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為何分成早商和晚商,兩個階段有什麼不一樣嗎?

蓮姐925


\b商朝從立國到紂王摘星樓自焚先後長達600年的歷史。王位更替十七代,≡十一位君主臨朝執政。商的先祖是個傳奇,相傳夏未某年,有一個叫簡狄的人無意得了一顆玄鳥蛋,吃了之後便生了商的祖先契。契通過不懈的努力,使自己的部落不斷壯大。後為商湯,成為夏的屬國,年年朝賀,歲歲上貢。大約公元1766年前後,在智人伊尹的勸說下,商湯決定向夏開戰,以有道伐無道。商湯採取結友聯盟的方法實行戰略大迂迴,在夏桀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襲了夏朝的都城。夏桀王倉促應戰,終因力薄而撤退,敗逃至現在的山東定陶一帶,被商湯軍隊團團圍住,軍散被俘,他本人也被就地放逐。最後病死於此。民間有夏桀王哭父死非命之說。因商湯滅夏之地叫鳴條,歷史上稱此戰為"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後,便產生了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太甲和太龍是商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孑太甲在位時,不尊禮法,疏於朝政,名相伊尹百般勸諫,終使太甲醒悟,勤政愛民,奘勵農耕。國家從此興旺,成為有為之君,史稱太宗。這一時期皇權的繼承基本上都是"兄終弟承"的禮法向下傳承。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早商。

后王位相繼傳至盤庚,盤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便於統治,先後多次遷都。最後以殷為都城。這才有了後來的殷商。歷史上稱這次遷都為"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之後,皇權傳至武丁。這時候的皇權較前有了本質的變化,成了世襲罔替制。即父死之承製,後有出現嫡長孑繼承製,為日後封建王朝廷續皇權繼立樹立了依據。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後商。

於是,"盤庚遷殷”便成了早商和晚商的分水嶺。



竹影臨風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早商”和“晚商”這兩個概念其實都誕生於現代考古學中,分別對應“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那麼兩個階段有什麼不一樣呢?下面我從兩個方面闡述下我的觀點。

地理區域,時間跨度不一樣

“早商”的政治中心在鄭州二里崗,而“晚商”的政治中心在安陽殷墟。一個在黃河以南,另一個在黃河以北。

我們知道商朝一共有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這三個階段是有著先後順序的,時間跨度自然不一樣。

文化層面有差異

“早商”對應的是“二里崗文化”。“二里崗文化”強勢而直接,對周邊地區的文化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南方長江流域,二里崗式的陶器一直分佈到湘江和贛江流域,銅器的分佈似乎更遠。早商文化向南方的傳播和滲透,其目的主要是控制銅礦產地,掠奪銅礦資源。而且,在商人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黃陂盤龍城這樣的區域性中心聚落就成了重要的跳板和戰略上的橋頭堡。

二里崗時期的青銅器皿

“晚商”對應的是“殷墟文化”。二里崗文化的最終流向是殷墟文化。但二者之間還有一段時間的缺環,此段遺存在豫北、冀南、魯西與豫東等地都有發現,而在原中心區伊洛—鄭州地區則極少見到。說明此期商文化的分佈重心發生了轉移。“殷墟文化”時期青銅冶鑄、制玉、製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

殷墟遺址,歷史的見證

簡單來說,“早商”和“晚商”對應著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殷墟文化”對於“二里崗文化”更多的還是傳承和發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


涼夜寒塘


這是一個好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理解商代政權的演變和性質。我爭取用盡量小的篇幅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如你所見,“早商”和“晚商”這樣的概念誕生於現代考古學中,是描述歷史上商所存在的這個歷史時代的年輕概念。在考古學上,“早商”和“晚商”分別對應"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也就是考古學上辨認出的商代政權中心在鄭州二里崗商城的時期被稱為早商,政權中心在安陽殷墟的時期被稱為晚商。

二里崗、殷墟位置示意圖

其中早商(二里崗文化)又被細分為二里崗上層(共分2期)、二里崗下層(共分2期),晚商(殷墟文化)被細分為一~四期,另外,在早晚商之間還夾了一箇中商時代,一般認為即“小雙橋文化”。

早晚商作為考古分期,主要是從覆蓋地域和考古學面貌進行描述,在經歷了商代中期的動盪之後,晚商和早商有聯繫也有區別。

當然,在歷史上,歷代史家也將遷都於殷的商王朝稱為“殷”,也可以為這種分期方式的科學性提供佐證。

那麼,早商和晚商有什麼不同呢?

