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面孔

圖文 / 吉列爾斯·梅赫美,丹尼爾·吉諾

全文刊登於《新知》2015年第5期

螃蟹的面孔

人面拉摩蟹 Lamoha perso

甲殼寬5釐米,生活水域450~2000米,地理分佈於玻里尼西亞、瓦努阿圖、薩摩亞、基里巴斯。1981年人面拉摩蟹才獲得它的拉丁學名,卻是一種可以追溯至始於1.455億年前白堊紀的“原始螃蟹”。由於它生活在幽暗的深海、捕捉極其困難,因而是很多自然歷史博物館千金難求的珍品。人面拉摩蟹的遠古化石原多於今日能見的實物。“人面”(personata)之稱源自“人面面具”,但不少人認為它的“面孔”更接近貓臉。

螃蟹的面孔

四齒關公蟹 Dorippe quadridens

雖稱“關公”,實際歸於所謂“人面蟹”或“鬼面蟹”家族。甲殼寬 4 釐米,生活水域 30~100米,地理分佈於中國沿海以及印度洋 - 西太平洋,拉丁學名始自1793年。“鬼面蟹”家族的不同支系都會因筋骨組織的不同分佈導致甲殼呈現不同的“面孔”,但在同一支系中卻存在著令人詫異的同一性。在西方流傳的一箇中國傳說中,這種螃蟹被認為在其甲殼下庇護著轉世的靈魂。圖片上顯示的則是一隻“滿黃”的母蟹。

四齒關公蟹的甲殼頗為堅硬,但依然喜歡隱藏在貝殼與海星下面,而且經常以海綿為掩護。許多四齒關公蟹會肩扛海葵共生。最古老的四齒關公蟹化石可追溯至距今6500萬年~ 260萬年的地質第三紀。

螃蟹的面孔

迷宗蝕菱蟹 Daldorfia sp.

拉丁學名中“sp.”的意思是:雖然它自1758年起就已經橫行在歐洲自然學者的命名體系中,但這種螃蟹的直系根源至今尚不清楚,在中文裡不妨以“迷宗”暫稱。

迷宗蝕菱蟹又有“石蟹”的綽號,甲殼寬12釐米,生活水域30~120米,地理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以及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儘管它的身世成謎,並不妨礙它廣泛繁衍,至今常見於礁石與珊瑚礁暗處。巨大的螯鉗雖然反應緩慢,但螯鉗與甲殼異乎尋常的堅硬程度也能令它自保。迷宗蝕菱蟹甲殼中特有的角素甚至使它成為一種頗有開發價值的工業原料,它的食用價值卻因源自它們體內一種尚未被人類瞭解的強悍大打折扣:亞洲不乏因食用迷宗蝕菱蟹中毒的記載,但檢測表明迷宗蝕菱蟹本身並不含毒,毒源來自它們囫圇吞下的有毒珊瑚與海魚。

螃蟹的面孔

紅臉饅頭蟹 Calappa rubroguttata

拉丁學名中的“rubroguttata”有“紅色斑點”之意,而東西皆認可的“紅臉”說法得自於它的棲居習慣:總是用巨大的螯鉗護住自己的雙眼。但這種暱稱很容易令人忽視紅臉饅頭蟹在所謂“羞澀”下強悍的一面。

紅臉饅頭蟹甲殼寬12釐米,生活水域10~50米,地理分佈於塞內加爾到安哥拉之間的海域。紅臉饅頭蟹日常行走於淺水沙礫間,它的螯鉗貌似“遮羞”,實際起到的是類似於駱駝睫毛的遮擋沙土作用:即便隱身於沙礫下前行,它的眼睛仍可從螯鉗的縫隙間探出觀望四周。

更不可小覷的是它這對大鰲。它們隱現在海浪中的姿態曾在古希臘時代為紅臉饅頭蟹留下“海洋公雞”(cock of the sea)的綽號。當人們意識到這對螯鉗穿破貝殼裝甲取食的威力後,“公雞”一名又升級為“開罐手螃蟹”(canopener crab)。至於“饅頭”,最初只是形容它螯甲合一、閉合起來時宛如“盒子”。眾所周知,有種叫“坦克”的武器初上戰場時也是被叫做“盒子”的。

螃蟹的面孔

紅石蟹 Grapsus grapsus

紅石蟹與前輩的區別可以很容易地從一些與生殖繁衍相關的器官分佈上看出。甲殼寬7釐米,生活在礁石淺灘,地理分佈於大西洋、馬羅科安哥拉、加那利群島和亞速爾群島部分海域。與“原始螃蟹”相比,紅石蟹從生理結構上看算是“新生代”,而且拉丁名入冊是在1758年。但事實上古羅馬文獻中對它們已經有記載,而且強調它們“跑得非常快”。由此來看,在關於螃蟹的事情上,人類或許真的是有些懶散了。

螃蟹的面孔

紅斑梯形蟹 Trapezia rufopunctata

如同螞蟻一樣,螃蟹最令人類難以把握之處在於它們從外觀上就可以識別的紛雜種類。紅斑梯形蟹的甲殼寬只有2釐米,分佈在新喀里多尼亞和南非契斯特菲爾德的珊瑚礁上。它的名字來自於它的梯形背甲,即便不算“素食”、但也只以珊瑚分泌的物質為生;外殼顏色與寄生的珊瑚相似,不仔細分辨幾乎看不出。

螃蟹的面孔

亞氏肝穴蟹 Hypocolpus abboti

亞氏肝穴蟹隸屬扇蟹科(Xanthidae),其科名源自古希臘語中的“黃色”。扇蟹科是一個上百支系的大家族,亞氏肝穴蟹歸入其拉丁族譜則是在1894年,得名自最初紀錄者亞伯特(W.L. Abbott)。

亞氏肝穴蟹甲殼寬7釐米,生活水域15米,地理分佈於西太平洋與新喀里多尼亞的海域與珊瑚礁內。祖傳的精密螯甲結構也許是它們子孫昌盛的原因之一,甲殼上下的互鎖節肢關聯使它們成為至今人類種種機械操縱的模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