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之後就沒有好的詩詞了?

戰馬童

怎麼說呢,首先,明清是有好詩詞的,詩的話像唐寅的,曹雪芹的,袁枚的都算是好詩。詞的話像陳子龍的,納蘭性德的也都是好詞。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個誤區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時代問題,唐宋元明清的代表文學題材是由上逐漸下移的,唐詩宋詞元曲劇明清小說是逐漸通俗的。元明清不乏作詩填詞的人,但是因為詩詞並非時代的代表文學,因而很多人選擇性忽視了。

其次,從南宋開始,元明清的文學氛圍並不像盛唐和北宋那麼自由,開始出現了一些道學家,這就導致了第二個問題。

第二是詩詞本身的問題,從宋代歐陽修開始,詩話流行,大家把精力放在研究詩上,江西詩派更是將其派系化,探究寫詩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詩的自然美感。到了明清時期,許多道學家喜歡用詩來講道理,而不是像唐代那樣汪洋肆意,這樣詩的美感也就大大降低了。

何況與唐宋不同,詩詞在清代是無法直接謀求功名的,就出現了沒功名的沒空寫,有功名的沒興趣寫的現象(明清科考有詩,但是比較死板,且不是主要科目)。看看上面舉得幾個人,納蘭容若是宰相之子,袁枚是領著工資的風雅文人,唐寅和曹雪芹都是無意功名。

最後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唐代和宋代都有職業的詩人或者詞人,但是這種形式在明清已經很難看到了,用現在人的定義,明清時期很少有人會單單頂著一個詩人或者詞人的頭銜了。


文沐

個人認為你這個說法有失妥當。

唐宋時期,詩詞百花齊放,體裁主題也各不相同,那時詩歌是隻屬於上層社會人士的專屬項目

元明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當時的作品以唱曲為主,越發接近勞苦大眾,通俗易懂,反映民眾心聲

詞的黃金時代始於五代,盛於兩宋。由於及其寬鬆的文化氛圍與相對安逸的政治環境再加良好的經濟條件,士大夫階層的悠閒生活,才使得詞這種詩歌題材在宋代達到鼎盛。

宋代之後,詩歌的主要面向人群從士大夫階層向中下平民轉移,所以才會出現元曲和明清小說這樣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詞的發展自然也不想當年那麼繁盛。

但這並不代表宋朝之後就沒有好詞了。哪怕是在清朝,哪怕是處於弱勢的女性,哪怕只是一介側室,顧太清在詩詞文壇上的地位也令人矚目,更不要提著名的納蘭容若了:

群山萬壑引長風,透林皋,曉日玲瓏。樓外綠陰深,憑欄指點偏東。渾河水,一線如虹。清涼極,滿谷幽禽啼嘯,冷霧溟濛。任海天寥闊,飛躍此身中。雲容。看白雲蒼狗,無心者,變化虛空。細草絡危巖,巖花秀,媚日承紅。清風閣高凌霄漢,列岫如童。待何年歸去,談笑各爭雄。——顧太清

最後貼一首的龔自珍的詩: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
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希望能幫到你!


唐詩宋詞古詩詞

朋友,你這個話說的有些過了,或者是說你沒有認真的去讀明清的詩詞,如果你讀了,就一定會發現明清時期也有好詩詞的。

只是因為前面的朋友也講了原因了,因為詩詞的限制比較大,元以後流行話本和戲劇,所以曲就非常發達,比如那一首聞名遐邇的《天淨沙.秋思》裡面不是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是曲,但是也是曲子詞的範疇,是和宋詞一樣的。



明清時期,就在元話本的基礎上有了小說,明清小說我就不舉例了。我只舉例小說裡面的詩詞,比如《三國演義》裡的那首詞,“浪花淘盡英雄,”原詞我記不清,也就不貼了。比如《紅樓夢》裡,黛玉寶釵的柳絮詞,白海棠詩,這是寫的非常美啊!當然這也都是曹雪芹寫的了,葉嘉瑩還專門開講過這些詩詞。再比如我們知道的納蘭容若,他的納蘭詞也是如今非常流行,不止是葉嘉瑩講過,更有蘇櫻專著解釋,甚至安意如因此成名。


至於其他的詩人詞人,我讀的不多,這裡就不舉例了,啊!必須還要提下袁枚先生,他的隨園詩話也是非常有名的。只是詩詞的寫作和賞析都是非常要求高的,普通大眾既然有了小說戲曲可以輕易的上手,就懶得在詩詞上下功夫了,但是有名的詩詞還是不少的,當然也是怪我們自己沒有用心去研讀,可能題主去看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感觸會更多。


當代也有不少的好詩詞,比如我的朋友西山先生,真情獨鍾老師等。比如《沁園春.雪》等,但是,現在流行歌多,而且簡單易上手,誰還去寫那些嚴要求的詩詞呢。其實頭條的詩詞鑑賞學習還是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比如老街味道,比如達文先生。如果沉下心來去看,你就能知道,他們的詩詞同樣也是經得起推敲的。以上,我就答這麼多了,希望題主能夠發現更多的好詩詞。