當然,最大的區別在於早商和晚商文化在地理上的不同。

早商時期

我們先來看早商,目前公認的說法是約當於二里頭文化四期,商族人完成了對夏族(二里頭文化)霸權的替代:

代表先商的下七垣文化在成湯的帶領下,由邯鄲-安陽一帶南下,在山東杞縣和代表東夷的嶽石文化合流,組成的聯軍折向西佔領了黃河以南的二里頭文化重鎮——今天的河南鄭州,並在此地和二里頭文化對峙一段時間,此後,下七垣文化突破了二里頭文化防線,平毀了二里頭據點——滎陽大師姑古城,並進軍至二里頭文化的核心區域伊洛盆地,二里頭政權稱臣,商人獲得了區域霸權。

商代夏示意圖

在先商文化取代二里頭文化的霸權後,商人在鄭州二里崗興建大型都邑,可能就是史料記載中的“亳”,同時在二里頭不遠處興建了另一座都邑級城市——即偃師屍鄉溝商城,以下七垣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為基底,融入了少量東夷因素的二里崗文化在很短時間裡形成了,並迅速興盛。

在早商初期(二里崗文化下層),商人首先佔領了此前二里頭族群建立起來的若干據點,如新鄭望京樓、滎陽大師姑、夏縣東下馮等,並建立起新的古城如山西垣曲的垣曲商城、焦作的府城商城等,最值得注意的是,極具開拓精神的商人南下至長江中游,建立了盤龍城古城,將觸角伸向了南方。

至早商晚期(二里崗文化上層),商文化的覆蓋面已經西至關中平原中部,東至泰沂山系西麓,北至石家莊、保定,南達武漢的廣大土地。

二里崗文化影響範圍

與此前包括二里頭文化在內的諸多文化不同的是,二里崗文化對新進入地區的影響強勢而直接,在地圖上標識的二里崗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遺物和二里崗文化核心區的鄭洛地區都高度一致,地方文化的影響極為有限,外來的商文化和本地的土著文化涇渭分明,說明早商的征服非常急促,這些來自中原的征服者和被政府的土著居民們並沒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各行其是。

商人的強勢擴張造成了遠古大地的許多考古學文化的重構,例如長期佔據陝北、內蒙地區的朱開溝可能就遭到了來自商人的攻擊並敗亡。

早商的華北地區

在早商的諸多城邑中東下馮商城和湖北黃陂盤龍城最能反映出商代擴張的目的性,東下馮遺址出土過若干圓形建築基址,建築基址內部土壤鈉離子濃度異常高,顯示這裡是一個由山西地區(可能就是河東鹽池)向中原地區轉運食鹽的中轉站。

而盤龍城遺址則靠近中國已知最早的大規模開採銅礦遺址大冶銅綠山,盤龍城也發現了大量冶煉之後留下的礦渣,鑑於在這裡並沒有發現大規模的青銅鑄造遺蹟,考古學者通常認為盤龍城是商人在長江中游設置轉運青銅錠的據點——大冶的銅礦通過水路運送到盤龍城,並在盤龍城冶煉成錠北上送往中原的鄭州。

在早商時節,掌握了鹽礦和銅路的商王朝異常強大,中國後來影響深遠的青銅文化也在早商進入了成熟階段,大量裝飾獸面紋的精美青銅禮器在這個時期被鑄造出來。

二里崗文化杜嶺大方鼎

早商文化的強勢擴張主要向西和向南,中原以北的華北地區是商人的老家,相對穩固,而東方地區的嶽石文化在早商時期和商文化和諧相處,基本保持和平。

中商的九世之亂

中商時期,輝煌一時的二里崗文化突然中衰,先是商王朝中心由二里崗商城轉移至今鄭州市郊的小雙橋,再在考古地層學中的“白家莊期”徹底崩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在白家莊期,包括二里崗、偃師、府城、東下馮、垣曲、盤龍城在內的諸多商城在短時間內被廢棄,鄭洛地區由商文化的中心區域突然被冷落。

對於中商衰落的原因,傳統史學認為這是由於商人貴族內訌爭奪王位,造成“九世之亂”,導致強大的商王朝中衰。而考古學家則在中商的都邑小雙橋遺址中發現了商人和東夷相互殘殺的證據,這座由商王仲丁坐鎮的都城很可能被東夷佔領過,雖然商人奪回了都城,但是累累白骨還是告訴我們,強大的商王朝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晚商與經略東夷

