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S300防空導彈怎麼工作,如何發射?

真是難起


艦載型S-300F是俄羅斯海軍大型戰艦配備的區域型防空導彈系統,不過與美製的MK41垂髮系統發射的套路不同,雖然S-300F也是垂直髮射,但是其導彈發射時並不是有個發射口就能發射,而是要轉到特定的發射口才能發射。這種垂髮裝置被稱為左輪式機構,因為S-300F的彈艙就是一個大型環形轉動裝置,看出來跟左輪槍的旋轉彈艙是一個套路。

這種轉輪式彈艙對發射速度的有要求,公開猜測S-300F發射時間隔為3秒,但是像MK41這類的垂髮裝置則不用考慮這個間隔,或是間隔時間很短,支持1秒一發的速度發射防空導彈。S-300F防空系統每組垂直髮射裝置配有3枚導彈,但是每組垂髮只設有一個發射口,每一發導彈射遠就需要大型的轉輪轉動一次,把下一發的待發彈轉到發射口的下方,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大概為2-3秒左右。

採用這種比較慢速的垂髮方式,可能是跟艦上導彈及雷達的工作流程有關係。比如導彈在發射前是需要充電預熱的,而預熱工作應該只是設在發射位置上了,如果在其他位置也可以預熱的話,則會極大少的縮短導彈準備和發射時間。但是S-300F導彈的預熱如果只能放在發射架上,那麼自然會影響發射時間。

另外,因為平時發射架上是不裝導彈的,導彈都是儲備在彈艙內,只有在有命令下達要求發射之後,才會按程序將導彈裝上發射架,而這個裝彈的過程比較複雜,要把導彈從甲板下的彈艙提出輸送放置到發射架上,而這個時間也會耽誤幾秒鐘的時間。這一點確實遠不如垂髮裝置更方便一些,像更新型的垂髮能達到每秒2發的射速。


陶德中士

艦載S-300防空導彈,即S-300F,也就是著名的裡夫-M艦空導彈;北約代號SA-N-6

裡夫-M導彈系統源自陸基版的S-300PMU,是蘇聯海軍七、八十年代以後艦載防空力量的核心武器,裡夫-M導彈射程達90公里,射高2.5萬公里,搭配蘇聯的“基洛夫”雷達構成了蘇聯版的“宙斯盾”系統。

(陸基S-300防空導彈系統)



裡夫-M導彈採用輪式垂直冷發射系統,工作原理類似於左輪手槍,即8枚(裡夫-M導彈採用八聯裝)導彈共用一個點火裝置,發射完一枚後,發射系統立即將另一枚導彈旋轉至點火位。至於冷發射,就是導彈藉助外力將導彈彈射至空中,然後導彈發動機開啟工作,這種發射方式較為複雜,但利於導彈的保存,目前世界各國的戰艦的防空導彈大都採用這種發射方式。

(蘇/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上裝備的裡夫-M防空導彈系統)


在蘇/俄著名的基洛夫級和光榮級等主要水面作戰艦艇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裡夫-M的影子。裡夫-M導彈也為我軍戰艦撐起了一片天,我軍裝備的海紅旗-9導彈可以說與這款導彈聯繫頗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