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商朝的名相伊尹?

想碗bCqp4647

首先要說的是,伊尹是商朝初年的人物,而我們的史料最早是商朝中期的甲骨文,所以更多提供給我們的是後人的觀念。首先在甲骨文中,伊尹是享有了極高的祭祀地位。根據《甲骨文簡明詞典》的總結,伊尹的地位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伊尹和先王並祭,而位次居於先王之首;2、卜辭記載有求雨權威的只有上甲、河、嶽、王亥、等幾位先王或者先公,而伊尹也有這種權威;3、卜辭記載可以祈禱豐年的只有河、嶽、夔、高祖、上甲、示壬、大乙、父丁等先公、先王和自然神,伊尹也可以。

根據戰國諸子的記載,伊尹身上的傳奇色彩很重,綜合起來大概是這樣:伊尹出生於空桑(江流傳說的濫觴),之後作為有莘氏的陪嫁的成為商湯的近臣,並且用烹飪的道理給商湯講治國之道(廚師的始祖),然後成為商湯的宰相,後來伊尹還和夏桀的廢后妺喜勾結,裡應外合滅亡了夏朝。商湯、外丙、中壬之後即位的是太甲,因為太甲無道,伊尹甚至廢除了他的王位,等他改過之後又迎接他復位(成為霍光的榜樣)。

感謝閱讀!


林屋公子

伊尹之志,敬德保民

《孟子·盡心》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這段文字真可謂言簡意賅、語輕意重!說的是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他,商相伊尹說,我不親近不遵循祖訓不順從民意的人,因此把商王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興;三年後,太甲變好了,又讓他回來做君主,百姓又非常高興。老師,我不明白,賢人作為人臣,難道本可以放逐君王嗎?陡遇大課題,老夫子機智而又含混地回答,有“伊尹之志”就可以,無“伊尹之志”就是篡位。 師生二人一問一答中直擊幾個重大的史實和問題:商相伊尹曾放逐商王太甲;放逐的原因是“不順”;兩個“民大悅”可說明伊尹放逐商王的標準太甲不順民意,正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的革命思想中認可相權擱置、罷黜和廢除王權,關鍵、核心和標準是相是有“伊尹之志”。

何為“伊尹之志”?“志”是《說文》中的“意也”《國語》的“德義之府也”,還是《孟子》的“氣之帥也”《鬼谷子》“欲之使也”?還是看梁啟超十學約首條立志篇對“伊尹之志”的解讀吧! 一曰立志。《記》曰:“凡學士先志。”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朱子曰:“書不熟,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志不立,天下無可為之事。” 又曰:“今二三子儼然服儒者之服,誦先王之言,當思國何以蹙,種何以弱,教何以微,誰之咎歟?四萬萬人,莫或自任,是以及此。我徒責人之不任,我則盍任之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天下有道,丘不與易。”孔子之志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不被其澤,若己推而納之溝中。”伊尹之志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之志也!“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範文正之志也!“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顧亭林之志也! 這段文字闡述為學立志的重要性,明確伊尹之志是:想為百姓之所想,急為百姓之所急,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男子或一個婦女沒有享受到堯舜之道的好處,便彷彿自己把他推進山溝之中。 這個“志”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志氣。不錯,國學的主體是儒學,儒學的主幹是志學,可立志是一切的首要和必要,但不可能是充要。王莽也以天下為己任,可就現有公認的史實和評介來看,他是篡國。《三國演義》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董卓也“兼濟天下”欲行廢立之事,盧植罵他沒伊尹的德。由此可見,孟子回答公孫丑的“伊尹之志"中的“志”,不只是志向,還有德,美德。

《鹹有一德》是《尚書》中的一篇,作者是伊尹應該說沒有異議,爭論的只是它的時間和背景。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認為,伊尹做《鹹有一德》在商伐桀後,唐司馬貞在索引中指出《鹹有一德》繫於太甲之時。 從文章的內容和口吻來看,當為訓誡之詞,訓誡誰?商湯或諸侯?不合適,做訓誡“不順”的太甲較為得當。這段臨別贈言的內容,與《伊訓》、《太甲》所見之伊尹思想,大體上是一致的,它們都強調了德性是政治的基礎,德性是執政者執政的依據,天命靡常,惟有“眷求一德,俾作神主”,不是上天偏愛我們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純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請於民,而是人民歸向純德的人。安邦定國,長治久安,惟有“敬德保民”!