在白家莊期之後,商王朝陷入動亂,在這樣的混亂中,商文化退往先商曾經的龍興之地——河南北部、河南南部的太行山東麓地區。在這裡,邢臺曹演莊、安陽洹北的殷商遺址似乎還能看到一點早商的風光。

殷墟初期,可能即是史料中說到的“盤庚遷殷”之後,混亂的商王朝才穩定下來,在這個階段,商王朝的統治中心已經從曾經的黃河南岸的中原地區,轉向了黃河北岸,其勢力範圍嚴重縮水。

在武丁時期,商王武丁主要的對手是來自西北方,可能是山西地區的工口方、鬼方等方國,而在武丁之後,商王朝和西北方國之間可能已經形成戰略均勢,商王朝也承人了這些方國對曾經早商領土關中和太行山地區的勢力範圍。

另一方面,除了在南陽盆地仍有少數小規模的居據點之外,商王朝在南方的統治不再有重建的可能,這不僅僅是因為盤龍城在廢棄,更是因為南方几個地方文化已經對早商在南方的遺產進行了整合——位於江西吉安地區的吳城文化和可能位於湖南長沙附近的古文化都已經創造除了不弱於殷商的青銅文明。

江西吉安新幹大洋洲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
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

如上所說,晚商時期,殷商王朝基本喪失了對江漢地區銅礦和對山西太行地區的鹽礦的控制,在這樣的窘境中,成湯的子孫們開始為日暮王朝尋找出路。

在武丁與西北方國媾和之後,商人開始可以專注於對付曾經的盟友東夷,東夷們佔據的山東渤海沿岸地區滷水豐富,還有大量可以作為煮鹽燃料的灌木和葦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製鹽業就開始興盛。在晚商武丁之後直到帝辛時期,商王朝不斷在東方用兵,晚商文化在山東中部、河北東北部、甚至江蘇北部沿海出現。

在對東方進行經略之後,商文化開始在這些東夷地區紮根,值得注意的是殷商對於東方地區的經略與早商時期對西部、南部國土的經略並不一樣,商文化到達這些新的東部國土之後並不像過去那樣只是單純駐軍屯戍,而是在本地迅速形成了和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的地方邦國,這些邦國既帶有濃烈的晚商風格,也保有本地因素,例如蘇埠屯類型形成就採取這種模式,這可能是晚商採取的新的統治策略,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西周的分封制。

蘇埠屯亞醜青銅鉞

在對東方的經略屢屢奏效的情況下,晚商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二里崗時期的繁榮,創造出了包括大量帶字甲骨、大型宮殿基址、大型墓葬、精美青銅器在內的殷墟文化。而長期對東夷的戰爭也使得殷商文化出現了大量的人祭、人殉現象,整個文化面貌與二里崗相比更加封閉和肅殺。

總的來說,早商和晚商是由二里崗和殷墟兩個遺址的繁榮期劃定的,後者對前者既有繼承,也有揚棄和喪失。


遠源流暢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傳說上古黃河下游,夷人部落裡,有一個叫簡狄的女子,在黃河邊吞食燕子蛋,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商族的祖先契。因輔助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地,賜姓子氏。

商朝分為先商、早商和晚商。這種觀點最開始誕生於現代考古學中,先商指的是商人建立商王朝之前的歷史時期。早晚商作為分期,主要是因為遷都導致覆蓋地域的變化,考古學家便於區分。

早商

大約前1617年到1273年,自商湯建國以來較為穩定,直到仲丁因為水災開始了第一次遷都,二里崗文化開始遷徙到殷墟文化。仲丁死後爆發了導致商王朝衰落的九世之亂,這也是商王朝兄終弟及制度的破壞。造成了弟子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歷經五代九王,史稱九王之亂。

九王之亂使國家徹底衰落,諸侯開始不朝見商朝。

晚商

九世後到盤庚時期,盤庚說服了貴族,在公元1320年到1300年開始遷都。盤庚認為遷都到殷有利於商王朝的發展。

史學家也以盤庚遷殷作為商朝兩個時期的分界線。考古學家也正是在殷墟挖掘出土甲骨文,從而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

盤庚遷殷後,商王朝逐漸走向強盛,為武丁盛世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時期,他四處征戰,擴大了商王朝的疆域,同時期的青銅文化也進入繁榮時期,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英雄婦好。婦好曾單獨帶兵,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蜀。

