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功德?

黃樹忠



作為佛教徒,我們會常常提到功德,也會經常聽到功德。但是你真的瞭解什麼是功德嗎?現在的“功德”一詞已經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當做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其實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獲的果報”。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隻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報是外在的,功德是內在的;福報是有限的,功德是無限的。行善業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報,即成福報;追求自己心靈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詞,現在使用已經泛化,有些時候也等同於福德。嚴格來講,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福德與智慧。

通常說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內心的福慧成就,內心無限量,功德無限量。功德是人內心對慈悲與智慧的體會、擁有。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於是誦咒還是念經,在於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別:誦哪個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薩名號最管用?讀哪本經最殊勝?……這都錯了。真正的功德,從自己內心求,越至誠、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現在“功德”一詞涵義已經被異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質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個誤解。



“功德”的另一個重要涵義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應該為眾生著想,為環境著想,為大家著想,為別人著想,既高尚於世法,又印證於佛法,方顯功德之利! 佛法認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狹隘,何談功德? 唸佛最大的功德在於改變人心、淨化煩惱。如果心沒有改變,只是嘴裡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個人一邊唸佛一邊作惡,說明內心根本沒有與佛號相應,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說吃素,是因為憐憫眾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於有沒有沾到葷腥、是不是獨立乾淨的鍋等等。如果一味執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許多煩惱,那就背離佛法了。再比如說放生,尊重、愛護生命,是種下了長壽健康的正因,以此善業迴向,也能成為改善其他問題的助緣。但是如果一味懷著求回報的心去放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惻隱和慈悲,這樣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樣,無論誦經、唸佛還是拜佛、佈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內心的改變:善願是否策發,煩惱是否調伏,智慧是否增長?內心是不是更柔軟、更清淨了?不能把修行當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為,這樣的功利心與迷信祈禱的心無異,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功德大小,在於自己的心。誦經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來統攝,都有功德,彼此相輔相成,增長福慧二資糧。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對立起來比較,是無益無謂的行為。就好比飲食,或飲或食都是為了滋養身體、維持生命,我們都需要,何必去比較到底哪個作用更大呢? 業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從心而生的。讀誦經典,讓心清淨了幾分,業障就能消除幾分。誦經、學佛不是跟佛菩薩做生意,只要誦幾卷經、念幾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順遂與幸福。佛法真正的內涵是修心,讀誦經典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心好了,業好了,就會有好的果報。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內心去開發;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樂,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資糧;不能執著於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煩惱。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計的,不能以世間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發心承擔、供養的人,其功德也是產生在內心的,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寡,而且要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的功德,這樣“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間的交換概念來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們修福修慧的正確方法。福報不是從外在爭取而來的,而是由廣行佈施而來。 總而言之,一句話: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願,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法音講堂

什麼是功德?六祖惠能有一回答,可資參考。六祖惠能的回答,代表了佛教對“功德”精神實質的理解和闡釋。

我們通常講的“功德”不同於佛教講的“功德”。佛教講的“功德”是“覓功德法身”,並依此修行(見上文)。我們通常講的“功德”是維護他人、群體、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對他人、群體、社會和國家來說是功,對自己來說是德。這種行為多了,就是“積功累德”。


王寶山10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這是修大乘道學佛之路,為什麼要修諸功德,修一切功德?我們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極的修善,沒有積極的修功德。大乘菩薩戒除了消極的為善,還要積極的修功德。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積極的,修一切功德圓滿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作功課都念「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福德和智慧都滿足了。福德怎麼來的?修功德來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圓滿。大家學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沒有修到,聽了又忘了就是沒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讀書的博聞強記,也都是修得的。