“敬德保民” 是中國古代文明最寶貴的思想,人類最珍貴的財富。它是中國曆朝歷代統治階級經邦濟世的神器,安邦定國的定海神針,民族安康的法寶,國家富強的根基和保障;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最有生命力的內涵和特徵,文明古國源源不斷蔚為大觀的血脈和基因。 周公制禮作樂,有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有德才會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保民”實際上就是保社稷、保國家。

事實上,早在周公之前的三皇五帝,“敬德”已是中華的宗旨和傳統。黃帝戰蚩尤,成在德;堯舜禪讓,在德不在力。 中國人由敬畏多神到一神上帝,由敬畏天命到道德,每一步都是漫長和艱辛,但每一步又都神奇和文明。最早文字記載敬畏道德的當屬《論語·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 ”天命靡長,惟德是依!伊尹如此說: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

《鹹有一德》文眼、中心詞:德。天命無常,只有經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停止修德,就會失去君位。關鍵詞、核心詞:一。純一,真誠。“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真心實意,全心全意。 “德”的內涵是什麼?善。“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德沒有不變的榜樣,以善為準則就是榜樣;善沒有不變的準則,協合於能夠純一的人就是準則。一切貴在純真,真誠。 什麼是善?“為民”為善,民大悅為善,保民為善。“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 君主沒有人民就無人任用,人民沒有君主就無處盡力。

何為“保民”?保,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保”字,像一個人把嬰兒放在背上並伸出一隻手在後面加以保護的樣子,後來這隻手形與人形分裂,變成右下的一點,為了平衡,又在“子”字的左下增加一點,原有象形意味就蕩然無存了。 總之,“保”字的本義相當於“抱”,引申為養育、撫養、護理之義,進一步引申為保護、保佑、守衛等義。“保民”就是視民如子,養育他們,保護他們。“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不被其澤,若己推而納之溝中。”不是隻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而是讓所有的人都富起來,匹夫匹婦,皆被其澤;不是假意假義,而是全心全意。“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不是形式一次,而是始終如一。“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惟有如此,知行合一,上下統一,天人合一。

淘萬卷書 行萬里路 知職場術 天天樂享


老黃0071

關於伊尹的事蹟,目前所見都不是第一手資料,傳世文獻都是戰國以後的,這其中真偽蕪雜,而且帶有傳說色彩,對於考察伊尹的真實情況帶有一定的困難。相對可信的材料主要見於《詩經》、《竹書紀年》以及上博簡、清華簡中的若干文獻,包括《尹誥》、《尹至》等等。甲骨卜辭中雖然提及了伊尹,但那些都是他死了幾百年後祭祀的記載,只能證明確實有這麼個人存在過。靠著以上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伊尹一生的概況。伊尹據說是一個出生在伊水河畔的人,商代的伊水可能與後來的伊水不在同一個地方,可能在泗水流域。伊尹的出身低賤,長大後被作為陪嫁的奴隸來到了商人部落裡。據說伊尹擅長烹飪,得到了商人首領湯的賞識。商人覬覦夏王朝的領土,打算派人去夏朝從事間諜活動,於是選中了伊尹。商湯安排了一場戲,假意對伊尹表示出憤恨,伊尹則以逃亡者的身份進入夏王的領地。當時夏王桀在對外作戰過程中得到兩位美女,一個叫琬,一個叫琰。夏桀痴迷於這對姐妹花,而忽視了自己原本的妃子妹喜。伊尹得知情況後,便與妹喜取得了聯繫,從中探聽夏朝虛實。當收集到足夠的情報後,伊尹返回商地,向商湯彙報。商湯便組織兵力向夏朝發起進攻,最終俘虜夏桀,滅亡夏朝。商湯建立商朝若干年後去世,日名大乙。本來應該是其子大丁繼位,但大丁早死,於是由大丁之子大甲繼位。大甲因為年少,沒能很好地控制權力,被伊尹流放。然而數年後,大甲又成功復位。這個過程,後世有不同說法,《尚書》認為是伊尹覺得大甲已經受到了教訓,變得成熟穩重,於是讓他繼續執政,而《竹書紀年》則認為是大甲悄悄潛回,殺死了伊尹,重新奪位。從卜辭來看,既然伊尹可以與大乙同時享受祭祀,說明商人並不認為伊尹是叛逆之臣。《尚書》的說法,伊尹在大甲去世後依然健在,直到大甲之子沃丁上臺後才去世。他的兒子,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有伊陟、伊奮,再其後便不詳,估計其家族也在商朝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


大意覺迷

商朝的天子不叫皇帝,而叫商王。秦朝之後才有皇帝。伊尹服侍過的天子不是最多的。

伊尹最著名的是放太甲。商王太甲不賢,伊尹流放之。等太甲悔過後,伊尹又重新迎接太甲為天子。太甲勵精圖治,伊尹盡職盡責,天下大治。

後世歌頌伊尹之志,敬天保民。

漢朝大將軍霍光也廢掉天子劉賀,迎立劉病已為帝,為漢宣帝。漢宣帝終成一代明君',締造昭宣中興。

伊尹放太甲,霍光廢天子。都被後世歌頌。

偽書《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太甲,太甲重新奪得天子之位,誅殺逆臣太甲。但考古證明,伊尹去世後,商王朝一直保留對他的祭祀,歌頌他的功績。更進一步證明了《竹書紀年》是偽書。


楊朱學派

你這算什麼?史上最牛大臣是五代十國的“馮道”,號稱“官場不倒翁”,雖然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但無論誰當皇帝,都必須讓他當宰相。

他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

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五代”五個朝代五十四年,十四個皇帝,做了近27年的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