而武丁死後,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諸侯又相繼叛亂。商王紂派部下東征萊夷,自己率軍攻打南方的九苗,連年征戰更是激發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給了周可乘之機。

盤庚遷都後直到商朝滅亡為晚商。

這只是考古學家為了考證方便的劃分而已。


調侃歷史


這是一個好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理解商代政權的演變和性質。我爭取用盡量小的篇幅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如你所見,“早商”和“晚商”這樣的概念誕生於現代考古學中,是描述歷史上商所存在的這個歷史時代的年輕概念。在考古學上,“早商”和“晚商”分別對應"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也就是考古學上辨認出的商代政權中心在鄭州二里崗商城的時期被稱為早商,政權中心在安陽殷墟的時期被稱為晚商。

其中早商(二里崗文化)又被細分為二里崗上層(共分2期)、二里崗下層(共分2期),晚商(殷墟文化)被細分為一~四期,另外,在早晚商之間還夾了一箇中商時代,一般認為即“小雙橋文化”。

早晚商作為考古分期,主要是從覆蓋地域和考古學面貌進行描述,在經歷了商代中期的動盪之後,晚商和早商有聯繫也有區別。

當然,在歷史上,歷代史家也將遷都於殷的商王朝稱為“殷”,也可以為這種分期方式的科學性提供佐證。

那麼,早商和晚商有什麼不同呢?

當然,最大的區別在於早商和晚商文化在地理上的不同。

早商時期

我們先來看早商,目前公認的說法是約當於二里頭文化四期,商族人完成了對夏族(二里頭文化)霸權的替代:

代表先商的下七垣文化在成湯的帶領下,由邯鄲-安陽一帶南下,在山東杞縣和代表東夷的嶽石文化合流,組成的聯軍折向西佔領了黃河以南的二里頭文化重鎮——今天的河南鄭州,並在此地和二里頭文化對峙一段時間,此後,下七垣文化突破了二里頭文化防線,平毀了二里頭據點——滎陽大師姑古城,並進軍至二里頭文化的核心區域伊洛盆地,二里頭政權稱臣,商人獲得了區域霸權。

在先商文化取代二里頭文化的霸權後,商人在鄭州二里崗興建大型都邑,可能就是史料記載中的“亳”,同時在二里頭不遠處興建了另一座都邑級城市——即偃師屍鄉溝商城,以下七垣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為基底,融入了少量東夷因素的二里崗文化在很短時間裡形成了,並迅速興盛。

在早商初期(二里崗文化下層),商人首先佔領了此前二里頭族群建立起來的若干據點,如新鄭望京樓、滎陽大師姑、夏縣東下馮等,並建立起新的古城如山西垣曲的垣曲商城、焦作的府城商城等,最值得注意的是,極具開拓精神的商人南下至長江中游,建立了盤龍城古城,將觸角伸向了南方。

至早商晚期(二里崗文化上層),商文化的覆蓋面已經西至關中平原中部,東至泰沂山系西麓,北至石家莊、保定,南達武漢的廣大土地。

與此前包括二里頭文化在內的諸多文化不同的是,二里崗文化對新進入地區的影響強勢而直接,在地圖上標識的二里崗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遺物和二里崗文化核心區的鄭洛地區都高度一致,地方文化的影響極為有限,外來的商文化和本地的土著文化涇渭分明,說明早商的征服非常急促,這些來自中原的征服者和被政府的土著居民們並沒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各行其是。

商人的強勢擴張造成了遠古大地的許多考古學文化的重構,例如長期佔據陝北、內蒙地區的朱開溝可能就遭到了來自商人的攻擊並敗亡。

在早商的諸多城邑中東下馮商城和湖北黃陂盤龍城最能反映出商代擴張的目的性,東下馮遺址出土過若干圓形建築基址,建築基址內部土壤鈉離子濃度異常高,顯示這裡是一個由山西地區(可能就是河東鹽池)向中原地區轉運食鹽的中轉站。

而盤龍城遺址則靠近中國已知最早的大規模開採銅礦遺址大冶銅綠山,盤龍城也發現了大量冶煉之後留下的礦渣,鑑於在這裡並沒有發現大規模的青銅鑄造遺蹟,考古學者通常認為盤龍城是商人在長江中游設置轉運青銅錠的據點——大冶的銅礦通過水路運送到盤龍城,並在盤龍城冶煉成錠北上送往中原的鄭州。