你們同學在現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筆記本、原子筆、靠計算機,腦子永遠是空白的,我最反對。我有時也靠筆記本,這是因為腦子暫時先管下面重要的,臨時拜託這筆記本先幫忙記下來,等下我還是要把它記到第八阿賴耶識心田裡的,這樣可以拿起來就用。我不相信年紀大的記憶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現在這年紀還否認,記憶力反而此以前還好。為什麼?年紀大了功力越來越深,頭腦就越冷靜,記憶力就越強。所以年輕人談不上,年輕人能博聞強記,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過去生的定力帶來的。歷史上講白居易生下來就能認字,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那都是真的。

這是講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智慧是真善根。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幾年以前我在大學教書就講,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這個世界每一樣東西都值錢,只有知識不值錢,但是知識的代價,它的成本,比什麼都高。一篇文章寫下來,稿費沒有幾個錢,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積了許多時間,收集攏來許多智能,不過寫一二千字,那個成本的確很高。

幾十年前我有個不識字的老鄉,發了財,找我幫他寫一封家書。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邊等,等急了要催我快點,就說:求你真難啊!你這寫信不過就拿起筆畫個兩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為難他。這一下我有點火了,也想教訓他,就說:「寫信就拿起筆畫個兩下,那你來畫!」他說:「我就是不會寫才求你嘛!」我說:「你曉得我給你寫封信,成本多少錢嗎?」他說:「這就一張紙有多少錢?」我說:「告訴你,從我媽媽懷胎那一天算起,生下來,從小養大,又讀了幾十年書,現在不過會替你寫信,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讀書的,你怎麼不會寫!」他被我罵得只好說:「是啊,我小時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錢,但是財富再大你買得到智慧嗎?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錢請人替你去打坐嗎?你可以悟道嗎?所以要想悟道,還要修諸功德。不要以為你只打坐,什麼事不管就可以了,現在有好多同學走上這個錯誤的路子。我真要罵人了,你能修得好我頭都給你!我同你賭這個頭。我不要打坐嗎?我這個老頭子一天到晚為你們忙得要死,什麼事都要我管,連草紙都要我管,天氣冷了,還要打電話上來提醒你們把窗子關好,不要著涼。我這是什麼禪定功夫啊!我在當你們的孫子啊!這是幹什麼?修諸功德啊!你為什麼不在這個地方去參究呢?光會在那裡自己當老太爺,要讀書寫文章打坐,你那個文章,哼!叫作文髒!打坐叫作打墮!學佛注意啊!要修諸功德啊!

能修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樂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麼修來的?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來的,如果這樣可以成佛太簡單了,你打開冰箱靠個六年不就成佛了嗎?不行的啊!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莊嚴。這不是我講的,是維摩居士對魔女們說的,我不過是個傳話的。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想想看可真難了。這裡要注意了!《維摩詰經》講學佛修菩薩道的重心,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

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所以說積功累德,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說,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絲驕慢,這個功也沒有了。這積功累德太難了,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沒有功德那有福報?智慧更難修了,智慧不夠,頭腦就不清。要怎樣修呢?靠定慧止觀,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塗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止於至善,一念在淨念上,然後要起觀,參究一切的佛,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玩弄氣感!要多研究《瑜伽師地論》的止觀,智慧是要學來的、修來的。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一條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惡;另一邊修智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功。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這裡經文又隱藏著密教噢!不信你試試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會有多少變化,絲毫不爽。修善根結善緣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長得雖好看而人緣不佳,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結人緣,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譬如歷代聖賢,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作為永遠流傳,高超三界,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我們自以為深信佛法,其實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說空,要真正到了空,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這樣還不夠,還要深信,例如禪宗祖師說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無數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堅固,修行人仍會退轉,因為見地偏差,功德不圓滿,都會造成退轉。要到了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才稱得上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金山萬丈

不執著於相,就叫做功德。

心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心無掛礙。

什麼叫做不執著於相,其實很簡單,舉個例子就像小學生寫作業一樣,我就寫作業,什麼都不想。

如果是執著於相的話,就會在想,我寫完作業之後會有什麼回報呢。爸爸媽媽會給糖吃嗎?還是給錢花?

