島、太原、武昌、開封等,各地各級學校演講。在各校演講,題材各別,不至雷同。

一日在北大授課,有學生問:“先生的學問究竟有多大?”

答:“我治學的心得,兩小時可以講完。”

問:“那您為什麼一門課要講兩學期?”

答:“因為學校聘書是一年,”引起鬨堂大笑。笑聲剛落,陶希聖說:“講課最要緊不在教結論,而在教學生以如何達到結論之思想過程。倘使我只講結論,兩個鐘頭講完,對你們何益呢?如果你們得到了中國法律思想史的思想方法和思想過程,等於掌握了一把鑰匙,能夠自行研究,自有心得,甚至超過我”。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書店還曾向海內外推出《食貨》半月刊影印本,可見其學術價值至今猶存。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他把陶希聖稱為“未見面的老師”,稱自己年輕時第一篇《中國郡縣起源考》即是受《食貨》影響而寫。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陶希聖和蔣緯國

1949年隨蔣介石赴臺灣,歷任要職,70歲時退休,離開政治權力中心。1970年任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等職。1971年,與其四子陶晉生院士合力將《食貨》雜誌復刊,改為月刊。晚年重視地方誌的作用,曾在臺灣與萬耀煌等合力再版光緒《黃岡縣誌》和《黃州府志》,併為其撰序。1987年,任《湖北旅臺人物誌》指導審定委員。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1987年10月5日,中央日報董事長楚崧秋宴請在臺灣之歷任中央日報董事長及主要負責人慶祝陶希聖九十大壽

他晚年自述:“家學所傳者為史學,大學所受者為法學。史學與法學兩道思潮,匯合為中國社會史學。此生若有可稱為學者,只是中國社會史學而已。”

陶希聖一生的著作,主要完成於新生命書局和《食貨》時期。他不僅著作數量多,而且內容廣泛,涉及中國法制史、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等。尤其在史學方面的造詣及其貢獻,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下)

陶希聖先生晚年照片

據其子、媳陶晉生鮑家麟夫婦1973年輯《陶希聖先生學術著作目錄》介紹,終其一生,先後結集出版有專著、編譯、論文、譯文等。據不完全統計有:《訴訟法須知》、《親屬法大綱》、《法律學之基礎知識》、《親屬法要義》、《婚姻與家族》、《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中國封建社會史》、《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中國問題之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現象拾零》、《辯士與遊俠》、《西漢經濟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政治制度》、《唐代經濟史》、《南北朝經濟史》、《中國民族戰史》。還曾出版《論道集:古代儒家》、《論道集:宋明實用主義者》、《中國社會史(古代篇)》、《明清政治制度》、《中國政治制度史》2冊、《潮流與點滴》、《拿破倫兵法語錄》、《克勞塞維茨戰爭原理》等。翻譯作品則以德國學者奧本海末(Franz Oppenheimer)的《國家論》為代表(Der Staat,1929年2月) 等150餘種之多,晚年著有《八十自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