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作為大師級的教育家陶希聖,在當時的歷史學者中,其學術思想一度被稱之為“陶希聖時代”。著名學者顧劼剛認為: “研究社會經濟史最早的大師,是郭沫若和陶希聖先生,事實上也只有他們兩位最有成績”,而“陶希聖先生對於中國社會有極深刻地認識,他的學問很是廣博,他應用各種社會科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指示,來研究中國社會,所以成就很大”。

現代著名思想史學者郭湛波撰文說: “中國近日用新的科學方法唯物史觀,來研究中國社會史,成績最著,影響最大,就算陶希聖先生了。……陶氏在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之貢獻,就在他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社會史’影響頗大”。 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齊思和在他《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一文中評說,陶希聖“所主編的《食貨》半月刊更是一個最著名的社會經濟史雜誌”。

陶希聖(1899-1988),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岡(今武漢市新洲區汪集街)孔家埠陶勝六灣人。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1927年初,陶希聖應聘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中校教官,參加北伐革命軍工作,同時在武漢大學任政治法律教授。

1929年後,在上海復旦大學、勞動大學、暨南大學、中國公學、上海法學院、立達學園及中央大學任教;同時參與創辦新生命書局。1931年陶應北京大學之聘,回母校任教授。並在清華、燕京、北師大、朝陽等校兼課。

1933年教育部部長王世傑提名,擬任陶希聖為湖北省教育廳長,被陶回信婉拒。1934年陶希聖創辦《食貨》半月刊雜誌,併成立“食貨學會”。1936年代理北京大學法學院政治系主任。

1937年抗戰爆發後,陶挾筆從政,任蔣介石侍從秘書,並任《中央日報》總主筆,成為國民黨權威理論家。1947年,兼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並當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赴臺灣後,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設計委員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1971年陶希聖在臺北復刊《食貨》雜誌,並改為月刊發行。1988年6月27日在臺北病逝,享年九十歲。臺北各大媒體競相報道,《聯合報》大字標題:陶希聖注入歷史洪流……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希聖與胡適等人合影

幼承庭訓 陶成佳士

鄂東陶氏家族,以始祖陶勝六為灣名,以農耕立業於倒水河畔,在古河道沖積平原上圍墾繁衍生息。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 希 聖 全 家 攝 於 1931年 北 京 天 壇

據《陶氏宗譜》記載,清初有一位李姓長工,在陶勝六灣裡與陶家子弟聚集閒聊時,將扁擔平放地上,問陶家子弟是個什麼字?大家回答是個“一”字。他又把耙子倒放在地上問這又是個什麼字?陶家沒人能答出來,他告訴陶家眾子弟:這是個“而”字。原來長工是個讀書人,明朝遺老,清軍入關後,他隱姓埋名,避難於陶勝六扛活為生計。於是,陶氏族中在灣內開始設立私塾,尊長工為李先生。從那時起陶勝六灣有了第一位啟蒙老師,陶家人把耕與讀兩件事作為自已的家風,世代相傳……

至清末,雖然陶家已是累世書香,但一代一代都安於晴耕雨讀的鄉居田園生活。陶希聖的祖父叫陶上亭,雖飽學卻也不肯出仕為官。但他確與陶家前輩人不同的是他有心培養自己的3個兒子立身功名。他將3個兒子均送入本縣問津書院讀書,後來長子陶鎮吾考取了光緒甲午科(1894)經元(即鄉試的第3名舉人),任知縣、北京大學教授;次子陶月波(陶希聖的父親)為光緒末經濟特科1等;三子陶公迪為案首,入民國後,開辦大冶源華煤礦實業,為董事長。

陶希聖的父親陶月波,號月舸,字炯照。於光緒戊戌 (1898)年被張之洞由問津書院的廩善生選入兩湖書院,為經心精舍生。光緒癸卯(1903)年,清廷將行新政,開經濟特科。山西提學使沈衛薦舉陶月波應試,考試結果,梁士詒為1等,第1名。陶月波為1等,第4名。慈禧太后見名列榜首者為廣東梁士詒,斥為“梁頭康尾”,全榜及第者,均不錄用。陶月波遂以知縣外放河南省候補,陶希聖隨父母舉家由黃岡故里移居河南開封。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月波先生書聯

光緒甲辰(1904)年,適逢各省鄉試及第的舉人,在開封貢院舉行會試。各省應試的人士集合開封。黃梅舉人湯貫如(用彬)借居陶家,見到幼小的陶希聖聰穎,便送《三才略》書一本給他,並教其讀書方法。這本書,自天文、地理、至歷史與科學,連同文字和圖畫,成為年僅4歲陶希聖最早的讀物。此後,陶父就任於夏邑新野,陶希聖開始從其父讀書於任所。初讀《詩經》、《四書》、《書經》、《禮記》繼而讀《漢書》等,從此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國學功底。8歲就讀完了這些書,9歲即能背誦,自幼聰明好學的他,記憶力過人,父親常在人前誇兒子是個“讀書的種子”。1908年9歲時,陶希聖入河南最早開辦的旅汴中學讀書,學習算學、英文、歷史、地理、博物、體操等新式課程,成為清末第一代的中學生。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希聖先生書聯

