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之后就没有好的诗词了?

战马童

怎么说呢,首先,明清是有好诗词的,诗的话像唐寅的,曹雪芹的,袁枚的都算是好诗。词的话像陈子龙的,纳兰性德的也都是好词。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误区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是时代问题,唐宋元明清的代表文学题材是由上逐渐下移的,唐诗宋词元曲剧明清小说是逐渐通俗的。元明清不乏作诗填词的人,但是因为诗词并非时代的代表文学,因而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了。

其次,从南宋开始,元明清的文学氛围并不像盛唐和北宋那么自由,开始出现了一些道学家,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是诗词本身的问题,从宋代欧阳修开始,诗话流行,大家把精力放在研究诗上,江西诗派更是将其派系化,探究写诗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诗的自然美感。到了明清时期,许多道学家喜欢用诗来讲道理,而不是像唐代那样汪洋肆意,这样诗的美感也就大大降低了。

何况与唐宋不同,诗词在清代是无法直接谋求功名的,就出现了没功名的没空写,有功名的没兴趣写的现象(明清科考有诗,但是比较死板,且不是主要科目)。看看上面举得几个人,纳兰容若是宰相之子,袁枚是领着工资的风雅文人,唐寅和曹雪芹都是无意功名。

最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唐代和宋代都有职业的诗人或者词人,但是这种形式在明清已经很难看到了,用现在人的定义,明清时期很少有人会单单顶着一个诗人或者词人的头衔了。


文沐

个人认为你这个说法有失妥当。

唐宋时期,诗词百花齐放,体裁主题也各不相同,那时诗歌是只属于上层社会人士的专属项目

元明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当时的作品以唱曲为主,越发接近劳苦大众,通俗易懂,反映民众心声

词的黄金时代始于五代,盛于两宋。由于及其宽松的文化氛围与相对安逸的政治环境再加良好的经济条件,士大夫阶层的悠闲生活,才使得词这种诗歌题材在宋代达到鼎盛。

宋代之后,诗歌的主要面向人群从士大夫阶层向中下平民转移,所以才会出现元曲和明清小说这样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词的发展自然也不想当年那么繁盛。

但这并不代表宋朝之后就没有好词了。哪怕是在清朝,哪怕是处于弱势的女性,哪怕只是一介侧室,顾太清在诗词文坛上的地位也令人瞩目,更不要提著名的纳兰容若了: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云容。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顾太清

最后贴一首的龚自珍的诗: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希望能帮到你!


唐诗宋词古诗词

朋友,你这个话说的有些过了,或者是说你没有认真的去读明清的诗词,如果你读了,就一定会发现明清时期也有好诗词的。

只是因为前面的朋友也讲了原因了,因为诗词的限制比较大,元以后流行话本和戏剧,所以曲就非常发达,比如那一首闻名遐迩的《天净沙.秋思》里面不是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是曲,但是也是曲子词的范畴,是和宋词一样的。



明清时期,就在元话本的基础上有了小说,明清小说我就不举例了。我只举例小说里面的诗词,比如《三国演义》里的那首词,“浪花淘尽英雄,”原词我记不清,也就不贴了。比如《红楼梦》里,黛玉宝钗的柳絮词,白海棠诗,这是写的非常美啊!当然这也都是曹雪芹写的了,叶嘉莹还专门开讲过这些诗词。再比如我们知道的纳兰容若,他的纳兰词也是如今非常流行,不止是叶嘉莹讲过,更有苏樱专著解释,甚至安意如因此成名。


至于其他的诗人词人,我读的不多,这里就不举例了,啊!必须还要提下袁枚先生,他的随园诗话也是非常有名的。只是诗词的写作和赏析都是非常要求高的,普通大众既然有了小说戏曲可以轻易的上手,就懒得在诗词上下功夫了,但是有名的诗词还是不少的,当然也是怪我们自己没有用心去研读,可能题主去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感触会更多。


当代也有不少的好诗词,比如我的朋友西山先生,真情独钟老师等。比如《沁园春.雪》等,但是,现在流行歌多,而且简单易上手,谁还去写那些严要求的诗词呢。其实头条的诗词鉴赏学习还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比如老街味道,比如达文先生。如果沉下心来去看,你就能知道,他们的诗词同样也是经得起推敲的。以上,我就答这么多了,希望题主能够发现更多的好诗词。


