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历史上的“小天使”皇帝

公元前180年,权倾朝野的吕后去世,尽管在去世前吕后将军队领导权交给了吕家人,但这仍然无法阻挡刘氏皇族与朝臣对吕氏的赶尽杀绝。吕氏被彻底铲除后,摆在当时朝臣面前的一大难题是拥立谁为新的天子,周勃、陈平将目光放到了代王刘恒的身上,也就是汉文帝,其皇后为窦漪房,很多影视剧中应该都有这个时期的一些叙述。汉文帝是典型的言行合一的帝王,无论是在属地为王还是成为一国之主后,他都仁孝宽厚并且善于纳谏。历史证明大臣们的这个选择是非常英明的。

汉文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非常让人有一种他是穿越过去的人物的形象。在律法上,汉文帝进行了特别多的改革,废除了很多酷刑,例如废除了犯罪者亲属连坐罪,废除了诽谤妖言与诅咒皇帝罪,废除了许多肉刑(刺字、断手等)。

在体恤民力上也是有很多超越性的政策:颁布养老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肉、布帛并让地方官按时慰问,虽然与如今的养老政策年龄要求与差距有点大,但这在封建王朝无疑是很少出现的)。隔三差五减轻税率,从汉惠帝时的十五税一直接更改为三十税一,服徭役也被大幅度减轻。当然即使在这样“小天使”皇帝的统治期间,仍有诸侯王叛乱出现,当然这些叛乱很快被民心所归的中央政府所平定。汉文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的帝王,汉文帝在位期间,未曾新建过一间宫苑,衣服与车马也是很久不更新。

文帝去世后也是采取了极其简朴的薄葬,并留下了很多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无法企及的对生死的淡然态度“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为了减轻国丧对全国劳作与嫁娶的影响,将国丧时间改为三天,并且在这三天之内也允许婚嫁。在陪葬品上也是非常之少,并且将夫人以下的姬妾遣散回家并允许随便出嫁(对人的爱惜可见一斑,即使在盛唐时期,我们所知武媚娘当时是被送到感业寺出家的,也就是先皇的妃子可以不用再陪葬了,但必须伴青灯古佛终老一身)。

剧中的汉文帝刘恒

文帝善于纳谏还有这样一件历史典故,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这样一句话: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此句所叙述的就是当时汉文帝与冯唐、魏尚的故事。

公元前167年,匈奴侵扰汉朝北地郡,文帝派兵追击但未果很是郁闷,散心时见到当时还未出仕但已白发苍苍的冯唐说:我为什么就得不到李牧、廉颇这样的将领。冯唐回道:即使您得到李牧、廉颇这样的将领,也不能合理的使用他们,他们最终只会因为条条框框而被您抓起来关入监狱。就以云中郡郡守魏尚为例吧,体恤下属,能征善战,曾带兵打得匈奴满地找牙,却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数目比实际人头多了六个,就被您下令抓了起来。战场的情况千变万化,您这里一点容错机制也没有,广大将领都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了起来,谁还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汉文帝听得高兴,当天就命令冯唐手持皇帝的节符去狱中赦免魏尚。任命魏尚重新担任云中郡郡守,而拜冯唐为车骑都尉。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这个典故,就是把自己比为魏尚,希望皇帝能尽早派人赦免自己,让自己再次被重用。 为何汉文帝打不过老上单于,冯唐一句话说明了真相。

当然即使在这样“小天使”皇帝的统治期间,仍有诸侯王叛乱出现,当然这些叛乱很快被民心所归的中央政府所平定。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诸侯王或者权利极大的地方长官无论何时都不会对中央政府完全服从,诸侯叛乱或藩镇割据直到明朝或者说民国时期依旧存在。盛唐就是被当时藩镇势力极大的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推向了几乎覆灭的深渊,虽然最终这次叛乱被平定,但从此之后唐朝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到后期藩镇割据与宦官乱政让这个王朝走向了灭亡,甚至至少有三个皇帝是被宦官所杀。

明朝末年也是军事长官不听调遣,割据现象十分严重最终覆亡。再往后论,蒋介石时期各地军阀虽短暂的‘统一’归属到了当时民国政府,但内部依旧矛盾重重,互相争斗,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政府能够每次调动几十万兵力进行大会战并不是因为说当时政府已经完全掌控了所有军阀,而是因为在当时快要国破家亡,河山倾覆的关头所有中国军人内心生出的血性与凝聚力。

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录的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启者,文帝的儿子汉景帝虽然没有这么“小天使”,陵墓也是相当奢华,但采取的与民生息,轻徭薄赋是与文帝一致的。

当然汉朝也必须要感谢一个王朝-秦朝,汉朝是典型的“汉承秦制”,无论是政治、经济、律法等,但这其中唯一的未继承的是秦朝全面实行的郡县制,这也是文帝时期仍然有诸侯王叛乱的原因。当时采取的郡国并行制度,即中央所属部分地区实行垂直管理的郡县制,而诸侯王所在国享有自治权,有所在国官员任免权、税收自主、军事自主等完全的自治权,直到景帝平定七王之乱后汉帝国才基本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当然这里也有汉文帝的功劳,当时景帝为太子时就与极力主张立即削藩的晁错交好,文帝于是留下了一句若是有大的战事,周亚夫可为领军之人,而最后平定七国之乱的首要两大功臣就是当时的梁王与周亚夫。

从分封制到郡国并行再到完全的郡县制,这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到清朝时雍正设立看似无上光荣的但没有实权的军机处应该算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巅峰。