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面孔

图文 / 吉列尔斯·梅赫美,丹尼尔·吉诺

全文刊登于《新知》2015年第5期

螃蟹的面孔

人面拉摩蟹 Lamoha perso

甲壳宽5厘米,生活水域450~2000米,地理分布于玻里尼西亚、瓦努阿图、萨摩亚、基里巴斯。1981年人面拉摩蟹才获得它的拉丁学名,却是一种可以追溯至始于1.455亿年前白垩纪的“原始螃蟹”。由于它生活在幽暗的深海、捕捉极其困难,因而是很多自然历史博物馆千金难求的珍品。人面拉摩蟹的远古化石原多于今日能见的实物。“人面”(personata)之称源自“人面面具”,但不少人认为它的“面孔”更接近猫脸。

螃蟹的面孔

四齿关公蟹 Dorippe quadridens

虽称“关公”,实际归于所谓“人面蟹”或“鬼面蟹”家族。甲壳宽 4 厘米,生活水域 30~100米,地理分布于中国沿海以及印度洋 - 西太平洋,拉丁学名始自1793年。“鬼面蟹”家族的不同支系都会因筋骨组织的不同分布导致甲壳呈现不同的“面孔”,但在同一支系中却存在着令人诧异的同一性。在西方流传的一个中国传说中,这种螃蟹被认为在其甲壳下庇护着转世的灵魂。图片上显示的则是一只“满黄”的母蟹。

四齿关公蟹的甲壳颇为坚硬,但依然喜欢隐藏在贝壳与海星下面,而且经常以海绵为掩护。许多四齿关公蟹会肩扛海葵共生。最古老的四齿关公蟹化石可追溯至距今6500万年~ 260万年的地质第三纪。

螃蟹的面孔

迷宗蚀菱蟹 Daldorfia sp.

拉丁学名中“sp.”的意思是:虽然它自1758年起就已经横行在欧洲自然学者的命名体系中,但这种螃蟹的直系根源至今尚不清楚,在中文里不妨以“迷宗”暂称。

迷宗蚀菱蟹又有“石蟹”的绰号,甲壳宽12厘米,生活水域30~120米,地理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以及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尽管它的身世成谜,并不妨碍它广泛繁衍,至今常见于礁石与珊瑚礁暗处。巨大的螯钳虽然反应缓慢,但螯钳与甲壳异乎寻常的坚硬程度也能令它自保。迷宗蚀菱蟹甲壳中特有的角素甚至使它成为一种颇有开发价值的工业原料,它的食用价值却因源自它们体内一种尚未被人类了解的强悍大打折扣:亚洲不乏因食用迷宗蚀菱蟹中毒的记载,但检测表明迷宗蚀菱蟹本身并不含毒,毒源来自它们囫囵吞下的有毒珊瑚与海鱼。

螃蟹的面孔

红脸馒头蟹 Calappa rubroguttata

拉丁学名中的“rubroguttata”有“红色斑点”之意,而东西皆认可的“红脸”说法得自于它的栖居习惯:总是用巨大的螯钳护住自己的双眼。但这种昵称很容易令人忽视红脸馒头蟹在所谓“羞涩”下强悍的一面。

红脸馒头蟹甲壳宽12厘米,生活水域10~50米,地理分布于塞内加尔到安哥拉之间的海域。红脸馒头蟹日常行走于浅水沙砾间,它的螯钳貌似“遮羞”,实际起到的是类似于骆驼睫毛的遮挡沙土作用:即便隐身于沙砾下前行,它的眼睛仍可从螯钳的缝隙间探出观望四周。

更不可小觑的是它这对大鳌。它们隐现在海浪中的姿态曾在古希腊时代为红脸馒头蟹留下“海洋公鸡”(cock of the sea)的绰号。当人们意识到这对螯钳穿破贝壳装甲取食的威力后,“公鸡”一名又升级为“开罐手螃蟹”(canopener crab)。至于“馒头”,最初只是形容它螯甲合一、闭合起来时宛如“盒子”。众所周知,有种叫“坦克”的武器初上战场时也是被叫做“盒子”的。

螃蟹的面孔

红石蟹 Grapsus grapsus

红石蟹与前辈的区别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些与生殖繁衍相关的器官分布上看出。甲壳宽7厘米,生活在礁石浅滩,地理分布于大西洋、马罗科安哥拉、加那利群岛和亚速尔群岛部分海域。与“原始螃蟹”相比,红石蟹从生理结构上看算是“新生代”,而且拉丁名入册是在1758年。但事实上古罗马文献中对它们已经有记载,而且强调它们“跑得非常快”。由此来看,在关于螃蟹的事情上,人类或许真的是有些懒散了。

螃蟹的面孔

红斑梯形蟹 Trapezia rufopunctata

如同蚂蚁一样,螃蟹最令人类难以把握之处在于它们从外观上就可以识别的纷杂种类。红斑梯形蟹的甲壳宽只有2厘米,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和南非契斯特菲尔德的珊瑚礁上。它的名字来自于它的梯形背甲,即便不算“素食”、但也只以珊瑚分泌的物质为生;外壳颜色与寄生的珊瑚相似,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出。

螃蟹的面孔

亚氏肝穴蟹 Hypocolpus abboti

亚氏肝穴蟹隶属扇蟹科(Xanthidae),其科名源自古希腊语中的“黄色”。扇蟹科是一个上百支系的大家族,亚氏肝穴蟹归入其拉丁族谱则是在1894年,得名自最初纪录者亚伯特(W.L. Abbott)。

亚氏肝穴蟹甲壳宽7厘米,生活水域15米,地理分布于西太平洋与新喀里多尼亚的海域与珊瑚礁内。祖传的精密螯甲结构也许是它们子孙昌盛的原因之一,甲壳上下的互锁节肢关联使它们成为至今人类种种机械操纵的模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