1911年武昌起義,在洛陽縣事任上的陶月波解職回故里,陶希聖離開學校,隨父歸鄉。在家習小楷,並著力於家藏的《史記》以及曾國筌刻版的《船山遺書》,摘抄“老子解”、“莊子解”諸篇。後來陶月波應邀省府任職,陶希聖隨父上省城,寄宿在武昌鬥級營德昌客棧,陶希聖先投考博文書院,繼而決定入英文館,學習英文、國文、歷史、修身等課程。


1913年夏季,陶希聖退學侍父在黃陂縣署。從父命專心讀唐宋諸家詩文集,學作散文及詩詞,並摘抄《漢書》之議論文章,以助其策論乃至兵法研習。1914年其父辭黃陂縣長職務,亦由黃陂縣署回黃岡倉埠鎮,陶希聖續讀《資治通鑑》及《老子》、《莊子》、《韓非子》諸書。在當時 “廢科舉、講新學”的變革之中,少年陶希聖受業新舊參半,歷史一課為之優,“每值考課,常交頭卷,取高分”。以至陶希聖“自覺史論一門,大有可為。每次自擇題目,自作文章,直有‘下筆不能自休’之概。一篇文章,有至二千字或三千字之長度者”。

求學北大 希世之才

1915年春天,16歲的陶希聖同兄長陶翼聖(述曾)聯袂隨父親進京,在國會議員黃梅湯貫如(用彬) 等人幫助下,入北京大學預科為旁聽生。至1916年初夏,同時報考北京大學第1類文科。當時主考中文、英文,兄弟倆以同等學歷考取北京大學預科第1類,獲補學籍入預科文科1年級(兄陶翼聖(述曾) 後轉入北大預科第2類,即理工科預科。後為我國著名土木工程專家)。

在北大預科期間,陶希聖師從章太炎門下的沈尹默、沈兼士等國學大師。其間著力研讀《文心雕龍》、《呂氏春秋》、《淮南子》、顧亭林《日知錄》、章太炎《國故論衡》、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章實齋《文史通義》等七部書,以此領悟中國哲學、文學及史學演變的概略。家境頗裕的陶希聖在北大預科“只是勤學而非苦學”,考試成績每每名列前茅。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晉生整理出版父親陶希聖日記

晚年他曾回憶說:“民國四年秋季,我編入預科一年級。我們班上的英文教授是一位郭先生。他的太太是英國人。他們住在譯學館的背後,騎河樓的一個小衚衕裡。郭先生離家到校,下課回家,他的太太總是在宅門口送迎如儀。郭先生上課,從來沒有一絲的笑容。我們有時下課之後,跟隨他走到騎河樓。他望見太太和孩子時,他臉上才閃出一絲笑色,便立刻收斂起來。

郭先生的小考和大考,其嚴無比。我們班上同學對於英文課程之有進步,都是他的督促與鞭策之功。

《世界通史》是英文本,講授者是英國公使館秘書嘉特萊先生。他是一個高大的人。他講到羅馬的凱撒,將兩手向前胸的上衣領口裡一插,儼然有凱撒大帝之風。他的講授以寫黑板為主。他在黑板上寫的註解,我不僅用心抄錄下來,並且刻意模仿他的字跡。他的粉筆用得那樣圓轉如意,每一行理整齊的。每一字是一筆不苟的。每一筆是亮白的。我從抄錄中,得益不少。”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希聖晚年著述

3年畢業,由預科升至本科。因為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基和熟讀史書,志在經世之學的陶希聖沒有選文科諸學系,也沒有選空虛無實的政治系,而是選擇了法科的法律系。學習德日法,兼習英美法。

1919年,陶希聖參加北京的五四運動,作為是中國近代這一動盪歲月中成長起來的一位知識分子,列強的欺辱、民族的積弱、人民的抗爭……這一切,深刻的影響著陶希聖之後的思想發展與人生軌跡。五四運動也使其逐漸對國事關心,並開始研讀羅馬法,自修《宋儒學案》和《明儒學案》。

“我的父親於民國六年至八年之間,任河南省汝陽道道尹。我是一個少爺,同時又是一個大爺。我在預科只是勤學而非苦學。所謂勤學亦不過不廢學,考前列而已。到了宋明兩代學案讀過之後,才漸進於苦學。然而真實的苦學還是在家庭環境及個人生活大大的改變之後。

我自修的課程,以《宋儒學案》和《明儒學案》為最得力。從這裡得知中國的學問不以知識為主,而以修養為經。”

1922年夏季,陶希聖在北京大學法科法律系畢業。法律系黃左昌主任指教陶希聖讀秦蕙田《五禮通考》,徐乾學《讀禮通考》,從而決定了他後來為學的方向。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陶希聖、萬冰如夫婦與子恆生、晉生合影(1936年北平)

陶希聖——開創學派的社會史教授(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