荷唯洛之恋

鲁迅先生说过:“所有的好诗,至唐时已做完。”虽然有所夸张,但也说明唐诗的高度是后代诗人很难逾越的。宋朝以词为主,古人说词为诗之余,但宋朝人却将词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自唐宋之后,诗词这一艺术逐渐落伍,优秀的诗词作者越来越少。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有很大关系。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所考内容除了儒家经典以外,诗、赋、论也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唐时的许多进士都是靠写诗写的好才做官的,这一传统到宋朝仍然存在。著名的词作家柳永就是因为在《鹤冲天》一词中写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致仁宗皇帝看后大为不满,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因这一首词丢失了终生做官的机会。

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被称为“八股取士”,诗词的重要性大为下降,所以文人士大夫大都醉心于八股文的研究,诗词只不过用来应酬唱和或抒发人生感慨罢了。


若耶溪水剑

问这样的问题,你大概会被人骂死吧。这么问,多招人骂。显得多不爱读书的。给你提个醒,说个大家都熟悉的好诗,让你回忆回忆。比如: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但是,确实有一个现象就是明清我们随口能说的上来的诗人要比唐宋朝少一些。我认为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别是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开放、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科举考试制度为来自下层的文人带来看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把丰富的生活经验、乐观自信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汇于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的时代曲调。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说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的洞察和犀利的批判。所以唐的时候以诗歌见长,明清以小说著称。


墨雨箭

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代表性的文体,先秦时期是楚辞,汉代是汉赋,魏晋是建安文学,唐代是唐诗,宋代是宋词,元代是元曲,明清是小说。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动态发展的,都需要创新,因为一个文体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强盛,最后衰落。比如唐诗在盛唐时期就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晚唐时期就凋敝了,这个凋敝不是说没有好的诗人了,每一个时代都有天才,只是说整体的水平不如从前了。

而词在中晚唐时期才刚刚起步,经历了五代十国冯延巳和李煜等人的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顶峰,南宋之后,就只辛弃疾一人可与北宋一流词人匹敌。

而宋朝之后,元曲开始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包括明清小说亦复如是。

所以文学并未凋敝,只是每个时期鼎盛的文体不同而已。


四月店长

有啊,怎么就没有呢?唐伯虎、纳兰性德、王国维、毛泽东主席、郁达夫、鲁迅等等等等,传世名作不可胜数。

世人好名,眼高于顶,读诗文也喜欢名人作品。遍地野花奇香无比却不受待见,多少奇花异草默默无闻、自开自萎,又有谁知。这样也好,让以后的学生们少一点负担。


刷锅老

你又不是钱钟书,不去探幽寻奥;你又不是爱诗的超级蜜蜂,如何愿意到诗的角角落落,荒野险峰去釆集诗的花蜜,怎么知道诗的美妙!当今就有无数好诗,更别说有明一代。不怎写诗的老舍都有好诗,更别提鲁迅俞达夫等更传统的江南才子了!

古时有诗,但更牛的是文!诗文诗文,最后落脚在文章中!诸子百家,唐宋古文名家,史家,唐传奇,元杂剧,明清之后小说蔚为大观!这些作品里,都有好诗,妙文,绝佳的智慧!曾经我只愿写诗,为了诗能为人看到,宁愿将其缀入相声,戏剧,小说等各种通俗体裁,历来的名家应比我更自觉!虽然越古老的诗越纯粹,越韵味无穷,李白就无比推崇古风诗写作,历代诗人还是紧跟时代,推陈布新,吐故纳新,发出新时代的呼声,最重要的就是佇体裁的变化了。


George

唐诗宋词得到了后来的文化学者的广泛认同,主要是当时的人们比较推崇,社会上比较流行。当时好的东西还会有人喜欢,有人怀念,有人继承,有人发扬光大的。但到了元朝开始人们的口味变了,就以唱曲为主了。唱曲接近劳苦大众,通俗易懂,还反映了民众的心声。时代在变,流行的东西也会变,如果我们现在每天仍沉迷在唐诗宋词中,你觉得会怎样的滋味。所以后来的人在改变,不断创新,主要是让人们喜欢。



宋朝所处的最高文明被野蛮愚昧撕裂!诗词与野蛮是两个不同的极端;

都是宋朝进化程度太快惹的祸;王安石司马光两党执政、以及赵匡胤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人权,都是匪夷所思的时空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