福德和功德是兩個意思,做好事不執著,不求回報,甚至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這個就叫做功德。

執著於相,就叫做福德,你雖然做好事了,但是還想著回報。

阿彌陀佛。


李初九

古人的兩個字的詞語,一般說的都是兩個意思。比如“道德”,道是道,德是德,是兩個意思。比如思慮,思是思,慮是慮,也是兩個意思。這個所謂的“功德”,也是這樣,功是功,德是德。因為它們之間有先後因果關係,所以宗教界把它們就組成了一個詞。那麼,首先咱們先談談什麼是“德”。由於咱們這個世界是多維空間,在平行的許多空間中,都有一個“我”的存在。在其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內,人的身體上帶有兩種象氣團一樣的物質,一種是黑黑的,古人稱為“業”,一種是白白的,古人稱為“德”。這兩物質還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這個“我”對別人做了壞事,那麼他身上的白色的“德”,就會飛走一塊,貼到被你傷害的人身上,你就缺了“德”了。而被你傷害的人身上,也會飛出一塊“業”,落在你身上,你就造了“業”了。“業”多,人就多病,多災。“德”多,人就財多,福大。所以古人就告誡民眾,要少造“業”,多積“德”。那麼,對修行人來講,“德”有什麼用呢?因為“德”可直接演化成“功”。也就是說,“德”越大,“功”越高。

那麼,什麼是功呢?人在坐禪時,當你入定後,便會在丹田產生能量團,那是“功”的初成。隨著你生活中修為的加深,你的“德”會越積越多,你的“功”就會越來越高。當你的“功”衝出頭頂(天門)後,它會在你頭頂形成一根功柱(只有開天眼的能看見)。這根“功”柱越高,你生命的層次也越高。當這“功”柱衝出了一定的範圍,你就脫離輪迴,衝出三界了。為什麼佛經說“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些有為只能得來世福報,並不能增加“功德”,於修者毫無益處。


古往今來之傳統

功德是互相轉換的

以經題為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放下貪心是功,得清淨心為德,加持清淨心為功,得到平等心為德,加持平等心為功,得到大智慧,圓滿覺悟為德

這些都是內在的,於金錢財富無關,當年梁武帝問:我建那麼多寺院,可有功德?達摩:並無功德。

祖師惹的梁武帝連飯都沒管,要是我,我會講:,,,但是有大大的福德哈,他應該會管頓飯吧

若要做善事不要貪求回報,施捨,供養於人時佛家講三輪體空,這樣才能放下貪心,之後呢,清淨平等覺


l皈依阿彌陀佛l

大家好!功德是不求回報,不圖名,不圖利!真做了不讓人知?(為陰德,功德更大,能蔭澤子孫)。一切皆功德,無功難受祿?大富大貴都是前世的功德今世享?(三世因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大家吉祥!



慈證

“功德”其實指的是人心,做任何事情不求回報,真正意義上的普渡眾生。功德也是有大小的,凡人要做到這些很難啊!功德是無私的,無任何私心雜念。所以說福德與功德是有區別的,世間福,是從佈施因緣而來,有何種因緣,就有何種福報,這稱為有為善,有為善報,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功德包括了福德,是修行者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明心見性,是從觀照般若而來,如果能深入般若,就能獲得解脫自在,這被稱為無盡福,功德永遠是做不完的,是永遠沒有窮盡的!


用戶57590810666

什麼是功德。

多行善事,善事做的多了,就是功德。

日行一善,做滿3000件善事,就是三千功德,也就是口口相傳的 “功德圓滿”

希望對你有幫助。


福德96

功德福德道德,三者密不可分。功德里面有福德,而福德里面無功德,無論是福德還是功德,都屬於道德的範疇。所謂德,就是指在道上行走,不偏離道就稱為有德。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是為自己做就叫福德,如果為了他人就稱為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