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真相

在上中学时,我们都学过中俄《尼布楚条约》,其中一条是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存在一个待议地区。

《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真相

《尼布楚条约》中的中俄边界

相信这张图一定萦绕在很多国人的脑海之中。多年以来,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情,图中所示的待议地区面积不大,相比于割让出去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地区,可以说是弹丸之地。如此慷慨的大清朝,怎么会在这么一小片地方寸土必争起来了?不合常理呀。

多年以后,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了解到了背后的真相。原来,《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只有外兴安岭的东段因为分为南北两支而未行划定。

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引自拉丁文本)

原来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外兴安岭在东段出现了南北两个分支,中方主张北支,而俄方主张南支,僵持不下,才出现的所谓待议地区!看下图:

《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真相

划界失地示意图

清政府首先抛出的是第一方案:两国以勒拿河为界。吃到嘴里的肉俄罗斯能吐出来吗?果不其然,遭到俄方断然拒绝。

清政府只能让步,继而抛出第二方案:提出以勒拿河以南、雅库特渔猎人称作诺斯山的一条山脉为界,东北直至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诺斯海岬即是楚科奇半岛。

《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真相

第二方案

俄方代表出于夺取乌第河流域及其以北广袤地区的需要,提出“自格尔必齐河循第一道石头山的岭脊,从阿穆尔河下游一直延伸到海,凡发源于该山岭、流入阿穆尔河之河流尽属博格德汗殿下,而发源于该山岭另一侧,流向北方之河流尽属沙皇陛下”。所谓“第一道石头山”,即指乌第河南侧的外兴安岭。乌第河流域南北各有一个外兴安岭分支,中俄双方各执一词。

所以,中俄双方谈判妥协的结果便形成了拉丁文本中的“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措词,即未定界在乌第河南北两侧的外兴安岭之间。

这样的解释才合乎常理。

《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背后所隐藏的历史真相

北方领土的丧失

及至后来双方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彻底丧失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所谓待议地区也便失去意义,随之划归俄罗斯管辖,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