在早商時節,掌握了鹽礦和銅路的商王朝異常強大,中國後來影響深遠的青銅文化也在早商進入了成熟階段,大量裝飾獸面紋的精美青銅禮器在這個時期被鑄造出來。

二里崗文化杜嶺

早商文化的強勢擴張主要向西和向南,中原以北的華北地區是商人的老家,相對穩固,而東方地區的嶽石文化在早商時期和商文化和諧相處,基本保持和平。

中商的九世之亂

中商時期,輝煌一時的二里崗文化突然中衰,先是商王朝中心由二里崗商城轉移至今鄭州市郊的小雙橋,再在考古地層學中的“白家莊期”徹底崩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在白家莊期,包括二里崗、偃師、府城、東下馮、垣曲、盤龍城在內的諸多商城在短時間內被廢棄,鄭洛地區由商文化的中心區域突然被冷落。

對於中商衰落的原因,傳統史學認為這是由於商人貴族內訌爭奪王位,造成“九世之亂”,導致強大的商王朝中衰。而考古學家則在中商的都邑小雙橋遺址中發現了商人和東夷相互殘殺的證據,這座由商王仲丁坐鎮的都城很可能被東夷佔領過,雖然商人奪回了都城,但是累累白骨還是告訴我們,強大的商王朝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晚商與經略東夷

在白家莊期之後,商王朝陷入動亂,在這樣的混亂中,商文化退往先商曾經的龍興之地——河南北部、河南南部的太行山東麓地區。在這裡,邢臺曹演莊、安陽洹北的殷商遺址似乎還能看到一點早商的風光。

殷墟初期,可能即是史料中說到的“盤庚遷殷”之後,混亂的商王朝才穩定下來,在這個階段,商王朝的統治中心已經從曾經的黃河南岸的中原地區,轉向了黃河北岸,其勢力範圍嚴重縮水。

在武丁時期,商王武丁主要的對手是來自西北方,可能是山西地區的工口方、鬼方等方國,而在武丁之後,商王朝和西北方國之間可能已經形成戰略均勢,商王朝也承人了這些方國對曾經早商領土關中和太行山地區的勢力範圍。

另一方面,除了在南陽盆地仍有少數小規模的居據點之外,商王朝在南方的統治不再有重建的可能,這不僅僅是因為盤龍城在廢棄,更是因為南方几個地方文化已經對早商在南方的遺產進行了整合——位於江西吉安地區的吳城文化和可能位於湖南長沙附近的古文化都已經創造除了不弱於殷商的青銅文明。

如上所說,晚商時期,殷商王朝基本喪失了對江漢地區銅礦和對山西太行地區的鹽礦的控制,在這樣的窘境中,成湯的子孫們開始為日暮王朝尋找出路。

在武丁與西北方國媾和之後,商人開始可以專注於對付曾經的盟友東夷,東夷們佔據的山東渤海沿岸地區滷水豐富,還有大量可以作為煮鹽燃料的灌木和葦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製鹽業就開始興盛。在晚商武丁之後直到帝辛時期,商王朝不斷在東方用兵,晚商文化在山東中部、河北東北部、甚至江蘇北部沿海出現。

在對東方進行經略之後,商文化開始在這些東夷地區紮根,值得注意的是殷商對於東方地區的經略與早商時期對西部、南部國土的經略並不一樣,商文化到達這些新的東部國土之後並不像過去那樣只是單純駐軍屯戍,而是在本地迅速形成了和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的地方邦國,這些邦國既帶有濃烈的晚商風格,也保有本地因素,例如蘇埠屯類型形成就採取這種模式,這可能是晚商採取的新的統治策略,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來西周的分封制。

在對東方的經略屢屢奏效的情況下,晚商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二里崗時期的繁榮,創造出了包括大量帶字甲骨、大型宮殿基址、大型墓葬、精美青銅器在內的殷墟文化。而長期對東夷的戰爭也使得殷商文化出現了大量的人祭、人殉現象,整個文化面貌與二里崗相比更加封閉和肅殺。

總的來說,早商和晚商是由二里崗和殷墟兩個遺址的繁榮期劃定的,後者對前者既有繼承,也有揚棄和喪失。


黃鸝讀書


商是以部落聯盟存在的,商朝分段,是現代學者便於研究,把遷都以前和以後的商朝分開。

要說不一樣,那就是殷商對聯盟各成員國,越來越盤剝了吧!


文山仹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