荷唯洛之戀

魯迅先生說過:“所有的好詩,至唐時已做完。”雖然有所誇張,但也說明唐詩的高度是後代詩人很難逾越的。宋朝以詞為主,古人說詞為詩之餘,但宋朝人卻將詞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自唐宋之後,詩詞這一藝術逐漸落伍,優秀的詩詞作者越來越少。筆者以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唐宋兩朝的科舉制度有很大關係。

唐宋時期的科舉考試,所考內容除了儒家經典以外,詩、賦、論也是重要的考試內容。唐時的許多進士都是靠寫詩寫的好才做官的,這一傳統到宋朝仍然存在。著名的詞作家柳永就是因為在《鶴沖天》一詞中寫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以致仁宗皇帝看後大為不滿,批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因這一首詞丟失了終生做官的機會。

宋朝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八股文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被稱為“八股取士”,詩詞的重要性大為下降,所以文人士大夫大都醉心於八股文的研究,詩詞只不過用來應酬唱和或抒發人生感慨罷了。


若耶溪水劍

問這樣的問題,你大概會被人罵死吧。這麼問,多招人罵。顯得多不愛讀書的。給你提個醒,說個大家都熟悉的好詩,讓你回憶回憶。比如: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換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但是,確實有一個現象就是明清我們隨口能說的上來的詩人要比唐宋朝少一些。我認為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特別是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國家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繁榮、開放、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科舉考試製度為來自下層的文人帶來看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把豐富的生活經驗、樂觀自信和昂揚進取的精神融匯於詩歌,彈奏出開朗奔放的時代曲調。明清時期,工商業市鎮和市民階層興起,對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小說將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納入創作視野,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全景,還蘊含著作者對現實的敏銳的洞察和犀利的批判。所以唐的時候以詩歌見長,明清以小說著稱。


墨雨箭

每一個時代都有他代表性的文體,先秦時期是楚辭,漢代是漢賦,魏晉是建安文學,唐代是唐詩,宋代是宋詞,元代是元曲,明清是小說。

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是動態發展的,都需要創新,因為一個文體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從起步到發展,再到強盛,最後衰落。比如唐詩在盛唐時期就達到了鼎盛時期,到了晚唐時期就凋敝了,這個凋敝不是說沒有好的詩人了,每一個時代都有天才,只是說整體的水平不如從前了。

而詞在中晚唐時期才剛剛起步,經歷了五代十國馮延巳和李煜等人的發展,在北宋時期達到頂峰,南宋之後,就只辛棄疾一人可與北宋一流詞人匹敵。

而宋朝之後,元曲開始發展,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包括明清小說亦復如是。

所以文學並未凋敝,只是每個時期鼎盛的文體不同而已。


四月店長

有啊,怎麼就沒有呢?唐伯虎、納蘭性德、王國維、毛澤東主席、郁達夫、魯迅等等等等,傳世名作不可勝數。

世人好名,眼高於頂,讀詩文也喜歡名人作品。遍地野花奇香無比卻不受待見,多少奇花異草默默無聞、自開自萎,又有誰知。這樣也好,讓以後的學生們少一點負擔。


刷鍋老

你又不是錢鍾書,不去探幽尋奧;你又不是愛詩的超級蜜蜂,如何願意到詩的角角落落,荒野險峰去釆集詩的花蜜,怎麼知道詩的美妙!當今就有無數好詩,更別說有明一代。不怎寫詩的老舍都有好詩,更別提魯迅俞達夫等更傳統的江南才子了!

古時有詩,但更牛的是文!詩文詩文,最後落腳在文章中!諸子百家,唐宋古文名家,史家,唐傳奇,元雜劇,明清之後小說蔚為大觀!這些作品裡,都有好詩,妙文,絕佳的智慧!曾經我只願寫詩,為了詩能為人看到,寧願將其綴入相聲,戲劇,小說等各種通俗體裁,歷來的名家應比我更自覺!雖然越古老的詩越純粹,越韻味無窮,李白就無比推崇古風詩寫作,歷代詩人還是緊跟時代,推陳佈新,吐故納新,發出新時代的呼聲,最重要的就是佇體裁的變化了。


George

唐詩宋詞得到了後來的文化學者的廣泛認同,主要是當時的人們比較推崇,社會上比較流行。當時好的東西還會有人喜歡,有人懷念,有人繼承,有人發揚光大的。但到了元朝開始人們的口味變了,就以唱曲為主了。唱曲接近勞苦大眾,通俗易懂,還反映了民眾的心聲。時代在變,流行的東西也會變,如果我們現在每天仍沉迷在唐詩宋詞中,你覺得會怎樣的滋味。所以後來的人在改變,不斷創新,主要是讓人們喜歡。



宋朝所處的最高文明被野蠻愚昧撕裂!詩詞與野蠻是兩個不同的極端;

都是宋朝進化程度太快惹的禍;王安石司馬光兩黨執政、以及趙匡胤以法律的形式保護人權,都是匪夷所思的時空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